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圍繞相關主題創作的影視作品相繼湧現。在眾聲合唱之中,央視播出的10集紀錄片《2020 我們的脫貧故事》以平實的觀察視點、細緻的記錄過程、真實的人物刻畫、樸素的素材選擇,給我們提供了艱辛中包含堅韌、沉重中蘊含希望的扶貧故事,成為脫貧題材中難得的具有社會學意義和現實主義審美價值的優秀之作,為大時代立傳,為大歷史留影。
《2020 我們的脫貧故事》嘗試用微觀視角和個體故事來闡釋重大題材。4年來,8位導演用「見證、親歷、紮根、深耕」的方式進入「扶貧」前線,開始了默默無聞的創作。他們長時間地伴隨、跟拍,讓鏡頭自然地流動在生活之中,一方面獲得了足夠豐富的素材,另一方面也使被拍攝對象漸漸忽略了「記錄」的存在而呈現出真實的自我。每集故事的平均素材量超過2000小時;每集故事拍攝周期都超過2年,有的甚至長達4年;9支攝製組,累計往返行程超過4萬公裡,可以繞地球一圈;拍攝海拔最高到了西藏高原的5000米以上……
正是這種付出和時間的跨度,讓記錄者記錄到了生活的變化和漸變的過程。在作品中,無論是扶貧幹部的苦悶、焦灼、攻堅,還是扶貧對象的困惑、猶豫和改變,都在記錄鏡頭下得到了生動自然的表現。攝製組深入中國最後通公路的西藏墨脫、碧羅雪山腳下的雲南福貢、太行山區的山西岢嵐等地,呈現了這些偏遠貧窮地區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怒族村莊的人們雖然窮困,但在傳統節日還要集資聚餐,表達對家鄉的眷念;在地質災害頻發的墨脫村落,有人背著100多斤的鐵爐子做彩禮,要用最隆重的方式迎娶村裡漂亮的新娘;在農耕條件落後的湖北深山,有人像愚公移山一樣要改變自己的命運,屢戰屢敗、不屈不撓……
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是脫貧的內生動力。但是,從紀錄片中我們可以看到,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傳統生活方式、生活習慣往往會發生衝突,有時甚至是尖銳的對立。扶貧工作的最大使命,就是對追求美好生活的內生動力的重新激發。在西藏墨脫縣一集,廣東援藏幹部苦口婆心地對村民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但當地村民還是不肯搬遷。紀錄片真實記錄了黨和政府以及扶貧幹部如何激發他們改變生活現狀的過程,「解放思想」的過程,在矛盾衝突中呈現了一個個真實、堅韌、血肉飽滿的扶貧幹部形象,為這個時代、這個群體、這個前所未有的歷史工程留下了生動的畫像。
用事實說話是最有力量的。脫貧攻堅絕不是一句口號,每一點改變、每一點進步,背後都是許多人披星戴月、嘔心瀝血的結果。《2020 我們的脫貧故事》用一個個事件、一個個人物、一個個村莊,將脫貧攻堅這一偉大工程微觀化、個體化、情感化,提供了有血有肉的影像記錄。紀錄片中沒有解說詞,只是藉助儘可能少的字幕來交待時間、地點和背景,整體上採用了「直接電影」「直接電視」的記錄手段,不僅讓今天的觀眾能夠看到正在發生什麼,也讓明天的觀眾看到曾經發生了什麼。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是中國紀錄片創作生產播出的旗艦機構。本片集合了《鄉村裡的中國》導演焦波、《尋愛》導演柴紅芳、《三礦》導演郭東升等優秀紀錄片人,體現了紀錄片國家隊的凝聚力和戰鬥力。他們用最好的創作態度和專業精神完成了這部集體創作。怒江沙瓦村近4年的拍攝,使柴紅芳導演幾乎變成了臉上帶著高原紅的村裡人;4次徒步涉險進村的王小峰導演在拍攝村民歡天喜地搬新家時,接到母親病逝的消息;年近古稀的焦波導演與拍攝對象同吃同住同生活,爭取獲得第一手的素材……紀錄片人努力與他們的對象近些、近些、再近些——這種近不僅是物理意義上的近,也是心理意義上的近,更是對時代和生活的靠近。從而真切感受到時代變動的脈搏和溫度,拍攝出這樣一部具有歷史價值、社會學價值、審美價值的紀錄片。它告訴我們,2020年中國邁過的不是一個簡單的年輪,而是一個新的開端。也許,這正是這部紀錄片最重要的意義和價值所在。
作者:尹 鴻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