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朱元璋,相信很多人對他都很熟悉,畢竟是大明朝的開國皇帝。其實,大明朝之所以能夠推翻元朝的統治,也不完全都是朱元璋一個人的功勞。在他手下,還有著一群驍勇善戰的將士和足智多謀的智囊團,這一點熟悉明朝歷史的人都知道。
可是建國以後,朱元璋疑心越來越重,很害怕這些開國元勳,哪一天突然造了反。和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不同,朱元璋的手段更加乾脆利落,直接將這些人都給殺了,嚴重的還被誅了九族。僅在藍玉案中,收到牽連慘遭殺戮的,就多達萬餘人。不過,在這些開國元勳當中,有一人沒有等到朱元璋懲罰,自己就先一步突然暴斃了,這便是為大明立下赫赫戰功的一代名將——常遇春。
常遇春,其實是貧苦人家出身,家裡面祖祖輩輩,就靠著幾畝薄田生存,趕上天災的時候,連飯都吃不飽。不過從懂事之後起,常遇春便立下大志,要去外面創出一番名堂,就這樣,便四處遊蕩,求著人家教習武功。由於家境貧困,沒有錢去支付學習武功的費用,他就在師傅家幹些雜活,以此來抵扣學費。就這樣慢慢的,常遇春練就了一身本領,再加上常年練武,因此身高臂長,力大過人。之後,他還學習了騎射的本領,十八般武藝,幾乎樣樣精通。
當時正值元朝末年,由於統治者的腐朽,社會矛盾已經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各地民眾紛紛起兵造反。而本就憤世嫉俗的常遇春,也因為無法忍受飢餓的折磨,投奔到了綠林大盜劉聚的手下。就這樣,常遇春便跟著劉聚,過起了攔路搶掠,打家劫舍的生活。起初,常遇春還覺得十分新鮮,整日有酒有肉,還能搶奪些銀兩花花。可久而久之,常遇春便覺得,這樣的生活,根本沒有什麼出路,便有了另謀出路的想法。
至正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355年,常遇春在和州搶劫時,恰巧遇上了朱元璋率領的起義軍。常遇春聽說過朱元璋的為人,便想利用這次機會,和他進行一下接觸。於是,常遇春便化妝成老百姓,站在人群中間細細觀察,他看見朱元璋的義軍威風凜凜、紀律嚴明,便在心中暗暗自語:看人傳言不虛,朱元璋的義軍,果然不同凡響。就這樣,常遇春當機立斷,決定投奔朱元璋。就這樣,常遇春從此棄盜為良。
到了義軍當中,常遇春的軍事天賦徹底展現了出來,逐漸成為了朱元璋手下的一大猛將,在《明史》中,就有這樣的記載:「遇春沉鷙果敢,善撫士卒,摧鋒陷陣,未嘗敗北。雖不習書史,用兵輒與古合。長於大將軍達二歲,數從徵伐,聽約束惟謹,一時名將稱徐、常。遇春嘗自言能將十萬眾,橫行天下,軍中又稱『常十萬』雲。」
這也就是說,常遇春在作戰時,以沉穩果斷著稱,也比較會激發戰士們的鬥志。不過行軍打仗之時,也會有些自傲,經常對外人說,自己能用十萬人馬,敢橫天下。雖然沒有讀過什麼兵書,但是用兵策略,常常和兵書上不謀而合。在軍中,常遇春被人們稱為「常十萬」。不過從戰績上面來看,常遇春也確實是一員猛將,鏖戰衢州、大戰九華山等數次重要戰役,都被常遇春給拿了下來。凡是他掛帥出徵的時候,幾乎沒打過敗仗。
不過,凡事都有兩面性,雖然說常遇春是一員不可多得的猛將,可他有一明顯的缺陷,就是性情殘暴,並且特別喜歡大肆屠殺俘虜。
《明史》當中,就曾有過這樣的記載:「敗陳友諒軍於九華山下,斬首萬人,生擒三千人。遇春曰:『此勁旅也,不殺為後患。』達不可,乃以狀聞。而遇春先以夜坑其人過半,太祖不懌,悉縱遣餘眾。」當年,徐達和常遇春在九華山一帶和陳友諒的大軍進行決戰,以勝利告終,共殺敵萬餘人,俘獲三千餘人。如何對待這些戰俘,徐達和常遇春起了爭執。常遇春就說,這些戰俘個個能徵善戰,如果不殺了,將會後患無窮。徐達不同意,便上奏朱元璋,請朱元璋來拿主意。可沒想到,還沒等到朱元璋的回信,常遇春就趁著半夜時分,殺死了一般俘虜。從這點來看,常遇春的殺心太重了。
不僅如此,常遇春還特別喜歡屠城,在《明史·常遇春傳》中,曾有過這樣的記載「圍贛州,熊天瑞固守不下。太祖使使諭遇春:『克城無多殺。苟得地,無民何益?』於是遇春浚壕立柵以困之。頓兵六月,天瑞力盡乃降,遇春果不殺。太祖大喜,賜書褒勉。」看看,常遇春只要是不屠城,那麼朱元璋還會給他寫表揚信,從這裡就可以看出,常遇春已經是嗜殺成性了。
大明朝建國後,常遇春又和徐達等人率軍北伐,1368年,一舉攻佔了元大都,並改名為北平府。隨後,他們又揮師西進,接連攻克山西、陝西等地,一路向北,徹底擊潰了元朝殘敵。
可沒想到,就在大軍班師回朝,路過柳河川時,常遇春突然暴病身亡,當時他才僅僅四十歲。對於常遇春的死,外界有許多解釋,一方面是因為常遇春常見在沙場徵戰,落下了不少傷病,再加上疲勞過度,才突然得病身亡。不過在民間,老闆姓都說是因為他殺戮過重,有損陰德,這才暴斃身亡。不過,這種說法太過於玄乎了。
常遇春的突然去世,讓朱元璋十分震驚。讓其葬在了鐘山之下,並且親自出席了祭奠儀式,對他的兒子,也做了很好的安置。
不過,像常遇春這種悍將,在當時這樣的死法,也算是最好的結局了,按照朱元璋的性格,如果他沒有突然暴斃,那麼等待常遇春的,將不僅僅是斬首那樣簡單,很可能也會被株連九族。如此看來,常遇春也讓家人躲過了一場浩劫。
史料來源:《明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