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青年陷三種無奈:忙、盲、茫......

2021-02-14 臺海網

很多人都應該聽過這個故事,也有很多人聽了這故事之後,認為苦苦賺錢的人都是傻子。但他們忽略了這個寓言中對於金錢的嚴重偏見。表面上,富翁和漁夫都是在海邊悠閒過活。但這種悠閒對於富翁來說只是一個選擇。他可以在小漁村度假,可以到瑞士賞雪,可以到日本泡溫泉,也可以去埃及參觀古蹟。兩人之間差異在於:富翁有「選擇」的權利,這使他的人生擁有更多的可能性。 

從這故事中,我們也了解到富翁擁有的財務自由重點不在「財富」,而在於「自由」。囧星人為財務自由做出解釋: 
  

財富自由的核心其實是「自由」,追求財務自由的目標不是為了財富最大化而是為了將財富的「約束力」降到最低。……從今以後,你擁有了「拒絕」的自由,你不需要再為了錢去做自己不喜歡、不願意做的事。 
  

但是在臺灣,人們普遍將斜槓理解成兼職,以求通過「斜槓」加薪,當然生活越來越忙碌。 這已經脫離了瑪西·阿爾伯提出的斜槓生活的「選擇」與「自由」概念的原意。試想:有一份主要收入的臺灣青年還要靠斜槓的方式兼職,就說明他的主要收入不高,要通過壓縮休息時間,外出兼職來補貼家用。這與原本斜槓青年擁抱多元人生的「選擇」與「自由」相去甚遠。 
  

臺灣青年誤把斜槓當成兼職並不是最差的情況,最差的是許多公司為了節省成本(如勞保健,類似內地的五險一金),降低人事費用,不願招聘專職員工,轉而招聘兼職或派遣工。很多青年無法找到專職工作,最後只能成為「非典型就業」工作者。「非典型就業者」類似於日本的「飛特族」(Freeters),即非公司正式員工,沒有正式的長期合同,隨時承擔著失去工作的壓力。據王國欽指出:「非典型工作,指的是部分工時、定期契約與派遣工作者。」在2015年,臺灣的非典型就業人數達到78.1萬人,佔全體就業人數7%,創歷年最高。這些人要面對退休沒保障,沒有勞工保險、全民健康保險等壓力。 
  

無論臺灣青年是否找到專職工作,他們都面臨低薪與高壓的雙重壓力,許多人便進而選擇擁抱「小確幸」——這種短暫、虛幻、微小的自我滿足症是第二種無奈的現象:盲目地追求「小確幸」。 
  

(二) 盲目:擁抱小確幸 
  

「小確幸」一詞源自於日本小說家村上春樹的《蘭格漢斯島的午後》書中第19篇,村上春樹將「小確幸」定義為:「人生中小而確切的幸福。」許多臺灣青年因為不穩定的經濟條件而不敢追求夢想。精神上的夢想無法滿足,年輕人進而選擇用少許金錢買一些療愈的小物品,滿足心中微小的幸福感,使自己沉浸在幸福的幻覺中。

根據邱子珉(2016)解釋:「小確幸」點出臺灣同胞的焦慮,「小」這個字說明了臺灣青年因為對社會的無力感,只能依靠「小確幸」自身的物化遮蔽,甚至合理化「小」與「幸福」間的關係。若仔細觀察臺灣的現況就會發現,許多臺灣青年沒什麼夢想,卻盲目跟風。如時下很多年輕人的理想職業就是開咖啡店、開夾娃娃機店、賣手工製作的小物品。對此現象,邱子珉批評道:「小確幸『內縮』了臺灣人向外發展的企圖心。不可否認,小確幸的『小』實為一把雙面刃。」他也提出反思:小確幸實質上反映了社會的匱乏。為什麼臺灣的環境無法給我們「大確幸」?為什麼我們一般人只配擁有小確幸?

