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傷害比暴力還可怕:與孩子講話,無形中就能把孩子推入懸崖

2020-12-21 豆芽老師00

現在都是教育孩子的時候,很多的家長都開始不再耐心的教育孩子,以前的生活中就會發現孩子有什麼不好的習慣問題等等都會及時給予幫助,現在呢一有問題找老師,上輔導班,自己就很少接觸孩子。

就是鄰居家有一個小男孩,學習成績並不是太靠前,在班級裡是屬於中上遊的學生,但是聽他的媽媽講孩子有一個興趣,就是喜歡畫畫,有時候他的兒子拿過不止一次市區的一等獎,每一次在家裡畫畫的時候,他的爸爸就諷刺他講:「好好的學生搞不懂為什麼要畫畫?,囊畫的還這麼沒有水準,難怪學習不好。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只會拿著世界史書看,你呢,就只會知道拿著拿著一種筆亂畫,沒出息的孩子」。

經常地幾句話,漸漸地磨平了孩子學習的樂趣,漸漸的不想與人交流,開始封閉了自己。

這樣的案例經常會見到,在我們的生活中孩子學習進步了「怎麼回事,就這麼笨的嗎?連這一道簡單的題目都算不好」又或者「你看看隔壁的你姐姐,人家回回學習拿第一,你回回只會哭,有你這樣的孩子真是沒出息」還有「這麼大個人了,連最基本的家務都做不好,真是一個廢物」,很常見吧,看似平常的話,實際上這樣的話,已經給孩子的心裡種下了滿滿的壞印象。

你可以看得見,有時候自己的家長就會認為,說這樣的話,完全都是為了孩子後,這是給孩子打好基礎,不然到這社會上怎樣立足?怎樣去生活呢,是,家長想得沒有錯,但是往往用最直接的方法去傷傷害了孩子的心靈,這會讓孩子產生消極心態。

實際上,除了這個影響之外,還會有很多的影響,這都是家長意識不到的,不光孩子沒有積極性,以至於對待自己喜歡的事情或者人物會因為這樣的話語打擊了孩子的自尊心,認為自己不應該去這樣做漸漸的會讓孩子產生嚴重的自卑心理。

一個對待生活沒有積極性的人,怎會有心思去做別的事情呢?家長要記得,你的語言暴力無時無刻都在影響著孩子,有可能會因為你的一句話回答你自己沒感覺到有什麼,但對孩子來講就是一把鋒利的刀子,家長們不妨蹲下來聽一下孩子的心裡在想什麼,真正的去了解孩子吧。

