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今語境中與年輕人「對話」,讓厚重的「典籍」活起來

2021-03-01 廣電時評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合頻道大型文化節目《典籍裡的中國》,以影視化的方式,講述典籍在五千年歷史長河中源起、流轉的故事,實現「護書人」與「讀書人」跨越千年時空的「古今對話」。

「這是什麼神仙節目。」

「一次酣暢淋漓的沉浸式歷史典籍重現體驗!」

「太好看了,全程淚目……」

 

大年初一(2月12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合頻道推出的大型文化節目《典籍裡的中國》開播。節目首期講述了「護書人」伏生與歷代讀書人對《尚書》的傳承與弘揚,通過「穿越古今」的表現方式,開啟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時空穿梭與思想碰撞。

 

節目播出後收穫諸多好評,並在微博、B站、抖音、知乎等年輕用戶聚集的新媒體平臺引發熱議。#大禹是如何分定九州的##倪大紅演的伏生讓人淚目##撒貝寧一部戲穿越九個朝代#等節目話題詞熱度不斷。截至目前,微博相關話題閱讀量已超過6億。許多年輕觀眾在看完節目後紛紛點讚推薦,「一眼穿越千年的演技把伏生演活了」「每一個眼神就是一句臺詞」「連皺紋都在演戲」……

 

「節目通過創新手段,把古籍轉化為年輕人喜歡的內容,找到了一種隔空的對話,一種穿越的對話,一種現場的對話,用一種更現代化的手段實現了與年輕人的對話。」在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饒曙光看來,這種對話的空間形成了一個更大層面的共情、共鳴、共振。

「感動!從前,我不知道《尚書》的顛沛流離,不知道伏生的嘔心瀝血,不知道大禹分定九州的艱難困苦。那些典籍裡簡短的文字描繪的,是多麼熱血沸騰的故事。」

《典籍裡的中國》首期節目中,「護書人」伏生用一生護《書》、講《書》的故事感動了很多人。這場「古代讀書人」與「當代讀書人」之間穿越時空的對話,開啟了一場兼具藝術薰陶和精神洗禮的文化之旅。

 

《人民日報》文藝部主任袁新文表示,這檔歷史文化類節目,用典籍破譯文化密碼,在知識普及的同時也進行了思想闡釋,並增強了文化自信。

 

「讓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活起來」是《典籍裡的中國》一大破題點,《尚書》這期便將「民惟邦本 本固邦寧」這一理念演活了,不僅展現出主流價值的一脈相承,也照應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當代主題。

 

對於節目詮釋「典籍」的敘事手法,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部學部長高曉虹談道,《典籍裡的中國》將遠古拉到當代,把文字變成了形象,將典籍中的思想精粹和今天的時代精神結合起來。節目還拓寬了敘事場域,既有《書》中的故事,也有護《書》人的故事,還有其他與《書》相關的人和事。「這是一個中國故事系列,在一部典籍、一個人、一個主線的嚴謹構架體系裡,用故事化、戲劇化的方式來識讀經典,引導今天的年輕人能夠讀懂經典,讀懂今日之中國。」

 

節目首期便選擇將《尚書》作為展示對象,把其中的精神內涵和文化價值與獨到的電視綜藝形態結合起來,讓這部文辭古奧、和當下有著相當距離的典籍活在了二十一世紀的電視屏幕上,讓典籍獲得了一種學術研究之外的獨到觀照。評論家、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表示,節目為電視文藝表現中華文明提供了獨到的方式和路徑。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張德祥說,「《典籍裡的中國》核心是用形象闡釋典籍。形象是有生命的,有了形象典籍就活起來了。其價值、內涵、深度,不僅是講好中國故事,也是向世界講好中華文明的故事。」

 

這與節目創作初衷不謀而合,「中國人講文化傳承,我們在傳承優秀文化的同時,也在傳播文化。而電視節目,能夠讓更多老百姓看到中國文化的回潮。」《典籍裡的中國》藝術總監、中國國家話劇院院長的田沁鑫說。

 

「最難忘記穿越到現代的伏生拄著鳩杖通過甬道時,他最後的回眸,飽含了多少對於中華文化傳承的期許啊!我宣布,這才是穿越的正確打開方式!」

多維度的舞臺空間,沉浸式的呈現視角,是《典籍裡的中國》一登場便令人耳目一新的地方。節目創新設計270度立體舞臺,綜合運用環幕投屏、增強現實(AR)、實時跟蹤等新科技手段,開拓架構出「歷史空間」「現實空間」,並以跨越時空對話的形式營造了多空間、沉浸式「故事講述場」。


