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八佰》的熱映,也使很多人知道了八一三淞滬會戰中的四行倉庫保衛戰,但影片裡語焉不詳,對這段歷史不熟悉的人,還是沒明白四行倉庫之戰到底是怎麼回事
《八佰》的熱映,也使很多人知道了八一三淞滬會戰中的四行倉庫保衛戰,但影片裡語焉不詳,對這段歷史不熟悉的人,還是沒明白四行倉庫之戰到底是怎麼回事
《八佰》的劇情設計是很大的短板,細節就不多說了,最大的疏漏就是居然沒有把為什麼要堅守四行倉庫這麼重要的事情講清楚。
老周只好代勞來科普一下了:
首先要說明,八一三淞滬抗戰並不是日本挑起的,而是中國主動發起的。因為當時日本還沒有動員,兵力有限,盧溝橋事變後,日軍力量都在華北,不想再在上海出現狀況。但中國方面既然已經開始全面抗戰,那就不會跟著日本的節奏,反正中國人口多疆域大,即使南北同時開打,也耗得起。而且當時日本在上海就只有海軍陸戰隊的上海特別陸戰隊,總兵力在8月初期才剛剛擴充到4000人。所以,中國統帥部決定在上海開闢第二戰場,第一個目標就是消滅在上海的這四千日軍,徹底解除對南京的威脅,畢竟上海到南京才只有300公裡,朝發可夕至,在上海的日軍就是進攻南京乃至整個華東的橋頭堡;第二個目標進攻上海日軍,可以緩解在華北的壓力,並且將日軍的戰略重點從華北轉移到華東,從地勢來看,從華北由北向南,在南北方向沒有山川河流阻隔,有利於機械化程度更高的日軍,而沿長江從東向西進攻,在東西方向則是河流眾多丘陵連綿,有利於中國軍隊依託地形節節抗擊,所以在上海開打,可以將日軍戰略方向扭轉過來;第三個目標是擴大國際影響,進而爭取國際援助和幹預,上海是國際大都市,一旦開戰,全世界都可以看到,英美在上海還有租界,以及可觀的資本投資,在上海打,所以是最有國際影響的。
還有一點,根據1932年籤訂的一二八淞滬抗戰停戰協定,中國是不能在上海市區駐紮正規軍,只能由保安團來維持治安。如果是日本挑起戰端,應該可以輕而易舉就佔領上海。而八一三時,中國的正規軍就已經進入上海市區,這正說明中國才是有備而來,是想一舉解決在上海的日軍。
8月13日,八一三淞滬會戰爆發,中國軍隊投入兩個師又一個旅,約2.5萬人開始進攻在上海的四千日軍。
8月16日,又增加了三個師,總兵力達到了近6萬,而且全是嫡系的精銳部隊,向日軍展開了全面進攻。但連日激戰,都未能消滅在上海的區區四千日軍。
8月23日,日軍第3、第6師團——這可是正兒八經的陸軍部隊,加上配屬部隊,總兵力約5萬人在吳淞、川沙口一帶登陸。戰局由此逆轉,在市區閘北、江灣一線的中國軍隊只能轉攻為守,同時調集二十多個師在吳淞寶山一線,抗擊登陸日軍。這樣就形成了北線(寶山)和南線(市區)這兩個戰場,而且是以北線為主戰場,在這兩個戰場,中國軍隊都處於被動防禦。
10月26日,在經過兩個多月的慘烈爭奪,北線的核心陣地大場被日軍攻佔,由於大場位於閘北以北約6公裡,大場失守,閘北就失去了側後屏障,將會受到南北兩路日軍夾擊,勢難繼續堅守,所以10月27日,南線中國軍隊只得被迫放棄蘇州河以北的閘北江灣,向滬西蘇州河以南撤退。
但就在這時,傳來了九國公約11月3日將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召開代表國會議,而這次會議中心議題就是討論中國對日本侵略的控訴。本來中國主動發起淞滬會戰,第三個目標就是引起國際關注擴大國際影響,那麼現在這麼重要的國際會議要召開了,如果中國軍隊偏偏撤離了上海市區,算什麼事啊!所以蔣介石命令88師繼續留在閘北抗擊日軍進攻。88師師長孫元良堅決反對,認為這樣就等於將88師白白犧牲,毫無意義。他和第三戰區副司令長官顧祝同討價還價,最後顧祝同同意,88師留一個團在閘北堅守一兩個據點,作為中國軍隊還在閘北抵抗的象徵。但在實際操作上,孫元良還打了個折扣,只留下了524團1營一個營,冒充一個團,堅守四行倉庫。
這就是謝晉元率部堅守四行倉庫的緣由。
