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開國猛將殺戮成性,40歲時暴斃身亡,家人卻因此躲過一場浩劫

2021-01-07 歷史大乾坤

說到朱元璋,相信很多人對他都很熟悉,畢竟是大明朝的開國皇帝。其實,大明朝之所以能夠推翻元朝的統治,也不完全都是朱元璋一個人的功勞。在他手下,還有著一群驍勇善戰的將士和足智多謀的智囊團,這一點熟悉明朝歷史的人都知道。

可是建國以後,朱元璋疑心越來越重,很害怕這些開國元勳,哪一天突然造了反。和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不同,朱元璋的手段更加乾脆利落,直接將這些人都給殺了,嚴重的還被誅了九族。僅在藍玉案中,收到牽連慘遭殺戮的,就多達萬餘人。不過,在這些開國元勳當中,有一人沒有等到朱元璋懲罰,自己就先一步突然暴斃了,這便是為大明立下赫赫戰功的一代名將——常遇春。

常遇春,其實是貧苦人家出身,家裡面祖祖輩輩,就靠著幾畝薄田生存,趕上天災的時候,連飯都吃不飽。不過從懂事之後起,常遇春便立下大志,要去外面創出一番名堂,就這樣,便四處遊蕩,求著人家教習武功。由於家境貧困,沒有錢去支付學習武功的費用,他就在師傅家幹些雜活,以此來抵扣學費。就這樣慢慢的,常遇春練就了一身本領,再加上常年練武,因此身高臂長,力大過人。之後,他還學習了騎射的本領,十八般武藝,幾乎樣樣精通。

當時正值元朝末年,由於統治者的腐朽,社會矛盾已經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各地民眾紛紛起兵造反。而本就憤世嫉俗的常遇春,也因為無法忍受飢餓的折磨,投奔到了綠林大盜劉聚的手下。就這樣,常遇春便跟著劉聚,過起了攔路搶掠,打家劫舍的生活。起初,常遇春還覺得十分新鮮,整日有酒有肉,還能搶奪些銀兩花花。可久而久之,常遇春便覺得,這樣的生活,根本沒有什麼出路,便有了另謀出路的想法。

至正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355年,常遇春在和州搶劫時,恰巧遇上了朱元璋率領的起義軍。常遇春聽說過朱元璋的為人,便想利用這次機會,和他進行一下接觸。於是,常遇春便化妝成老百姓,站在人群中間細細觀察,他看見朱元璋的義軍威風凜凜、紀律嚴明,便在心中暗暗自語:看人傳言不虛,朱元璋的義軍,果然不同凡響。就這樣,常遇春當機立斷,決定投奔朱元璋。就這樣,常遇春從此棄盜為良。

到了義軍當中,常遇春的軍事天賦徹底展現了出來,逐漸成為了朱元璋手下的一大猛將,在《明史》中,就有這樣的記載:「遇春沉鷙果敢,善撫士卒,摧鋒陷陣,未嘗敗北。雖不習書史,用兵輒與古合。長於大將軍達二歲,數從徵伐,聽約束惟謹,一時名將稱徐、常。遇春嘗自言能將十萬眾,橫行天下,軍中又稱『常十萬』雲。」

這也就是說,常遇春在作戰時,以沉穩果斷著稱,也比較會激發戰士們的鬥志。不過行軍打仗之時,也會有些自傲,經常對外人說,自己能用十萬人馬,敢橫天下。雖然沒有讀過什麼兵書,但是用兵策略,常常和兵書上不謀而合。在軍中,常遇春被人們稱為「常十萬」。不過從戰績上面來看,常遇春也確實是一員猛將,鏖戰衢州、大戰九華山等數次重要戰役,都被常遇春給拿了下來。凡是他掛帥出徵的時候,幾乎沒打過敗仗。

