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這四句出自《三世因果經》的經文,在善男信女當中可謂家喻戶曉。因果法則是佛法的基礎,也是核心,虛雲老和尚曾說:「因果二字,把佛所說的法概括無餘了。」誠然,十法界皆不出因果之外。
假如被問及是否懂因果,想必很多人心中會說「當然懂,不懂因果還學什麼佛?」其實不然,能夠如實了知因果的只有諸佛,阿羅漢尚且難以究竟本末,何況凡夫俗子。
漢傳大乘佛法的信仰者,受傳統文化的薰陶也比較大,對於因果的認識,常停留在天道人倫的層面上,譬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順天者昌,逆天者亡」。其實,這些都是在以儒家的思想,闡述佛門現世因果的道理。
但是,當我們遇到好人無善終,壞人常逍遙的情況,現世因果觀便容易遭受質疑,甚至受到毀謗。其實,佛門的因果觀通三世,所謂現世報、來世報、生生世世報。之所以有人會毀謗因果觀,都是因為慧淺福薄,難以信受如來的聖教。
修學佛法,是信解行證的過程,「信」擺在首位。信佛,不是迷信諸佛的神通,而是信因果。所謂「善惡到頭終有報,從來因果不用忙」,不論現世報、來世報,還是生生世世報,果報的成熟,都需要外界的條件,在佛門中稱作「緣」。
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因果的成熟必然有緣,如同一粒種子,若想生根發芽,土壤、水分、空氣、陽光缺一不可。因是種子,緣則是外界一切,因緣和合,必然開花結果,這就是因緣果報,或稱「因果」。
所以說,行善或作惡,之所以尚未得報,是因為缺乏助緣。這段時間可能會很長,長到以無量阿僧祗劫計算;這段時間也可能很短,短到以瞬息剎那計算。如果僅把果報的時間限制在現生,乃至前生和未來生,就太狹隘了。在佛門看來,若想究竟了知三世因果,只有諸佛以天眼通親見過去未來無量劫。
這也是學佛人應該常懷謙卑,心生慚愧,以萬分虔誠恭敬心學習經論的原因。即便我們自認為明白「三世因果」的道理,就已經了悟佛門的因果觀,實際上一個因成果的時候,會同時顯現出五種,《成唯識論》中說:「果有五種。一者異熟,二者等流,三者離系。四者士用。五者增上。」所以,因果沒有那麼簡單。
由此可知,沒有看到相應的果報,只是緣分未成熟;一旦緣分成熟了,必然會在未來產生相應的果報。這大概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真義。
更多佛經解讀、佛門典故,請關注蓮荷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