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合頻道大型文化節目《典籍裡的中國》,以影視化的方式,講述典籍在五千年歷史長河中源起、流轉的故事,實現「護書人」與「讀書人」跨越千年時空的「古今對話」。
「這是什麼神仙節目。」
「一次酣暢淋漓的沉浸式歷史典籍重現體驗!」
「太好看了,全程淚目……」
大年初一(2月12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合頻道推出的大型文化節目《典籍裡的中國》開播。節目首期講述了「護書人」伏生與歷代讀書人對《尚書》的傳承與弘揚,通過「穿越古今」的表現方式,開啟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時空穿梭與思想碰撞。
節目播出後收穫諸多好評,並在微博、B站、抖音、知乎等年輕用戶聚集的新媒體平臺引發熱議。#大禹是如何分定九州的##倪大紅演的伏生讓人淚目##撒貝寧一部戲穿越九個朝代#等節目話題詞熱度不斷。截至目前,微博相關話題閱讀量已超過6億。許多年輕觀眾在看完節目後紛紛點讚推薦,「一眼穿越千年的演技把伏生演活了」「每一個眼神就是一句臺詞」「連皺紋都在演戲」……
「節目通過創新手段,把古籍轉化為年輕人喜歡的內容,找到了一種隔空的對話,一種穿越的對話,一種現場的對話,用一種更現代化的手段實現了與年輕人的對話。」在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饒曙光看來,這種對話的空間形成了一個更大層面的共情、共鳴、共振。
「感動!從前,我不知道《尚書》的顛沛流離,不知道伏生的嘔心瀝血,不知道大禹分定九州的艱難困苦。那些典籍裡簡短的文字描繪的,是多麼熱血沸騰的故事。」《典籍裡的中國》首期節目中,「護書人」伏生用一生護《書》、講《書》的故事感動了很多人。這場「古代讀書人」與「當代讀書人」之間穿越時空的對話,開啟了一場兼具藝術薰陶和精神洗禮的文化之旅。
《人民日報》文藝部主任袁新文表示,這檔歷史文化類節目,用典籍破譯文化密碼,在知識普及的同時也進行了思想闡釋,並增強了文化自信。
「讓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活起來」是《典籍裡的中國》一大破題點,《尚書》這期便將「民惟邦本 本固邦寧」這一理念演活了,不僅展現出主流價值的一脈相承,也照應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當代主題。
對於節目詮釋「典籍」的敘事手法,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部學部長高曉虹談道,《典籍裡的中國》將遠古拉到當代,把文字變成了形象,將典籍中的思想精粹和今天的時代精神結合起來。節目還拓寬了敘事場域,既有《書》中的故事,也有護《書》人的故事,還有其他與《書》相關的人和事。「這是一個中國故事系列,在一部典籍、一個人、一個主線的嚴謹構架體系裡,用故事化、戲劇化的方式來識讀經典,引導今天的年輕人能夠讀懂經典,讀懂今日之中國。」
節目首期便選擇將《尚書》作為展示對象,把其中的精神內涵和文化價值與獨到的電視綜藝形態結合起來,讓這部文辭古奧、和當下有著相當距離的典籍活在了二十一世紀的電視屏幕上,讓典籍獲得了一種學術研究之外的獨到觀照。評論家、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表示,節目為電視文藝表現中華文明提供了獨到的方式和路徑。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張德祥說,「《典籍裡的中國》核心是用形象闡釋典籍。形象是有生命的,有了形象典籍就活起來了。其價值、內涵、深度,不僅是講好中國故事,也是向世界講好中華文明的故事。」
這與節目創作初衷不謀而合,「中國人講文化傳承,我們在傳承優秀文化的同時,也在傳播文化。而電視節目,能夠讓更多老百姓看到中國文化的回潮。」《典籍裡的中國》藝術總監、中國國家話劇院院長的田沁鑫說。
「最難忘記穿越到現代的伏生拄著鳩杖通過甬道時,他最後的回眸,飽含了多少對於中華文化傳承的期許啊!我宣布,這才是穿越的正確打開方式!」
多維度的舞臺空間,沉浸式的呈現視角,是《典籍裡的中國》一登場便令人耳目一新的地方。節目創新設計270度立體舞臺,綜合運用環幕投屏、增強現實(AR)、實時跟蹤等新科技手段,開拓架構出「歷史空間」「現實空間」,並以跨越時空對話的形式營造了多空間、沉浸式「故事講述場」。
「它的多維空間、沉浸式的體驗,很有創新效果。技術呈現直接升級了我們的審美體驗,帶來一種審美沉浸,具有很強的帶入感。」《光明日報》文藝部副主任李春利說。
不僅舞臺空間展現出時空變換,撒貝寧也以「當代讀書人」的身份串聯起不同的時空情境,與「古代讀書人」伏生展開穿越古今的夢幻對話。跟隨撒貝寧的視角,觀眾也仿佛置身於歷史長河中,看見了《尚書》的傳承之路,聽見了書中的歷史回聲。
「這次節目電影化和戲劇化的升級是升維的,其最大特點是跨藝術門類融合與媒體融合雙向引領。」對於節目創新特點,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世界傳媒研究中心秘書長冷凇提到,「節目打通了多重時空之間的關聯性,包括點評時空和戲劇時空的欣賞關係,創作時空和表演時空的因果關係,以及歷史揭秘和當代延續的傳承關係。」
從舞美、服裝、道具等細節的精雕細琢,到演員表演的入木三分,再到舞臺技術的獨特效果,讓觀眾沉浸其中。
「《典籍裡的中國》讓戲劇和布萊希特的『間離』理論都有了新的發展與解讀,倪大紅的表現彰顯了演員的演技和魅力。」中央戲劇學院院長、黨委副書記郝戎講到。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康震撰文評論《典籍裡的中國》為觀眾打開了一條「時空隧道」,讓年輕人一頭扎進了古籍裡的多重世界。「幾場戲起伏跌宕,高潮迭起,戲劇性很強,同時又傳遞出《尚書》蘊含的精神。」
《典籍裡的中國》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合頻道聯合央視創造傳媒、中國國家話劇院共同打造。從觀眾好評,到專家熱議,這檔迅速「出圈」的節目也彰顯出國家媒體在文化節目領域的「內容生命力」。
從《故事裡的中國》《經典詠流傳》到《主持人大賽》《開學第一課》等,近年來,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堅持打造「有文化、有品質、有規模、有聲勢、有影響」的文藝節目,推動文藝工作實現跨越式發展。今年春節檔,總臺又獻上了一系列底蘊深厚、引人回味的文化盛宴。據悉,在第一期《尚書》之後,《典籍裡的中國》還將聚焦《論語》《孫子兵法》《楚辭》《史記》等文化典籍,展現其中蘊含的中國智慧、中國精神和中國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