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期間,大型文化節目《典籍裡的中國》在央視綜合頻道正式首播,古今兩代讀書人伏生和撒貝寧跨越數千年識讀《尚書》,讓觀眾連呼震撼,更被豆瓣網友打出了9.4的高分。
《典籍裡的中國》為我們展開了《尚書》的話題,讓我們繼續解讀《尚書》身後那些驚心動魄的故事,一次次遺失,又一次次神奇的發現,還有真偽謎團的千年爭議。
《尚書》來自先民的典冊。
《尚書·多士》篇中,輔佐武王推翻殷商的周公訓誡商朝遺民說道:「惟殷先民,有冊有典」。周公的話明確指出,殷商的祖先就開始用冊和典來記錄傳承歷史。
華夏文明的先祖們,不僅發明了一套特立獨行的文字系統,還發明了巧妙的文字書寫和記錄方法,即毛筆和典冊。
與典冊相伴隨的,是古代完善的史官系統,古代的史官有左史和右史之分, 「左史記言,右史記事」,「言」即國君的政治講話及朝廷中的各種討論,「事」即國家發生的重大事件。記「事」的內容成為後世《春秋》類的編年體史書,記「言」的材料彙編在一起成為《尚書》類的文獻。
「尚書」就是「上古帝王之書」,是我國最古老的歷史文獻,《尚書》原來只稱為「書」,書即典冊文獻。
在《尚書》之前,我國還有《三墳》、《五典》、《八索》、《九丘》等,都是上古帝王的遺冊,它們世代保存在國家的太廟明堂之中,由史官負責記載和傳承,也用於政策諮詢和貴族子弟的教育。據《春秋左傳》記載,楚國的左史倚相,尚能讀懂三墳、五典、八索、九丘,是當時博學的人。
夏商周三代歷時近兩千年,到春秋晚期的孔子時代,各種《尚書》文獻或湮滅失傳,或偽訛難解,孔子雖然儘量收求,仍慨嘆「文獻不足」(《論語·八佾》)。不過,當時人們能夠看到的各種典冊文獻,肯定多於現在《尚書》中的58篇。
據《史記》等記載,古人也普遍相信,孔子曾經編定出百篇《尚書》,上起上古時期的堯舜,下至春秋時期的秦穆公。孔子編成《尚書》後,把它作為教授弟子的課本,當時的教育內容包括詩、書、禮、樂,只有《尚書》是純課堂內的書本知識,其他內容多是課堂外的實踐型知識。
其實,《尚書》是先秦諸子百家共同的思想來源和學說依據,並非儒家的專利,各家都在努力收求和稱引《尚書》。
先秦諸子中,《墨子》引用《尚書》最多,達到47次,提到篇名22種。《孟子》38次,篇名7種;《論語》因為篇幅短,僅引用8次,未提及篇名。在現傳二十多種先秦典籍中,共引用《尚書》335次以上,提到《尚書》篇名近60種。
秦末《尚書》首次失傳,西漢初期的伏生對於《尚書》有再造之功。
秦一統天下之後,六國所藏的《尚書》文獻和史官系統受到嚴重破壞,秦始皇晚年,更依丞相李斯建議下了焚書令,焚燒《秦記》以外的列國史記,民間私藏的《詩》、《書》等限期上繳燒毀,談論《詩》、《書》者處死。(《史記·秦始皇本紀》)
這時,在秦朝擔任博士的濟南儒生伏生甘冒誅殺之罪,將《尚書》匿藏於故宅的壁中。秦末戰亂中,伏生流亡異鄉,待劉邦平定天下後,返回故裡,求其所藏《尚書》,僅剩28篇(一說29篇)。
這28篇竹簡是《尚書》僅存的火種,因為項羽火燒阿房宮之後,秦朝官藏的六國典籍被焚之一炬。伏生使用漢代通行的隸書把這28篇抄錄整理出來,開始在齊、魯間講學傳授,後人們稱之為「今文《尚書》」。
