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療愈之心理劇

2020-12-24 巫聖法海

藝術療愈,一門融合了藝術和心理學的學科。自上世紀50年代起,藝術療愈漸漸被大眾認知和應用。如今在歐美地區,藝術療愈已成為一種對兒童和成人進行評估、交流和療愈的重要手段。儘管當代的藝術療愈還是一個相對新的領域,但藝術始終陪伴人類的發展。在文字出現之前,人類就運用壁畫、舞蹈等形式作為表達情感和思想的載體。

心理劇是由精神病理學家莫瑞努在1921年提出來的。莫瑞努首先在他的精神治療中心採用這種療法。四年後他來到美國,開始傳播這一方法。他在1959年指出:心理劇的目標是誘發患者的自發行為,以便直接觀察他的病情。它是通過特殊的戲劇形式,讓參加者扮演某種角色,以某種心理衝突情景下的自發表演為主,將心理衝突和情緒問題逐漸呈現在舞臺上,以宣洩情緒、消除內心壓力和自卑感,增強當事人適應環境和克服危機的能力。心理劇能幫助參與者通過音樂、繪畫、遊戲等活動熱身,進而在演出中感受或重新體驗自己的思想、情緒、夢境及人際關係,伴隨劇情的發展,在安全的氛圍中探索、釋放、覺察和分享內在自我。這是一種可以讓參與者練習怎麼過人生,但不會因為犯錯而被懲罰的方法。

主要特點

強調以「行動」來體驗生命而非談論問題。心理劇幫助人們在演出時充分地「體驗」與「體會」問題。在心理劇的過程中,個人的肢體和心理會逐漸地開放,恢復生命本來應有的自發性與創造力。經過這樣的體驗,個體更容易觸摸自己真實的感受,並將其以整合的方式表現出來。

強調音樂、美術等多種元素與諮詢技術的整合。音樂、雕刻、繪畫、啞劇等藝術有著語言所不能及的跨文化的溝通功能。演出過程中可讓主角敲擊地面以發洩情緒或讓輔角推擠主角造成身體上的壓力。這些具體呈現的方式可以喚回主角在事件發生當時的真實情感,使主角產生強烈的感受。此外,導演也可運用不同的燈光顏色來輔助主角表達情感。如紅色可以協助憤怒的表達;藍色可以用在夢中的場景;綠色可以代表一個花園或森林;在親密的時刻,可以將燈光調暗。所以說心理劇的中的肢體語言、聲音等非語言信息,是一般以口語為主的心理諮詢方式所不具備的。

強調心理劇內容的自發性與原創力。自發性與創造力是心理劇的核心。自發性是一種能量,也是創造活動的催化劑。只有自發性非常高時,創造力才會出現。心理劇中的一些方法能催化個人恢復天生的自發與創作能力,以自發性的方式創造性地對舊有文化遺產做出新的反應,使個人更具彈性。

強調互動關係。心理劇所重視的就是互動的過程,而不僅僅是內在角色的扮演。個人互動關係的模式是由家族中文化傳承而來,個人自我是經由幼年角色學習而來。因此個人的不適行為來自早年角色學習的偏差。心理劇治療則提供一種方法使人回到原來重要場景而修補個人與重要他人間的關係。

適應症

1.心理劇可以用於心智失常的兒童、青少年、老人也可用於弱智者、精神病患者和罪犯。

2.有些心理學家或社會工作者也常安排一些帶有強烈的感情色彩或含有人格問題的劇情,以揭示患者內心世界的秘密。這種辦法特別適合於離婚者、吸毒者、輕生者及違法者。

基本要素

1導演

心理劇導演即是諮詢師。導演在心理劇中僅是協助主角處理他的問題,是主角想要創造的情境,而非依導演的意願去創作的。因此,導演必須擁有諮詢師同理、寬容、深度了解問題的能力,但同時,他也要能自如地運用心理劇的技巧導引主角將其問題以演劇的方式順暢地呈現出來。

2主角

主角是心理劇裡最重要的元素,所有其它的元素都是隨著主角的指示或要求而跟著主角進入他所想要的心理劇當中。

3舞臺

在心理劇中,一個舞臺可以將過去、未來與現實的感受融合在一起,可以讓主角如幻似真、自由地悠遊在他所創造的天地當中。心理劇的舞臺布置與場景全靠主角去搭建,當然這需要視情形而定,或導演可以準備一些道具供主角選用。

