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上堡村多了歡聲笑語丨德江縣長堡鎮上堡村駐村...

2020-12-27 天眼新聞

「你是不是要撤回單位了?在我的心裡,你已經是我的女兒了,我捨不得你走……」前不久,老人陳世德緊緊拉著我的手,許久不鬆開。我不禁淚紅眼眶,鄉親們記得住我,說明我的努力沒有白費,工作得到了大家的認可。

轉眼間,我參與長堡鎮上堡村脫貧攻堅已近兩年時間。回憶這段歲月,有流血流汗的艱辛付出,也有犧牲小家庭幸福的苦惱和無奈,但收穫的喜悅卻讓我激情澎湃,心情難以平靜。

去年4月6日,我剛到德江縣檔案館工作半個月,便被安排到長堡鎮上堡村駐村開展脫貧攻堅工作。此時,大女兒正讀初三,小兒子不足兩歲,我心裡很是焦慮。  但一想到,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2020年全國人民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是黨中央、國務院向全國人民作出的莊嚴承諾,作為一名黨員領導幹部的我,必須無條件服從。  一咬牙,我狠心將小孩託付給鄰居,背著背包就出門了。當天晚上,兒子找不到我,哭得很傷心,鄰居教他撥通了我的視頻電話,瞬間母子二人哭得稀裡譁啦……半個多月時間,幾乎天天都這樣。  我負責包保上堡村柏楊溪組,共61戶279人,貧困戶29戶128人。為儘快熟悉村情,我挨家挨戶了解情況,對每戶的人員構成、家庭狀況、身份證號碼、電話號碼、背景情況等都詳細記錄,不到一周時間就熟背下來,深深記入了腦海。  記得第一次到柏楊溪組的時候,印象特別深刻。一路上,到處都是濃濃的牛屎味,有兩戶人家牛圈牛糞四溢,臭氣燻天,根本無從下腳。走進幾戶貧困戶家,到處都是雞狗跑來跑去,室內外隨處可見家禽糞便等。  我自幼生長在農村,卻從沒見過這麼的糟糕的環境,說明這裡村民普遍缺乏衛生意識,我必須想辦法解決,引導村民形成講衛生的好習慣。

之後,我不分白日夜晚,帶著尖刀班人員走進每家每戶,與群眾交心談心,宣傳黨的惠民政策,苦口婆心地宣傳講衛生的好處。同時,通過我和隊員們的示範帶動,群眾思想逐漸改變,積極參與到村莊環境整治中來。  接下來,我們幫助農戶補「短板」。六七月的上堡村,酷暑難熬。每天,我和隊員們冒著炎炎烈日,配合施工隊拆舊建新,改善農戶房屋和圈舍。  因人手緊缺,從沒幹過重活的我,主動幹起了鏟沙子、提水泥磚、搬運東西、清理公共區域柴草砂石等粗活累活,半個月下來,整個身子累得像散了架似的,雙手磨脫了幾層皮。村民見我在真心幫他們,時常向我投來微笑,直誇我是個女強人。  為更好服務群眾,在走訪農戶前,我都將線卡、釘子、鉗子、膠布等工具裝進背包,以便幫助村民安裝玻璃、安電線等活。  在我的帶動下,廣大群眾主動參與打掃公共區域衛生,收拾家庭衛生等,村莊環境煥然一新。通組公路和連戶路隨時掃得「亮譁譁」,家家戶戶室內外都搞得乾乾淨淨,收拾得緊緊有序,群眾精氣神更足了。  自駐村幫扶以來,我始終加強政治理論和政策學習,努力提高政治站位,嚴格按照「七個極」工作要求,堅持「三真三因三定」工作原則,以「76554」工作方法開展脫貧攻堅工作,以實際行動宣傳並踐行「四個好」標準,贏得群眾支持和信任。  為解決好「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問題,我積極響應中央、省、市、縣的號召,積極動員2戶9人易地搬遷,做好之前搬遷的5戶20人思想穩定工作。在全體隊友努力下,全村有38戶182人通過易地扶貧搬遷,一步住進了新房子,快步過上了好日子。  由於前面幫扶工作隊幫扶工作紮實,已初步建成花椒產業,但由於管護沒跟上,我及時引導村民清理雜草、修剪多餘枝丫等,花椒今年開始掛果。同時,積極動員村民發展養殖業和蔬菜產業,走發展產業脫貧致富之路。  為了幫助村民解決銷售難題,我利用在縣城熟人親戚多的優勢,積極牽線搭橋,幫助村民把農產品賣到了德江縣城,增加了群眾收入。  貧困戶袁宗楊,家裡3口人,他和弟弟袁富均患有慢性病,母親是七十多歲的老人,家庭十分困難。  為了儘快幫助其脫貧,我隔三差五地上門幫助想法子,成功動員種植油菜、養殖豬牛等,增加了收入。為他協調了公益性崗位,負責打掃寨上的連戶路衛生,每月有800元的工資收入。通過自己勤勞的雙手,他家成功脫了貧。

