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父母這一代的文化水平高了,摒棄了過去那一套「孩子不聽話就打」的做法,轉而努力做「民主」的父母,孩子做錯事了不打不罵,只給孩子講道理,凡事都跟孩子商量。
但是家長們又會面臨另一個問題:不論自己怎麼講,孩子就是不聽。
於是有的家長忍不住,教育方式又回到了傳統的以打為主。
為什麼孩子聽不進去家長的話?是家長說的方式不對嗎?
其實不是,是孩子的接受能力不夠,沒能正確接收到你想要表達的意思。
兒童時期,大腦處於發育階段,短期記憶比較多,不能形成長期記憶,所以對事物沒有形成規律性的認識。
什麼意思呢,拿大人來舉例,大人就很擅長長期記憶,看到沙發,看到餐桌,他會想起昨天沙發是什麼樣子,昨天餐桌是什麼樣子,甚至能想起這套沙發剛買回來的樣子,幾種情況一對比,大人就發現沙發套亂了,需要整理一下,餐桌髒了,需要擦一下,於是拿起抹布動手收拾。
但是孩子不會,孩子可能記不住昨天的事,即使有印象也很淺,過兩天就全忘了,所以家長籠統地對孩子說要講衛生,要注意家裡的環境,孩子可能就表現得不讓人滿意,因為孩子的記憶裡沒有對照,根本發現不了沙發亂了,餐桌髒了,他的眼裡只有眼前的玩具。
所以家長對孩子的自覺性,不要抱太大的希望。而且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要多一些」。
在孩子的能力不夠自己處理事情的時候,家長不要放權,在上學、吃藥、睡覺這種事情上,絕對不可以讓步。孩子不願意上學,生病了因為藥苦不想吃藥,因為貪玩不願意睡覺,家長在耳邊苦口婆心地勸說了半個小時仍然不起作用。
這時候,要表現出家長的權威,「我小時候也不願意上學,但是不上學就學不到知識,這事兒沒得商量」,「我知道這藥苦,但是不吃藥病就好不了,這藥必須吃」,「我也想你多玩一會兒,但是不睡覺你就得不到休息,現在必須睡」。
而在孩子乖乖聽話時,可以給一點獎勵來緩解,孩子的牴觸心理,上學時可以帶一包小零食,吃完藥可以吃一塊糖,睡前可以聽到睡前故事。
我可以對你溫柔,但是我的態度不會變。
而在強權教育的過程中,可以適度地放權,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最終達到讓孩子能明辨是非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