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每個朝代都曾經發生過較大的農民起義,其中不乏有佼佼者稱帝一方,但都是短期內或區域性的政權。雖然這些割據者暫時叱吒風雲,但是真正成功完成統一的只有布衣劉邦和遊僧朱元璋這兩位,而他們之所以能登上皇位,是對人才的挖掘和使用,這也無疑是他們成功的最大法寶。
劉邦曾說過:「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無獨有偶,一千多年後,一位叫朱元璋的遊僧也走了劉邦一樣的歷程。如果縱觀朱元璋長達十五年的建國曆程,你會發現他非常的求才,重才,亦能識才。無論文人抑或武士,多是用其所長,各得其所。
明朝的武將常遇春就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在早年時,常遇春因飢餓從盜,聽聞朱元璋志向遠大,且即將渡江攻南京,遂投奔朱元璋。剛開始的時候朱元璋是很瞧不起常遇春,還故意問他:「汝特飢來就食耳?」(你是餓壞了才來投我的吧?),但是常遇春卻用後來的實際行動取得了朱元璋的信任。無論破陳友諒,還是攻張士誠,常遇春都會在大軍的前面與敵對戰。
屢建奇功的常遇春赫然位居諸將前列,在史載中說道:「太祖所任將帥最著者,平章邵榮、右丞徐達與遇春為三」。雖然戰功赫赫的常遇春是主力王牌,但是朱元璋卻很清楚常遇春的缺點和優點:「性稍好殺而淫」,「雖不習書史,用兵輒與古合「,「身為大將,顧好與小校角力」;「遇春剽疾敢深入」,「當百萬之眾,摧鋒陷堅,莫如副將軍」。就是說:常遇春只是個將才,不能為帥。所以,常遇春在明史裡通常是作為大將軍徐達的副手出場,也是一名優秀的先鋒官。
明軍攻佔元大都後,元朝殘餘對新政權的威脅並未消除,但是後來明朝還是將都城從南京遷到了北京。明朝的軍事力量能夠遠達北部,出力最大者應該首推徐達,常遇春。但徐達作為主帥,他的本職工作是端坐帳中運籌帷幄。所以,當明軍遭遇難纏之敵,軍中率先出戰的就是先鋒大將常遇春。自統軍上陣以來,常遇春未嘗敗北,軍中士卒或驕悍,或暴虐,不聽從其約束,因此常遇春經常自誇己能將兵十萬,橫行天下,故軍中稱其為」常十萬「。
公元1368年2月,明朝北伐大軍溯運河西進攻打河南洛陽,元軍五萬精銳布陣於洛水之北。常遇春單人獨騎率先衝陣,敵軍遣銳卒二十餘騎合圍攢刺,遇春發箭斃其前鋒,大呼馳入敵陣,其麾下勇士次第灌入,元軍大亂,被明軍追亡逐北砍殺五十餘裡。河南洛陽至潼關之敵聞元軍敗績,無人敢當明軍兵鋒,遂次第迎降。取得大都後,徐達隨即發兵攻打王保保。慶陽之戰,徐達見王保保軍陣浩大,問計常遇春,常遇春獻策曰,」我騎兵雖集,而步兵未至,驟與之戰,必多殺傷。莫若遣精騎夜劫敵營,可以得志。「一番苦戰,王保保被發跣足,騎無鞍馬,連夜逃遁。
只怪常遇春去世的太早。相傳常遇春北伐元軍回師途中經過柳河川,得」卸甲風「而暴卒軍中,時年39歲。臨死前,常遇春留下遺言:「恨不能再報效太祖。」消息傳來,朱元璋哀痛不已,親手執筆寫下悼詩,「忽聞昨日常公薨,淚灑乾坤草木溼」。為彰顯常遇春攻破開平的奇功,朱元璋追封其為開平王鄂國公,並令宮廷畫師為常遇春繪製身穿龍袍的全身像,明朝也只有常遇春有這個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