回憶這兩年,我深感慚愧。因為許多工作都是前面工作隊的人幹的,他們付出了許多辛勤的汗水,打好了堅實的基礎,要是我能早些年參與脫貧攻堅工作該有多好,還能學到更多的本領。  剛開始來時,由於不太熟悉農村工作,我和隊友們受盡了不少委屈,不知哭了多少回,但我不後悔,相反還慶幸,是脫貧攻堅戰真正把我這個「弱女人」變成了一名真正的「女漢子」。  這兩年,我放棄了照顧高齡癱瘓在床的公公、長期生病吃藥的父親、拄著拐杖走路的母親,對不住你們,希望得到你們的諒解!作為一名母親,我深深知道家庭的意義,對不住現已上高中的女兒和幼小的兒子,但我相信總有一天,你們會支持我的選擇!我無怨無悔,因為這兩年我學到了許多與農民打交道的本事,知道了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體會到了我們國家以人民為中心的深刻內涵。  最讓我感動的是,前不久,貧困戶袁進軍在微信朋友圈上發出「感謝黨中央,感謝人民政府……感謝德江檔案館謝鳳同志」的消息。此時此刻,所有的汗水都化成幸福的淚水,我特別感謝組織給了我參與脫貧攻堅戰的機會,這是我人生中最寶貴的財富,也是最有意義的一段時光,我永遠不會忘記!   如今,走在柏楊溪的道路上,到處都是村民們的歡歌笑語,大家非常感謝黨的政策,感謝我的幫助,把我當成他們的親人一樣對待。「金杯銀杯不如百姓口碑,金獎銀獎不如百姓誇獎。」想起這句話,我已完全知足了。

