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沙學習、工作將近10年,可以說到目前為止,自己將近一半的時間都留在了長沙。今天,閒暇時看到關於長沙「燙飯」的一篇文章,感覺很少奇妙,於是給大家分享一下這個關於老長沙的可口美味:
長沙一夜入冬,相比起前些日子裡令人汗顏的「冬日高溫」,降溫天帶來的雨水攜著凜冽的寒風,在長沙的大街小巷橫行霸道。
人們紛紛拋棄了平日不肯撒手的雪糕冰沙,轉而去尋覓一些「燙嘴」的食物。
溼冷的初冬,一鍋冒著熱氣的燙飯送到面前,紅辣椒和肉片裹挾油亮的醬汁佔據飽滿圓潤的米飯。榨菜和四季豆作為配角登場,只需稍稍拌開,鮮辣的味道就止不住地往鼻子裡鑽。
此刻還有什麼更能代表冬日裡的幸福?
燙飯是幾代長沙人的回憶,遙遠的年代裡,冬天比現在冷得多,而與氣溫同樣降至冰點的,還有家長們搞飯菜的熱情。
這時候,燙飯成了家長們「應付」一餐的首選,但在小孩子眼裡,爐子上煮得咕嚕咕嚕的燙飯就是「災難」的開始。
燙飯滾燙,尤其剛出鍋的時候,軟爛的米飯裹著略微黏稠的湯汁,一個不注意就吃得嘴巴「傷痕累累」。而它介於粥和米飯間的形態,實在難以令大多數人接受。
該如何在這道老長沙食物的基礎上做出創新,並且做出讓年輕人都能接受的燙飯?藏在五一廣場的這家小店或許能夠給你答案。
IFS對面的小巷裡,從來不缺草根美食,這些市井氣息十足的食物,味道總能一秒將人帶回遙遠的童年,而價格卻讓你有種置身學校食堂的良心。
質樸的食物不需要太多華麗的辭藻來堆砌招牌,光是老長沙燙飯這五個字,就足以讓寒風中的碌碌飢腸本能地掀起一陣食慾。
燙飯店的主人是一對夫妻,匠醬福是他們以前烤肉店的名字,後來開了燙飯店,這名字索性就加在了燙飯的前面。
燙飯是老闆小時候吃過的,但是為了迎合現在年輕人的口味,他將燙飯改良。
摒棄了飯裡面的湯汁,讓燙飯看起來爽利不少,以前放在烤肉店當作主食賣,沒想到反響不錯。
烤肉店雖然沒能挺過疫情,但留下了燙飯的好口碑。今年八月,夫妻倆重拾原本深受食客們喜愛的燙飯,讓燙飯在這個冬天在年輕人裡面又火了一把。
高山辣椒經過高溫蒸汽洗禮後,削弱了自身強勢辛辣,變得相對溫和適口。雖然在賣相上套著嗜辣者專屬的濾鏡,但卻是大部分人都能接受的辣度。
切成薄片的去皮五花肉肥肉均勻,單吃瘦肉太幹,單吃肥肉太膩,五五分的結構恰到好處地中和了口感。
拌勻後口感更豐富,米飯混著高山辣椒,越嚼越香。
香辣牛肉據說是店裡的最叫座的一道,畢竟牛肉誰能不愛?秉承了老長沙的家常做法,牛肉切得小且薄,入味的同時又能和米飯完美融合在一起。
混合了牛肉湯汁的米飯,呈現出誘人的醬油色,紅辣椒圈和翠綠的四季豆分擔配角。
光是這一勺就能讓人忘記所有的卡路裡,埋頭乾飯就完事了。
菜單上在紅三剁的名字後面特意做了注釋,西紅柿、紅豬肉和紅辣椒。
西紅柿的帶來的酸甜一下就擊中了胃口的閥門,手上的飯勺就跟安了永動機似的,一口接一口,完全沒有停下來的意思。
至於紅豬肉,感知並不強烈,與其說紅三剁,不如說是一碗開胃的西紅柿燙飯或許更加貼切。
秋天的第一杯奶茶為什麼會掀起一陣奶茶熱潮?其原因就是在突變的氣候面前,大家都在尋找身體和心靈上的慰藉。
只不過這種慰藉,有時是喝得,有時也可以是吃的。嚴寒刺骨,燙飯卻為腸胃迎來了高光時刻,天氣越來越冷,不如約好一起吃燙飯吧。【來源:在長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