 

「它的多維空間、沉浸式的體驗,很有創新效果。技術呈現直接升級了我們的審美體驗,帶來一種審美沉浸,具有很強的帶入感。」《光明日報》文藝部副主任李春利說。

 

不僅舞臺空間展現出時空變換,撒貝寧也以「當代讀書人」的身份串聯起不同的時空情境,與「古代讀書人」伏生展開穿越古今的夢幻對話。跟隨撒貝寧的視角,觀眾也仿佛置身於歷史長河中,看見了《尚書》的傳承之路,聽見了書中的歷史回聲。

 

「這次節目電影化和戲劇化的升級是升維的,其最大特點是跨藝術門類融合與媒體融合雙向引領。」對於節目創新特點,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世界傳媒研究中心秘書長冷凇提到,「節目打通了多重時空之間的關聯性,包括點評時空和戲劇時空的欣賞關係,創作時空和表演時空的因果關係,以及歷史揭秘和當代延續的傳承關係。」

 

從舞美、服裝、道具等細節的精雕細琢,到演員表演的入木三分,再到舞臺技術的獨特效果,讓觀眾沉浸其中。

 

「《典籍裡的中國》讓戲劇和布萊希特的『間離』理論都有了新的發展與解讀,倪大紅的表現彰顯了演員的演技和魅力。」中央戲劇學院院長、黨委副書記郝戎講到。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康震撰文評論《典籍裡的中國》為觀眾打開了一條「時空隧道」,讓年輕人一頭扎進了古籍裡的多重世界。「幾場戲起伏跌宕,高潮迭起,戲劇性很強,同時又傳遞出《尚書》蘊含的精神。」

 

《典籍裡的中國》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合頻道聯合央視創造傳媒、中國國家話劇院共同打造。從觀眾好評,到專家熱議,這檔迅速「出圈」的節目也彰顯出國家媒體在文化節目領域的「內容生命力」。

 

從《故事裡的中國》《經典詠流傳》到《主持人大賽》《開學第一課》等,近年來,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堅持打造「有文化、有品質、有規模、有聲勢、有影響」的文藝節目,推動文藝工作實現跨越式發展。今年春節檔,總臺又獻上了一系列底蘊深厚、引人回味的文化盛宴。據悉,在第一期《尚書》之後,《典籍裡的中國》還將聚焦《論語》《孫子兵法》《楚辭》《史記》等文化典籍,展現其中蘊含的中國智慧、中國精神和中國價值。

