2020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與此相呼應,在國家廣電總局的調度部署下,一系列唱響致富奔小康的新時代主旋律影視作品,紛紛亮相螢屏。主創團隊深入挖掘脫貧攻堅的深刻內涵,到老少邊窮地區實地採風助力故事創作,實現了生動精彩的藝術表達。
近期,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黃金檔播出的由著名導演哈斯朝魯執導,孟浩強、孫茜領銜主演的電視連續劇《楓葉紅了》就是這樣一部以脫貧攻堅為題材的主旋律作品。該劇講述了主人公韓立(孟浩強 飾)依託脫貧攻堅政策,帶領嘎查黨員、群眾奮力脫貧,提高農牧民素質,改變村莊面貌的故事,以點帶面,折射出了時代發展的新面貌。
文 | 呂昕彤
電視連續劇《楓葉紅了》是國家廣電總局推薦的22部脫貧攻堅重點劇目之一。由中央宣傳部具體指導,中央電視臺聯合北京新家華赫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內蒙古電影集團、東陽當代時光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海寧觀堂影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品。
《楓葉紅了》全劇共34集,以打贏脫貧攻堅戰為大背景,以興安盟科右中旗脫貧攻堅故事為原型,進行的現實主義創作。反映了科爾沁草原文化的豐富內涵,體現了十八大以來鄉村振興、脫貧攻堅給農村農民帶來的深刻變化:一方面,生動講述了農牧民群眾守望相助、團結奮鬥的故事,描繪出了齊奔小康的火熱圖景。另一方面,也真實還原了黨員幹部全心全意為民著想的感人瞬間。
深入典型貧困地區
用心演繹宏大主題
「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的莊嚴承諾。扶貧工作體現了一個國家、一個政黨真心為民,幫扶困難群眾過上更好的生活的初心。」談及「脫貧攻堅」這一時代命題、創作主題,導演哈斯朝魯感觸頗深。
如何詮釋好這樣的宏大主題呢?取景地的選擇尤為關鍵,這也是講好故事之根基。
作為在北疆草原上成長起來的蒙古族導演,哈斯朝魯多年深耕草原和都市題材。《楓葉紅了》的故事,正是發生在他最熟悉的草原上。攝製組來到科右中旗巴圖查幹嘎查(村),這裡位於大興安嶺南麓、科爾沁沙地北,自然條件差、經濟基礎弱,是非常典型的深度貧困地區。選景於此,一方面能讓觀眾真切感受到扶貧政策的落地,同時也能展現優美的草原風光、獨特的草原文化、淳樸的民俗民情,為影像和敘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以小見大、以點帶面,創作生動具體的故事,是抒寫時代命題最為有效的方式。項目確定之後,哈斯朝魯就帶領創作團隊到取景地體驗生活。他走村入戶,與當地人深入交談,深挖細節,不僅對精準脫貧工作有了深刻的體會,更是對扶貧幹部的敬業付出心生敬佩。
在全體創作團隊的努力下,《楓葉紅了》確定了故事的走向:以科右中旗的脫貧攻堅事業為藍本,講述了年輕的第一書記韓立(孟浩強 飾)在脫貧攻堅戰場,發揮力量,帶領當地的黨員,助力群眾脫貧,多管齊下,最終摘下戴了30餘年的「貧困帽」。
兼顧「政策性」與「藝術性」
深入挖掘典型人物形象
作為肩負政策宣傳任務的藝術創作,如何讓政策的內容巧妙融入到故事當中,融入到人物的生活當中,兼顧「政策性」與「藝術性」,是《楓葉紅了》在創作過程中需要考慮的重中之重。因此,從確定項目之後,導演哈斯朝魯就帶領團隊全方位學習扶貧政策,而編劇在創作劇本的過程當中,也是請第一書記及時把關,確保在政策理解上不出偏差。據哈斯朝魯回憶,在整部劇的創作過程中,劇組每天都會收到數百條專家發來的政策解讀和真實案例信息。
