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博士月薪9000辭職不幹,該罵他「向錢看」嗎?

2020-12-21 今日焦點透視

請把「提高科研人員待遇」打在公屏上,謝謝!

最近,中科院一個博士辭職下海的事情在網絡上廣為流傳,引來了多方關注。不少人批評他只會向錢看,但如果你是他,你會如何選擇?

工資9000留不下中科院博士

這兩天,一個名為《中科院辭職人員口述》的視頻在網絡上火了起來。

視頻內容為一個博士畢業的前中科院研究人員自述在原單位月薪僅9000元,他說自己就算熬到退休也評不上副研究員,外面給開百萬年薪,果斷跳走了。

這個視頻很快火了,很熱門的一條評論竟然是,「現在的科研人員不再像老一輩了,眼裡只向錢看」。該條評論還獲得了3000多的點讚。

說起來,老一輩的科研人員,好像是要更加「安貧樂道」一些。

就拿中國科學院院士王家騏來講,他於1963年本科畢業,1966年研究生畢業,一直到1979年才評上助理研究員。那時候,王家騏已經39歲了,在這16年間,他有兩個孩子,全家人擠在一個15平方米的筒子房,做飯是在走廊,衛生間是公用的。1986年他當上了所長,工資也只有200多塊錢。

在這種艱苦條件下工作和生活,幾乎是王院士那一代科研人員的普遍情況。對比起來,月薪9000元還要跳槽的博士,好像確實是沒有老一輩人的「初心」了。

離開的不止一個

無獨有偶,在這之前,也有一篇名為《 一枚中科院科研人員的自白:我為什麼選擇離開 》的文章刷屏網絡。

文章裡面講述的也是一個中科院研究人員離開原單位,去了高校任職的故事。

作者在文章寫道,自己離開中科院總結起來就一個原因——房子,因為孩子到了讀書年齡了,但他在北京買不起房子,孩子分不到好的學校,他不得不為了孩子的前程割捨工作。

文中離職的博士同樣熱愛科研事業,但自己嘔心瀝血的研究和貢獻卻連孩子接受良好教育都做不到,不得不離開自己熱愛的崗位,向生活低頭。

類似這樣的例子,其實還不少。有自稱同樣是中科院某研究所前員工的網友出來現身說法,他說自己離開研究院後,原部門裡又陸續有四五人離職,還有兩三個已經找好了下家準備離開。原因是所裡開始降薪了,微薄的薪水養不了家也糊不了口。

科研人員們為何離開?

關於這些科研人員的離職,中國科學院院士袁亞湘曾表示:「他們的壓力我們懂。中國科學院在北京有全國最好的科研資源和國際交流環境,也是全國優秀科研人員集中的地方。但是,北京本身的生活壓力大,確實是大家都能感覺到的。」

一句「北京本身的生活壓力大」,就很隱晦地道明了真相。其實也不是如今的科研人員不如老一輩「安貧樂道」,而是因為儘管城市生活壓力變大,研究院卻沒有提供解決人才生活壓力的待遇。

老一輩科研人員的生活確實也不容易,但那時候單位分房,體制內鐵飯碗是所有人羨慕的對象,那時候所謂的情懷也並不全是情懷,而是單位切實解決了研究人員的生活需求。現在給研究人員幾千元的月薪,房子也沒有,孩子讀書也不能進好學校,怎麼能指望科研人員能夠安心搞研究,只講奉獻不問回報?

