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電影《八佰》被炒得很火:點映票房破1.8億,
創造了中國電影市場點映票房最高紀錄,
被稱為「華語戰爭片的新高度」,
具有「頂級的製作,瘋狂的構思,極限的創作力」。
所以我今天抽空看了一下電影,也談談我的一些感受。
一、關於電影
1.整體場面和特效還可以,值得去影院一看,當然,真實性的細節就不要太在意了。
2.國產電影的通病就是BUG很多,大量細節經不起推敲。比如最後的衝橋一段,日軍的狙擊打在士兵的背後和側面是比較正常,但電影中很多鏡頭都顯示打在正前胸,你以為是在拍《刺客聯盟》嗎,拐個彎打回來?
四行倉庫
八佰劇照
3.最讓我感動的一段還是陳樹生身捆手榴彈,從四行倉庫一躍與日軍同歸於盡,之後其他士兵排成隊列,身綁手榴彈,高聲喊出姓名便一躍而下的部分。
八佰劇照
4.關於四行倉庫的日軍戰報:日軍戰死1人,重傷2人,輕傷24人,輕微傷14人。中方戰報:守衛四行倉庫的88師524團1營,總共423人,在四天四夜的戰鬥著,陣亡14人,傷23人;撤退時陣亡5人,傷24人(其中包括1營營長楊瑞符少校),合計總共陣亡19人,傷47人。
5.從戰報上的數據看,真正的四行倉庫之戰,應該一點都不激烈。
二、講講當時日軍的實力
在電影《八佰》中,很多士兵都是直接被爆頭的,雖然我們都知道這裡面有誇張的成份,但日軍真實的情況是怎麼樣的呢?
一句話:在抗日戰爭時期,日軍在裝備、訓練、後勤等各個方面全面碾壓中國軍隊。
1、單兵裝備
日軍單兵裝具涵蓋了一名士兵在戰場上方方面面的需求,非常全面。
日軍裝備
作戰保障方面如彈藥盒、地圖包;生活保障方面如水壺、飯盒;被服方面如綁腿、護腿、雨披、軍毯、帳篷布;實用工具方面如步兵鍬、鐮刀、手斧、軍鎬;防護保障方面如防毒面具、護目鏡、防蚊頭罩、蚊帳以及攜行具的腰帶、背包、挎包等等,洋洋灑灑,蔚為壯觀。
這樣的配備,簡直甩國民黨4、5條街,更不用說單兵裝具基本為0的八路軍了。
2、武器
日軍方面請看上圖,我就不多說了,而且每名日本士兵攜帶120發彈藥,我們來看看當時的八路軍情況。
1940年2月,中央軍委發布指示,明確要求八路軍必須要保證人槍比至少5:1;6月,中央軍委再次明確要求華北地區的部隊至少保證人槍比例4:1。
而當時35萬人的八路軍只有200萬發子彈,人均擁有彈藥才6發!
4個人才有一條槍,人均彈藥6發,這就是八路軍當時的情況。
因為有充足的彈藥供應,所以日軍能進行大量的實彈訓練,士兵射擊準確率非常高,所以《八佰》中展示出來的日軍實力只是稍為誇張一些而已;而八路軍因為彈藥奇缺導致大部分士兵都沒有經過實彈訓練就拉上戰場,射擊準確率與日軍相比差了一大截。
這些訓練水平的差距到戰場上就只能用幾倍的人命來填。不信,我們就往下看。
三、講講一場著名的但又不為人知的戰鬥——關家堖戰鬥
關家堖戰鬥,是1940年10月30日到31日進行的抗日戰爭中百團大戰的第三階段進行的一次最大的進攻戰役。
百團大戰很出名吧。
但知道關家堖戰鬥的卻不多。
1940年10月25日,日寇岡崎大隊長率500多人衝入山西省黎城縣東南的黃崖洞外,嚴重威脅八路軍在黃崖洞的兵工廠的安全。
對於這隻孤軍深入八路軍根據地腹地的日軍,八路軍副總指揮彭德懷決定調集優勢兵力將之殲滅。
八路軍調集了8個主力團總兵力超過2萬人,將岡崎大隊團團圍困於武鄉縣蟠龍鎮關家堖,為了拿下關家堖,彭德懷甚至把八路軍總部直轄的特務團都拉出來參加戰鬥,
20000人:500人啊!
從紙面上來看,那絕對是壓倒性的優勢。
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NO!!!
八路軍從10月29日對岡崎大隊發起總攻,血戰2天2夜,最終只重創了岡崎大隊,消滅日軍400人未能完成全殲岡崎大隊的目標,但八路軍為此付出了傷亡幾千人的代價,幾個主攻主力團基本都被打殘。
關家堖戰鬥遺址
關家堖戰鬥對後來的敵後抗戰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彭德懷甚至將關家堖戰鬥視為自己戎馬一生的四大敗仗之一,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自行百度。
另外囉嗦一句:抗日神劇少看,影響腦子。
四、最後講幾句
神劇只是神劇,但真實的抗日戰爭其實是非常殘酷的。
根據歷史數據,八年抗戰,中國軍隊與日軍的作戰長期保持著10:1以上的交換比:日軍陣亡大致是44萬人,而中國軍隊則是300萬以上,另外還有3500萬平民死傷。
由於落後,中華民族面對日軍的入侵,只能用屍山血海的人命去填!
所以義勇軍進行曲中的那句歌詞「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新的長城」不是煽情,而是血淋淋的事實。
過去,無數的英雄先烈以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撐住了這個國家集體意志沒有崩潰,而這種萬眾一心的凝聚力,也終將伴隨我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這,也許才是《八佰》應該要真正表達的內涵!
八佰宣傳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