4替身

每個人皆有內在的感受、一個「內在的小孩」。當一個人孤獨或無人可訴時,會怎麼辦?可能就是與自己對話。假如我們能為你製造一個你的替身,然後你就擁有一位你可以向她說話的人,你可以與她一塊兒行動,因為你們屬於彼此。

5輔角

輔角可以分為廣義與狹義兩種解釋。廣義的說,所有團體成員,除了主角與替身以外皆是輔角。狹義的說法則是僅指出來參加演出的成員。輔角可能是每次心理劇中皆需要的角色,其功用即是烘託主角的現實感,讓主角能與當事人再度對話。擔任輔角的成員必須用專注、同理的態度去配合當時的情境,甚或激發主角內心對此情境的掙扎與矛盾。

6觀眾

所謂心理劇中的觀眾,則是指所有參加的成員。這些成員若在一出心理劇中未擔任任何角色,則成為觀眾。觀眾通常在心理劇進行時僅默默地注視眼前的演出。

治療技術

角色互換

最基本的核心技術。通過說明對主角來說某個重要人物的的行為方式,主角提出對該角色的主觀看法,或者先扮演該角色,讓輔角採取較接近主角體驗的方式來演出情景。在適當的時候,當主角對輔角的表達的觀念和行為有所感受時,主角與輔角互換角色。角色互換可以幫助主角增進對重要他人的深入認識。

鏡照技術

輔角通過模仿主角的手勢、態度、演出中的言語,來反應主角的角色。導演可以將主角帶出場景,使他脫離原有角色,讓主角有機會以旁觀者的角度去觀看整個心靈掙扎的過程、或紊亂的情境,以激發主角重新詮釋這個情境,進而產生新的領悟。主角背對舞臺,通過觀看現場錄像帶中的生動畫面,幫助主角更自然而客觀地評價自己。

獨白

主角可以在想像自己單獨處在一處,自言自語幻想一件事件或感受。獨白有助於主角表達並加以澄清未覺察的想法,更明顯地體驗情感(Greenberg,1986)。

輔角站在主角身後與主角同臺演出,甚至替代主角說話,該輔角就是替身。替身可以模仿主角內心的想法和感受,並時常表達出內心潛意識內容,幫助主角覺察內心活動過程,引導表達出內在的感受和體驗。

未來投射

用於幫助成員們表達、解釋自己對未來的看法、期望和感受的一種技術。主角或參與者不只是討論希望、願望,對未來的恐懼或生活目標等看法,而且把這些預期事件放到現實中,並演出表達出來。通過為未來事件的構建、期望,並帶回現實,思考問題情景,增進對期望事件結果的了解,有效地採取措施,實現期望中的未來。

歡迎關注我

人類只有五個基本故事,其他的一切都是關於那一主題的變化。我們將更清晰我們的主題,並在舞臺上定製故事,以小團體或兩個人的方式去探索。最終我們將會改變那些不再對我們有益的行為,學習和練習新的技能。

