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第一開國猛將,死後封侯,朱元璋令畫師繪製身穿龍袍的全身像

2020-12-25 騰訊網

中國歷史上每個朝代都曾經發生過較大的農民起義,其中不乏有佼佼者稱帝一方,但都是短期內或區域性的政權。雖然這些割據者暫時叱吒風雲,但是真正成功完成統一的只有布衣劉邦和遊僧朱元璋這兩位,而他們之所以能登上皇位,是對人才的挖掘和使用,這也無疑是他們成功的最大法寶。

劉邦曾說過:「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無獨有偶,一千多年後,一位叫朱元璋的遊僧也走了劉邦一樣的歷程。如果縱觀朱元璋長達十五年的建國曆程,你會發現他非常的求才,重才,亦能識才。無論文人抑或武士,多是用其所長,各得其所。

明朝的武將常遇春就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在早年時,常遇春因飢餓從盜,聽聞朱元璋志向遠大,且即將渡江攻南京,遂投奔朱元璋。剛開始的時候朱元璋是很瞧不起常遇春,還故意問他:「汝特飢來就食耳?」(你是餓壞了才來投我的吧?),但是常遇春卻用後來的實際行動取得了朱元璋的信任。無論破陳友諒,還是攻張士誠,常遇春都會在大軍的前面與敵對戰。

屢建奇功的常遇春赫然位居諸將前列,在史載中說道:「太祖所任將帥最著者,平章邵榮、右丞徐達與遇春為三」。雖然戰功赫赫的常遇春是主力王牌,但是朱元璋卻很清楚常遇春的缺點和優點:「性稍好殺而淫」,「雖不習書史,用兵輒與古合「,「身為大將,顧好與小校角力」;「遇春剽疾敢深入」,「當百萬之眾,摧鋒陷堅,莫如副將軍」。就是說:常遇春只是個將才,不能為帥。所以,常遇春在明史裡通常是作為大將軍徐達的副手出場,也是一名優秀的先鋒官。

明軍攻佔元大都後,元朝殘餘對新政權的威脅並未消除,但是後來明朝還是將都城從南京遷到了北京。明朝的軍事力量能夠遠達北部,出力最大者應該首推徐達,常遇春。但徐達作為主帥,他的本職工作是端坐帳中運籌帷幄。所以,當明軍遭遇難纏之敵,軍中率先出戰的就是先鋒大將常遇春。自統軍上陣以來,常遇春未嘗敗北,軍中士卒或驕悍,或暴虐,不聽從其約束,因此常遇春經常自誇己能將兵十萬,橫行天下,故軍中稱其為」常十萬「。

公元1368年2月,明朝北伐大軍溯運河西進攻打河南洛陽,元軍五萬精銳布陣於洛水之北。常遇春單人獨騎率先衝陣,敵軍遣銳卒二十餘騎合圍攢刺,遇春發箭斃其前鋒,大呼馳入敵陣,其麾下勇士次第灌入,元軍大亂,被明軍追亡逐北砍殺五十餘裡。河南洛陽至潼關之敵聞元軍敗績,無人敢當明軍兵鋒,遂次第迎降。取得大都後,徐達隨即發兵攻打王保保。慶陽之戰,徐達見王保保軍陣浩大,問計常遇春,常遇春獻策曰,」我騎兵雖集,而步兵未至,驟與之戰,必多殺傷。莫若遣精騎夜劫敵營,可以得志。「一番苦戰,王保保被發跣足,騎無鞍馬,連夜逃遁。

只怪常遇春去世的太早。相傳常遇春北伐元軍回師途中經過柳河川,得」卸甲風「而暴卒軍中,時年39歲。臨死前,常遇春留下遺言:「恨不能再報效太祖。」消息傳來,朱元璋哀痛不已,親手執筆寫下悼詩,「忽聞昨日常公薨,淚灑乾坤草木溼」。為彰顯常遇春攻破開平的奇功,朱元璋追封其為開平王鄂國公,並令宮廷畫師為常遇春繪製身穿龍袍的全身像,明朝也只有常遇春有這個待遇。