2017年的數據顯示,國家目前給博士生的補貼為1000元/月,不區分地區和學校層次,全國一個標準。截至2017年,我國低保則是一個什麼水平呢?2017年,北京市調整社會救助相關標準,城鄉低保標準由家庭月人均800元調整至900元,城鄉低收入家庭認定標準調整由家庭月人均1050元調整至1410元。

寒窗近20年的博士研究員,每個月獲得的國家補助與低保相差無幾。而且,眾所周知的是,科研人員的工作時間之長,工作壓力之大,每天工作超過10個小時,並在項目或者論文deadline臨近時通宵工作早已是家常便飯。

更何況,博士畢業後的科研人員基本上都是30歲+,即使他們按照社會輿論的要求,嚴格降低自己的生活水平,樂於清貧、甘於奉獻,甚至都暫且不談結婚生子養家餬口這樣的個人生活需求,但也到了該對父母多年的付出和培養做出一點回報的年紀了吧。五六十歲的父母生個病,住個院,他們的收入卻讓他們拿不出錢來,這樣的生活誰能堅持呢?

讓每天擔著改變世界科研發展、帶領社會科技進步責任的科研人員們,還要為租房、孩子上學、家人看病等事情發愁,這是整個體制的問題,而不是他們不甘於貧困,更不該指責他們「向錢看」。

