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地區一周連遇2次空氣汙染 專家:還是要在減排上下功夫

2020-11-19 央視網

  新華社北京11月12日電 新聞分析:聽專家說說,為什麼一周連遇2次空氣汙染?

  新華社記者高敬

  12日下午,隨著冷空氣進場,北京的空氣品質逐步轉為優良,陽光再次明媚可愛起來。

  但預報顯示,從14日起,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將再次遭遇汙染天氣,這一次汙染過程將持續到16日。

  一周時間內,為什麼連續發生兩次汙染過程?生態環境部有關負責人表示,進入秋冬季後,大氣邊界層下降,環境容量較春夏季有所下降。加上部分地區已經開始供暖,供暖鍋爐啟爐時由於治汙設施運行不穩定,也會額外增加汙染物排放量,在靜穩條件下,容易出現區域性汙染過程。

  這段話,蘊含著汙染過程發生的兩個主要因素——汙染排放和氣象因素。

  我們常說,內因是根本、外因是條件。對汙染天氣的發生而言也是如此。

  「霧—霾發生的根本原因是以煤炭為主的不清潔能源的過量消費。」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張小曳12日指出,國家近年來汙染防治的方向是正確的。

  近年來,我國大氣汙染防治工作成效顯著,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進一步向綠色化轉型。北方地區累計完成散煤治理2500萬餘戶;到2019年底燃煤電廠累計完成超低排放改造8.9億千瓦,目前全國約6.1億噸左右的粗鋼產能正在實施超低排放改造;加強柴油貨車汙染治理,大力推進「公轉鐵」。

  但張小曳同時指出,以京津冀地區來說,其汙染排放強度仍然數倍於全國平均水平,汙染物排放量尚沒有削減到足以跟不利氣象條件「脫鉤」的地步。

  以冬季採暖季為例,汙染物排放量基本穩定,為什麼前幾天是藍天白雲,這兩天就是汙染天氣?

  「排放穩定時段,不利氣象條件是汙染出現的必要外部條件。」張小曳說。

  影響眼下這兩次汙染過程的氣象條件如何?中國氣象局環境氣象中心高級工程師饒曉琴介紹,11月10日至16日影響我國的冷空氣勢力明顯減弱,中東部大部地區轉為氣溫偏高、乾燥少雨的天氣格局,氣象條件總體不利於大氣汙染物的擴散和溼清除。

  具體來看,10日至12日上午,京津冀地區近地面水平風速較小,不利於汙染物水平擴散;同時,由於夜間近地面容易形成穩定的逆溫層結,像一個「乾暖蓋」蓋在區域上空,使大氣混合層高度降低,空氣垂直上升受阻,不利於汙染物垂直擴散。再疊加上遊汙染輸送的影響,導致霾天氣的發生。

  14日至16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等地將受弱偏南風控制,大氣擴散條件再次轉差;同時低層溼度明顯增加,夜間至早晨時段有利於大霧天氣的形成,使得能見度較低。這次汙染過程,公眾的感官會進一步偏差。

  好消息是,從17日開始,受冷空氣和降水的共同影響,空氣品質將自西向東逐漸轉好。

  未來要想消除重汙染天氣,還是要在減排上下功夫。

  張小曳指出,要進一步控制煤炭消費總量,增加天然氣使用,增加非化石燃料使用;促進煤炭的清潔利用;加強揮發性有機物的削減,控制臭氧汙染;同時要控制機動車尤其是非道路用車、大貨車和船舶汙染;控制城市逸散性粉塵等。

