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與「月下踏歌」百姓不應只是文藝表演的看客

2021-01-10 中國臺灣網

東北網 資料圖片

  節日文化是全民性質、狂歡性質的。過節的時候,老百姓不應該只是看客、只是旁觀者。節日文藝的核心不是專業演員表演歌舞、戲劇,而是像踏歌這樣的群眾活動。中國人自古就能歌善舞,復興中華文化,恢復全民能歌善舞的特性也應是題中之義

  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又將來臨。中央電視臺近日發布消息:今年中秋之夜將在安徽蕪湖搭建水上舞臺舉辦晚會向全球直播;在上演歌曲、舞蹈、戲曲、雜技等等之後,要以場面浩大的「水上踏歌」壓軸,與馬頭牆、磚木石雕、層樓疊院等中國元素相映,營造水天一色、天人合一的氛圍。媒體的以上報導雖然語焉不詳,但已讓人頗為期待。筆者最近參與家鄉浙江鎮海的中秋活動策劃,也把「月下踏歌」當做主打節目,真可謂不謀而合。

  「月下踏歌」,是一種古老的群眾文藝

  中秋節起源於國人的月亮神崇拜,人們將圓月看作團圓、姻緣、青春、吉祥與歌舞之神;而「月下踏歌」,是一種古老的群眾文藝。晉代人十月十五踏歌,唐代人正月十五踏歌,宋人在此基礎上,又增加了八月十五踏歌。宋代《宣和書譜》云:「南方風俗,中秋夜,婦人相持踏歌,婆娑月影中,最為盛集。」中秋拜月、踏歌都以婦人為主,但也不盡然,蘇東坡也曾「起舞弄清影」來著。明代繼承了這一習俗,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熙朝樂事》云: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是夕,人家有賞月之宴,或攜醘湖船,沿遊徹曉。蘇堤之上,聯袂踏歌,無異白晝。」可見當時,團圓宴、互贈月餅、踏歌,是中秋的三項主要節俗活動。

  「婆娑月影中」、「相持踏歌」、「聯袂踏歌」,多麼生動美好的形象描摹!令人如臨其境,如聞歌踏之聲。女人們都穿著漂亮的裙裝,手手相持,裙袂相連,月影朦朧,身影婆娑……

  踏歌又稱「踏謠」。因其多由女子參與,故當時有稱「踏歌娘」、「踏謠娘」的。羅虯《比紅兒》詩云:「樓上嬌歌嫋夜霜,近來休數踏歌娘。」古人踏歌還溢出節慶,用於其他場合,如慶祝收復失地、為人祝壽、朋友送行等,李白「忽聞岸上踏歌聲」、「不及汪倫送我情」句便是明證。

  踏歌是一種「相抱聚蹈」、「踏地為節」的集體歌舞,特點是用踏步來加強歌拍,反覆歌唱一調,或以鼓樂伴奏協調。在踏歌中,產生了一批節奏鮮明、曲體規則的樂曲,也造就了一種「調同詞不同」的歌唱風格。踏歌之歌,唱起來朗朗上口,易學易記;踏歌的動作,與一般意義上的舞蹈也不同,即是今天所謂的集體舞,較藝術舞蹈簡單好學,一般人容易掌握——踏歌踏歌,顧名思義,只須踏在歌拍上即可。

  較之專業性、觀賞性的文藝表演,眾人集體的踏歌活動,更符合節日文化之本質。

  過節,百姓不應只是文藝表演的看客

  中國人自古就能歌善舞,復興中華文化,恢復全民能歌善舞的特性也應是題中之義。

  令人欣喜的是,近年隨著國家各方面的發展進步,國人的精神面貌漸漸活躍起來,節日活動越來越豐富多彩,民眾的參與度也越來越高。特別是,去年10月1日晚,在天安門廣場國慶60周年聯歡晚會上,國家領導人來到各族人民中間,手拉手、肩並肩,跳起《青年圓舞曲》。這一動人場面把節日氣氛推向了高潮。從本質上說,這也是一種踏歌活動。