最後說一句,道德是來約束自己的,不是用來指責別人的。

相關焦點

  • 中科院90多人辭職,是9千的工資還是更換保安這件事,到底誰錯了
    研究員越來越少中科院合肥物科院90多名「研究員」集體辭職,他們去哪裡了?有消息稱,新任院長與研究員之間存在權力鬥爭。該所高峰時期擁有500多人,2019年只有200人,90多人辭職後,只剩100人左右,人事處說,研究員是被挖走的,是「挖牆腳」還是另有隱情?
  • 中科院90人離職背後原因,博士自述離開中科院的原因
    月薪9000,一輩子也評不上副研究員主人公:倩倩 ,40歲,博士畢業我大概是大家口中別人家的孩子,本科畢業之後開始考研,讀完了碩士,後來又考上了中科院的博士。讀完博士後選擇留在了中科院的研究所,原因之一就是因為這是我的博士生導師、博士時期的同學們都在這裡,我也比較熟悉這裡,我自己也不喜歡勾心鬥角,在這裡就挺好的。中科院還能幫忙解決戶口、住房問題,讓我覺得很方便、安心。
  • 中科院博士工作11年,工資9000,為高薪選擇跳槽海外,你怎麼看?
    這下90多個人辭職,現在就剩100人左右。」這是一位中科院合肥研究所的中層幹部所透漏的信息,小郭不知道大家在看了這些信息之後是什麼感覺,小郭覺得很心酸,替所裡的科研人員感到心酸。研究所由500人減少到現在的100人,這是多麼可怕的人才流失,這些流失的人才大部分都是博士以及以上的高端人才,這些人才正是科研攻堅的關鍵力量。
  • 月薪9000和年薪百萬你怎麼選?中科院辭職者談原因!
    一個30多歲的中科院的副研究員,頭上頂著光環,但當獵頭給他開出100萬的年薪後,他動搖了,因為這是他原有薪水的十倍。這不是一個個例,「中科院合肥研究所90多人集體離職」最近吸引了外界的關注,目前離職的原因還在調查中。
  • 中科院辭職,辭職者心聲:如果工資提高十倍,他們還會辭職嗎?
    最近合肥中科院員工集體辭職的時候,引發大眾的關注,為何讓大家非常羨慕的事業單位工作,卻引起員工的集體辭職。其實要說辭職這件事情,馬雲說的還是非常到位的,要麼沒有將工作給到位,那麼員工做著不舒服,所以我們可以從這兩個方面來說說一說中科院員工辭職的事情,現在國內的科研工作者的工資並不是很高,像這些在中科院從事研發工作的員工暴露出來的工資僅僅只有9000元每個月。
  • 月薪1萬,工作量適中,但老闆天天見誰罵誰,該不該辭職?
    有網友問:月薪一萬,工作量適中,但老闆天天見誰罵誰,該不該辭職?經常拖欠公司帳款,對於這樣的客戶,我覺得該罵,必須罵,當然罵人解決不了問題,但這種做事沒有誠信的客戶確實罵都不解氣。關於該不該辭職1.生活無壓力的情況月薪1萬不算高工資,但也絕對不屬於低工資,而且工作量適中,如果忍受不了這樣的老闆,可以選擇辭職,但是不是裸辭,找好下家再辭職也是可以的。但辭職並不是盲目的,了解老闆罵人的背後的原因,而不僅僅因為老闆罵人。
  • 月薪過萬,住房福利,中科院核所員工為何還要辭職?3個原因
    儘管已有一個多月,但中科院合肥核所90餘員工集體離職事件仍在發酵。簡單說,就是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下屬的核能安全技術研究所(下文簡稱「中科院核所」)的90多名科研人員一夜之間集體辭職:不幹了!放在平常,此事到也算正常,但放在中美科技戰打得酣熱之時,在我們高喊「尊重科研人員」之際,就不由不讓人浮想聯翩了。事業單位,月薪過萬,住房福利,國家寶貝……看著都是讓人眼紅的條件,為啥不管不顧了?
  • 工作月薪一萬,經常被主管罵,該辭職還是留下?
    有網友說:我工作月薪1萬,經常被主管罵到掉眼淚,該辭職還是留著呢?為什麼?從這個話題來看,我似乎看出你的一些焦慮點:第一,你月薪達到1萬,也許你認為這樣的一個收入在當地或者在你的能力範圍內算是不錯的收入水平,要放棄這樣的薪資,有些可惜;第二,你經常被主管罵,確實到了一個難以忍受的邊緣,所以不得不尋求一些改變。不知道我這樣分析,是否戳中您的要害?
  • 年薪漲10倍到100萬,中科院博士談離職原因,辭職路上七個真
    一位從中科院辭職的博士如是說道。年薪從10萬漲到100萬,漲了10倍,那些基礎科研的博士也是人,這樣的誘惑又有多少人能夠禁得住呢?    第三件事,下一個工作符合你的職業規劃嗎?3年之後你什麼樣,5年之後你什麼樣,10年之後呢?假如你現在科技領域公司上班,但你不喜歡科技,現在可能高薪,但因為跟你的目標沒有對齊,未來大概率還是會離開。  如果你現在連職業規劃也沒有,那就趕緊制定一個,哪怕是在一個不喜歡的路上,也比在原地不動比較好。
  • 29歲編外人員,月薪兩千,該不該辭職,還有必要繼續等嗎?
    這點月薪,真的有必要繼續等下去嗎?我有一個親戚,男生,大專學歷,從他畢業那年開始,工作是公務員編外,一邊工作一邊準備考公務員筆試,只要筆試過了就能把這工作穩定下來。但事與願違,直到他考過了35歲年齡大關,他也沒有考上。但他是男生,父母是收租的,如今已經結婚生子,可以說,他的工作工資多少並沒有那麼重要,只要不是太累,又體面,這樣就可以了。
