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240個子孫,無一個敗家子,就憑這5句話

2021-02-13 儒風大家

版權:儒風大家  作者:儒風君·聞清

 

《格言聯璧》有云:「勤儉,治家之本;和順,齊家之本;謹慎,保家之本;詩書,起家之本;忠孝,傳家之本。

 

曾國藩家族兩百年來「長盛不衰,代有人才」,其240個子孫後代中,無一個敗家子,靠的就是其獨創的家教理論和自成一派的曾氏家風,而《格言聯璧》的五句話,也被曾國藩運用得爐火純青,從而成就了中國歷史上罕有的「經八代而不衰」的現象。

 

勤儉,治家之本

 

俗話說:「成由勤儉敗由奢」,這是千古不變的真理。曾國藩治家,沒有什麼過人之處,秉持的也不過是「勤儉」二字,他在《曾國藩家書》中曾提到過這樣的治家之道:「第一,貴兄弟和睦;第二,貴體孝道;第三,要實行勤儉二字」。他還有一個「十六字箴言」,曰:「家儉則興,人勤則健,能勤能儉,永不貧賤!」

 

曾國藩將「勤儉」二字淋漓盡致地運用到了治家的全過程,他要求家人不許坐轎、不許喚人取水添茶,就連拾柴、收糞、插田蒔禾這樣的事,也要其力親為,至於女兒家的女紅、廚藝、紡紗做衣,更是不能假手他人。

 

在飲食上,曾國藩則是一個「要求不高」的人,絲毫不講究宰相排場,每餐只食蔬菜一品,決不多設,因此得了個「一品宰相」的雅號。穿著方面,他的鞋襪都是由太太和媳婦女兒縫製而成。住上,曾國藩也沒有一國宰相的派頭,其弟曾國荃曾以家中人口增多為由,在已有百年之久的曾家老屋之外另建了一棟新屋,費資三千餘串,曾國藩知道了之後,非常不高興,並發誓此生決不住新屋。

 

曾國藩所持「勤儉」二字,終身不渝,由此,他一生官運亨通,曾氏家族也奇蹟般避開了「富不過三代」的宿命。

 

和順,齊家之本

 

所謂「家和萬事興」,曾國藩對於「和順齊家」之道,也有一番獨到的認知,他說:「立身之道,內剛外柔;肥家之道,上遜下順。不和不可以接物,不嚴不可以馭下。」

 

在給曾國荃的家書中,曾國藩也曾引經據典,強調「家和」的重要性,他說:「『和』字能守得幾分,未有不興;不和,未有不敗者。

 

曾國藩全家兄弟姊妹共九人,他是曾家的長房長子又早有所成,對兄弟竭力地以德去愛護,而不是姑息縱容,在日常生活中他常常是以身作則,率先垂範,從不計較個人的得失榮辱,而是以家族為重。他常說:「兄弟和,雖窮氓小戶必興;兄弟不和,雖世家宦族必敗。

 

 

孟子云:「堯舜之道,孝悌而已矣」。作為儒者模範的曾國藩,平定太平天國,挽救大清王朝於風雨飄搖之中,而這一切的基礎都在他日常的「齊家」之道中,可謂是「家齊而後國治」的典範。

 

謹慎,保家之本

 

曾國藩是一個非常小心謹慎的人,他認為,謹慎是為人處世的第一等功夫。

 

他做了大官之後,他的家族中有很多人出門都坐「四抬大轎」,於是曾國藩告誡諸人說:「凡事當存謹慎簡樸之見。」這不僅是其勤儉慣了,更是行事的一份謹慎和不張揚。

 

在《致澄弟·鼎盛之際宜收斂》中,曾國藩又強調說:「吾意我家方在鼎盛之際,此等處總宜收斂,不宜過於發揚,望弟時時留心。」意思是說,一個人越是鼎盛的時候,越是要收斂謹慎。

 

謹慎,是曾國藩一貫強調的治家思想,而且在他官位越來越高、名聲越來越盛的時候,就越是注重謹慎收斂。因為他深知「高處不勝寒」和「功高蓋主」的道理,人如果太得意了,禍事很可能馬上就來了。正是靠著這份謹慎,這份不居功自傲,曾氏家族才得以長久保存且盛而不衰。

 

詩書,起家之本

 