漢文帝時,政局穩定,統治階層渴求天下興亡治亂之道,朝廷在全國徵集能夠研治《尚書》的專家,結果只找到伏生一人。但這時伏生已經九十多歲,行動困難,言語不清,只得選派當時的太常掌故大臣晁錯去濟南向伏生學習,今文《尚書》被設置博士,立於官學。
西漢時期除了伏生的今文《尚書》之外,還有孔安國的古文《尚書》。
漢武帝時,分封到曲阜的魯恭王劉餘在擴建王府時,拆毀了毗鄰的部分孔子故宅,在牆壁中意外發現了許多竹簡,它們很可能是孔子後人為逃避焚書令而藏匿起來的,這就是著名的「孔壁藏經」。
魯恭王聽說孔壁藏經後,也趕到了現場,他隱約聽到牆壁裡傳來了弦歌雅樂聲,以為是孔子顯靈,至少心存良知,於是趕緊下令停工,孔子故宅得以保存,孔壁藏經都歸還了孔家。
孔子的十一代孫孔安國花了很長時間整理孔壁藏經,孔安國是當時的著名學者,他曾師從伏生學習今文《尚書》,他發現孔壁藏經中除了伏生所傳的今文《尚書》28篇之外,另有16篇是今文《尚書》中沒有的。由於孔壁藏經是用戰國時期的六國古文所寫,所以後人稱之為「古文《尚書》」。
孔安國把整理好的古文《尚書》獻給了朝廷,可惜當時正值漢武帝晚年,朝廷動蕩,古文《尚書》無人問津,未列入學官,但是孔安國還是把古文《尚書》傳給了司馬遷等人,開創了西漢《古文尚書》學派。
西漢末年,劉向、劉歆父子在中秘(皇家圖書館)校書,重新發現整理了古文《尚書》等經典,並且藉助王莽的力量短暫宣揚了古文經學,但是整個東漢時期,處於官方地位的依然是神秘化、讖緯化的今文經學,注重訓詁考證的古文經文在學者間傳承,並逐漸取得優勢。
東漢末年,馬融、鄭玄以淵博的學識為今古文《尚書》作了註解,實現了今古文《尚書》的統一,其他各家註解逐漸消失。可惜的是,《尚書注》後世失傳。
西晉永嘉之亂(公元311年)後,《尚書》再次失傳,又再次重生。
永嘉之亂是華夏民族的一場浩劫,異族首次入主中原,晉室被迫南逃,大量典籍文獻毀於戰火,各種今古文《尚書》文獻也都相繼散失了。
「永嘉喪亂,眾家之書並滅亡。」(唐陸德明《經典釋文·敘錄》)
也許是上天有意眷顧吧,東晉南遷之後不久(約320年),豫章內史梅賾(zé)向朝廷獻上了一部據說源自孔安國的《孔傳古文尚書》,共有58篇,經文下面還有孔安國所做的「傳」(即註解)。
這58篇《尚書》中包括今文《尚書》33篇,古文《尚書》25篇,其中的今文部分將伏生傳本的28篇做了一些分合,古文部分的25篇,據說就是孔安國整理的古文《尚書》。
由於這個58篇的今古文《尚書》合成本內容完整,有經有傳,迅速被東晉政府列於學官,流傳下來。
到唐朝貞觀五年(631年),唐太宗命令修撰群經正義,孔穎達作《尚書正義》和陸德明寫《經典釋文》時,都是根據梅賾所獻的這個橫空出世的本子,沒有人懷疑過其來歷和真偽。
梅賾所獻的本子,流傳中有很多「隸古定」的奇怪字,不便閱讀,天寶年間(742),唐玄宗命衛包等人改寫成了楷體字本,由於古文字演變之學在唐代已經失傳,衛包的楷字本中有不少錯誤,但是作為官定本流傳了1300年,我們現在看到的《尚書》就是這個本子。
宋代學者思想活躍,喜歡懷疑,吳棫、朱熹等人開啟了懷疑古文《尚書》的洪流。