不少人對片中八百壯士堅守四行倉庫是為了「打給洋人看」,「是給西方列強表演」的說法難以接受。而歷史上,蔣介石發起淞滬會戰一個重要原因也是「喚起友邦同情」,這也自然成了今天很多人批評國民黨抗戰戰略的一大罪狀。不要說淞滬會戰,就是整個抗戰,國民黨的戰略總方針就是「苦撐待變」,「變」就是指國際局勢的重大變化,說白了就是國際幹涉,開始是想蘇聯出兵,但是1941年4月《日蘇互不侵犯條約》籤署,蘇聯不但中斷了全部對華援助(大部分人都想當然以為蘇聯是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自顧不暇才中斷的,其實日蘇中立條約一籤署就中斷了),還承認了偽滿洲國,盼望蘇聯出兵的意願徹底破滅,這才轉而希望美國參戰——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變,美國參戰,這個「苦撐待變」的戰略算是成功了。
「苦撐待變」聽起來好像很消極,但當時中日兩國國力的懸殊差距,單憑中國的力量,別說打敗日本,「富士山頭揚漢旗,櫻花樹下醉胡姬」,根本是不可能的,就是把日軍從中國領土上趕出去,都做不到。別嫌這話刺耳,事實也確實如此,1945年8月日本投降時,在中國戰場上的日軍就有建制完整的近百萬大軍!這點還不如南斯拉夫,南斯拉夫基本是靠自己的力量將國土的德軍趕出去了,就是不講盟軍當時在歐洲其他戰場對德軍的打擊,在戰略上對南斯拉夫的支援,就是南斯拉夫自己也付出了巨大代價,僅僅死亡的就高達200萬人,佔全國人口的六分之一!如果按這一比例,中國至少得付出6000萬人的代價,比現在2000萬死傷要多三倍!
而且,日本在中國戰場的兵力,從1939年成立中國派遣軍,到1944年初,一直都保持在60萬人左右的規模,為什麼1944年突然猛增到了90萬?不是因為中國軍隊的反攻,而是因為要應付美軍可能在華東沿海的登陸。1944年美軍對日本的戰略進攻,海軍尼米茲是主張在中國登陸,再朝鮮,最後日本本土。陸軍麥克阿瑟是先菲律賓,再衝繩,最後日本本土。後來還是按照麥克阿瑟的方案進行,但日本還是得到了美軍可能在華東登陸的情報,這才向中國增派了30萬部隊。如果單單對付中國軍隊,60萬日軍就足夠了。
如果覺得國民黨很無能,完全是在消極抗日,這樣看法對嗎?且不說國民黨也有諸如1938年5月派轟炸機空襲日本本土的「人道遠徵」,還有1938年底在從華北到華中千裡戰線上同時投入60萬部隊發動的「冬季攻勢」……等等這些主動作戰。那麼來看看全民動員主動抗日的八路軍,1940年10月,八路軍擊中7個主力團,還有總部炮兵團的火炮支援,總兵力近2萬人,圍攻日軍岡崎支隊500人,苦戰兩天都不能全殲,被迫撤出戰鬥。還有1942年五一大掃蕩,不照樣部隊損失三分之一,根據地縮小三分之一?而這時日軍華北方面軍才只有15萬兵力,如果不是太平洋戰爭,日軍從中國抽調部隊調往東南亞,日軍在華北不但不抽調兵力,反而再增加15萬的話,試問,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能擋得住嗎?
還有人會說,中國戰場牽制了大量日軍,就是最大的貢獻。日軍在中國戰場上始終保持五六十萬部隊,在1941年21月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前,確實是抗擊了日軍的主力——話說回來,那時日軍也沒有別的對手,最多就是用來對付蘇聯的關東軍,但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陸軍最高峰擴充到600萬之眾,在中國戰場的兵力,也就十分之一左右,質量更不用說了,就算是最強的甲種師團(只有在中國戰場才分甲乙丙丁師團),也只是三單位制的部隊,比四單位制的常設師團要縮減了三分之一,哪裡算得上主力?再說,什麼是「牽制」?就是敵人要調某支部隊,你要拖住他,或者阻撓,不讓他調動。而在中國戰場,抗戰十四年中,日軍從來想調哪支部隊就調哪支部隊,從來沒有任何阻力。最典型的例子,1944年10月——都已經是戰爭後期的1944年10月了!日軍為了應對美軍在菲律賓的進攻,從中國戰場抽調了第1師團馳援菲律賓,有受到「牽制」嗎?後來在萊特島抗擊美軍登陸的就是這個第1師團!