相關焦點

  • 追尋中華「最經典」的精神:說《典籍裡的中國》
    節目聚焦《尚書》《論語》《道德經》《傳習錄》《天工開物》《紅樓夢》《本草綱目》《孫子兵法》《史記》《詩經》《楚辭》等經典書籍,通過時空對話的創新形式,以「戲劇+影視+文化訪談」的表現方法,講述典籍在五千年歷史長河中源起、流轉及書中的閃亮故事。
  • 慎海雄《求是》刊文:我們為何策劃《典籍裡的中國》
    而典籍,正是中華文化永不枯竭的源頭活水,是永遠給中華兒女以精神滋養、提醒我們不斷進行精神反芻的範本。  所以,節目火起來,我們高興;典籍「活」起來,我們更自豪。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誰都知道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歷經上下五千年而文脈不絕,根本在於一代代華夏子孫典籍為媒、薪火相傳、接續前行。
  • 《典籍裡的中國》:佶屈聱牙的《尚書》這回終於能看懂了
    這檔節目的名字叫《典籍裡的中國》。 沉浸式的舞臺體驗,深入淺出的講述風格,戲骨演員的動情演繹,古今對話的呈現方式。 網友直呼沒看夠! 幾千年來,我們的祖先一直在用文字記錄中國的歷史,講述中國的故事。 《典籍裡的中國》以跨時空對話的方式,講述典籍故事,對話華夏先賢,讓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活了起來。
  • 《典籍裡的中國》:追尋傳統文化的精神密碼|上奇觀察
    圖:《尚書》穿越時空的對話,來源豆瓣App,作者截圖一部千年典籍的催淚出圈圖:《典籍裡的中國》截圖《典籍裡的中國》劇情選擇的就是年老的伏生,給漢代晁錯授書這段。回溯《尚書》的歷史,用古今穿越的形式進行對話。
  • 《天龍八部手遊》*雲南大理:在新世代語境下和玩家對話武俠
    「想要吸引新世代的玩家,就得學會在新世代語境下,和玩家對話。」《天龍八部手遊》品牌經理王小遠如是說。官方明白,在這個多元資訊時代,新世代用戶與武俠文化之間並沒有特殊情懷加持,若想使他們從陌生走向親密,必須找出一條新的溝通路徑,用新世代喜愛的形式來傳遞武俠文化。單純渲染武俠的固有屬性,不止難以拓展用戶群,即便是核心用戶也有審美疲勞的一天。
  • 株洲文藝評論100期 《典籍裡的中國》讓思想之光穿透時空
    《典籍裡的中國》聚焦《尚書》《論語》《孫子兵法》《楚辭》《史記》等享譽中外、流傳千古的典籍,展現其中蘊含的中國智慧、中國精神和中國價值,講述感人至深的傳承故事。節目通過時空對話的創新形式,依託典籍的文化IP,另闢蹊徑捕捉典籍中的亮點,以典籍為脈絡,串聯起中華文明史的文化之鏈,構建成深刻的文化傳播、交流的歷史圖譜。
  • 一部詰屈聱牙的《尚書》看哭無數年輕人,總臺這檔節目怎樣做到的?
    ▍典籍還能這樣讀?古今穿越,對話先賢,《尚書》「活」起來了! 《典籍裡的中國》正式開播之前,相當數量的觀眾對《尚書》只聞其名,不知其詳。在「拈輕怕重」的讀書之法盛行的今天,厚重嚴肅的大部頭往往被束之高閣,以《尚書》為代表的古籍經典,更是令人望而卻步。以「讓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活起來」為破題點,《典籍裡的中國》從電視節目的表達優勢出發,對蘊含在古籍中的中國智慧、中國精神、中國價值,進行了可視化、故事化、直觀化的藝術轉碼。
  • 一部詰屈聱牙的《尚書》看哭無數年輕人,總臺這檔節目怎樣做到的?
    《典籍裡的中國》正式開播之前,相當數量的觀眾對《尚書》只聞其名、不知其詳。在「拈輕怕重」的讀書之法盛行的今天,厚重嚴肅的大部頭往往被束之高閣,以《尚書》為代表的古籍經典,更是令人望而卻步。以「讓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活起來」為破題點,《典籍裡的中國》從電視節目的表達優勢出發,對蘊含在古籍中的中國智慧、中國精神、中國價值,進行了可視化、故事化、直觀化的藝術轉碼。
  • 《漁樵問答》: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蕭鸞解題為:「古今興廢有若反掌,青山綠水則固無恙。千載得失是非,盡付漁樵一話而已」。此曲因音樂形象生動,流傳廣泛,被30多種琴譜收錄,有的還附有歌詞。樂曲開始曲調悠然自得,描繪出漁樵在青山綠水間自得其樂的飄逸灑脫。樂曲採用漁者和樵者對話的方式,以上升的曲調表示問句,下降的曲調表示答句。伴隨著主題音樂的發展變化,不斷加入新的指法,營造出不同的音樂效果。
  • 琴與簫的《漁樵問答》: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蕭鸞解題為:「古今興廢有若反掌,青山綠水則固無恙。千載得失是非,盡付漁樵一話而已」。 此曲因音樂形象生動,流傳廣泛,被30多種琴譜收錄,有的還附有歌詞。樂曲開始曲調悠然自得,描繪出漁樵在青山綠水間自得其樂的飄逸灑脫。樂曲採用漁者和樵者對話的方式,以上升的曲調表示問句,下降的曲調表示答句。