相關焦點

  • 比挨打更可怕的,就是爸媽那張嘴:毀掉一個孩子,有多簡單?
    有態度,有溫度,讓育兒更簡單。汪涵曾經在一檔節目中說過:「不管什麼時候我們傷害最深的人,永遠是我們身邊最親密的人。我們常犯的錯誤就是對別人友善,對親人苛刻。」當父母在嘲弄辱罵孩子時,無形中會形成一種負面的心理場,會改變孩子對世界的認知。簡單來說就是,父母對孩子有多否定,孩子對這個世界就會有多否定。父母不經意間的語言暴力,會成為孩子的心理陰影,成為一生的枷鎖。無形的暴力,最是傷人。
  • 6種「情緒勒索」句型比暴力更可怕,有效但卻透支著孩子的幸福
    父母的這種付出是沒有私心的,但是很多父母卻不知道,這種付出會讓孩子無形之中被禁錮上一道精神枷鎖。換句話說,這就是所謂的「情緒勒索」,一種無形中讓孩子永遠被禁錮在父母「情緒」中的枷鎖。情緒勒索是一種讓人窒息的互動模式,勒索者使用某些話術和手段,讓被勒索者即使感覺很痛苦,也還是不得不勉強答應他們的要求。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很多父母都會在不自知的情況下,利用「情緒勒索」,讓孩子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發展。
  • 在深圳,有一種傷害叫語言暴力!
    我當時有一個朋友,經常會說我胖還取笑我,有時候我生氣,又說我小氣玩笑都開不得。所以,我高中時期一度自卑,總是低著頭走路,還害怕和其他同學多交流,甚至還節食減肥,傷害了身體。父子之間 我很怕我的爸爸,從小到大,他給我的印象都是「兇」,對他我一直有一種恐懼感。因為,每次成績出來考得不好的時候,他永遠都是教訓,還說著那些刺耳的話。
  • 有這樣一種「爽片」,只準看不準學,面對暴力,他們選擇更加暴力
    當電影將暴力畫面常態化,讓觀眾的視覺感受將會大大地提高,會讓人產生快感。暴力電影到底在哪裡吸引人們?髮型?面容?可能都不是,就在於人物在作品中的定位。尤其是有這樣一類影片,裡面的人們面對暴力,則是更加的暴力,暫且不論是否符合現實中的道德與法治,至少,影片看起來是非常爽的。
  • 有一種傷害叫「陪著孩子」(深度好文)
    低質量的陪伴對孩子來講,是一種傷害。沒有回應的陪伴就不會有愛的連結作為父母,我們曾一度認為,父母尤其是母親陪伴孩子的時間越長,孩子未來會越幸福。然而心理學家的研究發現,對於3-11歲的孩子,父母參與度過低的陪伴,反而會給孩子造成負面的影響。
  • 幾類玩具看似高檔益智,但可能無形傷害了孩子健康,父母少給娃買
    例如下面幾種玩具,看似高檔益智,但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可能無形傷害了孩子健康,父母還是少給娃買1、聲光玩具這也是典型的標榜「讓孩子一邊學習一邊玩」的益智玩具,可以在玩的過程中幫助孩子學習,但實際上效果卻並非如此完美,因為這些玩具可能會因為聲音和閃光反而給娃帶來不良影響
  • 一種「毒友誼」正悄悄蔓延,比孩子「早戀」還可怕,爸媽要留心了
    就是這樣一個在日常生活中撒謊,作弊又暴力的孩子,才會對其他的小孩子產生非常大的不好的影響。一種「毒友誼」正悄悄蔓延,比孩子「早戀」還可怕,家長要留心了!★當孩子交到「壞朋友」,家長要擺正心態雖然家長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學壞,但如果孩子交到了一些所謂的壞朋友,家長也不要太過於著急,只要不讓孩子受到傷害,讓孩子了解各色各樣的人,對他們來說也是一種鍛鍊。
  • 語言暴力,到底有多可怕?
    但仍有不少人對此不以為然,認為只是譁眾取寵罷了。 語言暴力怎麼可能傷害到孩子身體呢? 但以下兩項研究,可能會讓你對語言暴力的傷害,有新的認知。 2014年,謝勇導演的坎城國際創意節銀獎作品《語言暴力》,就講述了語言暴力和暴力傷害的關係。 影片中,他採訪了瀋陽市少管所的幾位少年犯。 他們從小被父母語言暴力對待: 「豬腦子」「廢物」「丟人」「你怎麼不去死」。
  • 國際不打小孩日:暴力帶給孩子的傷害超乎你想像,你還執迷不悟?
    之所以有國際不打小孩日,也是因為孩子在平時常常會遭到父母的體罰毆打,對於孩子傷害巨大,希望父母能夠警醒。在這個時期,孩子已經不把父母對她的毆打當作一種「懲罰」,而是把它當作一種父母的發洩工具。因此他們也沒有了上進心,總是以一種悲觀的態度來面對這個世界,感覺這個世界已經沒愛了,那麼孩子也容易出現破罐子破摔的現象。
  • 比打罵更可怕的言語暴力,這4種「不經意」你中了沒?
    本文為親子微時光原創轉載請聯繫授權現在的父母,都捨不得動孩子一個指頭,覺得不打孩子就是對孩子最大的好。其實除了肢體上的暴力,還有一種暴力也會傷孩子於無形,而且常常發生在你我不經意的言談舉止之間。那就是語言暴力——出口容易,撫平傷痕卻難。
  • 有暴力傾向的孩子,往往來自這3種家庭,家長別不當回事!