相關焦點

  • 生態環境部:11日至16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將出現兩次階段性汙染過程
    本文轉自【生態環境部】;隨著季節轉換,我國北方地區已進入汙染頻發階段,根據最新空氣品質預測預報結果顯示,未來期間,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將出現兩次汙染過程,分別為11月11-12日和11月14-16日,其中,第二次汙染過程時間較長,程度相對較重。
  • 8-11日北京或現重汙染 最嚴減排範圍擴至山東
    京華時報記者劉雪玉攝  根據京津冀及周邊6省區市環境監測部門最新的分析預測,8日至11日,北京地區將出現靜穩天氣極端不利氣象條件,空氣品質可能達到中度甚至重度汙染水平。為此,除北京市及河北省的廊坊、保定、石家莊、邢臺、邯鄲等城市繼續實施最高級別重汙染應急減排措施外,從今天開始,天津市和河北唐山、衡水、滄州,以及山東濟南等6市也將實施最高級別應急減排措施。
  • 京津冀現臭氧汙染,比PM2.5還可怕?
    然而,這還沒完,伴隨著高溫而來的是一波為期兩天的臭氧汙染。環保部昨日向媒體通報,昨天和今天,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將出現一次汙染過程,北京、天津、河北中南部部分城市空氣品質可能達到中度汙染,短時可至重度汙染,首要汙染物為臭氧。
  • 工廠都停了 為何還出現重汙染天氣?專家解讀
    專家表示,春節期間由於疫情的影響,京津冀及周邊地區主要汙染物排放量較去年秋冬季下降大約20%至30%,但汙染排放總量仍然較大,遠遠超出了環境容量。中國工程院院士 賀克斌:監測顯示車大概降了40%左右排放量,有沒有關係呢?
  • 這些地區的臭氧汙染來了,做好防護牢記這句話→
    按照中國環境監測總站聯合中央氣象臺、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等部門發布的全國空氣品質預報會商結果顯示,本月,華北、華東、東北、成渝地區和汾渭平原等地部分城市均可能出現臭氧中度及以上汙染過程。尤其是京津冀及周邊區域中南部,從6月7日起到9日,可能出現臭氧中度至重度汙染。
  • 生活觀察丨未來一周山東有兩次重汙染天氣過程 多地發布橙色預警
    第二次汙染過程:9-12日,擴散條件較差,溼度較大,內陸地區可能再次出現中至重度汙染過程。鑑於氣象條件不確定影響較大,第二次汙染過程有待臨近研判。根據中國環境監測總站與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省級環境監測中心會商結果,預計2020年12月5日至12月12日期間,我省內陸地區將出現兩次大範圍中重度汙染天氣過程。按照省重汙染天氣應急工作專項小組辦公室《關於做好12月5日至12月12日重汙染天氣過程應對工作的函》要求,濟南市決定於12月5日0時發布重汙染天氣橙色預警,並同步啟動Ⅱ級應急響應。
  • 國研中心專家:京津冀地區不要再新建各類工業園區
    2020年春節以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出現了重汙染天氣,引發社會普遍關注和爭論。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常紀文研究員今天(18日)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生態大系統病了,病得還不輕。」
  • 鋼鐵聯盟:助力京津冀節能減排
    前不久,在北京舉行的北京市科委、遷安市政府和京津冀鋼鐵行業節能減排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簡稱「京津冀鋼鐵聯盟」)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籤署儀式上,遷安市市委書記李忠喜不自勝,「遷安因鋼而起、因鋼而興,在我們打造綠色鋼都、謀求轉型升級的關鍵時刻,鋼鐵聯盟注入了強勁動力,促進遷安的鋼鐵行業實現提質增效、節能減排的綠色發展——這正是我們多年夢寐以求的!」
  • 碳達峰任務艱巨,汽車業如何精準減排
    汽車產業一直是碳排放治理重點,如何高效實現治排減排是行業面臨的重要任務。11月26~27日召開的2020第6屆機動車排放控制與監管技術國際研討會上,圍繞治排減排技術與方法,業內100多位專家學者進行了研討。
  • 什麼是臭氧汙染?危害比PM2.5還嚴重?
    然而,這還沒完,伴隨著高溫而來的是一波為期兩天的臭氧汙染。環保部昨日向媒體通報,昨天和今天,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將出現一次汙染過程,北京、天津、河北中南部部分城市空氣品質可能達到中度汙染,短時可至重度汙染,首要汙染物為臭氧。
  • 鋼鐵聯盟助力京津冀協同治汙