——雅各布·莫瑞努

相關焦點

  • 【張莉莉博士】心理劇成長療愈與導演技術工作坊
    心理劇成長療愈與導演技術工作坊,這是一個成長療愈和學習心理劇技術的工作坊!成長就是讓你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德瑞姆心理劇成長療愈與導演技術工作坊將由ABEPSGP認證的最高階心理劇訓練師張莉莉博士全程教授,所授課程設置均符合ABEPSGP專業導演認證。
  • 睡眠障礙的音樂藝術療愈取得重大突破
    (原標題:睡眠障礙的音樂藝術療愈取得重大突破) 近日,國內最大的音樂健康整合中心凡音對五個月前
  • 上海 | 聲音療愈師火了,這個聲音療愈藝術工作坊不可錯過! 兩日聲音藝術療愈工作坊
    聆聽療愈之音,洞見純真本心梁玻老師聲音藝術療愈工作坊無論你修行了多久,無論你從事何種職業,無論你有沒有任何音樂基礎,梁玻老師的聲音藝術療愈工作坊都將是一次打破框架、再次串聯、探索自身、發現生命更多可能性的珍貴機緣。
  • 心理劇個人成長與專業訓練工作坊
    為了促進學校和其它領域心理助人者的專業發展,更好地服務和諧社會建設,促進大眾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我會特別邀請美國心理劇訓練師(TEP)、藝術治療師、家庭治療師龔寧馨(Ning-Shing Kung)老師來渝,專門舉辦公益收費、深度療愈與高端專業的心理劇工作坊。
  • 心理劇、社會劇、社會計量個人體驗與專業訓練工作坊
    著名的精神科醫生、心理學家J.L.Moreno(1889—1974年)於1910年代開始探索運用社會計量、自發劇場等工作幫助人們過更好的生活,並於1921年正創立心理劇,後逐漸發展成為擁有獨立的哲學思想、理論與一系列行動治療技術的心理治療體系,包括獨具魅力的三大部分(心理劇、社會劇、社會計量),常被統稱為心理劇
  • 水面戲劇療愈居然有這麼神奇的魔力???
    戲劇療愈塑造了一種浸沒式空間,它是「當下」的藝術。大多數現代人很難「活在當下」,難以全然聯結或專注。而戲劇療愈以吸引全部感官的方式,使我們的身體、頭腦、情感、潛意識作為一體進入這個空間,獲得全然的在場感。
  • 【臺灣塗瑞玲老師】7月26—28關係療愈心理劇成長與訓練工作坊
    關係如何復原與療愈?如何找回被愛與愛人的能力與信心?心理劇簡介心理劇(psychodrama)是奧地利精神科醫師J.LMoreno博士創造出來的一種以行動為基礎的表達性的團體心理治療方式。它能幫助成員們將心理的事件,透過演劇的方式表達出來。成員們從即時即地的演出中,體會過去、現在及未來的事件,以及真實或想像的情節。
  • 給專業助人者的新年禮物:心理劇個人成長與專業訓練工作坊
    在辭舊迎新之際,我們獲得美國心理劇訓練師(TEP)、藝術治療師、繼易術心理劇創始人龔鉥博士之後第二個獲得美國心理劇與團體治療考試委員會認證的華人心理劇訓練師(TEP)龔寧馨(Ning-Shing Kung)老師的特別支持,為長期在學校從事心理健康教育、持續高強度消耗而又缺乏專業支持的心理輔導老師,專門舉辦一次極低費用的深度療愈與高端專業訓練工作坊。
  • 直面傷痛 療愈自己 —— 世界是一隻流浪兔4.0
    非常感謝三位演員在結束後坐下來和觀眾交流,讓我對這部劇也能夠有更深的認識,希望走進劇場的每一個人都得到治癒。感恩。」整個作品全程無語言,由固定架構和即興現場構成:邀請藝術與療愈項目《流浪兔©》中曾經的個案參與者作為「呈現者」,通過融合影像、裝置、繪畫、實驗音樂等藝術元素呈現人們處在心理問題和精神疾病中真實而不同的身心狀態,並連接整個場域,引導觀眾一同探索自我,並勇於面對未來創傷的跨界實驗現場。
  • 體驗活動|粉彩藝術療愈,以非評判的方式探索「世界」和「我」
    粉彩藝術療愈沙龍 部分回顧:當正念遇見粉彩試想像,當你:心手相接,專注當下,手指在紙面上摩擦滑行,而你沉浸於其中。正念粉彩是通過專注於你正在畫的東西,並充分打開所有的感官,不僅僅看到眼前的東西,而是將注意力集中到現在。
  • 《療愈心中的傷口》什麼能夠療愈心中的傷口?
    疫情期間,看這樣一部治癒系的電視劇,本身就是一件很療愈的事吧。汶川大地震時,我留意到有心理醫生去災區做心理援助的消息。此次疫情期間,也看到過相關新聞,有一則是針對援鄂醫護人員子女心理關愛的。《療愈心中的傷口》根據真人真事改編。1月18日首播,是為了紀念阪神大地震25周年。
