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問,北宋滅亡的時候,楊家將為什麼不出來?
首先我們要明白一件事,那就是「楊家將」只是虛構出來的故事,是演繹,是小說,是老一輩說書人的飯碗,裡面的很多橋段,比如穆桂英大破天門陣,佘老太君帶領楊門女將出徵,一門九子,滿門忠烈等等,看的人直掉眼淚。
但是請記住,那都是編的,特別要說的是楊宗保和穆桂英,這兩個人物在歷史上沒有,歷史上,楊文廣就是楊延昭的兒子,在小說裡被安排成了孫子。
那麼,楊家將在歷史上有原型嗎?當然是有的。
最主要的原型就是金刀老令公楊繼業,北宋開國名將,威震大遼,幾十年不敢來犯。他確實有很多兒子,但是卻不是小說裡描寫的那樣,七郎八虎,個個英雄善戰。只有一個兒子楊延昭,算是繼承了他的衣缽。
你看,小說裡為什麼把其他幾個兒子給寫死了,寫失蹤了,寫出家了,那是因為歷史上他們都是默默無聞的人,沒有什麼可寫的,所以,金沙灘一戰,活下來的只有楊延昭,因為歷史上只有他有故事可寫。
楊延昭,本名楊延朗,歷史上他是老令公的長子,之所以稱為「楊六郎」,並不是因為他排行老六,而是遼國人給他起的「外號」。
因為遼國人在和楊延昭的交戰中,總是吃敗仗,始終也想不通原因,摸摸後腦勺只能瞎編個理由,這天上的北鬥七星中,第六顆星星是主鎮幽燕北方的,楊延昭就是這天上的六郎星宿下凡,所以,我們打不過他也正常。
楊延昭的兒子就是楊文廣,也是有軍功的人,替朝廷鎮守邊疆,但是從楊文廣之後,楊家就沒有再出過武將,到北宋末年的時候,楊家已經是泯然眾人了,怎麼可能出來替大宋賣命。
退一步講,即便是有楊家將,即便是楊家將的戰鬥力一直保持到北宋末年,把一個國家的希望寄托在一個人,一個家族身上,這是不現實的,你以為他們是復仇者聯盟嗎?7個人就能拯救地球。這只能是小說裡英雄式的人物描寫罷了。
北宋的滅亡,和他重文輕武的政策是有關係的。趙匡胤是武將出身,所以他特別擔心別的武將也模仿他,黃袍加身就當皇帝了,因此武將在北宋的地位被一壓再壓。
《楊家將》中對佘老太君,對穆桂英的描寫,對楊門女將的描寫,其實是一種諷刺,諷刺大宋朝沒有男人了,打仗也得靠女人,但是後世卻給解讀成了滿門忠烈的英雄形象。
好了,前面花這麼多的筆墨,主要是讓大家明白楊家將中,哪些是歷史,哪些是小說。小說的內容大家都很熟悉了,下面我就從歷史的角度來說一下,楊家三代人,楊業,楊延昭,楊文廣。
楊家第一代:金刀令公楊業
楊業的爸爸楊信,是陝西省神木縣的一個土豪,是不是搞煤炭的就不知道了,反正很有錢。在五代十國的時期,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那就是當地的富豪要上交一個人質,楊信就把楊業上交給了當時的麟州刺史,河東步軍都指揮使劉崇。
沒想到劉崇特別喜歡楊業,把他收為養子,還給他改名叫劉繼業,擔任建雄軍節度使。劉崇也稱帝建立了北漢。後來北漢被趙匡胤給滅了,楊業就歸降了趙匡胤,為大宋朝南徵北戰,立下了赫赫戰功。
到宋太宗趙光義當皇帝的時候,楊業被封為鄭州刺史,左領軍大將軍,相當於鄭州市長兼軍區司令。
讓楊業聲名鵲起的是公元980對遼國的一戰。當時遼國出動了10萬大軍攻打雁門關,趙光義派潘美為主帥,楊業為副帥帶兵應戰。楊業親自率領了1000騎兵突襲了遼軍的後翼,生擒遼軍馬步軍都指揮使李重海,擊殺遼國駙馬蕭咄李,潘美帶領大軍在正面進攻,倆人相互配合,大敗遼軍。
這個潘美就是《楊家將》裡的潘仁美,在小說裡,老潘家和老楊家是死對頭,其實歷史上兩家沒有那麼大的矛盾,不過潘美也確實坑過楊業一次,直接導致了楊業的戰死,但嚴格來說,潘美算是從犯,主要害死楊業的是監軍王冼。
那場戰鬥是楊業的滑鐵盧。