邱子珉認為,小確幸代表著享樂主義,因為看不到希望,不如活在當下,盡情揮霍。因為無法面對沉重的經濟與社會壓力,所以「縮」在家裡;因為無法過上更好的生活,所以「縮」在片刻的歡愉當中;因為得不到大幸福,所以「縮」在小幸福裡。小確幸正是「下層社會」最好的寫照。在臺灣,小確幸最典型的特徵就是「狂歡式的購物」,這種對吉祥物的朝聖及對某種生活風格的追求,實則在鼓吹人們不斷消費——似乎只要去消費,或只能通過消費,才能獲得那小而確定的幸福,獲得瞬間沸騰下的幸福感」。比如有的年輕人覺得既然買不起房子,就買部Iphone手機來讓自己獲得幸福與優越感,因此小確幸獲得集體式的膜拜。這種盲目跟風現象嚴格來說可歸咎為三個原因:經濟的萎靡、精神的匱乏及個人擁有的有限權利。值得注意的是,小確幸不僅使年輕世代追求狂歡式的消費, 也令他們迷失自我。因為當人們看不到希望、對未來感到茫然、沒有任何追逐的目標,只能盡情活在當下。 
  

(三) 茫然:看不到未來 
  

2017年,由《聯合報》與「中國信託文教基金會」共同舉辦的臺灣2017年代表字公布後,在總票數90990票中,「茫」字獲得12445票得冠。根據臺灣地區「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臺灣就業通網及客服中心所做的《2017新鮮人職場焦慮感大調查》結果顯示,對未來感到焦慮的受訪者佔比最高,感到焦慮的原因中認為「不知道自己適合什麼工作」的比例最高,佔56.78%,其次為「擔心能力不足以應付工作所需」佔50.28%,再次之為「擔心主管對自己的表現不滿意」及「擔心自己技不如人」,各佔23.73%。

無獨有偶,2018年國泰人壽與城市浪人協會公布的《2018青年求職焦慮調查》,結果指出青年認為「在學校所學,讓自己對於未來職業生涯更為焦慮」者高達七成,而有超過九成的青年對未來職業選擇感到茫然……該調查發現,96.4%的青年害怕作出職業選擇,65.3%不確定自己應選擇何種職業,31.1%認為自己對未來毫無方向感」。 
  

面對全球化與高科技的浪潮,許多企業已經採用機器人取代人力。相比之下勞動者的薪資止步不前,甚至倒退。面對通貨膨脹與越來越高的房價,一般勞動者根本就存不了銀子、養不起孩子、供不起房子。本文歸納了幾個使臺灣青年感到迷惘的常見原因: 
  ①學歷貶值:學歷不再是找到高薪或好職稱的保證。 
  ②薪資漲幅低於物價:加薪的金額仍無法追趕上物價上漲。 
  ③房價攀升:年輕人的薪資無法負擔房屋貸款,只能繼續租房。 

④缺乏在職專業培訓:公司為了節省成本,不願花錢給員工進行專業培訓。 
  ⑤夾縫中的三明治族:青壯年已婚人士要照顧年邁的雙親與年幼的兒女。 
  ⑥畢業即負債:許多臺灣學生貸款讀大學與研究生。 
  ⑦畢業即失業:所學的專業與市場需求不符合。 
  ⑧大學排名退步:如臺灣大學的排名已不在全球前五十。 
  ⑨學非所用:畢業生面臨在學校所學的專業不符合社會潮流趨勢。 
  ⑩產業外移:許多臺灣廠商前往勞動成本更低廉的地區。 
  ⑪產業轉型:傳統產業無法跟上現代趨勢,導致技術落後,產品老舊。 
  ⑫產業過於側重服務業:服務業並高端科技與高的技術門坎,容易被淘汰。 
  ⑬打工度假(Working Holidays):許多人沒有設定學習目標,願赴海外用勞力賺錢。 
  

然而,與其一味地指責臺灣青年,教育工作者不如反思一下,我們的學校教育是否也要為青年們的迷惘與茫然負起責任。知名腦神經教授洪蘭就提到:「目前的教育體制並沒有留給孩子思考空間。」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沒有經過思考的東西很容易忘記,但是目前的教育體制並沒有留給孩子思考空間。
  

四、結論 
  

面對嚴峻的就業環境,在2018年《哈佛商業評論》中,約翰·澤雷、羅伯特·沃倫、喬許·貝林給企業制定出三項原則。本文認為這三項原則也適用於每個人:①走出舒適區②時機就是一切③不要忠於現狀。

