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虻》:看到流淚!一個兒子對父親最深切的愛恨與呼喊!

2021-01-09 喬沐影

最近被《牛虻》燃燒了,跟著主人公亞瑟一起走完他短暫的一生,感受他的孤獨和悲涼。

牛虻的寓意:

一、來源於希臘神話:宙斯愛上依俄,為防止天后報復,讓依俄化身成一頭白牛,放逐天邊。天后派一隻牛虻去攻擊牛犢,使她顛沛流離,一直奔跑。

天后指派牛氓的行為,充滿嫉妒與復仇的意味。

二、來自哲學之父蘇格拉底的申辯:「如今的雅典,如昏睡中的駿馬,我就是一隻不斷叮咬他,使她警醒的牛虻!」

蘇格拉底最終上了絞刑架,也暗喻了亞瑟的悲劇。

亞瑟和他的神甫父親

小說的開端是一幅很溫馨和諧的畫面。亞瑟在神學院的圖書館查資料,院長蒙特尼蕾神甫慈愛的關照他,並在工作之餘陪他一起聊些家事。

兩個人的形象都很是讓人喜歡。亞瑟長的瘦小而精緻,像一個穿著男裝的女孩,美麗動人。蒙特尼蕾神甫聲音渾厚動聽,模樣適合入畫,性格溫和,學識豐富。

亞瑟深愛著蒙特尼蕾神甫。兩個人一起的假日旅行本來非常融洽愉快,在說到信仰問題,有了分歧。

我必須走我自己的路,緊跟著我所看見的那片光明。

蒙特尼蕾神甫的選擇

明知道亞瑟走的是一條充滿危險的革命道路。作為他的生父,蒙特尼蕾神甫還是按照既定線路去羅馬做了主教。

基於這個原因,所有人都認為蒙特尼蕾神甫自私又虛偽。

無獨有偶,這個橋段像極了金庸先生的小說《天龍八部》中玄慈的人設,不管和尚還是神甫,都要求處子之身。

既然堅定了皈依佛門的念頭,玄慈還要與葉二娘有那麼一夜情,生下兒子虛竹。

明明是一個有情的人,偏偏去做一尊無情的佛。玄慈負了葉二娘,又愧對天下人。一輩子放不下,看不開,在一家人相認之後選擇自盡。

蒙特尼蕾神甫是愛著亞瑟的,只是因為身份地位的特殊,不敢相認。堅定的基督教徒信仰,身敗名利的後果都是讓他猶豫不決的原因。

亞瑟走上流亡之路

新來的院長克爾迪神甫用做懺悔的卑鄙手段,引導亞瑟說出了義大利青年黨的秘密。從而改寫了亞瑟的命運軌跡。

遭遇神甫的矇騙,情人的誤解,憤怒無助的亞瑟用錘子砸爛了上帝的十字架,佯裝投河自盡,走上流亡之路。

18歲的少年,哪裡知道前途兇險。一頭扎進南美闖蕩,也就自然是一腳跌進了真正的地獄。

被人用火鉗打成殘廢,為吃飽飯,做一個供人娛樂的街頭小丑,身體和精神都倍受摧殘。

蒙特尼蕾神甫曾經是亞瑟最愛的人,此刻又成了最恨的人,一個沒有責任和擔當的偽君子。

亞瑟變身牛虻

亞瑟變身牛虻,專門在報上發表抨擊教皇的文章,並且把蒙特尼蕾主教當做最大的敵人。

得關注的是,署名為牛虻的文章,對紅衣主教蒙特尼蕾進行猛烈抨擊。而署名某教徒的文章又對牛虻的無端誹謗為紅衣主教做了辯解。

不管是牛虻還是某教徒,都是亞瑟一人所為。由此可見,亞瑟的矛盾和糾結來源於對蒙特尼蕾主教的愛恨交織。

亞瑟被捕入獄

亞瑟被捕入獄後,蒙特尼蕾主教去看他,倆人相認是全篇最虐心的部分。

「啊!您不記得了嗎?那麼快就淡忘了!!』假若你想我不去,亞瑟,我就推辭說我不能去』。讓我幫您決定您的生活——我,那時候我才17歲!倘若這都不是醜惡的行徑,那就太、太可、可笑了!」

牛虻一下子撕掉面具,展開猛烈攻擊。

蒙特尼蕾主教上得了瘧疾一樣渾身發抖:「希望不是!」他最終小聲說道,「我的上帝,希望不是,要是我會發瘋——」

他們已經忘記了時間和地點,忘記了生和死,甚至忘記了它們現在是敵人。

「認同!我的上帝——認同——亞瑟,可是我愛你啊!」「您更愛誰,是我還是他?」「神甫,您的上帝是一個大騙子。他的傷痕是假的,他的痛處全是做戲!我才有權得到您的心!我在十字架上被釘了整整五年,我同樣是死而復生,你要拿我怎麼辦?你要拿我怎麼辦?」

