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格拉底打了一個可笑的比喻,把自己比喻牛虻,讓人讀完讚嘆不已

2021-01-09 啟路文學

牛虻是什麼呢?相信很多農村孩子從小都見過,但很多人對這個「虻」字可能很陌生,初次看到這個字,相信很多人都會讀成牛mang,或是牛wang。因為小時候老師教過我們,遇到不認識的字,只讀右邊,往往就會讀對。但這個「虻」字發音卻是meng。

牛虻就是吸牛身上的血,牛虻跟蒼蠅長得很像,但蒼蠅也頂多是到處亂飛,不會叮咬人,能夠叮咬人的蒼蠅很少,除非你身上受傷了,你躺在床上睡著了,蒼蠅就會叮咬你傷處。但是牛虻吸血,蒼蠅不吸血。牛虻叮咬人時,皮膚很痛,會出血。牛皮算厚了,牛虻能在牛身上吸血,可見牛虻多厲害。

那麼一位哲學家蘇格拉底把自己比喻牛虻,還是一個可笑的比喻,那麼大家想像是設麼樣的比喻呢?難道他也吸人血,難道他也喜歡危害人類,還是?記得魯迅曾有一個比喻,也是把自己比喻成動物。

魯迅說,「我好像是一隻牛,吃的是草,擠出的是奶。」從魯迅這段語錄中可以看出,魯迅是把自己比作了一頭默默無聞,任勞任怨的牛,而更是在比喻他們那個年代很多人,很多人都是這樣默默無聞地活著,任勞任怨,沒有脾氣,吃的是最差的,貢獻了最好的青春年華。

那麼我們通過魯迅這段語錄,再去體味一下哲學家蘇格拉底把自己比喻成牛虻,我們可能就想到,哲學家喜歡批判人類,那麼會不會把自己比作牛虻,無時不刻在批判著人類呢?

說到這裡,如果大家對以上的回答和分析不是很滿意,我們不妨一起來讀一下蘇格拉底打了一個可笑的比喻,把自己比喻牛虻,讓人讀完讚嘆不已!文字如下:

打一個可笑的比喻,我就像一隻牛虻,整天到處叮住你們不放,喚醒你們、說服你們、指責你們。——蘇格拉底#蘇格拉底語錄#

讀完蘇格拉底這段語錄,可見我們上面通過魯迅的語錄,分析蘇格拉底的比喻,方向還是對了,蘇格拉底就是把自己比作了牛虻,無時不刻在喚醒人類,指責人類,其實這無疑就是道出了哲學家的一種牛虻精神。

哪怕牛很討厭牛虻,經常試圖用尾巴打死牛虻,但牛虻從來沒有被牛尾打怕過,依舊世世代代靠吸牛身上的血為生,那麼縱觀歷代哲學家,其實也是一樣,他們有時候遭人類痛恨,甚至人類很不理解,認為他們的思想是瘋子,但哲學家歷朝歷代都會有,不會消亡。

今天有幸跟大家一起讀到了蘇格拉底這樣的語錄,我們不妨借著這段語錄,更深入來分析一下,探討一下,反省一下。

愛因斯坦就諷刺過人類,「有兩種東西是無限的,宇宙和人類的愚蠢。」

你看人類,多少會承認自己的愚蠢?大多數人類都認為自己是聰明的,特別是一些讀了大學,拿了學位證的人,那更是不會承認自己愚蠢,但凡見過世面的人,都是不想保持愚蠢,都想證明自己聰明。

更何況有些人讀幾本書,就不認為自己愚蠢,這樣的人往往是最愚蠢的,為何呢?因為伏爾泰說過,「書讀得越多而不加思索,你就會覺得你知道得很多;而當你讀書而思考得越多的時候,你就會越清楚地看到,你知道得還很少。」

你想啊,越是書讀得多的人,真的會發現自己所了解的知識,學習到的知識,真的只是冰山一角而已,面對浩瀚無邊的知識,人一輩子太短暫了,想要掌握人類所有知識,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所以,聰明的讀書人,書讀得越多,越低調,越謙虛,越是看到自己渺小,越是感到自己知識匱乏,需要去了解,去學習的還有很多很多。

富蘭克林諷刺過人類,「我們生來都是無知的,

但要保持愚蠢,你得努力才行。」

你看多少人類,承認自己是無知的呢?無知其實是一種最美好的狀態,無憂無慮,天真無邪,就如孩子一樣,活得很快樂,感受不到人類一切壓力。就好比疫情期間,孩子想出去玩,被父母阻止。