  • 19世紀在華英文期刊中國典籍譯介
    正是通過這些中國典籍譯介文章,西方學者在明末清初來華耶穌會士的「中學西傳」影響之下,對中國典籍產生了更為濃厚的興趣,前赴後繼加入中國典籍譯介隊伍。尤其是1800年之後來華傳教士,有相當一部分來自美國和英國,如裨治文不僅是第一個來華的美國傳教士,更是美國中國觀發展演變過程中的一位關鍵人物。1847年,裨治文北上參加《聖經》漢譯後,《中國叢報》實際工作先由裨雅格(E. J.
  • 李海軍:19世紀在華英文期刊中國典籍譯介
    正是通過這些中國典籍譯介文章,西方學者在明末清初來華耶穌會士的「中學西傳」影響之下,對中國典籍產生了更為濃厚的興趣,前赴後繼加入中國典籍譯介隊伍。尤其是1800年之後來華傳教士,有相當一部分來自美國和英國,如裨治文不僅是第一個來華的美國傳教士,更是美國中國觀發展演變過程中的一位關鍵人物。1847年,裨治文北上參加《聖經》漢譯後,《中國叢報》實際工作先由裨雅格(E. J.
  • 《古今圖書集成》與中國傳統文化
    ,還是保存了中國古代的大量典籍。更關鍵的是,《古今圖書集成》編纂的時代是清代,我們知道清代是中國傳統王朝中的最後一個朝代,這個朝代在很多方面具有總結性的意義,而清代學術也是對中國傳統學術的一次大總結,因而出清代的這部最大類書《古今圖書集成》,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總結。
  • 「動漫+文創」讓泰山文化「動」起來、「活」起來
    日前,泰安市泰山區泰武文化傳媒公司負責人王凡介紹說,在剛剛結束的2020泰山藝術節集中展示活動中,公司展臺前圍滿了前來諮詢和購買產品的市民和遊客。  泰山小敢當文化創意系列產品設計源自「泰山賜福保平安」的泰山文化,採用泰山上著名景點、泰山石刻字謎以及泰山有關的詩句,同時融入旅遊特性,以小巧、方便、有意義為宗旨,設計製作當下年輕人喜歡的杯託,鑰匙扣,冰箱貼,書籤抱枕等旅遊商品,讓遊客拿的走,留的住,進一步感受到泰山文化內涵。
  • 讓「古畫活起來」,這部紀錄片也太有意思了吧
    讓「古畫活起來」,這部紀錄片也太有意思了吧 時間:2020.08.24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作者:視聽廣電
  • 感受中原厚重文化 戚建莊新作《成語河南》即將開篇
    但本書所選取的都是與河南有關的,要麼是《詩經》中的《鄭風》和《衛風》中的少量成語,因為當時的鄭國和衛國都在河南境內;要麼是杜甫、白居易、劉禹錫、李商隱詩中的成語,因為他們都是河南人。還有個別的不是河南人,如宋朝的李煜、範仲淹、蘇軾等,但凡選取他們創造的成語,必須是發生在河南境內。四、歷史典故。
  • 紀錄片《十三行》:來一場年輕人與「錢」的對話
    來自全國16家媒體的記者、紀錄片同仁、報名參與者約200人齊聚一堂,與主創人員一起,見證一部號稱「專為年輕人製作」的歷史體驗式紀錄片《十三行》的超前點映。該紀錄片在藝術創作手法上開創先河,融匯了多種表現手法:除了深度的人物紀實段落與幽默的二次元動畫完美結合外,真人實景歷史體驗環節更是讓人眼前一亮。
  • 從《萬葉集》到《古今和歌集》,和歌是如何成為日本文化典範的?
    從645年「大化」到1989年「平成」總計247個日本年號中,能確認的出處全部來自中國典籍。也就是說,「令和」是日本歷史上首個從日本典籍中援引出處的年號。《萬葉集》是日本最早的詩歌集,收錄來自4世紀至8世紀中葉的多種形式的詩歌,有「日本的《詩經》」之稱。
  • 語境不同的人,在一起是不會幸福的
    你在廣州隨隨便便就能買到一模一樣的麼?」  老闆:「那很簡單啊,你負責給我出機票錢,我就去紐約買一模一樣的賠給你。」  話說到這個份上還是牛頭不對馬嘴,而且儼然一副要吵起來的態勢,我也是醉了。  當時我耐著性子,問了最後一遍:「我是說,既然你忘記帶那些巧克力了,那你準備把我那些巧克力怎麼辦?」  老闆:「我說了,去廣州買了賠給你啊!如
  • 古今對話「繾綣一縷絲」,上海歷博今展「中西絲織文物」
    從中國戰國的「對龍對鳳文錦」、東漢至西晉的「無極」錦、北朝「連珠樹紋緯錦」,到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絲織品、17及18世紀的歐洲織物,再回到中國民國時期的旗袍……  12月25日上午,在上海市歷史博物館開幕的「東織西造錦繡生活——中西絲織文物展」,宛如一場華美的囊括古今東西的絲織文物盛宴,展示江南絲織業與歐洲絲織業延續數百年的對話與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