  節日文化是全民性質、狂歡性質的。過節的時候,老百姓不應該只是看客、只是旁觀者。節日文藝的核心不是專業演員表演歌舞、戲劇,而是像踏歌這樣的群眾活動,它們「一般說也不屬於藝術領域」,而「處於藝術和生活本身的交界線上」(巴赫金語)。踏歌最好不要在舞臺上進行,舞臺容易造成人與人之間的隔閡;若現場已有舞臺,那也可以臺上臺下一起踏歌,專業演員與觀眾們一起踏歌。踏歌的無等級性、宣洩性、大眾性,非常符合狂歡氣氛,非常有助於和諧場面的達成。

  正因為此,踏歌這種看似無甚難度的群眾文藝形式,受到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高度重視。韓國中秋等節日裡必行的「亢亢水月來」,是由中國傳入的古踏歌經過民族化改造而成,2009年度入選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這給予我們啟示與鼓勵:將古老的踏歌與現代街舞、廣場舞結合起來,可以成為今人節慶活動的一個精彩環節;日本、韓國等至今留存的中華古踏歌形式,可以「拿回主義」地重新引進中國;「月下踏歌」不僅可以在中秋夜舉行,也可以在別的節日(至少元宵節)進行;一些有自覺、有基礎的社區文化中心,甚至可以成立「踏歌隊」,積極推廣普及。

  巴赫金說:「節慶是人類文化極其主要的第一性形式」,它們不應該只是「從手段和必要的條件方面獲得認可,而應從人類存在的最高目的方面,即從理想方面得到認可」,因此,必須有「精神領域和意識形態領域裡的某些東西參與進去」。中秋夜,讓我們「月下踏歌」,這裡面有天人合一、敬畏自然的精神理念,也有人際和諧、身心和諧、增強凝聚力的精神理念。

  (作者為上海師範大學教授、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特約研究員)