相關焦點

  • 「明朝開國六公爵」都有誰?常遇春、劉伯溫為什麼不在其列?
    元末亂世,群雄並起,各路英豪逐鹿中原,最終朱元璋異軍突起,帶領一眾兄弟攻滅了陳友諒、張士誠,推翻了元朝腐朽統治,建立了大明王朝。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天下初定,朱元璋論功行賞,大封功臣,其中第一批封公爵的有六人,史稱「明朝開國六公爵」,他們依次是(排名分先後):韓國公李善長、 魏國公徐達、鄭國公常茂、曹國公李文忠、宋國公馮勝、衛國公鄧愈。
  • 小說中他是明朝第一猛將,其實是草包,全靠老爹常遇春
    且不論明朝開國名將李文忠的兒子李景隆如何「幫助」朱棣,就拿今天的主角來說,也是一位名副其實的草包「將二代」。但令人詫異的是,在民間文學當中,他卻成為明朝開國的第一猛將,不僅武藝高強,而且機智過人。那麼他是誰呢?到底是「坑貨」還是猛將呢?且看【縱橫五千年】的編者獨孤雁一一道來!
  • 為什麼朱元璋的開國六公爵,只有徐達的爵位能延續到明朝滅亡
    韓國公李善長李善長是文臣,在朱元璋在外徵戰的時候,為他留守後方,輸送糧草,建國之後卻被朱元璋認為是他的第一功臣,他就是朱元璋的蕭何。洪武初年被封為宣國公,到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將其晉升為韓國公,位極人臣。
  • 朱元璋長得像廖凡還是陳寶國?從服飾的角度還原朱元璋的真實長相
    比如上面這幅圖,表面上看來,朱元璋頭戴幞頭,身穿龍袍,一幅明朝人的樣子。但是如果我們仔細分析一下,其實它很顯然是清朝人畫的。為什麼我敢這麼說呢?因為朱元璋的龍袍有問題:我在之前的文章中多次有提及,具體的大家可以參考我的這篇文章:明朝官員的帽子上到底有無帽正?明朝影視劇中的帽子,90%是錯的所以,這種畫是典型的清朝人繪製而成的。因此,既然這些畫是清朝人畫的,自然也就不能成為我們判斷朱元璋長相的依據。清朝人為何要畫朱元璋"醜照"?
  • 明初猛將常遇春,為何40歲突然暴斃?死在朱元璋前頭未必是件壞事
    明朝開國功臣常遇春身強體壯,卻在40歲時突然暴斃,《明史》關於此事的記載很簡單,只有三個字「暴疾卒」。死因是什麼、有沒有經過治療全都沒說,反正他就那樣猝死了。要知道常遇春可不是普通的功臣,還是朱元璋的兒女親家,女兒是太子朱標的正妃。等朱標繼位為帝,他就是正兒八經的國丈爺。
  • 明朝34個開國功臣,朱元璋殺了30個,為何獨獨留下四人不殺?
    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以冷酷無情著稱,原因是他建國後開始大肆屠殺開國功臣。朱元璋生性多疑,當了皇帝後,更是畏懼有能力且野心勃勃之人奪取自己辛辛苦苦打下來的江山,於是採取「殺」的策略,對「明朝34個開國功臣」痛下殺手,以除後患。
  • 徐達是怎麼死的,朱元璋真的殺了低調的開國第一功臣嗎?
    徐達是怎麼死的,朱元璋真的殺了低調的開國第一功臣嗎? 朱元璋得以一統天下,與他手下的三位得力幹將是分不開的。李善長被朱元璋比作蕭何,授予首功。劉伯溫被朱元璋稱為「吾之子房」,其職能也如張良輔助劉邦一樣,總是能幫忙撥開迷霧。
  • 明朝開國六公爵,五個傳不過兩代,只有一個一直傳承到明末
    開國不久,朱元璋開始大封功臣,在洪武三年十一月(1371年初),朱元璋封了六位公爵,也即明朝開國六公爵。在明朝初年各項禮儀制度不完備的情況下,李善長帶領一幫儒生制定了明朝的官制和禮儀,同時監修《元史》,編修《祖訓錄》、《大明集禮》等,除了軍事方面的,其他事無巨細,朱元璋都交由李善長負責,讓他與儒臣謀議而行。洪武三年,李善長封韓國公,在六公爵中位列第一,爵位子孫世襲,予鐵卷,免二死,子免一死。
  • 常遇春是如何脫穎而出,成長為朱元璋心腹愛將的?
    朱元璋聽聞後,深感驚愕,悲痛不已,下令追封常遇春為開平王,諡號忠武,賜葬鐘山原,而且親自出奠。因其卓越功勳,常遇春配享太廟、肖像功臣廟,均位列第二,僅在徐達之後;朱元璋還下令宮廷畫師為其繪製身穿龍袍的全身像。明朝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十一月,常遇春長子常茂因為父親的功勞被封為鄭國公,位列第三,僅在李善長、徐達之後。
  • 戰功赫赫的藍玉為什麼最後被朱元璋滅族?只因藍玉的這8個字
    戰功赫赫的藍玉為什麼最後被朱元璋滅族?只因藍玉的這8個字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中,有不少的開國猛將,他們在戰場上勇猛無敵,為王朝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戰功。大明王朝開國名將很多,像徐達,常遇春,李文忠等,這些開國猛將中不得不提大將軍藍玉。