不過,凡事都有兩面性,雖然說常遇春是一員不可多得的猛將,可他有一明顯的缺陷,就是性情殘暴,並且特別喜歡大肆屠殺俘虜。

《明史》當中,就曾有過這樣的記載:「敗陳友諒軍於九華山下,斬首萬人,生擒三千人。遇春曰:『此勁旅也,不殺為後患。』達不可,乃以狀聞。而遇春先以夜坑其人過半,太祖不懌,悉縱遣餘眾。」當年,徐達和常遇春在九華山一帶和陳友諒的大軍進行決戰,以勝利告終,共殺敵萬餘人,俘獲三千餘人。如何對待這些戰俘,徐達和常遇春起了爭執。常遇春就說,這些戰俘個個能徵善戰,如果不殺了,將會後患無窮。徐達不同意,便上奏朱元璋,請朱元璋來拿主意。可沒想到,還沒等到朱元璋的回信,常遇春就趁著半夜時分,殺死了一般俘虜。從這點來看,常遇春的殺心太重了。

不僅如此,常遇春還特別喜歡屠城,在《明史·常遇春傳》中,曾有過這樣的記載「圍贛州,熊天瑞固守不下。太祖使使諭遇春:『克城無多殺。苟得地,無民何益?』於是遇春浚壕立柵以困之。頓兵六月,天瑞力盡乃降,遇春果不殺。太祖大喜,賜書褒勉。」看看,常遇春只要是不屠城,那麼朱元璋還會給他寫表揚信,從這裡就可以看出,常遇春已經是嗜殺成性了。

大明朝建國後,常遇春又和徐達等人率軍北伐,1368年,一舉攻佔了元大都,並改名為北平府。隨後,他們又揮師西進,接連攻克山西、陝西等地,一路向北,徹底擊潰了元朝殘敵。

可沒想到,就在大軍班師回朝,路過柳河川時,常遇春突然暴病身亡,當時他才僅僅四十歲。對於常遇春的死,外界有許多解釋,一方面是因為常遇春常見在沙場徵戰,落下了不少傷病,再加上疲勞過度,才突然得病身亡。不過在民間,老闆姓都說是因為他殺戮過重,有損陰德,這才暴斃身亡。不過,這種說法太過於玄乎了。

常遇春的突然去世,讓朱元璋十分震驚。讓其葬在了鐘山之下,並且親自出席了祭奠儀式,對他的兒子,也做了很好的安置。

不過,像常遇春這種悍將,在當時這樣的死法,也算是最好的結局了,按照朱元璋的性格,如果他沒有突然暴斃,那麼等待常遇春的,將不僅僅是斬首那樣簡單,很可能也會被株連九族。如此看來,常遇春也讓家人躲過了一場浩劫。