「您必須從我們中間做出選擇,我不會接受他剩下的東西。倘若你是他的,那麼你就不會是我的。」「你要把我的心扯成兩半嗎?亞瑟!亞瑟!你想把我逼瘋嗎?」

我信任過您,就像我信任過上帝一樣,上帝是一個泥雕的東西,我能用錘子把它砸碎。你卻用一個謊話欺騙了我。

蒙特尼蕾主教最終選擇了上帝,他希望幫著亞瑟逃掉,然後到山裡死於非命。

亞瑟比不上虛擬的上帝,父親拋棄了母親,拋棄了他。

不能釋懷的倫理之爭,革命背景的政治鬥爭,對立一直都在,沒有一方妥協。

我想活著,高傲或卑微,莊重或輕佻,順從或反抗,乏味或有趣。只要活著,我不畏懼黑暗!我生活在黑暗之中!可上帝覺得我叨擾了人間,讓我所愛之人一次又一次刺我心尖,直至我失去生命。哦!去他媽的上帝!你知道的!我一直不相信有上帝啊!我只相信你啊,我的教父,我的父親啊!

看得流淚,一個兒子對父親無奈的深愛和呼喊!

盛大的宗教祭典

牛虻死了,他的血染紅了身下的土地。

蒙特尼蕾在走向十字架的路上,仿佛看到的都是鮮血,呈現在他面前的地毯是一條紅色的血河。

他為他的上帝奉獻了自己的兒子,看著貪婪的民眾,他開始感覺後悔,後悔因為他們而拋棄了兒子。

他把裝有聖體的籠子,砸到地上。蒙特尼蕾紅衣主教瘋了!

就在這個時候,人們打破死寂,發出竭斯底裡的喊聲,他們打翻了椅子和長凳,衝向門口,互相踐踏,慌亂之中扯下了門帘和花圈。騷動的人們湧出了街道。牛虻就這樣壯烈的死去了。然而他的死似乎換來了人們的覺醒。人們義憤填膺,紛紛走上街頭,向這吃人的宗教發起無情的反擊。

