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應該聽過這個故事,也有很多人聽了這故事之後,認為苦苦賺錢的人都是傻子。但他們忽略了這個寓言中對於金錢的嚴重偏見。表面上,富翁和漁夫都是在海邊悠閒過活。但這種悠閒對於富翁來說只是一個選擇。他可以在小漁村度假,可以到瑞士賞雪,可以到日本泡溫泉,也可以去埃及參觀古蹟。兩人之間差異在於:富翁有「選擇」的權利,這使他的人生擁有更多的可能性。
從這故事中,我們也了解到富翁擁有的財務自由重點不在「財富」,而在於「自由」。囧星人為財務自由做出解釋:
財富自由的核心其實是「自由」,追求財務自由的目標不是為了財富最大化而是為了將財富的「約束力」降到最低。……從今以後,你擁有了「拒絕」的自由,你不需要再為了錢去做自己不喜歡、不願意做的事。
但是在臺灣,人們普遍將斜槓理解成兼職,以求通過「斜槓」加薪,當然生活越來越忙碌。 這已經脫離了瑪西·阿爾伯提出的斜槓生活的「選擇」與「自由」概念的原意。試想:有一份主要收入的臺灣青年還要靠斜槓的方式兼職,就說明他的主要收入不高,要通過壓縮休息時間,外出兼職來補貼家用。這與原本斜槓青年擁抱多元人生的「選擇」與「自由」相去甚遠。
臺灣青年誤把斜槓當成兼職並不是最差的情況,最差的是許多公司為了節省成本(如勞保健,類似內地的五險一金),降低人事費用,不願招聘專職員工,轉而招聘兼職或派遣工。很多青年無法找到專職工作,最後只能成為「非典型就業」工作者。「非典型就業者」類似於日本的「飛特族」(Freeters),即非公司正式員工,沒有正式的長期合同,隨時承擔著失去工作的壓力。據王國欽指出:「非典型工作,指的是部分工時、定期契約與派遣工作者。」在2015年,臺灣的非典型就業人數達到78.1萬人,佔全體就業人數7%,創歷年最高。這些人要面對退休沒保障,沒有勞工保險、全民健康保險等壓力。
無論臺灣青年是否找到專職工作,他們都面臨低薪與高壓的雙重壓力,許多人便進而選擇擁抱「小確幸」——這種短暫、虛幻、微小的自我滿足症是第二種無奈的現象:盲目地追求「小確幸」。
(二) 盲目:擁抱小確幸
「小確幸」一詞源自於日本小說家村上春樹的《蘭格漢斯島的午後》書中第19篇,村上春樹將「小確幸」定義為:「人生中小而確切的幸福。」許多臺灣青年因為不穩定的經濟條件而不敢追求夢想。精神上的夢想無法滿足,年輕人進而選擇用少許金錢買一些療愈的小物品,滿足心中微小的幸福感,使自己沉浸在幸福的幻覺中。
根據邱子珉(2016)解釋:「小確幸」點出臺灣同胞的焦慮,「小」這個字說明了臺灣青年因為對社會的無力感,只能依靠「小確幸」自身的物化遮蔽,甚至合理化「小」與「幸福」間的關係。若仔細觀察臺灣的現況就會發現,許多臺灣青年沒什麼夢想,卻盲目跟風。如時下很多年輕人的理想職業就是開咖啡店、開夾娃娃機店、賣手工製作的小物品。對此現象,邱子珉批評道:「小確幸『內縮』了臺灣人向外發展的企圖心。不可否認,小確幸的『小』實為一把雙面刃。」他也提出反思:小確幸實質上反映了社會的匱乏。為什麼臺灣的環境無法給我們「大確幸」?為什麼我們一般人只配擁有小確幸?