  • 朱元璋冊封了六個「開國公爵」,為何只有徐達的爵位能延續下來?
    「乃授開國輔運推誠守正文臣、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中書左丞相,封韓國公,歲祿四千石,子孫世襲。予鐵券,免二死,子免一死。」並且,朱元璋更是將李善長,比作是幫助漢高祖劉邦鼎鼎天下的功勳之臣蕭何,就此明確了李善長「開國六公爵」之首的位置。「時封公者,徐達、常遇春子茂、李文忠、馮勝、鄧愈及善長六人。而善長位第一,制詞比之蕭何,褒稱甚至。」
  • 朱元璋封的開國六公爵都是誰?其中有個人,爵位承襲到了大明滅亡
    "朱元璋"、"開國功臣",看到這兩個詞,你最先想起的是什麼?是朱元璋殘害多名陪他打天下的功臣?還是胡惟庸案和藍玉案?那你可知,朱元璋曾封了六位國公,其中有人的爵位是一直承襲到大明滅亡的呢?洪武十年(1377),在鄧愈病逝後,朱元璋追封他為寧河王,諡號武順,配享太廟。可惜繼承了鄧愈爵位的長子後因李善長而受牽連,最終奪爵被殺。直到明世宗時,鄧愈的五世孫才被續封定遠侯,並把爵位傳了下去。
  • 從乞討和尚到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傳奇一生
    一個窮人家的放牛娃,一個備受欺壓的小和尚,一個為保命而奔波的小乞丐,一個戰無不勝的亂世英豪,一個權傾天下的開國皇帝,所有的身份都指向同一個人明太祖朱元璋。放牛娃,和尚,乞丐這樣的身份,大多數人想都不敢往開國皇帝這方面想,但朱元璋做到了。出身於社會底層的朱重八到底厲害在哪裡,能從一個討飯的乞丐變成明朝開國皇帝呢?
  • 明朝唯一善終的開國功臣湯和,在其死後,為何爵位被徹底剝奪了?
    在明朝歷史上,曾有一位著名的開國將領,名叫湯和。說起湯和,很多熟悉明朝歷史的朋友,應該都非常熟悉。因為此人的故事,實在是太過傳奇了。明太祖朱元璋,之所以會參加農民軍起義,就是因為湯和介紹的原因。後來明朝開國之後,湯和亦憑藉軍功,逐漸受封為信國公。
  • 元末第一猛將,朱元璋最大敵人之一,卻也是一代高僧
    當然,在後來諸多明朝文人的筆下,這位險些叫大明朝開不了國的張定邊,也還有另一個響亮名號:元末第一猛將。雖然朱元璋登基後經常標榜,自己本是「淮右布衣」,也就是窮出身,不過在張定邊面前,千萬別和他比窮。論起出身來,張定邊比起苦農民朱元璋,那更是窮到渣。跟陳友諒一樣,屬於湖北地區的「漁戶」家庭,是那種窮農民家見了也要遠遠躲的類型。
  • 明朝開國猛將殺戮成性,40歲時暴斃身亡,家人卻因此躲過一場浩劫
    說到朱元璋,相信很多人對他都很熟悉,畢竟是大明朝的開國皇帝。其實,大明朝之所以能夠推翻元朝的統治,也不完全都是朱元璋一個人的功勞。在他手下,還有著一群驍勇善戰的將士和足智多謀的智囊團,這一點熟悉明朝歷史的人都知道。
  • 北京出土神秘男屍,穿清朝龍袍梳明朝髮髻,是韋小寶還是順治帝?
    隨著發掘工作的深入,著名的「龍袍乾屍」面世了。顧名思義,墓主穿著龍袍,而且這龍袍還不是一般的御賜龍袍「四團龍補服」,而是真正屬於皇帝的禮服龍袍。這就讓人感到很莫名了,在古代,龍是天子的象徵,一般人怎麼會穿著皇室龍袍下葬?如果墓主是皇帝,他為何沒葬在皇陵,而是一個人孤孤單單下葬?
  • 胡惟庸案為明朝第一冤案?通過李善長的死,就知道朱元璋鳥盡弓藏
    敵國破謀臣亡,假罪證真集權 胡惟庸被殺十年之後,厄運降臨到曾賞識他的伯樂身上,這個人就是開國第一功臣李善長。李善長可以說是朱元璋的「蕭何」,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時說「善長雖無汗馬勞,然事朕久,給軍食,功甚大,宜進封大國。」
  • 明朝與韓國服飾這麼像,誰抄襲誰?徐居正:衣冠文物,悉同中國
    先是在推特上,中國的一個畫師的作品被認為是韓服。韓國許多畫師還在發起了挑戰賽,還認為是中國在「抄襲」了他們的服飾,引起了軒然大波。 近日,徐凱在微博中新貼出的一張劇照,大家都認為這像韓國服飾,遭到了韓國網友的圍攻。為此,導演於正在ins上自證清白,貼出了中國明代漢服的圖片,大家紛紛力挺,在網絡上掀起了對明代漢服的討論。
  • 元末明初天下第一猛將,不是徐達常遇春,而是這位蒙古戰神
    那是一個武將吃雜風雲的時代,那是一個猛將屢建功勳的時代,那是軍事奇才紛紛湧現的時代。而其中,朱元璋作為南方的一大割據勢力,帳下猛將可謂絕非不少。而其中,徐達和常遇春是其中最為傑出的代表。然而,當時的天下第一猛將真的是徐達或常遇春嗎?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需要先對兩人做一個簡要介紹:  1.徐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