亞瑟最終帶著遺憾,帶著對父親的心結離開人世。

這一對相互深愛的父子,為了各自的信仰,都獻出了生命。

作為普通人,我對這樣的結局感到悲傷和惋惜。自古家國兩難全,總得取捨。

沒有被驗證過的信仰,誰又能說誰對誰錯?亞瑟和神甫生前是一對冤家,但願死後能做一對真正的父子。

相關焦點

  • 「牛虻」:是迷茫,是真與假之間,光與暗之間的恍惚
    十多年過後,他以一個令人尊敬的革命黨人牛虻的身份回國,並且還想通過自己的努力進行抗爭,他遇到了成為寡婦的瓊瑪,遇到了成為紅衣主教的生父,不過他一點也不想提起過去。在運送武器的行動中,他被捕了,紅衣主教發現牛虻原來是自己的兒子,但這時的牛虻逼迫主教在他和上帝之間進行選擇,要麼放棄上帝和信仰和他一起走,要麼就把他處死。
  • 《牛虻》內容提要
    《牛虻》內容提要   內容提要   六月裡一個炎熱的傍晚,所有的窗戶都敞開著,大學生亞瑟·勃爾頓正在比薩神學院的圖書館裡翻查一大疊講道稿。院長蒙太尼裡神甫慈愛地注視著他。亞瑟出生在義大利的一個英國富商勃爾頓家中,名義上他是勃爾頓與後妻所生,但實則是後妻與蒙太尼裡的私生子。
  • 《牛虻》:悲壯的一生
    小時候總看到牛身上毛髮中,會趴著一隻扁扁,肚子飽飽,圓圓的東西,在吸牛血。摳下它,還得用點力。扔地上一踩,滋一趟血。這東西皮硬,韌的很,有時踩還踩不爛,得小石子砸。 這東西並不是牛虻。而是牛蜱,我們家鄉話好像是「牛sa」,其實我覺得應該是蝨子的蝨。後來一查,果然,牛蜱,也叫牛蝨子。
  • 青春與熱血一一看電影《牛虻》
    亞瑟與神父關係親近,向神父訴說自己在家裡的處境,認為自己很孤獨,願意把神父當作自己的親人,自己的父親。可以看出亞瑟對於神父的依戀。而神父也說出:我把你當兒子一樣,你是我的光明,我心裡快樂的源泉。當亞瑟與相識的瓊瑪在聚會後分別,由於思想差異,他們有點不歡而散。亞瑟在家裡似乎是一個不受歡迎的人,而且總是受到家人的欺負。幸虧有神父時常解圍。可惜好景不長,蒙泰裡尼卻要調到別的教區任職。
  • 《牛虻》,是一個女作家對人性的感嘆,對生命力的鼓吹
    但這種生物到了愛爾蘭女作家艾捷爾·麗蓮·伏尼契那裡,卻寫成了一個昂揚向上,極具生命力的主角。沒錯,《牛虻》是一部長篇小說,主人公就叫牛虻。當他還不是牛虻之時,他叫亞瑟。但他也可憐,在被誤解之時,他佯裝投河赴死,卻爬上了岸,奔赴南美。當他帶著一身傷疤回到故鄉之時,他已經是一個徹徹底底的牛虻,一個堅定的革命者。
  • 保爾把牛虻介紹給中國
    《牛虻》中譯本1953年初版封面王 蔚從保爾到牛虻1953年4月19日,韓戰已近尾聲之時,《人民日報》上刊登了一篇中國志願軍英雄事跡的報導《祖國,你的兒子在捍衛著你》。其中最受歡迎的,是契合了時代背景與意識形態、歌頌戰爭和社會主義建設中英雄人物的作品。如《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青年近衛軍》、《卓婭和舒拉的故事》,在當時都是家喻戶曉。而這三部作品中,都不約而同地提到了《牛虻》。
  • 蘇格拉底打了一個可笑的比喻,把自己比喻牛虻,讓人讀完讚嘆不已
    牛虻就是吸牛身上的血,牛虻跟蒼蠅長得很像,但蒼蠅也頂多是到處亂飛,不會叮咬人,能夠叮咬人的蒼蠅很少,除非你身上受傷了,你躺在床上睡著了,蒼蠅就會叮咬你傷處。但是牛虻吸血,蒼蠅不吸血。牛虻叮咬人時,皮膚很痛,會出血。牛皮算厚了,牛虻能在牛身上吸血,可見牛虻多厲害。那麼一位哲學家蘇格拉底把自己比喻牛虻,還是一個可笑的比喻,那麼大家想像是設麼樣的比喻呢?
  • 伏尼契·一隻快樂飛翔的《牛虻》
    《牛虻》(The Gadfly)是愛爾蘭女作家艾捷爾·麗蓮·伏尼契的作品,描寫了義大利革命黨人牛虻的一生。
  • 反轉的「牛虻」 - 現代快報多媒體數字報刊平臺
    小時候,我們讀過的最激動人心的革命故事就是《牛虻》。就在我們快要忘記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的時候,《巴巴裏海岸》重新提起了它:飛到美國的牛虻;隱姓埋名的牛虻;反思的牛虻;回歸卻無處可歸的牛虻以及牛虻和他妻子的情感生活。一正一反,時隔三十年,歷史的記憶在某種程度上對應了起來。閱讀之後,讓人有不勝唏噓的感覺。正如作者所言:一個時代結束了,另一個時代卻並沒有開始。
  • 《牛虻》:一本顛覆我們價值觀的小說,看作家王斌不一樣的解讀?