曾國藩非常重視對子孫後代的文化教育,他在給弟弟的家書中,曾提到如果一個人能夠「發奮自立」,即便不能考取功名,「亦是男的大幫手」。他甚至舉例說,老家的那些大賢大儒,並無功名,但是卻活得怡然自得,聞名鄉裡。他還鼓勵兒子說:「餘不願為大官,但願為讀書明理之君子。

 

在讀書上,曾國藩自己也堪為表率,他將讀書變成日常的一種習慣,無論這一天有多忙,讀三頁書是雷打不動的規劃,即使在軍中也堅持每日讀書。

 

在曾國藩的家書中,也有許多內容是教導弟妹子孫要謹守家族的「耕讀」傳統,他告誡子弟不僅要讀四書五經,甚至要求他們要多讀史書,要熟讀《了凡四訓》,陳弘謀的《五種遺規》等書。

 

在「半耕半讀」的家風中,曾國藩自身逐漸成長為一代大家,同時,他也結合自己的治學之道,將新的見解融入其中,進一步發揚了「耕讀傳家」的傳統。正是因為有詩書之教,所以曾氏後代人才輩出。

 

忠孝,傳家之本

 

曾國藩有一句名言:「寶貨用之有盡,忠孝享之無窮。」

 

俗話說:「自古忠孝難兩全」。但是,曾國藩做到了。一方面,他是一個大孝子,十分重視孝道文化,在他看來,孝比讀書求取功名更加重要。他曾說:「於孝悌兩字上盡一分便是一分學,盡十分便是十分學。」同時,他還認為,孝是處理好家庭關係的重要法則,是家庭和睦祥瑞的重要因素,他說:「孝友為家庭之祥瑞,凡所因果報應,他事或不盡驗,獨孝友則立獲吉慶,反是則立獲殃禍,無不驗者。」

 

對國家來說,他是一個大忠臣。曾國藩對國家可謂盡職盡責、盡心盡力,把國家之事當作自己的事來對待。他曾說:「凡辦大事,須視如己事。將來為國為民,亦宜處處視如一家一身之圖,方能親切。」

 

正是由於曾氏家族恪守忠孝之道,才使得其兄弟子侄在長期的宦海浮沉中相互照應、榮辱與共,並能在家國大義面前保持清醒的頭腦,從而保證了家族的長遠發展。

 