    節能減排,技術、專家、項目、資金一個都不能少,力促鋼鐵產業轉型升級。京津冀地區聚集了全國1/3的鋼鐵產能,鋼鐵業作為地區重大支柱產業的同時,也帶來了煙粉塵、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汙染物的排放。鋼鐵業汙染的相關治理一直在進行,根據近日河北省省長張慶偉的說法,現在河北省鋼企「落後產能全部淘汰完畢」,「執行的是高於國家要求的產業標準、嚴於發達國家的能耗排放標準」,節能減排技術的研發和應用,依然是一個重要課題,節能減排產業還處在成長期。
  • 北京:寒衣節遇上重汙染天 市民照舊在路口燒紙
    至昨晚,包括北京在內的東北和華北城市密集出現重度汙染。  空氣重汙染地區依然集中在東北華北  東北三省的重汙染情況在11日減輕後昨日又開始加重。其36個地級以上城市中,11日只有5個出現重度汙染,比前一天減少了4個,但至昨日上午10時,東北三省的重汙染城市數量又增至12個。華北地區在持續一周的空氣汙染後,程度繼續加重。
  • 濰坊高密夏莊鎮紮實落實重汙染天氣應急減排措施
    齊魯網·閃電新聞12月25日訊 12月25日,記者了解到,為積極應對不利氣象條件,緩解空氣汙染態勢,高密市夏莊鎮緊盯關鍵領域,圍繞工業企業、建築工地、散煤治理等,加大管控力度,聯動執法,全面排查,紮實落實重汙染天氣應急減排措施;同時加大協商減排力度,鎮域內92家重汙染排放企業全部停產
  • 山西省天氣預報|空氣汙染|中南部|太原市_網易新聞
    最高氣溫:北部及中部山區-7~0℃,中部其餘地區及南部0~9℃;最低氣溫:高寒地區-20℃左右,北部及中南部山區-18~-11℃,中南部其餘地區-11~-2℃。明天白天到夜間:全省晴天轉多雲,中南部部分地區有輕到中度霾。最高氣溫:北部及中部山區-1~5℃,中部其餘地區及南部5~10℃;最低氣溫:高寒地區-19℃左右,北部及中南部山區-16~-11℃,中南部其餘地區-9~-2℃。
  • 空氣好了藍天多了,但還有個「隱形殺手」要當心!
    藍天不再是「奢侈品」△北京市門頭溝區白瀑寺內一景 國是直通車 陳昊星 攝北京市生態環境局近日曬出「藍天成績單」:2020年1-11月,北京市細顆粒物(PM2.5)累計濃度3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7.1%,連續3個月保持「30+」,在京津冀及周邊地區
  • 與臭氧汙染「短兵相接」需注重協同解決
    隨著治理的深入,「十四五」期間PM2.5和臭氧協同控制,一次汙染物和二次汙染物並重是大勢所趨。 在近年來的治氣工作中,我國一些地區與臭氧汙染「短兵相接」,採取了多項有力措施,積累下一些經驗和教訓,有的地區還面臨新的問題,正在探索採取進一步的措施來有效防控臭氧汙染。如香港在氮氧化物減排明顯的情況下,臭氧濃度仍不斷攀高,急需弄清汙染來源。
  • 「降碳」已成大氣汙染治理「牛鼻子」
    最新統計雖還沒出,但從今年情況看,完成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品質優良天數的概率很大,預計可圓滿完成「十三五」目標。但張遠航同時表示,受多重因素影響,大氣汙染格局也在發生深刻變化。由汙染源直接排放到大氣中的一次汙染物濃度下降,二次汙染特徵日益凸顯。「多汙染物+多介質+跨行業+全過程」的協同防控,顯得越來越重要。
  • 2019年PM2.5平均濃度較2015年下降32.2%,空氣品質達6年來最好...
    據河北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何立濤介紹,2019年,全省PM2.5平均濃度50微克/立方米,較2015年下降32.2%;空氣品質優良天數226天,佔全年62%,空氣品質為6年來最好。全國重點城市空氣品質排名後10名城市中,河北省的城市由「十三五」初期的7個,減少到目前的4個。
  • 京津冀三地聯動「端掉」京冀交界採石場,環境違法者無處躲藏
    近年來,隨著環境汙染治理的深入推進,京津冀地區大氣、水、土壤環境質量實現持續好轉。如今,隨著「汙染攻堅戰」的實施,環境治理進入了攻堅期,京津冀地區實施聯防聯控的重要性愈發凸顯。馮志軍(左二)在保定開展工作過去五年來,三地做了大量探索,建立「京津冀環境執法聯動工作機制」便是其中一項重要措施。
  • 中國綠髮會:「十四五」大氣汙染深度治理的問題與建議(徵求意見稿)
    關鍵字:霧霾 超低排放 煙塵 二氧化硫 氮氧化物 水汽 指標1.目前的問題「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今年5月在生態環境部召開新聞發布會表示,通過「大氣重汙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項目」,弄清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秋冬季大氣重汙染頻發的根本原因,是「超出環境容量50%以上的高強度的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