    首先,我們講一下父子關係,在小說裡有一名當地有著德高望重的紅衣大主教,主人公牛虻居然是這位大主教的親生兒子。當年,紅衣主教和牛虻的母親有私情,並且二人的私生活一直被隱藏著。隨後,牛虻降生,不過長大後的牛虻知道大主教是自己的父親。於是,牛虻所有的仇恨、追求的理想,就是為了打碎這種宗教的統治。所以,牛虻便把目標直接對準了紅衣大主教。
  • 《牛虻》讀後感想
    「獻身於義大利,幫助她從奴役和痛苦中脫離出來,並且趕走奧地利人,使她成為一個共和國,沒有國王,只有基督。」亞塞激動地說道。那時候他還很年輕,十八歲,長得太過於精緻,不像三十年代的一位中產階級青年,倒像是十六世紀肖像畫中的一位義大利人。他像敬重父親一樣敬重神甫蒙特尼蕾。
  • 《牛虻》在中國的流行與誤讀(完整版)
    被卓婭視為榜樣的丹娘·索羅瑪哈,一位犧牲於蘇聯國內戰爭時期的女英雄,同樣是在兒時便被父親推薦閱讀此書。《青年近衛軍》的女主角之一鄔麗亞被捕入獄後,曾用《牛虻》來鼓舞獄友。在這樣的語境下,《牛虻》還未正式登陸中國,便與英雄、鬥爭、犧牲這樣的關鍵詞捆綁在了一起。
  • 蚊子、牛虻、蜱蟲,農村的3種吸血害蟲,各有絕招,一個比一個狠
    這個時候咬人吸血的害蟲,最常見的就是蚊子了,但是在農村的野外,除了蚊子之外,還有牛虻和蜱蟲兩種害蟲,也是特別的厲害。這三種吸血的害蟲讓我們防不勝防,各有各的絕招,牛虻和蜱蟲雖說不如蚊子常見,但被咬一口可真夠人受的,一不小心還會有生命危險。今天我們就從最常見的蚊子說起,來聊聊在農村這3種常見的吸血害蟲。
  • 政治運動中的《牛虻》
    1955年版蘇聯電影《牛虻》劇照:牛虻和瓊瑪——《牛虻》在中國的流行與誤讀(三)王 蔚《牛虻》以刪節版一再重印。這套文學史仍是以強調革命與進步的評價標準貫穿始終,對《牛虻》的理解發生變化似乎主要是從伏尼契對蘇聯學者的答覆中吸取的意見。但當時的中國讀者沒有機會聽到這樣的聲音。《牛虻》出版後曾首先撰文分析的巴人在1957年初寫過一篇題為《論人情》的文章,認為「文學史上最偉大的作品,總是具有最充分的人道主義的」,而當前的文藝作品則「缺乏人情味」,「缺乏出於人類本性的人道主義」。
  • 100本世界名著與經典文學-《牛虻》
    幾十年以後,慶學先先生重新翻譯了《牛虻》,回歸為忠實原文。小說簡介《牛虻》講述了青年亞瑟因少不更事而洩露組織秘密,挨了心愛的女友瓊瑪一記耳光,無比奧喪.接著,他又得知自己竟是所崇拜的神父的私生子,因此陷入迷茫甚至絕望。他製造了投海自盡的假象,從此流亡南美。十三年後回國時,他已成為革命者--牛虻,一個為義大利的自由而戰的鬥士,歸來,意味著他此生再無安寧。
  • 《牛虻》伏尼契
    長篇小說《牛虻》是英國女作家艾·麗·伏尼契的代表作,小說自1897年出版以來,已被譯成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國廣為流傳。
  • 今天的中國不需要牛虻嗎?
    ,最討厭牛虻。然後為了不被牛虻叮咬,找了泥濘地滾一身泥,渾身鐵甲似的,但沒有泥的地方還是受攻擊,只能一邊吃草,一邊甩著尾巴拍打,時不時用後腿踢打肚子,砰砰作響,兩隻耳朵不停扇著。有時牛虻叮咬牛嘴,搖頭晃腦,耳朵也扇不著,只好伸出厚厚的舌頭,把牛虻卷到嘴裡。有時腿被咬,牛就用力踢腳,試圖趕走牛虻。有個小夥伴看到牛腿上有牛虻吸血,伸手就要拍,結果牛用力一甩,竟把他踢出三四米外,摔得鼻青臉腫。
  • 《牛虻》,真正的英雄往往是偏執而另類的
    此時的他,性情大變,成了一位深諳世事的新聞評論記者,因其文章短小而極具諷刺性,所以別人為他起了一個綽號叫「牛虻」,這也成為了他的筆名。牛虻最終是在一次行動中被抓捕而犧牲,我們將其稱之為革命英雄。但他給人的真實感受,卻不同於其他名人傳記中那麼美好,因為「他自己都厭惡自己」。
  • 《牛虻》前世今生:從不見經傳到經典小說
    在書中革命黨人牛虻以一個愛國者和英雄的形象出現,這個主題與人物塑造,雖然符合當時中國的文化政策,但是按照當時的觀點這本書終究是一部關於西方資產階級革命的作品,而貫穿書中一些體現資產階級思潮,尤其是宗教文化,特別是基督教文化的這些描寫,顯然與當時的中國政治環境格格不入。
  • ——《牛虻》在中國的流行與誤讀(二)
    小說中除牛虻被捕一節外,並沒有正面描寫武裝衝突,青年義大利黨人主要是開會討論,刊印宣傳品,採用平和的方式進行鬥爭。革命黨中最有見地的瓊瑪,便一再表示對暴力革命的警惕態度。書中也沒有表現奧地利人如何壓迫義大利人民。而電影卻著力渲染奧地利軍隊的兇暴行徑和革命者轟轟烈烈的武裝反抗。為醜化教士的形象,編劇杜撰了主教奴顏媚骨地歡迎奧地利軍隊到來一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