  • 一個看不到未來的國企,月薪到手五六千該不該辭職?
    幹了五年,月薪從起初2500元一直到現在有5500元。但是張志華總感覺這份工作幹的沒勁。一是國有企業工作環境和氛圍好像總是讓人提不起勁,準時上班準時下班,天天如此就像混日子。二是張志華已經有兩年沒有加工資了。他最氣不過的就是周邊的有些同事只要圍著領導轉,拍拍馬屁,給領導送送禮工資就一個個蹭蹭上漲,自己的工資還是「原地踏步」。但他就是個「倔脾氣」,從來不會溜須拍馬這種事情。
  • 工作月薪1萬,經常被主管罵,該辭職還是留著呢?為什麼?
    在職場上因工作不達標被主管批評(題主說的罵)不是正常的事嗎?在職場上懷揣一顆玻璃心都哪裡都沒有生存的空間。說實在的你的這月薪1萬裡就包含著被主管「罵」的費用,有什麼可以這麼矯情的?!在職場上經常被主管罵後,我們更該關注的是什麼?
  • 年薪漲10倍到100萬,中科院博士談離職原因,辭職路上七個真相!
    一位從中科院辭職的博士如是說道。"沒有論文,就沒有成果,就越申請不到科研項目,就沒辦法提高職稱,這對不擅長寫論文的我來說是一個惡性循環。"一個研究員如此吐露心聲。"使我下定決心離開的還有一個原因:賺得太少,到手的工資是9000元,已經結婚有孩子了,家裡有老人,人到中年,日子有點緊。"
  • 教師不應該向錢看,但是請不要只要求教師不向錢看
    教師不應該向錢看,但是請不要只要求教師不向錢看米國的雙標眾所周知,大家都深惡痛絕。可是,有些人不知為什麼在不知不覺中對教師也用雙標來看待了。現在的經濟社會,雖然錢不是萬能的,但是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當有些地區在拖欠教師工資的時候,人們不僅沒有把同情用在教師身上,反而把討要欠薪的人給拘留了;當有些教師因為工資低而辭職的時候,有些人不僅沒有想到應該落實教師待遇,而是盲目吐槽:「你不幹,有的是人排隊等著幹呢!」誠然,少數教師違規收費補課,損傷了教師的群體形象,但這應該由大多數恪守師德的好教師背鍋嗎?
  • 中科院合肥研究院近百人集體辭職:多為博士畢業,有事業編制
    本報記者郝嘉奇合肥報導近期,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多名科研人員集體出走,其中大多數是博士畢業,並擁有事業編制。這在中科院系統內引起廣泛關注。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坐落在一個美麗的半島上,得名「科學島」。
  • 中科院90多人集體辭職去哪兒了?
    正值中美科技博弈之際,作為國家最高學術機構的中科院卻發生了這樣一件事。7月15日消息,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所屬核能所(全稱核能安全技術研究所)有90多名科研人員集體辭職,他們大多都是擁有博士學位的年輕科研人員,其中70多人擁有編制。
  • 中科院核所辭職人員去哪了?都驚動了國務院辦公廳,事實是什麼?
    中科院下屬合肥核能安全技術研究所90多個員工集體離職的事件,都驚動了國務院辦公廳。此次事件中集體離職的都是一些博士以上事業編制。我們期待調查結果,科技人才是一個國家發展動力。馬偉明院士給我國發明電磁彈射器,我國航母一個飛躍,拉近或者超越式航母。
  • 中科院合肥研究院近百人集體辭職 官方回應:正常流動
    16日,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回應新京報記者稱,此前媒體報導今年以來「90餘名科研人員辭職」離職一事,屬於「正常的人員流動」,工作人員稱「這種人員流動一直存在,辭職人員也都有自己的安排和去向。」
  • 他們大多是博士畢業 有事業編制 月工資一萬多 卻集體離職了
    據媒體報導,針對此前有媒體報導稱中科院合肥某科研院所屬研究所博士集體離職事件,中科院派出工作組展開調查。據悉,中科院合肥研究院核能安全技術研究所所長是中科院院士。這幾年該所人才快速流失。去年有200個人。這次90多個人辭職,現在就剩100人左右。這兩年,該所申請不到大的科研項目,沒有錢,人才就走了。《中國經營報》報導稱,此次集體辭職事件的導火索,是院方強制為所裡更換保安,所裡科研人員認為自身權益被侵犯。
  • 本人38歲,月薪2.5萬。我每天都很累。該不該辭職?談談我的看法
    最近在頭條上看到這樣一個問題:「38歲,月薪兩萬五,每天很累,該辭職嗎?」對於這個問題,我忍不住想要回答一個,因為我也曾經面臨這樣的問題,或者說,也是大部分職場人,或多或少都會面臨過的問題。這個年紀,對大部分人而言,正好是上有老下有小自己是頂梁柱的年紀,一大家子人,就靠著自己的收入養活,可以說,生活壓力確實不小。當然,對另外一部分人而言,如果生計無憂,不需要自己考慮溫飽問題,那麼,就不在我們討論的範疇之內了,因為從一開始,或許他的工作,就不只是為了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