  • 薦讀|在藝術中療愈自我的女藝術家
    療愈童年創傷的藝術家 妮基·聖法勒 妮基出生在法國塞納河畔,父親是一個法國的銀行家,母親是一個美國的名門望族,家境生活富足,原本是可以生活無憂的,但在經歷了美國的經濟大蕭條之後,父母就將出生不久她,送到了外祖母家,三年之後他才被接到紐約和父母一起生活。因妮基長得特別漂亮,幼年就被入選做雜誌的封面模特兒。
  • 匯愛無「疫」藝術療愈課程歷時三個月圓滿結業
    2020年11月24日,武漢市青山區益心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在衛星村小學順利開展「匯愛無疫藝術療愈課」結業儀式。該項目系愛心企業錦江APP X ZMAX 和麓楓酒店針對一線抗疫家庭子女捐贈的公益課項目,同時也是在中華少年兒童慈善救助基金會回家的希望子項目益心童愛計劃下申請成立的匯愛無「疫」藝術療愈課堂專項公益項目。
  • 關懷青少年社交創傷,觸漫聯合壹心理送上心靈療愈良方
    這一場主題為「青少年社交創傷以及自我療愈」的心理講座, 在觸漫APP上吸引了超過 2 萬名青少年在線參與,為他們送上了一劑療愈心靈的良方。       權威專家王亞南主講 深度剖析青少年社交創傷       在本次活動中,觸漫和壹心理聯合邀請了權威心理學專家——王亞南老師來為青少年們排憂解難。
  • 【煦心理】|2017第十四屆臺灣心理治療與心理衛生聯合會會議通知
    (包括少兒保護業務)為主軸之論壇及工作坊。>——從即興創作探討信任關係第一次做催眠就上手想再牽起你的手——運用舞蹈動作治療促進創傷後憂鬱症之人際互動團體現場動力性人際團體心理治療工作坊藝術治療與創傷工作動物輔助治療的目標設定與執行
  • 溫州心理諮詢|根源的療愈,從家族系統排列看生命能量
    【根源的療愈】很多人問我,家族系統排列療愈到底怎麼回事,有效嗎?我回答說,不要問我這個話題,也不要問你自己這個話題,只需要尊重你當下內心感受,因為當你問我的時候,你已經需要它了!家族系統排列療愈就是帶領你去往一個真實,一個療愈與成長的真實,一個探索生命原生問題的需求。
  • 【藝術療愈08】30年+經驗藝術治療師如何看待綜合表達藝術療法
    本周我們繼續關於「藝術療愈」的分享。今天分享的內容來自美國的Cathy Malchiodi博士,她是一位藝術治療師,視覺藝術家,獨立學者,並撰寫了13本有關藝術療法的書籍,其中包括《藝術療法資料集》。人類在歷史上一直以綜合的方式使用藝術,特別是在定製,儀式和表演的背景下。 但是在美國的數十年歷史中,藝術和心理治療彼此獨立,並在各自的「孤島」中有所發展。
  • 藝術療愈 | 生與死從未遠離,最難治的是人們的心病
    從古至今,許許多多藝術作品讓我們看到:無論是神聖權力,還是道德說教,都不是解決瘟疫的真正方式,只有公開信息、揭露真相、找到問題的源頭,我們才有可能抵抗各種生理和心理上的疾病。 01
  • 希望深陷黑暗的人 在劇場獲得 療愈和勇氣
    該劇聚焦青年抑鬱症群體及其背後家庭親子關係,希望用藝術療法能夠給予人們心靈的慰藉。該劇也是2020瀋陽藝術節重點劇目之一。談及創作靈感,黃嶽告訴記者,她曾在瀋陽任教五年,遇到過不少被心理問題困擾的學生,「我都會從旁觀者的角度傾聽他們,引導他們,希望通過課堂和經歷來幫助他們走出困境。《不要拯救我》的劇本雛形來自於我的學生部分真實的生活,這個女孩有重度社交恐懼症,從不敢登臺講話,但在畢業前的最後一堂課,她走上講臺做了演講,我深深感受到課堂和劇場一樣都可以療愈人們的傷痕。」
  • 為什麼知道自己心理疾病的原因卻無法自我療愈呢?
    【問題1】 為什麼知道自己心理疾病的原因卻無法自我療愈呢? 一般來講已經知道自己有這種心理上的問題且知道具體原因,為什麼不可以反其道而行之來克服它呢,例如我自身患有餘光恐懼症,且大概了解自己為什麼這樣,可是卻好不起來,而且很多年了。。。 宋楊:這說明你是假裝知道,而假裝知道並不會帶來「療愈」的作用。症狀看起來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實際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