公元986年,趙光義想要收回燕雲十六州,於是主動向遼國發動進攻,大軍分為東路,中路,西路三方面,西路軍的主帥和副帥依然是潘美和楊業,不過多了一個監軍王冼,這是一個陰險的小人物。
但是由於各路大軍的配合出現問題,東路軍大將曹彬率領的部隊在歧溝被遼軍大敗,導致楊業的東路軍要和遼軍主力正面對決。戰鬥經驗豐富的楊業深知,此時倉促間與遼軍正面作戰,自己是處於絕對的劣勢地位的,是沒有勝算的。
於是,他做出決定,大軍先行撤退,避開遼軍的鋒芒,再尋找作戰機會。兵家作戰,有進有退,這本來是很正常的事情。這個時候陰險的小人物王冼出場了,他主張堅決出擊,並暗指楊業這種做法是投敵賣國,是為敵人讓路,是暗通遼國。
歷史上這種陰險的小人物屢見不鮮,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滿口的正義,混淆視聽,歪理邪說。
但是,這也恰巧戳到了楊業的痛處。因為楊業本身就是降將,為了表示自己對大宋的忠誠,這些年他出生入死,效命疆場,對大宋忠肝義膽,沒想到還是會被人懷疑。
雖然讀了很多的兵書,打了很多的惡仗,但那一刻,楊業還是上頭了。
好,我幹了,不就是比忠誠嗎?今天就讓你看看我對大宋的忠誠,我帶一小隊人馬做誘餌,把大遼軍隊引誘到陳家口附近,你和主帥潘美在附近埋伏,等我引遼軍到達後,你們就果斷出擊。
然後,楊業帶著幾個兒子策馬向遼軍跑去。王冼和潘美在陳家口埋伏了很長時間,一直不見有人過來,王冼站在高處瞭望了一下,以為遼軍撤退了,為了急於邀功,他和潘美提前撤出了埋伏點。
可憐我們的老令公和他的幾個兒子,當他們氣喘籲籲,一身大汗的跑陳家口的時候,發現沒有一個埋伏的援軍,面對身後的遼軍,他們只能孤軍奮戰,後來楊業被俘,他拒絕投降,絕食而亡,二兒子楊延玉戰死。
這就是《楊家將》中血戰金沙灘的故事原型。
得到消息後的趙光義震怒,將王冼給充軍發配,將潘美降三級使用。從這一點上看,楊業確實是大宋的忠臣良將。
楊家第二代:守邊大將楊延昭
楊延昭曾隨著楊業一起出徵,在攻打山西太原的時候被冷箭射穿了胳膊。楊業死後,趙光義為了安撫楊家,特意給楊延昭升了官,從供奉官升為崇儀使,擔任進保定一帶的都巡檢使。宋史是這樣記載的:
業既沒,朝廷錄其子供奉官延朗為崇儀副使,次子殿直延浦、延訓並為供奉官,延瑰、延貴、延彬並為殿直。
楊延昭算是繼承了父親的事業,一輩子都為大宋守衛邊疆。公元999年,遼軍南下,當時楊延昭駐守遂城,他在當地招募青年士兵,發放武器,共同抗敵,還命士兵在城牆上澆灌冷水,當時正值寒冬,第二天城牆結上了厚厚的一層冰,遼軍攻城無望,隨後撤退。
此後,楊延昭一直駐守在邊關,官職為高陽關副都部署,直到57歲去世。楊延昭有四個兒子,其中三子楊文廣繼承了他的衣缽。
楊家第三代:徵南楊文廣
據乾隆《保德州志》中記載:
延昭子文廣,娶慕容氏,善戰。
根據這一點,我們可以看出來《楊家將》中楊宗保的原型就是楊文廣,慕容氏,有可能就是穆桂英的原型。
楊文廣最大的軍功就是平定陝西張海叛亂,然後被陝西省長範仲淹看中了,招到麾下。後來跟隨狄青南徵,擔任左藏庫使,定州路副都總管,步軍都虞候等職位。雖然都是軍中職務,但是已經不是獨當一方的帥將。
楊文廣75歲去世,他的兒子中間再也沒有出過武將,都是平凡之人。至此,楊門一脈再也沒有了保家衛國的能力。
通過以上分析我麼可以看出,所謂的「楊家將」不過只是楊業、楊延昭、楊文廣祖孫三人而已,雖然他們都在戰場殺敵,立下赫赫戰功,但是卻遠不如《楊家將》裡描寫的那樣,是一個勢力龐大的大家族。
「楊家將」只是把祖孫三人的故事給神話了而已,他們都只是平凡的血肉之軀,而且也不是在朝堂上說一不二的人物,他們只是一個普通的軍人,完成保家衛國的職責罷了,北宋的興旺,不在他們的掌控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