↙點擊「閱讀原文」,發現更多生活好物

相關焦點

  • 曾國藩留給後代5句話,百年未出一個敗家子,原因就在這裡
    曾國藩是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一,而他的一生也做到了無數文人都夢寐以求的成就——立功立言立德三不朽。曾國藩不僅自己一生成就斐然,對後代的教育也是非常成功的。曾國藩家族兩百年來,共有兩百多個後代,不但沒有一個敗家子,還出現很多人才,成就了中國歷史上罕見的「經八代而不衰」。
  • 二百多個子孫沒一個敗家子!其教育方法就隱藏在曾國藩的書信中
    在清王朝晚期,曾國藩在朝中的地位最高、權力最重,在位長達二十年,曾常年在外統兵,每天經過他手裡的銀錢不知有多少,幾乎隨時都可以喝兵血自肥,而且所冒的風險極少,但是他卻對僚屬宣誓:「不取軍中的一錢寄回家裡」,而且是數十年如一日無違誓言,去世後只給家人留下了兩萬兩銀子,除鄉間的老屋外,在省中未曾建造一間房子,也未曾買過一畝田地
  • 曾國藩:人品差的人,張口閉口都是這5句話,希望你一句也沒有!
    曾國藩從耕種之家到晚清名臣,後來稱曾國藩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和孔子、王陽明並稱「兩個半聖人」,由此可見,曾國藩的成就是不可否認的。曾國藩不單單只是為清王朝做出貢獻,他為自己的子孫後代同樣留下了寶貴的財富——家訓。
  • 曾國藩生命最後留下「四句話」,後代百年沒出一個敗家子?
    上面這句話,我想大家都應該聽說過。曾國藩,被人稱為「千古第一完人」。從一個耕讀家庭中的讀書郎成長為晚清「中興第一名臣」,他的一生有太多的傳奇。一個老人,一個久居官場高位的老人,在離開人世間的時候,最放心不下的莫過於自己的兒女。曾國藩的這封遺書,大致五六百字。而總結起來,就是四句話,這四句話既是對自己一生的總結,也是對自己兒女最後的「忠告」。一:慎獨則心安。
  • 曾國藩家族八代無一「敗家子」,靠的不是運氣
    晚清中興名臣曾國藩很重視修身,深知「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的道理,對孩子們的修心養性很是重視。曾國藩告誡子女後代做到三點:第一點,待人寬厚不刻薄,你說話刻薄,別人厭煩,你待人刻薄,別人心生怨恨。校慶、國慶,這都是喜事,都是好事,用的字是慶。積,這個字是重點,說明是個慢功夫,是個長期活。積土成山、積水成淵、積善成德,這三個成語的三件事,都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都不是舉手投足就能實現的。
  • 曾國藩:人生過40歲還沒起色,謹記3字真言,遲早時來運轉
    曾國藩是一個被現在很多人推崇的人,後人甚至把他和孔子、王陽明等人放在一起,並稱為「三不朽」。就連現在的企業家,任正非、馬雲、曹德旺,以及主持人白巖松都十分崇敬他。為了讓自己的孩子和家人能夠有良好的人格和品行,成就一番事業,曾國藩常常給他們寫信,通過這樣的方式,來將自己多年的人生經驗教給他們。而他的後人也不負所望,200多個子孫後代中,無一敗家子!曾國藩在家書中提到:欲成大事,就要牢記這3個字,人生才會有轉機。
  • 曾國藩:人品不好的人,一張口就是這3句話,希望你一個也沒有
    熟悉中國歷史文化的人,都知道有「兩個半」聖人,其中那「半個」就是晚清名臣曾國藩。曾國藩是一位奇人,科考七進七出,十年七遷,官升十級。善於用人識人,據統計,當時清朝的大部分官員都是由曾國藩提拔任用,包括李鴻章、左宗棠等。曾國藩在官場中人緣是出了名的好,很多人都願意與他相交,他為人忠厚,真誠待人,最重要的懂得說話之道。曾國藩常說:「行事不可任心,說話不可任口。」禍從口出,一張口就說這3句話,容易得罪人。
  • 倪可老師應邀作《讀曾國藩一生、品曾氏家道智慧》視頻講座
    曾國藩作為三不朽千古完人三聖之一,曾氏家族迄今從未出過一個「敗家子」,子孫綿延更有近三百人受過高等教育成為社會棟梁,曾氏家族的家道家風智慧尤其值得研究。孔子王陽明曾國藩三個聖人中曾國藩是唯一出生於平民家庭的,從無到有創立事功,從一文不名到彪炳史冊,從人微言輕到響著雲集,並且其突然崛起的基因傳承後裔改變了一個時代影響了幾代人,研究曾國藩對於佔絕大多數的普通家庭更有價值和意義。
  • 曾國藩寫給男人的5句話,句句經典
    男人要讀曾國藩,不妨認真讀一下曾國藩的這五句話,它會讓你醍醐灌頂。01不為聖賢,便為禽獸,莫問收穫,但問耕耘。曾國藩認為,立志高遠,方能把自己與凡夫俗子區別開來。一個惰,一個傲,古今天下多少人都栽在這兩個字上。富蘭克林小時候家庭經濟困難,10歲就輟學在父親的店鋪裡當學徒工。因為勤奮,開了自己的印刷廠。他的朋友說:富蘭克林是我見過最勤奮的人,我從俱樂部回家的路上,看見他還在工作,而早上起床的時候,他又開始工作了。
  • 曾國藩的36個人生大智慧,一定要逼自己讀懂
    讀書時,別人讀了兩三行,我一行還讀完;做事時,別人馬上就辦完了,我思考幾個小時還沒完。就是這樣的一個笨小子,憑什麼能成為一代名臣呢?憑的就是他不斷打破對自己,對外界的認知,通過刻意練習,將自己的情商火速拔高。
  • 曾國藩 | 用這4個方法,看透一個人
