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觀世界各國中央銀行,其命名方式通常有四種情況。
第一種以國名加銀行命名,如最早成立央行的瑞典、英國,及後來的法、意、日等國,他們的央行分別為瑞典銀行、英格蘭銀行、法蘭西銀行、義大利銀行和日本銀行;
第二種直接叫「中央銀行」(central bank),如埃及、菲律賓、智利等;
第三種稱為「國家銀行」(state bank),如瑞士國家銀行、丹麥國家銀行等;
第四種是以「儲備銀行」(reserve bank)命名的,如美國聯邦儲備系統、澳大利亞儲備銀行和南非儲備銀行等。
有趣的是,新中國的央行——「中國人民銀行」不屬於以上任何一種,名稱很特別。直到今天,全球範圍內以「人民銀行」命名央行的獨此一家。不僅如此,我國流通的貨幣名稱「人民幣」,其命名方式也與眾不同,因為大部分國家以國名加一個」元」字命名的。這兩個名稱的來歷與解放之前獨特的歷史背景有關,要追溯其淵源,首先要從我黨領導下早期的金融事業說起。
共產黨領導下的金融事業從大革命時期成立的各種農民金融組織就已經展開。土地革命時期,各根據地也陸續建立了許多銀行,但是直到中央蘇區成立國家銀行,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中央銀行事業。1931年11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成立臨時中央政府的同時,決定成立國家銀行。1932年2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家銀行」在瑞金正式開業,這是新中國中央銀行的源頭。
1935年11月,國家銀行跟隨中央紅軍到達陝北,與陝北原有的「陝甘晉省蘇維埃銀行」合併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家銀行西北分行」。抗戰爆發後,因統戰需要,國家銀行西北分行於1937年10月改組為「陝甘寧邊區銀行」。根據兩黨協議,邊區銀行成立後沒有發行貨幣,只通過光華商店發行元以下的輔幣。「皖南事變」後國共關係惡化,國民政府不再補助軍餉,邊區銀行於是從1941年2月開始發行邊幣(後改為商業流通券),形成了「國統區」法幣之外的獨立貨幣體系。
除陝甘寧邊區,八路軍和新四軍在西北、華北和華中等地創建了眾多敵後根據地,為經濟建設和財政周轉需要,大多創建銀行,而且每個根據地都發行一種甚至幾種紙幣,也有少數布幣和金屬硬幣。據統計,當時根據地貨幣先後有145種名稱、25種面額,版別則多達636種。
隨著抗戰結束,根據地範圍迅速擴大。解放戰爭進入戰略反攻階段後,各個解放區漸連成一片,這些地區的經濟正在恢復和發展,物資交流日益頻繁,商民往來密切。因此,各解放區的貨幣隨著解放區合併進行了一系列調整。比如,陝甘寧邊區和晉綏邊區連片後,陝甘寧邊區銀行與晉綏西北農民銀行於1947年11月並為「西北農民銀行」,統一發行貨幣。
解放軍攻克石家莊後,晉察冀解放區與晉冀魯豫解放區連成一片,晉察冀邊區銀行與晉冀魯豫的冀南銀行也合併成「華北銀行」。雖然各大解放區的貨幣關係已經有較大調整,但由於全國沒有連成一片,各解放區仍存在貨幣種類版別複雜、比價不一等問題,對各地物資交流、發展經濟、改善人民生活帶來不便。因此,建立全國統一的銀行,把各個解放區的貨幣和金融業務集中統一起來,刻不容緩。
在此背景下,中共中央成立華北財經辦事處,任務之一就是籌建全國性的銀行。當時,中共華東局工委張鼎丞、鄧子恢曾致電華北財辦:「建議立即成立聯合銀行或解放區銀行,以適應戰爭,越快越好。」華北財辦主任董必武也在考慮銀行的命名問題,曾任晉察冀邊區銀行副經理何松亭,與華北財經辦事處副主任南漢宸商量後,建議董必武叫「中國人民銀行」。董必武表示同意,1947年10月致電中共中央請示:銀行名稱擬定為「中國人民銀行」,是否可以?很快,中共中央就給予肯定回復,這樣,統一的銀行名稱就這樣定下來。
前已述及,中央銀行名稱一般分四類,但如果按第一種(以國名加銀行命名)和第二種方式(直接叫「中央銀行」),顯然都不合適,因為已經有中國銀行和中央銀行,而且這兩家銀行發行的貨幣還在流通中(直到今天,大陸還有中國銀行,臺灣還存在「中央銀行」)。
按第三種方式(稱為「國家銀行」),土地革命時期曾經用過「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家銀行」,雖然也可以,但新中國當時還沒成立,正式國名還未確定,所以按這一方式也無法命名。