孩子哭鬧說要出去跟病毒打架,也沒有看到病毒,為啥人類那麼怕,這就是孩子,天真的讓人想笑,但孩子是真的快樂,因為孩子是無知的。而人類一旦長大了,往往就會感到自己變得聰明了,不無知了,也不愚蠢了。

其實真正的智者,依舊還是會十分聰明裝三分傻,甚至從來就沒有認為自己聰明過,一直都會認為自己很愚蠢,這就是低調,謙虛,或許就如上面的語錄一樣,是書讀的越多,越是感到自己愚蠢。

一個人想要保持愚蠢的狀態不容易,愚蠢的狀態也是最容易去接納,吸收新的知識,對其他的知識更感興趣。其實說白了就是一個空杯的心態,也只有空杯子,才能裝更多水。也只有自認為自己愚蠢的人,才能學習到更多知識。一個人一旦認為自己聰明了,就會有一種自滿的心態,這樣心態下,是學不進任何知識的。可見保持愚蠢,多麼重要。

以上都是哲學家們像牛虻一樣,時刻在為人類著想,批判人類自以為聰明,其實真正人類,比起浩瀚宇宙,不過一粒微塵都不如而已,有什麼好驕傲自大的。

所以說蘇格拉底打了一個可笑的比喻,把自己比喻牛虻,讓人讀完讚嘆不已!

如果你也想更多人看到名人的語錄,不妨點讚、收藏、分享一下。如果你也有最喜歡的一段語錄,不妨留言分享給大家,一起來學習交流!