邱子珉認為,小確幸代表著享樂主義,因為看不到希望,不如活在當下,盡情揮霍。因為無法面對沉重的經濟與社會壓力,所以「縮」在家裡;因為無法過上更好的生活,所以「縮」在片刻的歡愉當中;因為得不到大幸福,所以「縮」在小幸福裡。小確幸正是「下層社會」最好的寫照。在臺灣,小確幸最典型的特徵就是「狂歡式的購物」,這種對吉祥物的朝聖及對某種生活風格的追求,實則在鼓吹人們不斷消費——似乎只要去消費,或只能通過消費,才能獲得那小而確定的幸福,獲得瞬間沸騰下的幸福感」。比如有的年輕人覺得既然買不起房子,就買部Iphone手機來讓自己獲得幸福與優越感,因此小確幸獲得集體式的膜拜。這種盲目跟風現象嚴格來說可歸咎為三個原因:經濟的萎靡、精神的匱乏及個人擁有的有限權利。值得注意的是,小確幸不僅使年輕世代追求狂歡式的消費, 也令他們迷失自我。因為當人們看不到希望、對未來感到茫然、沒有任何追逐的目標,只能盡情活在當下。
(三) 茫然:看不到未來
2017年,由《聯合報》與「中國信託文教基金會」共同舉辦的臺灣2017年代表字公布後,在總票數90990票中,「茫」字獲得12445票得冠。根據臺灣地區「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臺灣就業通網及客服中心所做的《2017新鮮人職場焦慮感大調查》結果顯示,對未來感到焦慮的受訪者佔比最高,感到焦慮的原因中認為「不知道自己適合什麼工作」的比例最高,佔56.78%,其次為「擔心能力不足以應付工作所需」佔50.28%,再次之為「擔心主管對自己的表現不滿意」及「擔心自己技不如人」,各佔23.73%。
無獨有偶,2018年國泰人壽與城市浪人協會公布的《2018青年求職焦慮調查》,結果指出青年認為「在學校所學,讓自己對於未來職業生涯更為焦慮」者高達七成,而有超過九成的青年對未來職業選擇感到茫然……該調查發現,96.4%的青年害怕作出職業選擇,65.3%不確定自己應選擇何種職業,31.1%認為自己對未來毫無方向感」。
面對全球化與高科技的浪潮,許多企業已經採用機器人取代人力。相比之下勞動者的薪資止步不前,甚至倒退。面對通貨膨脹與越來越高的房價,一般勞動者根本就存不了銀子、養不起孩子、供不起房子。本文歸納了幾個使臺灣青年感到迷惘的常見原因:
①學歷貶值:學歷不再是找到高薪或好職稱的保證。
②薪資漲幅低於物價:加薪的金額仍無法追趕上物價上漲。
③房價攀升:年輕人的薪資無法負擔房屋貸款,只能繼續租房。
④缺乏在職專業培訓:公司為了節省成本,不願花錢給員工進行專業培訓。
⑤夾縫中的三明治族:青壯年已婚人士要照顧年邁的雙親與年幼的兒女。
⑥畢業即負債:許多臺灣學生貸款讀大學與研究生。
⑦畢業即失業:所學的專業與市場需求不符合。
⑧大學排名退步:如臺灣大學的排名已不在全球前五十。
⑨學非所用:畢業生面臨在學校所學的專業不符合社會潮流趨勢。
⑩產業外移:許多臺灣廠商前往勞動成本更低廉的地區。
⑪產業轉型:傳統產業無法跟上現代趨勢,導致技術落後,產品老舊。
⑫產業過於側重服務業:服務業並高端科技與高的技術門坎,容易被淘汰。
⑬打工度假(Working Holidays):許多人沒有設定學習目標,願赴海外用勞力賺錢。
然而,與其一味地指責臺灣青年,教育工作者不如反思一下,我們的學校教育是否也要為青年們的迷惘與茫然負起責任。知名腦神經教授洪蘭就提到:「目前的教育體制並沒有留給孩子思考空間。」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沒有經過思考的東西很容易忘記,但是目前的教育體制並沒有留給孩子思考空間。
四、結論
面對嚴峻的就業環境,在2018年《哈佛商業評論》中,約翰·澤雷、羅伯特·沃倫、喬許·貝林給企業制定出三項原則。本文認為這三項原則也適用於每個人:①走出舒適區②時機就是一切③不要忠於現狀。
在臺灣青年的三種無奈(忙碌、盲目、茫然)的分析之後,本文亦建議臺灣青年除了用斜槓兼職多份工作外,考慮目前大陸的惠臺政策,前往大陸去體驗不同於島內單一的就業環境。也許大陸的工作機會可以幫助臺灣青年們打破窮忙的三種無奈現狀,跳出《忙與盲》歌詞中所描述的上班族無奈的就業情況。
最後,本文引用洪蘭教授的幾句話勉勵臺灣青年:「一開始的迷惘沒有關係。『遊蕩的人未必都是迷路的人』人生的路,只要好好走,沒有白走的。」
來源:直通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