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卑未敢忘憂國,事定猶須待闔棺。」——陸遊《病起書懷》
每一個中國人,都有一腔報國的熱血。無論是戰火紛飛的年代,還是今日的太平盛世,我們從來沒有忘記過對祖國的熱愛。無論身處何地有怎樣的社會地位,愛國之情都注入到我們的血液當中。在抗戰時期中華兒女更是憑藉一腔愛國之情,以「小米加步槍」的方式,最終取得了抗戰的勝利,我黨更是幾經波折,帶領人民迎來了新中國的成立,結束了那段屈辱的過去。
不過,日本對中國的侵華歷史卻令人難以忘記。日本在中國犯下滔天罪行,但善良的中國人在看需要幫助的日本人時,也果斷地向其伸出援手。一位河南農民就曾收留了一位日本兵長達47年。當這位傷兵回到日本後,又是怎樣報答農民一家的?
日本帝國主義所發動的侵華戰爭,令中華兒女死傷無數,讓我們的祖國滿目瘡痍。在抗戰結束之後,人民的生活依舊艱苦。當時,農民孫邦俊的生活也過得很苦,他每天都要上集賣掉山貨。有一天,孫邦俊在趕集過程中,突然遇到了一個乞丐,這個乞丐身穿日本軍服,很是可憐的祈求者孫邦俊能給他點吃的。當時人們對日本兵厭惡至極,於是大家紛紛認為餓死他算了,讓孫邦俊不要理他。
孫邦俊自然非常痛恨那些日本侵略者,但看著眼前日本傷兵的模樣,很是可憐,加之他渴望的眼神,不免於心不忍,因此內心善良的孫邦俊決定幫他一把,便索性給對方兩個饅頭。獲得食物之後,這日本兵好像認定了孫邦俊,一直跟著孫邦俊回到了家裡,怎麼趕也趕不走。此時,妻子看到日本兵很是詫異,沒想到日本兵突然跪倒在地。這對夫妻很是善良,最終看到這情景於心不忍,於是將他留在了家裡。
孫邦俊雖然是好心,鄰裡卻對此事議論紛紛,但孫邦俊卻明白,中日人民都不想發生戰爭,很多日本兵都不願意上戰場。隨後,經過孫邦俊的勸說以及日本兵的表現,人們開始接受了他,並且給他起了一個外號叫小門野郎。
小門野郎由於腦子被摔壞了不會說話,但是心裡明白,每當遇到有人欺負孫家孩子的時候,他都會上前拼命。沒過多久,小門野狼就患病癱瘓在床,孫家夫婦依舊照顧他8個多月,小門野郎才恢復,為了救治他,孫家卻欠下了幾百元外債。
不僅如此,這日本兵還累及到孫家的後代。孫邦俊的兒子於1961年參加高考,本來可以進入師範大學,可由於家裡住著日本兵,學校便拒絕他入學,於是孫保傑便與名校失之交臂。孫保傑在找對象的時候,很多姑娘因為他家住著日本兵,不願意與他交好。後來,孫保傑遇到了善良的王成香,對方不嫌棄孫家的情況,更願意和孫家人一同照小門野郎。
與此同時,孫家一直不忘幫助小門野郎找回親人。直到中日恢復正常邦交之後,日本訪問團來到了南陽,於是孫家希望碰碰運氣,說不定能幫助小門野郎找到親人。沒想到,這日本代表團有一人見到了小門野郎。原來,對方就是小門野郎的昔日戰友,最終大家輾轉找到小門野郎的哥哥,證實了他們之間的關係。
至此,小門野郎也終於被送回了故鄉日本秋田縣增田町,當地的縣長也在孫家人面前懺悔自己曾經的罪過。此後,由日本媒體將此事報導,他們很感激孫家對小門野郎的幫助。隨後,對方還在全國發起了募捐活動,並將善款捐給了孫邦俊的家鄉,並建立了中日友好小學。
與此同時,孫保傑的兒子也在自助之下來到日本留學,並且在日本收穫到知識與愛情。最終,小門野郎於2005年去世,孫保傑於1997年去世,雖然故事的主人公一一離開了我們,但這一段故事依舊流傳開來,也彰顯出中日兩國之間的友好往來。
無論對中國還是日本來說,戰爭都很殘酷,很多人都被迫來到戰場上,孫家正是意識到這一點,才願意幫助這位落難的日本兵。我們無法忘記他們對祖國的所作所為以及那些死難的中國同胞,可孫家人知道,侵略中國是那些日本帝國主義,許多平民只是被逼無奈捲入到這場戰爭之中。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王昌齡《出塞二首·其一》
我們永遠會記得那些革命烈士拋頭顱灑熱血的場景,也會記得屈辱歷史為我們帶來的教訓。除了那些極端的好戰分子,大多數日本人都很善良,他們不願意發生戰爭。來到戰場之上,他們也和中國人一樣思念故土,但是戰爭卻讓兩國人民都陷入到危難的境地之中
參考資料:
陸遊《病起書懷》
王昌齡《出塞二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