分手後,哭得很傷心的女人,讀完蘇芩的語錄後,或許再也不會哭了

史達林兒子被俘,敵方要求交換保盧斯元帥,史達林卻只回了16個字

什麼樣的人會很少想到死?斯賓諾莎的回答,富有哲理,惹人深思

聰明的人,都有一個很好的習慣,舒婷的語錄有說,能讓人受益一生

相關焦點

  • 蘇格拉底之死:做一隻有人類良知的「牛虻」
    而他信奉的神靈僅僅是他自己的良知。面對第二項指控,毒害青年,蘇格拉底說,我來來往往所做的無非是勸告各位,勸告青年人和老年人,不要只關心自己的身體和財產,輕視自己的靈魂。在他看來,美德不是由金錢產生,反對過分重視金錢,輕視自己靈魂的風氣。他所做的只是把這一切告訴了青年人而已,又有何罪?一辯後被判有罪。
  • 蘇格拉底為自己的申辯
    在蘇格拉底得知祭司的回答後,十分詫異,因為他感覺自己明明很無知。於是,蘇格拉底就開始了一段尋找的旅程,他要去尋找這個世界上比他更聰明的人。 蘇格拉底問了很多人,其中包括哲學家、政治家、工匠等,這些人呀,當然不會承認自己不聰明,因此在蘇格拉底看來,他們都是一些自作聰明的人。
  • 蘇格拉底|古希臘哲學
    蘇格拉底,生於公元前469年,將一生獻給了「愛智「事業。一位典型的述而不作的思哲人,我們只能通過其學生(克賽諾封、柏拉圖)以及其學生的學生(亞里斯多德)的著作來了解他的思想。蘇格拉底以牛虻自詡,針砭時世、探索真理。但是,最終卻以「褻瀆神明「和「腐化青年「的罪名被判死刑。
  • 《牛虻》:看到流淚!一個兒子對父親最深切的愛恨與呼喊!
    二、來自哲學之父蘇格拉底的申辯:「如今的雅典,如昏睡中的駿馬,我就是一隻不斷叮咬他,使她警醒的牛虻!」蘇格拉底最終上了絞刑架,也暗喻了亞瑟的悲劇。亞瑟和他的神甫父親小說的開端是一幅很溫馨和諧的畫面。亞瑟在神學院的圖書館查資料,院長蒙特尼蕾神甫慈愛的關照他,並在工作之餘陪他一起聊些家事。兩個人的形象都很是讓人喜歡。
  • 《牛虻》,是一個女作家對人性的感嘆,對生命力的鼓吹
    但這種生物到了愛爾蘭女作家艾捷爾·麗蓮·伏尼契那裡,卻寫成了一個昂揚向上,極具生命力的主角。沒錯,《牛虻》是一部長篇小說,主人公就叫牛虻。當他還不是牛虻之時,他叫亞瑟。但他也可憐,在被誤解之時,他佯裝投河赴死,卻爬上了岸,奔赴南美。當他帶著一身傷疤回到故鄉之時,他已經是一個徹徹底底的牛虻,一個堅定的革命者。
  • 兩首描寫葡萄的絕句,比喻貼切,讀完差點笑出聲來
    下面介紹兩首描寫葡萄的絕句,比喻貼切,讀完差點笑出聲來。葡萄唐代:唐彥謙金谷風露涼,綠珠醉初醒。珠帳夜不收,月明墮清影。綠珠是西晉時貴族石崇的愛妾,長得很豔麗。唐代詩人杜牧曾有一首《金谷園》提到綠珠:「日暮東風怨啼鳥,落花猶似墜樓人」,詩中也刻畫了金谷園的繁華、以及石崇的豪富,還有綠珠亦如香塵飄去、雲煙過眼,不過一時而已,令人慨嘆時光荏苒、人生無常。作者拿綠珠的豔麗,來比綠色的葡萄。有一種綠色的葡萄叫哈密綠葡萄,晶瑩嬌小,顏色十分好看,吃起來又特別脆嫩,真像是一顆顆綠珠。
  • 張愛玲的天才比喻
    不論是白流蘇傳神的自言自語還是張愛玲緊接在後面的比喻,都不是一般的作家能拿得出來的。記得讀錢鍾書《圍城》時,不知怎麼,儘管錢氏比喻也新穎貼切,甚至能讓人「會心一笑」,可也常常讓我這個讀者有「作者要比喻了」的感覺。而讀張愛玲時,這種感覺全無。同樣是用比喻,錢鍾書像是用了心思,張愛玲卻是不經意。當然,這也只是像我這樣一個普通讀者的感受。
  • 《易經》:為什麼要見微知著,聖人為我們打了一個比喻
    網圖在《易經》姤卦中,對於為什麼要見微知著,聖人們為我們打了一個很好的比喻,使我們能夠直觀明了的感知到其中的智慧。姤卦初六爻:繫於金柅,貞吉,有攸往,見兇,羸豕孚蹢躅。如若在此之時,不加任何約束而聽之任之,那麼他便會漫無目的的盲目前行,就像一頭羸弱的豬到處亂竄一樣,躁動不安之心終將會使其脫離正確的成長之道而再也不會安心於當下,終究會給自己、也給別人帶來巨大的損失,從而遭遇兇險。
  • 【講章】天國的比喻
    因此,許多人認為這個比喻表明了邪惡虛假的教訓和不義存在於神可見的國度中,並且在其中不斷蔓延滋生。  每一位基督徒都必須謹慎自守,謹防這種邪惡的酵侵蝕自己的生命。  這三個生長的比喻有一個共同的喻意,即始於微小、隱蔽,而終於來到了至高的勝利。耶穌傳道時的實際情況是,宣布神的統治對門徒以外的人來說,可信性不大,因為顯然沒有什麼實物可以證明給他們看;對門徒來說,他們迫不及待地要看神國榮耀的降臨和敵對者的徹底毀滅。
  • 稗子的比喻
    三、稗子的比喻 耶穌使用麥子和稗子來做比喻,可是對於我們大多數人來說,生活在城市之中,並不了解麥子和稗子的區別,可能很多人都沒見過麥子的實物。麥子是跟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因為吃的麵食都來自於麥子,如果哪天沒有了麵包,我想大多數的人的生活將失去賴以生存的食物了。稗子是中東地區的一種毒麥,亦稱作有須的毒麥,和麥子極相似。稗子初期酷像小麥,直到抽穗時才能分清,顏色成黑色,比小麥矮。但是在收割前不去掉,那時它們的根連在一起,如果拔掉了稗子,麥子也會一齊被拔出來。但是到最後收割時必須要區分,在打場時需要根據顏色再次區分。