相關焦點

  • 央視中秋晚會在洛陽錄製 應天門前360度全景舞臺呈現「月圓花好」
    360度全景舞臺,主持人參與表演  14日晚,央視新聞頻道《東方時空》欄目官宣了央視中秋晚會在洛陽啟動錄製的消息。欄目透露,這臺晚會將中秋文化、家國情懷和民族特色融為一體,主舞臺以隋唐洛陽城應天門為背景,亭臺樓閣、小橋流水,加上一輪圓圓的明月,營造出中秋佳節思鄉團圓的氛圍。
  • 中秋團圓夜,「三五」湊熱鬧,唐三邀請小舞月下共舞,太好磕了
    」,而在動漫《鬥羅大陸》中,主角「三五」CP久未見面,趁著這佳節官微放出可靠消息,10.1會有這一幕,如此浪漫的它不愛麼?中秋團圓夜2020年,10.1不僅是國慶佳節,還是中秋團圓夜,難得的喜慶日子,連二次元也開始了狂歡節奏,不少作品聯手打造線上線下的慶典,哪怕在動畫的播放上,也不少作品留了個小心機,比如今天的主角《鬥羅大陸》,為了和粉絲們一起歡慶佳節,提前放出了一個預告,他們家的「三五」CP也來湊熱鬧了。
  • 中秋至,月圓人團圓
    八月中秋,農作物和各種果品陸續成熟,農民為了慶祝豐收,表達喜悅的心情,就以「中秋」這天作為節日。月餅軍糧也有歷史學家研究指出,中秋節起源應為隋末唐軍於大業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軍裴寂以圓月作為構思,成功發明月餅,並廣發軍中作為軍餉,成功解決因大量吸收反隋義軍而衍生之軍糧問題。
  • 身為一個廣東人,從來都不會讓中秋過得隨意!
    萬眾矚目的千秋節,表演的教坊大曲有《蝶戀花》《清平樂》,但最有名的還要數楊貴妃的《霓裳羽衣舞》。有了千秋節還不夠,把年號改成「天寶」後,唐玄宗又順勢立了個「天長節」,後來唐肅宗李亨登基也仿效唐玄宗,把生日九月三日定成「天平地成節」。只可惜,安史之亂後,大唐國運衰退,沒有足夠的財政支持過兩個節,只好折中選了八月十五日,確立為「中秋節」,歷代沿襲。
  • 最值得期待丨中秋最美月下煙花露營親子嘉年華!
    最in當然是請寶貝來一次最美的月下露營體驗!是的,她終於來了!項目時間地點形式及目的一、最美親子嘉年華25日16:00-19:00櫻花谷核心草坪區臉部彩繪體驗,KT足球體驗,樂高體驗,夜景親子攝影體驗二、
  • 2020首屆三聖鄉中秋拜月大典完美落幕
    9月28日,三聖鄉首屆中秋拜月盛典在「三聖福苑」完美落幕。為到場的嘉賓和遊客獻上了一場穿越古今、浪漫唯美、古典雅致的傳統文化盛宴,呈現了一場古韻悠揚的拜月儀式,彰顯了中華傳統文化之美。本次拜月大典以「同一輪明月 同一個夢想」為主題,以「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構建幸福中國夢」為目的,讓傳統文化真正走進百姓生活,活動加強傳統習俗及文化氛圍的營造,重點突出對於傳統文化的認知性、傳承性和儀式感。
  • 中秋佳節|月到中秋分外明 古今中外共此時
    以月寄情、望月懷遠,中秋明月少不了文人墨客的肆意揮灑,他們圍繞著思念團圓的美好願景和幸福美滿的無限期盼揮毫潑墨,書寫筆下的浪漫詩句、描繪中秋望月的書畫。月下獨酌是文人表達孤寂的一種儀式,也是文人墨客喜愛表達的繪畫題材,月下靜坐的文人自成一種「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氣質,在望月中從容成就遺世獨立的「高士」形象。
  • 香港各界舉辦文藝演出 線上線下共慶國慶賀中秋
    中新社香港10月1日電 (記者 史冰筠)10月1日香港各界人士舉辦多彩文藝匯演,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1周年和歡度中秋佳節。在抗疫形勢下,相關組織部門首次增設網絡直播形式,供全港市民足不出戶、安全地享受節目和假日。
  • 今晚,2019 「獻禮華誕,情滿月圓 」 亞丹中秋文藝晚會圓滿舉辦!
    今晚,清風送爽,皓月當空,亞丹家居廣州總部星光璀璨,歡聲雀躍,一場聲勢浩大的2019「獻禮華誕,情滿月圓」亞丹中秋文藝晚會隆重上演。
  • 【中秋】中秋月圓花開放,團圓喜慶熱鬧鬧!祝大家中秋快樂!
    那時,每逢中秋夜人們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活動,設大香案,擺上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絕不能少,西瓜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由此看來,古代人過中秋遠比現代人要講究得多。
  • 【精彩回顧】「百姓大舞臺」張掖市文藝調演(甘州區專場)