    回想起之前帶孩子時,他玩不好玩具時,生氣地將玩具推倒在地,我的第一反應便是:「這孩子,年紀不大,脾氣倒不小,將來還得了,趕快把玩具撿起來。」有小朋友拿了他的東西,他想伸手去拿回來,可是人家孩子「先發制人地」大哭起來,兒子不依不饒,我始終是強行「鎮壓」,一個玩具而已,人家玩一下,不至於大哭大鬧。
  • 已被證實:這件事很傷孩子大腦,諸多父母天天在做,還不以為然
    執筆:明珠定稿:蘇子後近日,在網絡看到一段一個孩子的內心獨白:父母總是因為很小的事情惡狠狠地罵我,感覺自己要被逼瘋了,跟母親交流無果後,她就完全覺得問題出在我身上,真的很崩潰,無數次有過自殺的念頭,他們永遠不知道一句脫口而出的話,對我造成的傷害有多大……
  • 你衝孩子大吼大叫,孩子受到的傷害有多嚴重,超出你想像
    大聲吼叫對孩子發展造成企業精神傷害從心理學上講,轟鳴聲本身就是暴力的語言,會造成情感上的傷害。父母的吼叫聲其實是作為一種社會殘酷的破碎與毀滅,孩子在聽到自己父母的大聲吼叫時,會出現一個極度緊張和恐懼的反映,在這種發展情形之下,孩子的大腦進行思維能力就會下意識地出現經濟停滯的現象,產生「現實生活脫離感」,來逃避問題令人恐懼的現實技術環境。
  • 作為孩子的父母,您有自己的教育原則嗎
    01孩子的人生不是家長的人生父母對孩子的控制欲望我是堅決反對的,原因主要有兩點,第一,父母沒有完成或者沒有達到的目標,強加給孩子,讓孩子去完成,讓孩子背負父母的願望和期望,這個願望還很沉重,導致的直接後果是孩子的一生都被安排,包括生活、學習甚至以後結婚生子,這對一個孩子來說是不公平的
  • 離婚的夫妻離婚不離家,帶給孩子的傷害可能會影響孩子未來很多年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身邊有很多夫妻因為各種原因,走上了離婚的道路,但是有意思的是他們離婚不離家,不知道內情的人,看起來還是夫妻一樣,雙進雙出的,晚上還同床共枕的。有很多都會說,孩子還小,不想傷害孩子,聽起來好像很有愛,但是你們不知道,你們這樣會對孩子造成更大的傷害。離婚不離家對孩子有哪些不好的影響?1、 從內心深處最根本上欺騙了孩子,讓孩子產生不信任的感覺。
  • 您還在拿孩子和其他家孩子比嗎?別再一錯再錯了,您傷害了孩子
    總是時不時的會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進行明顯或者不明顯的對比,其實您這樣做在無形中就傷害到了孩子的脆弱的內心。相信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很多家長都犯過這樣的錯誤,或者是有這樣的習慣。有的時候很多家長在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家孩子比的時候,很多時候家長可能是出於要鼓勵孩子,讓孩子更努力,或者是讓孩子變成像人家孩子那麼優秀的樣子。可能本身的用意是好的,但是在對比的過程中,您無形的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有的時候您是為了激勵孩子,可能會起到反作用的效果。
  • 面對校園霸凌,孩子還手反抗其實並不過分,可怕的是父母蠻不講理
    兩年前,一部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悲傷逆流成河》將校園霸凌事件在大熒幕上赤裸裸地展示了出來,去年一部《少年的你》也讓更直觀地將校園暴力事件擺在了人們面前。拋卻大熒幕的展現,很多社會新聞中也經常能夠看到「校園霸凌」這樣的字眼。
  • 有一種傷害叫:不知不覺中的「比較」
    相信很多的家長都知道,有一種傷害孩子的方法是「比較」:「你看誰誰誰考了100分,你怎麼才考95。」我們都知道這是一種錯誤的教育方式,所以儘量的去避免。但現實生活中,很多的時候我們心裡明明知道不應該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比較,卻總是在不知不覺中已經在和別的孩子比較了。
  • 這樣喊孩子起床是無形的傷害,很多媽媽每天都在做
    冬天已經來臨,家長們一大早醒來最頭疼的事就是叫孩子起床了,將心比心,要從溫暖的被窩裡爬出來,大人都挺需要勇氣,更別提孩子了。可我們要注意的是,喊孩子起床時得注意方法,有幾個做法是極為不可取的。一、永遠都是「要遲到了」小莫奶奶就是這樣,每天早上都非常緊張地跑過來:「莫莫莫莫,趕緊起來了,要遲到了!」
  • 《少年的你》獲獎引發熱議:現實中的校園暴力,比電影更可怕
    關於校園暴力的嚴重程度,是否被誇大了?實際上,數據顯示:平均每7分鐘就有一個孩子被欺負。校園暴力不分種族地域,不分性別年齡,世界各地都有各種校園暴力的存在。而且,校園暴力現在存在,將來還會存在。它遠比我們想像的可怕。影片中,周冬雨飾演的陳念,便是校園暴力受害者。她以應屆生的身份加入復讀班,努力學習只為打贏高考這一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