    曾國藩告訴我們,用四個方法,就能看透一個人。曾國藩總結說:「相見必敬,開口必誠。」曾國藩不僅時常教導家人子弟要為人誠信,自己努力做到以誠待人。一次宴會上,曾國藩聽到部下對將帥的評論。有人說:「左帥嚴,人不敢欺;李帥明,人不能欺。」曾國藩感興趣地問:「可不可給我一個評價?」部下面面相覷。
  • 《曾國藩家書》家訓50條
    ——曾國藩 4、 既往不戀,當下不雜,未來不迎。——曾國藩 5、 凡人做一事,便須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見異思遷,做這樣,想那樣,坐這山,望那山。人而無恆,終身一無所成。——曾國藩 《曾國藩家書》
  • 曾國藩:禍從口出,一生牢記這3句話,不容易得罪人
    曾國藩一生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禮治為先,以忠謀政,在官場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曾國藩的崛起,對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他的倡議下,建造了中國第一艘輪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學堂,印刷翻譯了第一批西方書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學生。他是中國近代化建設的開拓者。曾國藩的處世智慧影響深遠,對於個人言辭也有深刻見解,這是他能夠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 曾國藩:人品差的人,張口閉口都是這5種話,希望你一句都沒說過
    曾國藩從一介布衣到晚清重臣,後人稱他「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和孔子、王陽明並稱「兩個半聖人」,可見,曾國藩的歷史成就是不可否認的。除了為清王朝做出的貢獻外,曾國藩也為自己的後世子孫留下了寶貴的財富——家訓。曾國藩通過書信的方式,教導自己的子孫,如何識人認人,如何為人處世,如何為官為民。
  • 曾國藩:人品差的人,張口閉口都是這3句話,討人厭,希望你不是
    一個人品行的好壞,不會寫在他的臉上,同時有些人還會刻意地隱藏自己的壞品行,他會將自己偽裝成一個品行高尚的好人。所以,我們每個人都要有一雙能夠看穿別人的眼睛,這樣的話,選對交往的人,我們的人生之路會走得更順利一些。
  • 曾國藩:用這4個方法,看透一個人
    曾國藩告訴我們,用四個方法,就能看透一個人。為人守誠一個誠信的人,總是能恭敬地對待他人,但凡開口也必定能說到做到。那麼,做人誠信的人是什麼樣子呢?曾國藩總結說:「相見必敬,開口必誠。」曾國藩不僅時常教導家人子弟要為人誠信,自己努力做到以誠待人。
  • 曾國藩:人品差的人,開口閉口都是這3句話,希望你沒有
    雖然說一個好朋友可能會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財富,但並不是所有的人都值得深交,曾國藩認為,人品差的人,開口閉口就是這3句話,希望你沒有經常說這種話。生活中遇到經常說這3句話的人,一定不要深交。經常發牢騷的人,事情失敗之後從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一味地推卸責任,這樣自己很難成長;另一方面,長時間的發牢騷抱怨,自己就會變成一個充滿負能量的人,會影響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的積極性。發牢騷並沒有用。有時間抱怨,不如自己多多努力。
  • 曾國藩:人品差的人,愛說這3句話,希望你一句都沒說過
    曾國藩由一介布衣變成晚清「千古第一完人」,從官十年載,展現出剛柔並濟、言方行圓的處世之道做人哲學,這都是曾國藩自我追求和磨礪的結果。曾國藩的一生,七次科考,七次落榜,十年七遷,官升十級,至二品。曾國藩一生節約樸素,在官場也是如此。他的修身齊家之道被眾多的名人奉為真理,終生推崇。常言道:官場如戰場,福禍旦夕。但好像曾國藩在官場上一直都是順風順水,那麼為什麼曾國藩能取得這樣的成就呢?這跟他說話的方式有極大的關係。曾國藩說過:「行事不可任心,說話不可任口。」
  • 曾國藩建議:在打拼事業的途中,若堅持不下去,可以讀讀這三句話
    曾國藩曾經說過這樣的三句話,給了那些處在迷茫中行走的人一個方向,曾國藩的話對後世影響深遠,很多人都將曾國藩當成是自己的人生導師,激勵自己。所以如果你在打拼事業的途中,堅持不下去的話,那麼可以讀一讀曾國藩的這三句話,肯定會讓你受益匪淺,豁然開朗。
  • 曾國藩言行之間從來不碰這六句話
    成年的曾國藩以驚人的速度在競爭激烈的官場上連跳十級,最後位居二品,此後更是被後人稱做晚清中興名臣。縱觀曾國藩的仕途之路會如此順風順水,這與他平時舉止間的一點小細節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這就是與人說話的方式方法。老話常說:病從口入,禍從口出。有意義的話一定要說,沒意義的話絕對少說甚至不說。所以曾國藩這才有了"行事不可任心,說話不可任口"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