    【精彩回顧】「百姓大舞臺」張掖市文藝調演(甘州區專場) 2021-01-08 19: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花好月圓 中秋快樂
    近代中秋燃燈之俗更盛。今人周雲錦、何湘妃《閒情試說時節事》一文說:「廣東張燈最盛,各家於節前十幾天,就用竹條扎燈籠。做果品、鳥獸、魚蟲形及『慶賀中秋』等字樣,上糊色紙繪各種顏色。中秋夜燈內燃燭用繩繫於竹竿上,高豎於瓦簷或露臺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掛於家屋高處,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富貴之家所懸之燈,高可數丈,家人聚於燈下歡飲為樂,平常百姓則豎一旗杆,燈籠兩個,也自取其樂。
  • 中秋誰與共孤光
    「中秋」就是秋天中間的意思,農曆的八月是秋季中間的一個月,十五日又是這個月中間的一天,所以中秋節可能是古人「秋報」遺傳下來的習俗。也有歷史學家研究指出,中秋節起源應為隋末唐軍於大業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軍裴寂以圓月作為構思,成功發明月餅,並廣發軍中作為軍餉,成功解決因大量吸收反隋義軍而衍生之軍糧問題。
  • 湖㳇這場中秋燈會豈能錯過?
    金秋十月迎國慶,丹桂飄香賀中秋。2020年國慶節恰逢庚子中秋,在這萬家團圓的美好日子裡,首屆湖㳇·陽羨溪山中秋燈會將在陽羨溪山小鎮中心華麗登場。◎小鎮中心實景作為陽羨生態旅遊度假區遊客集散中心、雅達·陽羨溪山綜合服務中心,小鎮中心歷經三年精心打造,既有江南老街的古樸典雅,又有現代都市的潮流時尚。
  • 中秋的七大傳說故事,你知道幾個?
    說起農曆八月十五的中秋佳節,大家都想到了象徵美好團圓的月餅。佳節話經典,今天就跟大家細數下流傳最廣的中秋節七大經典傳說故事,感恩中秋,懷念先人!中秋節傳說故事一:嫦娥奔月遠古時候天上有十日同時出現,曬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同情受苦的百姓,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太陽,並嚴令最後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
  • 家家幼兒園中秋放假通知
    中秋節的由來之一是時令節氣說:《周禮》:「中春晝,鼓擊士鼓吹幽雅以迎暑;中秋夜,迎寒亦如雲。」農曆八月十五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時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報的遺俗。相傳,遠古的時候,天上有十個太陽輪流值班,一天出來一個。可是有一天,十個太陽一塊出來,曬得地上冒煙,莊稼都幹了,海水枯竭,老百姓眼看無法再生活下去。
  • 【精彩群文直播聯盟】直播預告 :「百姓大舞臺 直播好精彩」江西省...
    ,由江西省文化和旅遊廳主辦,江西省文化館承辦的「百姓大舞臺 直播好精彩」江西省優秀文藝節目匯演將在江西省南昌市群星劇場舉行。 本次匯演涵蓋了民俗表演、歌曲、舞蹈、曲藝、朗誦等多種藝術門類,匯聚了江西省各市縣區優秀文藝節目,民俗彩帶龍表演《青雲祥龍飛舞》、手拍鼓歌舞《秀美上饒》、京韻秀《千古情》、音樂舞蹈快板《收官之卷,必須過關》、都昌鼓書《錦繡都昌》、鄱陽大鼓《十一槌》等節目將逐一上演,敬請期待!
  • 星辰文藝丨周劍輝:水調歌頭·中秋感懷(有聲詩歌)
    星辰文藝丨周劍輝:水調歌頭·中秋感懷(有聲詩歌) 綠色新聞 | 2020-07-31 10:25:13 星辰在線 | 編輯:宋舒悅
  • 我們都是蘇州河南岸的看客
    我們都是蘇州河南岸的看客——電影《八佰》觀後 最像戰爭的戰爭電影,它的主角叫「八佰」不經過點波折,可能就不值得等待。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它代表了當前中國電影的最高製作水準,絲毫不遜色國際一流電影。表演、攝影、燈光、美術、道具、服裝、化妝、擬音、錄音、剪輯,在管虎導演調度下,從熙熙攘攘、匆匆忙忙中體現出收放自如的有序性和節奏感。
  • 月圓情濃 家國思念,中央廣播電視總臺2020中秋晚會啟動錄製
    今年總臺秋晚主舞臺以隋唐洛陽城應天門為背景,亭臺樓閣、小橋流水,加上一輪圓圓的明月,瞬間營造出中秋佳節思鄉團圓的氛圍演唱的作品就圍繞著這三個主題,觀眾不妨在他們目前可以透露的信息中去猜猜他們表演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