帶著政策宣傳的使命,全劇的故事走向與政策落地緊密相關,同時劇中人物的設定,也關係到劇情的真實感。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如今的主旋律影視作品當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不再崇尚「高、大、全」,而是賦予人物多樣化的性格魅力,側重對人物進行多層次描繪,注重群像意識,突破了以往「一元化」的英雄模式。
在《楓葉紅了》當中,就是以「群像式」的展現,描繪出了中國基層扶貧幹部的面貌,而孟浩強、孫茜、王卓、吳連生、巴音、蘇麗、左二龍等實力派演員的精彩演繹,更是拉近了觀眾與劇中角色之間的距離,催生情感共鳴。
劇中的主角,是由青年演員孟浩強扮演的第一書記韓立,人物性格的設定陽光正直,孟浩強也對青年幹部這一角色的特質拿捏準確,為作品質量提供保障。他的一舉一動,都凸顯著扶貧幹部的專業素質,而硬漢的外表下又不失細膩柔情,極具人格魅力。
圍繞韓立這一角色,與「精準扶貧」相關的一系列精彩紛呈的故事情節就此開展:韓立來到巴圖查幹嘎查(村)第一天,就發現扶貧工作遠非想像的那麼簡單輕鬆,種種矛盾撲面而來:拉幫結派、陳規陋習、不求進取等,還有一些貧困戶,甚至只仰賴著政府的幫扶過日子,而這些矛盾也在一定程度上表露出嘎查致窮的原因。從「新官上任」起初不被鄉親們理解,到鬥智鬥勇,直至信任、坦誠相待,孟浩強完美地塑造出了一個心繫百姓、踏實肯幹的扶貧「第一書記」形象。
發揮行業特色 緊扣時代脈搏
以「中國故事」助力脫貧攻堅
近年來,我國廣電系統發揮行業特色,全面投入脫貧攻堅行動。特別是面向2020年這一重要歷史時間節點,國家廣電總局以及電視劇司加強扶貧攻堅主題項目規劃,組織影視工作者以多樣化、流行化表現手法,生動鮮活地展示扶貧攻堅的成果,以一系列主旋律標誌性扛鼎之作,為脫貧實踐背後的億萬人民和黨的十八大以來290多萬名扶貧幹部留下英雄群像。
立足於時代需求,影視劇成為了脫貧攻堅時代鏡像的螢屏鏡鑑,具有極其鮮明的中國特色和強烈的時代氣息,一系列以此為主題的影視作品接連在螢屏亮相,它們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題、小人物反映大年代、小故事反映大道理的創作理念,用精彩的「中國故事」助力脫貧攻堅,盡顯主旋律題材的藝術魅力。《楓葉紅了》正是著眼於此,聚焦於當代農村遇到的時代機遇和多重挑戰,透視國家在精準脫貧、振興農業產業、建設美麗鄉村方面所取得的重要成就,加深了觀眾對精準扶貧戰略的認知,也讓大眾對扶貧一線幹部的工作情況有了更多了解。
播出以來,《楓葉紅了》在開播周每集平均到達率2.156%,收視率高達1.179%,位列黃金時段電視劇單頻道收視率第4。科右中旗各族幹部群眾成為了該劇的「鐵桿粉絲」,在螢屏中看著身邊的故事,熟悉的風土人情,草原美景,親切感十足,他們也從這部劇當中汲取到了拼搏的動力,決心以更足的幹事勁頭,為家鄉發展做貢獻。
作為對「脫貧攻堅」主旋律題材的探索,電視劇《楓葉紅了》深入典型地區獲取創作靈感,兼顧「政策性」和「藝術性」,以小人物的生活軌跡折射出了大時代的發展變遷。其收視表現見好的背後,得益於主創團隊的匠心,也體現了當代觀眾們對「中國故事」的關注和喜愛,對於「精準扶貧」的支持和響應,為主旋律影視劇的創作起到了良好的示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