所以,1945年2月的雅爾達會議,美國會用中國的主權利益(東北、外蒙古)來換取蘇聯出兵對日作戰,因為美國就認為中國在對日作戰上已經起不了什麼作用,自然要犧牲中國來換取蘇聯出兵,同時減少美國的損失。
真實的歷史遠比你想像的殘酷,不要被幾部抗日神劇忽悠了,以為可以輕鬆幹翻小日本,如果不是太平洋戰爭美國參戰,你真的認為單靠中國能戰勝日本嗎?所以,「打給洋人看」,「苦撐待變」都是在當時國力差距懸殊的情況下,無奈的選擇,當然也是最現實的選擇。
正因為國力相差懸殊,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中國獨立抗擊日本的侵略,幾乎沒有勝利的希望,即便在如此情況下,依然浴血抗戰,那才是真正的英雄。
接著再說四行倉庫保衛戰,影片裡戰鬥是非常激烈的,日軍飛機坦克都用上了。但歷史上真實的四行倉庫保衛戰,實際上規模很小,戰況更談不上激烈,原因很簡單。
首先,四行倉庫並不是當時的主陣地。四行倉庫是金城、中南、大陸、鹽業四家銀行共同出資建造的倉庫,所以叫四行倉庫。位於閘北區最南端,蘇州河西藏路橋北,過了橋就是租界。
閘北當時是華界,也就是中國政府直接管轄的區域。八一三淞滬抗戰第一槍就是在閘北的八字橋打響的。淞滬會戰第一階段,閘北也是圍攻駐滬日軍的主戰場。不過,8月23日日軍在吳淞、川沙口登陸,從吳淞到寶山、羅店、大場一線的北線,就成了會戰第二階段的主戰場,而在閘北的中國軍隊由攻轉守,閘北戰線在第二階段也就成了次要戰場。
10月26日大場後,中國軍隊撤到滬西蘇州河以南,所以這個時候,中國軍隊的主戰地是在滬西蘇州河防線。
而且,四行倉庫更不是什麼最後據點,滬西蘇州河以及南翔等郊區就不說了,就是市區,四行倉庫不過是蘇州河以北的最後陣地,而在蘇州河以南,雖說大部分市區是租界,但還有一塊華界——南市,依然還在中國軍隊手裡。四行倉庫守軍11月1日就撤入租界了,而南市則一直到11月11日才淪陷,整整比四行倉庫晚了十天!
其次,戰鬥也不激烈。四行倉庫不僅是幢鋼筋水泥的堅固大樓,七層樓高是這一帶的制高點,而且位置很「妖」,東面隔著三四十米寬的西藏路,是煤氣公司巨大的儲氣罐,一旦流彈擊中引起爆炸,足以將半個蘇州河以北市區炸上天。南面緊挨著一百來米寬的蘇州河就是租界,如果流彈落到租界,那是要引起外交糾紛的。日軍是從北往南攻,落到租界的流彈自然都是日軍的。所以日軍兩面都投鼠忌器,根本不敢動用重武器,更沒有飛機坦克助戰。
從雙方的傷亡也可以看出戰鬥不可能很激烈,524團1營在四天的保衛戰中,共陣亡14人,傷23人(加上上同撤退時的傷亡,總共陣亡19人,傷47人)。
日軍戰報的傷亡數字是1人陣亡(田中士陸海軍少尉),重傷2人,輕傷24人。
什麼?!日軍才死了一個人?沒錯,至於日軍自己記載的這個數字準確度有多高?看看整個抗戰中日軍隊的陣亡交換比,就是在8.4:1左右,那麼524團1營陣亡14人,日軍也就陣亡1.6人人,死一個人完全在合理範圍內。就是以淞滬會戰中日平均陣亡交換比5:1來看,日軍也就陣亡2.8人,撐死了也就死了3人。
按照中國宣稱的,擊斃日軍至少在200人以上。抗戰中以14人犧牲的代價擊斃日軍200人,這樣的戰例可是聞所未聞。如果日軍要是真死了200人,那日軍該投入多少兵力?少說也得2000人吧,那得多大動靜啊。四行倉庫一帶樓房林立,難以展開。何況1937年時的日本兵,都是戰前就服役的常備軍,戰術素質高訓練有素,肯定不會以密集隊形用人海戰術死打硬拼,整個二戰日軍的戰術始終都是一流的。
那麼,既然四行倉庫之戰規模小,戰況也不激烈,為什麼會這樣大力宣傳?
答案也很簡單,為了宣傳。特別是當楊惠敏送去的國旗在四行倉庫樓頂高高飄揚,這可是整個蘇州河以北市區唯一的一面國旗,在硝煙烽火中,無疑是極為振奮人心的,也是中華民族頑強不屈的象徵,自然成為抗戰初期最能鼓舞民心士氣的典範了。
出於這樣的目的,各種宣傳自然鋪天蓋地,並且加點渲染誇大,也都在情理之中。
這也就是八百壯士堅守四行倉庫的意義所在,正如《歌八百壯士》歌中最激昂的主題——中國不會亡!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新人文浪潮計劃籤約帳號【深度軍事】原創內容,未經帳號授權,禁止隨意轉載
長按二維碼關注本號,解讀軍事歷史,點評時事風雲,感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