清代學者更擅長考據和疑古,閻若璩作《古文尚書疏證》,惠棟作《古文尚書考》,系統分析了古文《尚書》存在的各種問題,最終判定梅賾的古文《尚書》和孔安國傳皆是偽作,成為學術界的定案,古文《尚書》遂被稱為「偽古文《尚書》」,附帶的孔安國傳則被稱為「偽孔《傳》」。
《尚書》身上好像有著亂世消亡,盛世重現的神奇魔咒。
歷代學者都希望能夠發現早期《尚書》的寫本,恢復《尚書》的原貌。二十世紀以來,大量戰國秦漢的簡帛佚籍出土,給人們又帶來希望。著名學者張政烺先生生前經常不無遺憾地說,要是什麼時候能夠挖出《尚書》就好了。
重新發現《尚書》是兩千多年來歷代學者心中共同的奢望,竟然在不經意之間,通過清華簡的問世而變成了現實。
清華簡中的《尚書》類文獻非常豐富,至少有20多篇,分別涉及古文《尚書》、今文《尚書》、《逸周書》,還有一些未見於以往記載的佚《書》類文獻。
現存《說命》三篇記載了商王武丁與其賢臣傅說之間的相關事跡。在清華簡中題作《傅說之命》,也是由三篇組成的,其中的部分內容與《國語·楚語》的引文完全一致,可證明是先秦時期《說命》篇的原貌,然而與偽古文《尚書》的《說命》內容完全不同,可證明現傳《說命》篇是後人編造的。
現存偽古文《尚書》有《鹹有一德》篇,是伊尹教導太甲的訓辭,《禮記·緇衣》中引用了其中的一句,根據東漢末年的鄭玄在註解中說,他已經看不到《尹誥》或《鹹有一德》篇了。清華簡中的《尹誥》是秦始皇焚書之前真正的《尹誥》寫本,但是其內容也與現存的《鹹有一德》篇完全不同。
《攝命》篇為西周冊命文書,文辭古奧,內涵豐富,體例典雅,應當是《尚書》中失傳已久的《冏命》的真正古文原本,今本古文《冏命》不僅篇名訛誤,內容也與《攝命》毫無相同之處。
清華簡中的《尚書》類文獻《說命》《尹誥》《攝命》諸篇,為偽古文《尚書》之說提供了全新的有力證據。
《尚書》的一次次遺失,又一次次重新發現,體現了我們對民族本源的不懈追求。
學術思想的發展有時像個叛逆期的少年,在全盤疑古否定之後,又會靜下心來尋古探源。
所謂偽古文《尚書》之「偽」,其實只是說明它不是孔安國的原始壁經傳本。漢代有伏生今文《尚書》和孔安國古文《尚書》兩個主要傳承系統,此外還有其他流傳版本和單篇,並沒有統一的真偽標準。
偽古文《尚書》也可能是西晉的輯佚本,多數內容應該有所依據,而不會是完全的憑空偽造。
即便是憑空偽造的,也不是一件拙劣的假古董,因為,能夠寫出「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偽古文《尚書》中的《大禹謨》)這樣的話,一定是位高明的「偽造者」,無名的聖賢。
再者,面對傳承了1700年的偽古文《尚書》,即便證實了偽作,我們也不應有絲毫喜悅,反而面臨更繁重的任務:偽古文《尚書》的來源、作者和性質等等許多新問題,值得我們重新探索和思考。
參考文獻:
1.劉國忠.《走進清華簡》.清華大學出版社,2020
2.王寧,褚斌傑,劉起釪.《十三經說略》.中華書局,2015
3.江灝,錢宗武.《今古文尚書全譯》.貴州人民出版社,1990
4.何新《大政憲典:<尚書>新考》.中國民族法制出版社,2008
原創 | 水木館主
編輯 | 許桐
美編 | 徐靜
- 館主薦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