  • 無花果樹的比喻
    這個理論建立於以下的假定:聖經所說的一個「世代」的長度為40年。耶和華的怒氣向以色列人發作,使他們在曠野飄流四十年,等到在耶和華眼前行惡的那一代人都消滅了。(民32:13)你們不可硬著心,像當日在米利巴,就是在曠野的瑪撒。那時,你們的祖宗試我探我,並且觀看我的作為。四十年之久,我厭煩那世代說:「這是心裡迷糊的百姓,竟不曉得我的作為。」
  • 175-天國的比喻6芥菜種的比喻
    我們一起先來做一個禱告:天父,我們特別感謝讚美你,謝謝你預備這個時間讓我們一起能夠敬拜你,幫助今天來尋求你的每一個弟兄姊妹,讓我們在這裡都能夠有所得著,讓每一個人在尋求你的時候,都能夠找到答案,你是我們生活當中一切問題的答案,請幫助我們今天在這裡能夠更深的認識你,奉主耶穌的名禱告,阿們!我們今天分享的是天國的比喻第六講:芥菜種的比喻。
  • 天國比喻的正解
    前者代表到末日時義人復活得生,惡人復活定罪;後者代表滿有聖經知識和人間遺傳的文士,現在怎樣將心中這些知識分開,作為是否能作天國門徒的條件。  這四對天國比喻接連著一個有進程的信息,它將福音怎樣開始傳開直至世界末日,人們回應的四個程序表達出來。現在詳細分析如下:  首先,主稱這些比喻為「天國的奧秘」而不是「教會的奧秘」,因為主看重「天國」過於「地方教會」。
  • 比喻的靈魂,排比的妙用
    歌詞真誠而優美,開朗又細膩,熱烈而感人,它運用了排比手法,兼含比喻,語言美,形象美,情感美,音色美,給人振奮向上的力量和甜美舒暢的享受。這是精神的力量,這是音樂的力量,也是比喻的力量、排比的力量——多美好的歌唱!
  • 撒種的比喻
    李神父說:撒種的比喻我們耳熟能詳:「那撒種的人撒的是耶穌所講的「話」,那撒在路旁的「話」,是指人聽了後,撒旦來了,把撒在他們心裡的「話」奪去了,那撒在石頭地裡的,是指人聽了這「話」後,立刻接受了,但他們心裡沒有根,不能持久,以及對這「話」發生了艱難或迫害,立刻就跌倒了,那撒在荊棘中的,是指人聽了世俗的焦慮,財富,地位,權勢的迷惑,以及其它的貪慾進來,把「話」蒙住了,結不出果實,那撒在好地裡的,是指人聽了
  • 2021-02-13靈修信息|撒種比喻的解釋、麥子稗子的比喻
    當收割的時候,我要對收割的人說:先將稗子薅出來,捆成捆,留著燒,惟有麥子要收在倉裡。』」今天的經文主要有兩部分,第一部分是解釋撒種的比喻,第二部分是有關麥子與稗子的比喻。  一、耶穌解釋撒種的比喻  第二種情況是撒在土淺石頭上的,人聽了道當時歡喜領受,覺得很好,自己也下定決心要照著去做。然而面對一些困難,就輕易放棄了。這個世界是黑暗的世界,要遵行神的話並不容易,總是要遇到一些挑戰和困難,若是放棄繼續遵行,就結不出果實了,保羅勸勉說「我們行善,不可喪志;若不灰心,到了時候就要收成」(加6:9)。
  • 祝英臺原來是位比喻達人
    名校名師多學霸,一折《十八相送》足以展示了英臺修辭手法高超,比喻運用得淋漓盡致,可謂「比喻達人」。可見,祝英臺語文學得優秀,說不定當時是個語文特長生和語文課代表呢。比喻功能大致有三:一是說理淺顯易懂,使人容易接受;二是敘事能化抽象為具體,使事物更清楚明白;三是狀物能使概括的東西形象化,給人深刻印象。
  • 今天的中國不需要牛虻嗎?
    它不單吸牛羊血,也吸人血,必須穿長褲。盛夏時節成群結隊,欲逐還休,防不勝防。有時叮得牛發瘋,漫山遍野亂跑。有時我把牛趕到河裡,自己在岸邊打盹,叮了腿,烏黑的血立刻湧出來。因此一見牛虻就想拍死,就把破鞋的鞋背剪了,將鞋底扎在竹片上,做成牛虻拍,拍在牛的身上,它們躲都不躲,還一副很受用樣子,可見它們是多麼深受其害!
  • 【海底盲龜比喻之法義】
    此處法義以廣闊無垠、深不見底、無邊無際的大海而宣講難得之喻,接著以海底的盲龜比喻。此盲龜比喻沒有善惡取捨明目的惡趣眾生。為什麼要用盲龜做比喻呢?一是因為就旁生而言,烏龜壽命很長,可以活三四百年;三惡趣的眾生壽命如同烏龜般,一劫或無數劫處於三惡趣之中,因此以盲龜來做比喻。二是因為盲龜沒有眼睛,行走時不知道如何取捨方向;惡趣的眾生沒有善惡取捨的明目,如同盲龜般,因此用盲龜來做比喻。
  • 聖經故事 撒種的比喻
    既因各種人的不同,便有種種不同的感覺了。這一次耶穌又在海邊教訓人了。說也奇怪,他也許剛到那裡,便有許多人到他那裡聚集,他只得上船坐下,在海裡教訓他們。在教訓之間,他加插了一個比喻,便是我們今天所要看的撒種的比喻了。在這個比喻當中,我們看見的是:種子相同,撒法相同,只因種子所落入的地土不同,那結局也便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