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療愈,一門融合了藝術和心理學的學科。自上世紀50年代起,藝術療愈漸漸被大眾認知和應用。如今在歐美地區,藝術療愈已成為一種對兒童和成人進行評估、交流和療愈的重要手段。儘管當代的藝術療愈還是一個相對新的領域,但藝術始終陪伴人類的發展。在文字出現之前,人類就運用壁畫、舞蹈等形式作為表達情感和思想的載體。
心理劇是由精神病理學家莫瑞努在1921年提出來的。莫瑞努首先在他的精神治療中心採用這種療法。四年後他來到美國,開始傳播這一方法。他在1959年指出:心理劇的目標是誘發患者的自發行為,以便直接觀察他的病情。它是通過特殊的戲劇形式,讓參加者扮演某種角色,以某種心理衝突情景下的自發表演為主,將心理衝突和情緒問題逐漸呈現在舞臺上,以宣洩情緒、消除內心壓力和自卑感,增強當事人適應環境和克服危機的能力。心理劇能幫助參與者通過音樂、繪畫、遊戲等活動熱身,進而在演出中感受或重新體驗自己的思想、情緒、夢境及人際關係,伴隨劇情的發展,在安全的氛圍中探索、釋放、覺察和分享內在自我。這是一種可以讓參與者練習怎麼過人生,但不會因為犯錯而被懲罰的方法。
主要特點
強調以「行動」來體驗生命而非談論問題。心理劇幫助人們在演出時充分地「體驗」與「體會」問題。在心理劇的過程中,個人的肢體和心理會逐漸地開放,恢復生命本來應有的自發性與創造力。經過這樣的體驗,個體更容易觸摸自己真實的感受,並將其以整合的方式表現出來。
強調音樂、美術等多種元素與諮詢技術的整合。音樂、雕刻、繪畫、啞劇等藝術有著語言所不能及的跨文化的溝通功能。演出過程中可讓主角敲擊地面以發洩情緒或讓輔角推擠主角造成身體上的壓力。這些具體呈現的方式可以喚回主角在事件發生當時的真實情感,使主角產生強烈的感受。此外,導演也可運用不同的燈光顏色來輔助主角表達情感。如紅色可以協助憤怒的表達;藍色可以用在夢中的場景;綠色可以代表一個花園或森林;在親密的時刻,可以將燈光調暗。所以說心理劇的中的肢體語言、聲音等非語言信息,是一般以口語為主的心理諮詢方式所不具備的。
強調心理劇內容的自發性與原創力。自發性與創造力是心理劇的核心。自發性是一種能量,也是創造活動的催化劑。只有自發性非常高時,創造力才會出現。心理劇中的一些方法能催化個人恢復天生的自發與創作能力,以自發性的方式創造性地對舊有文化遺產做出新的反應,使個人更具彈性。
強調互動關係。心理劇所重視的就是互動的過程,而不僅僅是內在角色的扮演。個人互動關係的模式是由家族中文化傳承而來,個人自我是經由幼年角色學習而來。因此個人的不適行為來自早年角色學習的偏差。心理劇治療則提供一種方法使人回到原來重要場景而修補個人與重要他人間的關係。
適應症
1.心理劇可以用於心智失常的兒童、青少年、老人也可用於弱智者、精神病患者和罪犯。
2.有些心理學家或社會工作者也常安排一些帶有強烈的感情色彩或含有人格問題的劇情,以揭示患者內心世界的秘密。這種辦法特別適合於離婚者、吸毒者、輕生者及違法者。
基本要素
1導演
心理劇導演即是諮詢師。導演在心理劇中僅是協助主角處理他的問題,是主角想要創造的情境,而非依導演的意願去創作的。因此,導演必須擁有諮詢師同理、寬容、深度了解問題的能力,但同時,他也要能自如地運用心理劇的技巧導引主角將其問題以演劇的方式順暢地呈現出來。
2主角
主角是心理劇裡最重要的元素,所有其它的元素都是隨著主角的指示或要求而跟著主角進入他所想要的心理劇當中。
3舞臺
在心理劇中,一個舞臺可以將過去、未來與現實的感受融合在一起,可以讓主角如幻似真、自由地悠遊在他所創造的天地當中。心理劇的舞臺布置與場景全靠主角去搭建,當然這需要視情形而定,或導演可以準備一些道具供主角選用。
4替身
每個人皆有內在的感受、一個「內在的小孩」。當一個人孤獨或無人可訴時,會怎麼辦?可能就是與自己對話。假如我們能為你製造一個你的替身,然後你就擁有一位你可以向她說話的人,你可以與她一塊兒行動,因為你們屬於彼此。
5輔角
輔角可以分為廣義與狹義兩種解釋。廣義的說,所有團體成員,除了主角與替身以外皆是輔角。狹義的說法則是僅指出來參加演出的成員。輔角可能是每次心理劇中皆需要的角色,其功用即是烘託主角的現實感,讓主角能與當事人再度對話。擔任輔角的成員必須用專注、同理的態度去配合當時的情境,甚或激發主角內心對此情境的掙扎與矛盾。
6觀眾
所謂心理劇中的觀眾,則是指所有參加的成員。這些成員若在一出心理劇中未擔任任何角色,則成為觀眾。觀眾通常在心理劇進行時僅默默地注視眼前的演出。
治療技術
角色互換
最基本的核心技術。通過說明對主角來說某個重要人物的的行為方式,主角提出對該角色的主觀看法,或者先扮演該角色,讓輔角採取較接近主角體驗的方式來演出情景。在適當的時候,當主角對輔角的表達的觀念和行為有所感受時,主角與輔角互換角色。角色互換可以幫助主角增進對重要他人的深入認識。
鏡照技術
輔角通過模仿主角的手勢、態度、演出中的言語,來反應主角的角色。導演可以將主角帶出場景,使他脫離原有角色,讓主角有機會以旁觀者的角度去觀看整個心靈掙扎的過程、或紊亂的情境,以激發主角重新詮釋這個情境,進而產生新的領悟。主角背對舞臺,通過觀看現場錄像帶中的生動畫面,幫助主角更自然而客觀地評價自己。
獨白
主角可以在想像自己單獨處在一處,自言自語幻想一件事件或感受。獨白有助於主角表達並加以澄清未覺察的想法,更明顯地體驗情感(Greenberg,1986)。
輔角站在主角身後與主角同臺演出,甚至替代主角說話,該輔角就是替身。替身可以模仿主角內心的想法和感受,並時常表達出內心潛意識內容,幫助主角覺察內心活動過程,引導表達出內在的感受和體驗。
未來投射
用於幫助成員們表達、解釋自己對未來的看法、期望和感受的一種技術。主角或參與者不只是討論希望、願望,對未來的恐懼或生活目標等看法,而且把這些預期事件放到現實中,並演出表達出來。通過為未來事件的構建、期望,並帶回現實,思考問題情景,增進對期望事件結果的了解,有效地採取措施,實現期望中的未來。
人類只有五個基本故事,其他的一切都是關於那一主題的變化。我們將更清晰我們的主題,並在舞臺上定製故事,以小團體或兩個人的方式去探索。最終我們將會改變那些不再對我們有益的行為,學習和練習新的技能。
——雅各布·莫瑞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