史料來源:《明史》等

相關焦點

  • 明朝猛將常遇春,為何年僅40歲就突然暴斃?死亡原因是啥?
    「反清復明」這四個字成為清朝創立之初很多年的禁令,提起這四個字,必定伴隨無數的殺戮,不過也從側面反映出,當時明朝的統治雖然後期民不聊生,但是卻深入人心。從此,常遇春步步高升,很快成了朱元璋的左膀右臂,重要心腹。但是,在洪武二年,常遇春突然離奇暴斃而亡,朱元璋痛心不已,可歷史上,僅以「暴疾卒,年僅四十」也因此,常遇春離世的原因給了後人遐想的機會。
  • 常遇春乃明朝第一猛將,為何40歲時突然暴斃?
    常遇春作為朱元璋手下的頭號猛將,不僅勇猛善戰,還頗有謀略。用它自己的話說,就是領著十萬人就可以橫行天下,而軍中人稱「常十萬」!
  • 明朝最聰明的開國功臣,3兄弟都躲過了朱元璋的殺戮,得以善終
    縱觀古代每一個王朝,開國功臣大多難以善終,能有個好結局的功臣往往是懂得急流勇退、不貪戀權勢之人,而明朝也有最聰明的開國功臣,3兄弟都躲過了朱元璋的殺戮,得以善終。這三兄弟分別是郭興、郭英、郭德成,和朱元璋同是濠州人,三人最早跟的也是元末紅巾軍領袖郭子興,後來郭子興賞識朱元璋,甚至將養女馬氏嫁給了朱元璋,因此郭氏三兄弟也轉投到了朱元璋麾下。
  • 明初猛將常遇春,為何40歲突然暴斃?死在朱元璋前頭未必是件壞事
    明朝開國功臣常遇春身強體壯,卻在40歲時突然暴斃,《明史》關於此事的記載很簡單,只有三個字「暴疾卒」。死因是什麼、有沒有經過治療全都沒說,反正他就那樣猝死了。要知道常遇春可不是普通的功臣,還是朱元璋的兒女親家,女兒是太子朱標的正妃。等朱標繼位為帝,他就是正兒八經的國丈爺。
  • 常遇春乃明朝第一猛將,為何40歲時突然暴斃?背後有什麼隱情?
    朱元璋建立明朝時,跟隨他的有許多出色的將領,常遇春就是其中的一位。早年的常遇春有著遠大的抱負,但是在蒙元王朝的統治下,一般人很難有出頭之日,迫於生活的壓力,常遇春就選擇投奔盜賊劉聚,常遇春也因此在懷遠一帶當上了盜賊。常遇春在當盜賊的時做的都是一些見不得人的勾當。
  • 小說中他是明朝第一猛將,其實是草包,全靠老爹常遇春
    且不論明朝開國名將李文忠的兒子李景隆如何「幫助」朱棣,就拿今天的主角來說,也是一位名副其實的草包「將二代」。但令人詫異的是,在民間文學當中,他卻成為明朝開國的第一猛將,不僅武藝高強,而且機智過人。那麼他是誰呢?到底是「坑貨」還是猛將呢?且看【縱橫五千年】的編者獨孤雁一一道來!
  • 常遇春為何在40歲的時候暴斃?
    人生可以大起大落,但是身體大起大落就會帶來極端不良反應,而常遇春就是因此暴斃。
  • 「老戲骨」樊志起:為請假與導演尤小剛爭執,到家後卻暴斃身亡
    「老戲骨」樊志起:為請假與導演尤小剛爭執,到家後卻暴斃身亡為了理想他開始付諸於行動之中,先是回到家跟自己的家人坦白對表演的目標一個演員想要想要做到職業根本上,就必須下功夫無論是身體發生什麼問題,只要有口氣就要拍下去,而樊志起恰恰就是這樣的人,但這也成了他最大一個弊端。
  • 2010年,樊志起因請假和導演尤小剛理論後,轉身在家中暴斃身亡
    >27歲終於開始圓夢結婚生子以後,正該是賺錢養家的時候,他開始踏上了從小夢想的演藝路。2010年,樊志起因請假和導演尤小剛理論後,轉身在家中暴斃身亡1983年,27歲的他出演了《無名的花》正式的走進了演藝圈
  • 元末明初天下第一猛將,不是徐達常遇春,而是這位蒙古戰神
    那是一個武將吃雜風雲的時代,那是一個猛將屢建功勳的時代,那是軍事奇才紛紛湧現的時代。而其中,朱元璋作為南方的一大割據勢力,帳下猛將可謂絕非不少。而其中,徐達和常遇春是其中最為傑出的代表。然而,當時的天下第一猛將真的是徐達或常遇春嗎?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需要先對兩人做一個簡要介紹:  1.徐達
  • 歷史上朱元璋卸磨殺驢,大肆殺戮開國武將,全是因為被逼無奈
    導讀:提到歷史上殺忠臣的皇帝最出名的,就是漢朝開國皇帝劉邦和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兩人幾乎將所有跟隨他們打下江山的開國功勳殺盡,僅有很少一部分人生還。提到朱元璋無辜殺害忠良就不得不提他的大兒子,建文帝的父親朱標。
