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亮小吃 ▏
綜合:這是一間能夠將「蚵仔袋加大面」也就是「海蠣餅就鹼水面」這一傳統吃法延續至今的古早老店。
附近:阿呆鹽鴨店
地址: 東山路49號(同安小西門方向)
交通:公交建議坐到小西門站,往東山路走一小段。
那日和老同學在回憶高中學校附近的小吃的時候提到了這家
「對哦記得這家的蚵仔袋超!級!好!吃! 」
總覺得這是一家有個性的老店
營業時間按學生上課時間來走,學生開學他家就開張,放假了他家也跟著休息。
所以寒暑假期間來此不免會吃閉門羹的。
在同安東山,從婦科醫院往小西門方向走,店面在左手邊方向。
招牌不顯眼,可能一眼會被阿呆鹽鴨的超大招牌晃到,這時候停下來往左手邊看,
隔壁那間低調到沒掛招牌,稍顯破舊又門庭若市的店面就是阿亮家了。
實在不確定那就看店鋪裡頭懸掛的菜單,
寫著「阿亮小吃」四個字的就對了!
細心的你也許會發現,
「奇怪,怎麼食客幾乎都是男性」
這大概是現代傳統同安家庭的普遍現象吧。家庭婦女們通常上午去集市菜市買這一天要煮的菜,男人在家睡大覺。下午幹了一天活的婦女們稍事休息後又要接著準備晚飯的時候,男人們也會活動活動,爬爬山打打牌以後騎著摩託到小吃店裡打包各種小吃回家,當酒配。所以下午的小吃攤幾乎都是男性多一些,我是說本地人。這也能粗略解釋為什麼同安小吃幾乎都是下午三點以後開攤的了。
到了晚上男人們喝酒聊天打牌娛樂消遣,新潮的中年婦女們開始會抱團外出散步跳廣場舞勞逸結合。雖說與時俱進了,但傳統大男人主義超強的同安「脾氣」依舊。
……似乎話題扯遠了。
言歸正傳!!
這家蚵仔袋每天下午才營業,四五點去的時候幾乎滿座的呢
所以買個蚵仔袋排隊是常有的事
因為通常都會現吃一兩塊,然後打包十來塊帶回家這樣
等的時間長也就屬正常現象了
我前面一直念叨的「蚵仔袋」其實就是同安海蠣餅的地道念法
總覺得用同安腔閩南語念出來特別有古味
其實是因為他家吃海蠣餅保留有有相當地道的吃法——蚵仔袋gà大面
「大面」也就是水鹼面上鋪著蚵仔袋,大概不常見。
通常看到的店面都是單賣蚵仔袋的,這樣地道的店面甚是稀少。
這樣的吃法不僅解了炸物的油膩
同時也能增加飽腹感,胃小的朋友吃上一份再配碗豆腐湯,一頓也就解決了。
因為太暢銷通常看到的場景是這樣的
老師傅左手拿著炸勺,先將小缸裡的加有蔥末蒜段的調好味的地瓜粉混合物盛點放入勺子填滿鋪平,隨後加點瘦肉和肉末,再上面蓋上一層地瓜粉,隨後下鍋。
換隻炸勺重複以上動作。
一旁幫手管理好炸鍋等待裡頭熟透。
出了油鍋瀝完油的蚵仔袋們就被轉移到砧板上
首先趁熱用刀背將其拍扁
然後切成四份
這時店家會問你是否加面
一塊錢罷了
端著香噴噴剛出爐的蚵仔袋尋找位置
坐下
記得蘸點桌上的自製辣醬哦
於其他店提供的甜辣醬不同
他家的辣醬是偏辣的
想要特別強調一下
蚵仔袋下面的水鹼面是搭配著吃的,
不是擺漂亮的,經常看到不懂的食客吃了海蠣餅就走人了實……
必須是要現吃,畢竟那會外皮剛好酥脆
已經切成小塊的蚵仔袋海蠣清晰可見
咬一口
外酥內q, 地瓜粉q彈份量是適中的,炸後的蔥末蒜段起了很大的作用,不敢吃海蠣的朋友都建議嘗試了呢,又因為加了肉末更加香酥、有嚼勁了許多。
就著大面夾上一塊
生鹼面能完美的減少油膩
q彈筋道的鹼面搭配脆脆的炸物相當特別的口感
個人不太建議打包,
經常帶回家外皮也不酥了,餅更軟了,影響口感。
南方人吃東西必須有湯的
阿亮家有酸筍豆腐湯、豬肚沿、小腸灌湯等等
強烈推薦酸筍豆腐湯呢,
和家常的味道不同
這燉出來的筍湯酸筍味居然不是那麼的重
加上瘦肉,肉香味更加香濃
最重要的是豆香味十足的豆腐嫩滑嫩滑的
吃了炸物後就覺得這湯挺清新
最後附上地圖:
就想著
傳統飲食文化是如此最接地氣的一種
反而被衛生等問題所搪塞不受重視
殊不知
這樣的氛圍才是最真實最古早最寶貴的。
另外在這個急著創新的年代
有時為迎合食客需求和口味稍事改動倒是無礙
但傳統小吃大多選擇保留最精華的部分
類似「蚵仔袋gà大面」這樣的傳統吃法
導致大多年輕一代對此類文化一無所知
存留古味的古早老店也少之又少
聽長輩提起的老店都已經吃不到了 真是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