整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田勇

編輯 王琳

編審 田旻佳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鏡頭裡的點滴 是我最珍貴的駐村回憶丨荔波縣甲良...
    我叫蒙炳帆,是黔南州荔波縣甲良鎮益覺村駐村幹部。翻閱相冊,回憶過往,我到脫貧攻堅戰線上已近一千個日夜。駐村期間,我用鏡頭記錄下了扶貧工作隊和貧困群眾攜手奔小康的精彩瞬間。2018年4月13日,我參與脫貧攻堅的第32天:脫貧攻堅隊與益覺村的群眾同勞動,期間,第一書記蒙建骨的鬥篷歪斜幾次差點掉落,一旁的農婦見狀過來幫第一書記繫緊帽帶,兩人四目相對,信任喜悅之情自然流露。這個圖片解答了我心中長久的疑惑,駐村工作能換來什麼?從群眾的笑容中我看到了答案,真心能換真情!
  • 「我的扶貧故事」駐村讓我受益匪淺|岑鞏縣天星鄉紅星村同步小康駐...
    我叫張超,今年29歲,是黔東南州岑鞏縣委宣傳部的一名幹部。2018年3月,我積極響應縣委縣政府的號召,主動請纓,來到天星鄉紅星村擔任同步小康駐村幹部,成為了紅星村駐村工作隊隊員。紅星村位於天星鄉東部,距天星集鎮有10公裡路程,距縣城36公裡,四面環山,風景宜人,有村民組18個,村民507戶2121人。走訪幫扶對象「這個扶貧幹部,戴個眼睛,文質彬彬的,會不會幹不長久,就會跑回縣裡去咯。」  初入紅星村,恰逢村裡面正在召開低保民主評議會,在鄉裡面分管負責同志的帶領下,我連忙放下行李,就去村裡會議室時旁聽學習。
  • 「我的扶貧故事」來到這裡我們便是一家人|赫章縣結構鄉多魁村駐村...
    我叫顧尚雍,赫章縣結構鄉多魁村駐村幹部。   剛開始去駐村時,有朋友問我:「你們這些幹部在村裡扶貧都幹了些什麼,有效果嗎?」,說實話,我心裡也是困惑。轉眼間,駐村已經一年又三個月,如今,我可以很肯定而驕傲地回答他們:「我們做了很多實事,成效當然顯著!」  2019年7月,我寫了一份申請,主動請戰到脫貧攻堅戰場,來到有著「赫章小西藏」之稱的結構鄉,看到被崇山峻岭包圍的多魁村我才知道,這裡是多麼的偏僻和艱苦。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陳文學:扶貧,轉輾駐村十三載|羅...
    扶貧,轉輾駐村十三載黔西南州人民醫院 陳文學我叫陳文學,在黔西南州人民醫院工作,回憶起駐村十餘載的經歷,有幸參與到脫貧攻堅這場輸不起的硬仗中來,過程雖艱辛,有心酸和淚,但也彌足珍貴。2007年,我開始駐村扶貧,第一站就是望謨縣的麻山,緊接著輾轉望謨的郊納鎮和復興鎮等地多年,2015年,又從望謨縣的郊納鎮鐵爐村轉戰到安龍縣的龍山鎮坡利村、肖家橋村,一直到2018年6月結束。駐村扶貧期間,我就一個想法:幫助貧困鄉親早日脫貧,儘早過上好日子。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五味」扶貧路丨荔波縣甲良鎮堯並村駐村...
    我叫陸朝軒,是黔南州荔波縣甲良鎮堯並村的駐村幹部。食物按其「味」可分為酸、甜、苦、辣、鹹五類,而人生有味亦當如此。  2019年,全縣脫貧摘帽迎接省級驗收,全體駐村幹部緊鑼密鼓籌備,嚴陣以待接受上級對扶貧成果的驗收。為此我不得不捨棄周末,連續兩個月待在村委加班。那時又接到母親的電話,讓我抽時間回家一趟,帶父親去醫院檢查。母親說父親的結石愈發嚴重,常常半夜疼醒,之後便不能入眠。每每疼痛得厲害了他也只是去醫院打一針止痛針,只因怕在關鍵時期影響我的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我和貧困戶的那些事兒丨黃平縣重安鎮黃猴村駐村...