第四種情況(以「儲備銀行」命名),就更有問題了。抗戰時期,日軍侵佔華北後,扶植漢奸王克敏在北京成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1938年2月成立「中國聯合準備銀行」,並發行「聯銀券」。汪精衛在南京建立傀儡政權後,也在1941年1月成立了「中央儲備銀行」,發行「中儲券」。這兩個銀行名稱相似,都是在日偽政府下成立的,聲名狼藉,國人避之唯恐不及。
也就是說,央行的四種主要命名方式,在當時情況下都已經有過了,作為新中國的央行名稱都不適用,只能改用他名。而真要取另外一個響噹噹的名字,恐怕沒有比「中國人民銀行」合適的了。
籌備處的負責人認為,創建新的國家銀行,不僅要考慮到目前解放區貨幣統一,還要和將來新中國的銀行名稱聯繫起來,這樣華東局建議的「聯合銀行」或「解放銀行」未必最佳。
由於解放區各部隊在1946年分別由八路軍、新四軍、東北民主聯軍統一為「人民解放軍」,而1948年10月華北解放區聯成一片後又成立了「華北人民政府」。籌備處負責人聯想到今天人民解放軍就是將來新中國的軍隊番號;今天解放區的人民政府,就是將來新中國的政府名稱;那麼今天創建的中央銀行,也將成為新中國央行的行名。這樣,使用「中國人民銀行」這一名稱,不僅與「人民解放軍」「人民政府」等國家機器的名稱統一,另一方面也說明是「人民」的銀行,不失將來作為新中國中央銀行的格局。
最早提出「中國人民銀行」這一名稱的
何松亭,在人行歷史上是一個傳奇式人物,值得說道說道。
何松亭 資料圖
1901年出生的何松亭是遼寧昌圖人。起初只有小學文憑的他,由於勤奮好學,打下了很好的英語功底。由於家貧,小學畢業後的他便於1918年來到遼源裕盛祥銀號做學徒,1924年以後在天津邊業銀行工作,在此期間接觸共產黨並加入組織。
1928年底,張學良辦的「東北官銀號」要選送留學生去英美學習銀行業務,何松亭憑藉紮實的英語基礎,考上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官費留學生,這可是難得的學習機會!何松亭就這樣在1929年來到倫敦,1933年學業修完準備回國時,受組織安排前往蘇聯考察。1934年夏何松亭回國,為尋找黨組織,先後在「滿洲中央銀行」奉天支行及總行供職,因未找到黨組織,於同年到天津邊業銀行任職,先後任科長和副經理。
1935年,中共北方局聯絡局負責人南漢宸終於找到了何松亭,當時南漢宸的公開身份是陝西省政府秘書長,而陝西省主席就是楊虎城。在西安事變前,何松亭在南漢宸領導下,為推動馬佔山、張學良等著名將領反對內戰、團結抗日,做出了不朽貢獻。因身份暴露,1941年底何松亭進入晉察冀抗日根據地,被分配在中共北方局社會部工作。由於之前長期從事金融工作,何松亭被組織任命為晉察冀邊區銀行黨委書記兼副經理。為發展邊區經濟、支援抗日戰爭,做了大量工作。1947年何松亭被調到西柏坡籌建華北財經辦事處,而華北財辦的副主任恰好是其老上司南漢宸,他就是後來第一任中國人民銀行的行長。
其實,新中國央行不是第一家以「人民銀行」命名的央行。第一家是誰呢——蘇聯。十月革命勝利後,列寧主張銀行國有化政策,1918年初便成立了「蘇維埃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人民銀行」,蘇聯正式成立以後,人民銀行才於1923年7月改名「國家銀行」。何松亭之所以最先提出「中國人民銀行」這一建議,很可能受了蘇聯影響。前已述及,何早年不僅留學英國專門學習銀行業務,而且於1933年考察過蘇聯,對於當時蘇聯的金融機構是了解的。不僅如此,當時中共高層不少都有蘇聯留學、生活的經歷,對這段歷史也是熟悉的,因此統一的新銀行使用「人民銀行」這一名稱,他們也能夠接受。
「中國人民銀行」名稱既定,華北財經辦加速了準備步伐。終於在1948年12月1日,華北銀行、西北農民銀行和北海銀行合併組建中國人民銀行,並開始發行中國人民銀行幣,簡稱人民幣。新中國宣布成立後,人民銀行正式成為國家銀行,而人民幣也從此成為我國流通的貨幣名稱(英文為RENMINBI),但三字符為CNY,即China Yuan的簡寫。這個名稱也是獨一無二的。
(作者丁騁騁為浙江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