  • 開國大將攻下此城後,見牌子上寫了兩個大字,下令:不留一個活口!
    我國古代的政治體制集中表現為中央集權制,皇帝將權力收歸中央,在明朝時期,中央集權達到一個頂峰,皇帝至高無上,皇權不容侵犯,因此明朝時期排除異己,打壓敵人,手段極狠,本文所述的便是一場血案,其完全能夠體現出當時的政治面貌。
  • 大明王朝最悲催的皇帝,在位僅30天就暴斃身亡,死因成謎
    這場國本之爭讓萬曆皇帝感到悲痛欲絕,自己雖貴為天子,而最終被群臣所壓制,因此對朝政失去興趣,一氣之下就不再上朝了,史稱「萬曆怠政」。 朱常洛登基僅有十天,就沾染上了重病,登基一月後暴斃身亡,難免令人遐想。無論正史還是民間,都流傳著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朱常洛是縱慾過度而死的,另一種說法是朱常洛是被鄭貴妃害死的。那麼真相到底如何呢?
  • 雍正突然暴斃的原因是什麼?雍正真的是被呂四娘殺的嗎?
    但是因為雍正在位期間殺戮太重,對自己的兄弟們、功臣等都毫不手軟,大興文字獄,不斷加強中央集權等,因此其在民間和野史中其口碑並不好,而關於其暴斃的原因更是眾說紛壇。圍繞雍正的突然死亡流言四起,其中流傳最廣的就是說雍正是被呂留良之女呂四娘刺殺,而且頭顱被割,身首異處。
  • 這個開國皇帝,為什麼愛殺功臣?
    通過革除相權、掌控軍隊以及製造特.務統治,朱元璋的皇權越發鞏固,然而他對功臣集團還是不放心,誅殺胡惟庸等功臣整整十年後,到了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朱元璋又繼續興起黨獄,宣布將當時已經77歲的前任功臣宰相、韓國公李善長一門七十多人,以及猛將
  • 明朝第1猛將,緬甸的戰象被他殺掉直接做成紅燒肉,還曾活捉清朝皇帝
    ——泰戈爾 元朝開國之初,元世祖忽必烈志在天下,有吞併四海之意。橫掃歐亞大陸無敵手的元朝大軍,不料最終卻陰溝裡翻船。很多疆域千裡的大國都被元軍掃平,唯獨東亞的日本和南亞的交趾兩個小國,憑藉大海狂濤,和山地叢林地形,卻把浩浩蕩蕩的元朝大軍打的潰不成軍。從此他知道這些小國的厲害,再不敢對他們輕舉妄動。
  • 元末第一猛將,朱元璋最大敵人之一,卻也是一代高僧
    當然,在後來諸多明朝文人的筆下,這位險些叫大明朝開不了國的張定邊,也還有另一個響亮名號:元末第一猛將。雖然朱元璋登基後經常標榜,自己本是「淮右布衣」,也就是窮出身,不過在張定邊面前,千萬別和他比窮。論起出身來,張定邊比起苦農民朱元璋,那更是窮到渣。跟陳友諒一樣,屬於湖北地區的「漁戶」家庭,是那種窮農民家見了也要遠遠躲的類型。
  • 為什麼朱元璋的開國六公爵,只有徐達的爵位能延續到明朝滅亡
    曹國公李文忠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但是他的公爵並不是靠裙帶關係而來的,而是他自己一刀一槍拼來的,他是朱元璋開國的重要將領,十九歲從軍,跟隨朱元璋東徵西討,後來跟隨常遇春北伐元朝,在常遇春病逝之後,代替常遇春繼續北伐,俘獲了元順帝的孫子以及后妃,宋、元兩朝的玉璽等寶物。被封為曹國公。
  • 明朝第一開國猛將,死後封侯,朱元璋令畫師繪製身穿龍袍的全身像
    明朝的武將常遇春就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在早年時,常遇春因飢餓從盜,聽聞朱元璋志向遠大,且即將渡江攻南京,遂投奔朱元璋。雖然戰功赫赫的常遇春是主力王牌,但是朱元璋卻很清楚常遇春的缺點和優點:「性稍好殺而淫」,「雖不習書史,用兵輒與古合「,「身為大將,顧好與小校角力」;「遇春剽疾敢深入」,「當百萬之眾,摧鋒陷堅,莫如副將軍」。就是說:常遇春只是個將才,不能為帥。所以,常遇春在明史裡通常是作為大將軍徐達的副手出場,也是一名優秀的先鋒官。
  • 明朝開國六公爵,五個傳不過兩代,只有一個一直傳承到明末
    開國不久,朱元璋開始大封功臣,在洪武三年十一月(1371年初),朱元璋封了六位公爵,也即明朝開國六公爵。既然李善長「謀反」,韓國公這個爵位自然不能保留下來,世襲世襲,就成了自己襲自己了。2、魏國公徐達 (1332年-138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