    我叫呂宗祐,2019年10月,我到重安鎮人民政府報導,我的扶貧故事也就從那一刻開始了。剛從學校出來的我,基層的一切對我而言都顯得那麼陌生,在皎沙村擔任網格員時迎來了第一次碰壁,還清晰的記得那句話「你一個城裡來的娃娃,怎麼知道我們的難處。」
  • 「我的扶貧故事」夫妻同駐村 扶貧並肩行丨六枝特區月亮河鄉郭家寨...
    我叫胡中友,1988年1月生,重慶南川區人。2010年7月從中國礦業大學畢業後,先是入職貴州水礦集團,2013年3月考入六枝特區電視轉播臺。 胡中友、羅穎夫妻在接受採訪2018年3月,我積極響應組織號召,來到六枝特區月亮河鄉郭家寨村駐村擔任第一書記。上任後,我心無旁騖、撲下身子、以村為家,用實際行動讓村寨改變面貌。這也慢慢影響了我妻羅穎。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盛開的三朵花丨都勻市歸蘭鄉翁奇村駐村...
    我叫張晗,是黔南自治州都勻市水務局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員。接到脫貧攻堅任務成為歸蘭鄉翁奇村駐村幹部時,我才27歲,還有些青澀。3年的基層實踐中,我和所有一線扶貧幹部奔跑著、衝刺著、收穫著,用拼搏的汗水在脫貧攻堅的路上種下三朵花。
  • 「我的扶貧故事」記錄變遷,紅河情深|羅甸縣紅水河鎮紅河村駐村...
    三十多年前,我呱呱墜地在這裡——老紅河村生長生活,三十多年後我又如願踏入這片土地工作,或許是「娘家」的期待,也或許是家鄉的寄託……  一次偶然  到紅河村駐村的故事,還得從一次偶然的機會說起。2018年的一天,單位領導找我談話,說是正準備要讓我到村裡去鍛鍊鍛鍊,那年不久,我就服從組織的安排,被派到紅水河鎮紅河村駐村了。
  • 「我的扶貧故事」閒不住的白髮書記丨鳳岡縣永安鎮龍山村駐村第一...
    我叫蔡少峰,是鳳岡縣經貿局原辦公室主任兼工業企業行業工會主席,別看我今年59歲了,但我依然像大多數小夥一樣奮戰在脫貧攻堅基層第一線。我的駐村扶貧故事還得從2015年說起。五年前,受到單位委派,我去到鳳岡縣較為偏遠的土溪鎮官壩村,當駐村第一書記,參與了脫貧攻堅駐村工作。那一年,因為踏實肯幹,我與村民們結下了深厚友誼。
  • 「我的扶貧故事」我把扶貧點滴製成記錄冊|天柱縣高釀鎮地良村駐村...
    2018年年初,我被縣文聯組織派到地良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剛駐村走訪時,村裡歪七扭八的房屋破爛不堪。有一戶村民家,家門口一條巨大裂縫,外沿向外坎傾斜,隨時都有崩塌的危險。劉彥良組織召開群眾會我花了兩個月的時間,對地良村34個小組584戶進行了逐一走訪摸排,全村18戶危房戶都已享受了國家扶貧危房改造或易地搬遷政策,住進了寬敞明亮的新屋裡。「感謝政策感謝黨,我家住進順心房。」新房門上的對聯樸實無華,但情深意切。
  • 「我的扶貧故事」張政:駐村經歷是我人生的一筆財富
    我叫張政,山東人,是國投集團盤江公司的員工,也是平塘縣平舟鎮興民村的駐村第一書記,不同的兩個角色,讓我感到身上的責任重大。2018年7月,我像千千萬萬的扶貧幹部一樣,背起裝滿夢想的行囊,伴著激昂的鬥志,來到平塘縣興民村擔任第一書記。
  • 「我的扶貧故事」無悔扶貧路 光輝歲月情丨興義市南盤江鎮未團村駐...
    2019年7月,跟隨著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號角,我來到了興義市南盤江鎮未團村開展駐村工作。  由於之前對於扶貧工作一竅不通,於是我帶著一顆忐忑的心,進駐到未團村民委。之後便吃在村、住在村。根據村支兩委、駐村工作隊網格分工管理,我負責未團村未團六組網格,這是未團村最遠組,距離村委會大約12公裡,全村全部都是少數民族(苗族),害怕、膽怯的念頭不斷湧上心頭。  咬著牙堅持了一年多,經過不斷走訪,從不認識路,不知道哪家是哪家,哪家住在哪裡,我不認識農戶,農戶不認識我,到現在的輕車熟路,我的名字在未團村家喻戶曉,總是能聽到農戶一聲樸實而響亮的問候;「小張,你又來了。」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愛如潮水」丨息烽縣小寨壩鎮潮水村駐村...
    「既然愛了就不後悔,再多的苦我也願意背,我的愛如潮水……」說來巧了,沒想到駐村幫扶入駐的村子居然叫「潮水」。三年來,這首我特別喜歡的歌曲「愛如潮水」,唱響了大山深處的每一個角落,唱出了我的駐村感受,成為我的駐村工作的主題曲。
  • 「我的扶貧故事」六年駐村,我親歷了三合村的變化丨錦屏縣啟蒙鎮三...
    我叫龍安燈,是錦屏縣啟蒙鎮水利站站長,也是啟蒙鎮三合村網格員、駐村第一書記。2014年10月28日,我一生中刻骨銘心的日子,因為那天是我到三合村駐村報到的第一天。通過村裡的見面座談會,我了解到村裡大部分地方都沒有接通網絡信號、進村公路也還有硬化,交通條件較為落後,自來水還沒有全部入戶,村寨戶數不多但自然寨個數多且居住偏遠分散、公共基礎設施薄弱等問題尚未解決。要想富先修路。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2015年年底三合至皎洞通村公路硬化項目全面竣工,群眾期盼已久的夢想終於實現。天有不測風雲。
  • 「我的扶貧故事」轉輾駐村十餘載|黔西南州人民醫院陳文學
    我的工作在黔西南州人民醫院,但卻十多年沒有好好在醫院待過一天。有幸參與到脫貧攻堅這場戰役中來,十多年駐村扶貧,有心酸、有淚水,也有歡樂,過程雖艱辛,但也彌足珍貴。2007年,我就開始了駐村之旅,第一站來到望謨縣麻山鎮,緊接著轉到郊納、復興等鎮。2015年,我又從郊納鎮鐵爐村轉戰到安龍縣龍山鎮坡利村、肖家橋村,一直到2018年6月結束。我去駐村扶貧的地方,大多山高坡陡路難行,晴天一身汗水,雨天一身泥,但這一些都沒有難住我前行的腳步。
  • 「我的扶貧故事」平凡一生 餘光不盡丨原普定縣化處鎮化處村駐村第...
    那是四月的第一個周末,我帶著些許新奇來到了化處村。已在扶貧站工作一年多的我帶著意氣風發來到這裡,想著大幹一番。或許是要在此處駐村工作了吧,興奮得整夜沒睡,不斷構思著發展的藍圖。第一次到化處村是因為一個老人,那是18年春節前的一次走訪。
  • 「我的扶貧故事」駐村工作是一次身心的雙重洗禮丨鎮遠縣蕉溪鎮...
    我叫李施建,是貴州省黔東南州鎮遠縣人民檢察院的一名幹部。2017年初,我被派駐到鎮遠縣蕉溪鎮茶園村任駐村第一書記。剛到村時,我就和村支「兩委」溝通後,決定充分利用每月月例會議、「三會一課」「院壩會」、走訪入戶等機會,積極宣傳黨的扶貧政策,先把黨員、組幹的思想扭轉過來,充分發揮黨員、組幹的帶頭作用,讓大家認識到,要讓群眾看得到希望,才能動得起來。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事 記心間丨息烽縣養龍司鎮江土村駐村第一...
    我是龔光順,在2018年3月被貴陽銀行黨委派駐貴州貴陽市息烽縣石硐鎮中壩村,任駐村工作組組長、第一書記。2019年3月按市委組織部安排,調整到息烽縣養龍司鎮江土村駐村幫扶,擔任駐村工作組組長、第一書記。
  • 「我的扶貧故事」他鄉變故鄉,群眾是親人丨獨山縣基長鎮董秧村駐村...
    2017年12月,因組織信任,我來到董秧村即心愛之人從小生活的地方,從此開啟扶貧之路。自駐村以來,我深知群眾事無小事,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賽道上,我跟所有一線扶貧幹部一樣,都奔跑著、衝刺著、收穫著,用自己的汗水澆灌群眾對美好生活嚮往的希望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