在臺灣青年的三種無奈(忙碌、盲目、茫然)的分析之後,本文亦建議臺灣青年除了用斜槓兼職多份工作外,考慮目前大陸的惠臺政策,前往大陸去體驗不同於島內單一的就業環境。也許大陸的工作機會可以幫助臺灣青年們打破窮忙的三種無奈現狀,跳出《忙與盲》歌詞中所描述的上班族無奈的就業情況。 
  

最後,本文引用洪蘭教授的幾句話勉勵臺灣青年:「一開始的迷惘沒有關係。『遊蕩的人未必都是迷路的人』人生的路,只要好好走,沒有白走的。」

來源:直通臺灣

相關焦點

  • 臺灣青年「忙盲茫」與「斜杠人生」
    但是在臺灣,人們普遍將斜槓理解成兼職,以求通過「斜槓」加薪,當然生活越來越忙碌。 這已經脫離了瑪西·阿爾伯提出的斜槓生活的「選擇」與「自由」概念的原意。試想:有一份主要收入的臺灣青年還要靠斜槓的方式兼職,就說明他的主要收入不高,要通過壓縮休息時間,外出兼職來補貼家用。這與原本斜槓青年擁抱多元人生的「選擇」與「自由」相去甚遠。
  • 忙、茫、盲
    要是忙點能多掙點,要是忙的是喜歡的事兒,咱也就扛了唄。可很多時候啊,自己都不知道在忙啥,也沒見啥成果出來。這是啥情況?在知乎上,關於勞碌命,各色想法觀點百花齊放,小聯甚至發現了許多奇葩的論調,選了一個努力在尋找答案和解決之道的帖子,但個中觀點卻讓人懵圈:我們在養基過程中,因為想要掙得更多,時常頻繁交易,卻沒忙出啥結果出來。
  • 臺灣2017年度代表字公布,「茫」字入選
    年度代表字公布「茫」字當選 臺灣2017年度代表字票選結果公布,茫然的「茫」,獲選為今年的年度代表字。推薦理由:「勞基法」修法一變再變、青年低薪看不見未來、空氣汙染霧霾不斷。  今年共有近10萬臺灣民眾參與投票,「茫」以12445票在52個候選字中拔得頭籌,當選今年的年度代表字。「臺灣代表字大選」已邁入第9個年頭,每年都能獲得民眾的熱情參與。從2008「亂」、2009年「盼」、2015年「換」、2016年時「苦」。每個字都刻畫了當年的社會意向與民眾想法。
  • 忙而不盲!
    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的成熟芒、忙、盲,仔細一看,它都和亡有關芒!有芒作物成熟時意味著周期的收穫與結束忙!現代人人人忙碌,忙到心都掛了這樣的忙,它的意義又有何在呢?盲!盲是雙目失明活著這顆心是盲?還是忙?到了芒種節氣書院的田間滿目是金色的麥田
  • 2017的臺灣「茫+怒」 邱毅預言:2018的臺灣更加血雨腥風
    然而,蔡英文「執政」19個月來,不僅讓自己的滿意度跌到32%,還讓臺灣民眾又茫又怒。無獨有偶,稍早前,由臺灣《聯合報》主辦的「臺灣年度代表字大選」也進入了第10個年頭,這次,臺灣民眾選出了「茫」。再反觀這10年來,2008年是「亂」、2009年為「盼」、2010年為「淡」、2011年為「贊」、2012年為「憂」、2013年是「假」、2014年為「黑」、2015年是「換」,去年則是「苦」;只是民眾們沒有等到苦盡甘來,而是變成一片茫然。
  • 在臺灣,看著一批又一批22K青年,出走了!
    「俯拾皆是」,但在臺灣,她只找到一份檢驗醫療救急用品的工作。更無奈的是,剛畢業時她的工資是35000元臺幣(約7000元人民幣),4年間跳槽4次,薪資還是只漲了4000元臺幣(約800元人民幣)。「臺灣2017代表字大選」,「茫」字高票名列第1。這個「茫」字代表了「老百姓的無辜、企業主的無奈。全臺灣上下籠罩在一片茫然的霧霾之中,不知前途何在」。
  • 聽臺灣青年講述「大確幸」之難 陷藍綠惡鬥缺國際視野
    為工作焦慮對政府不滿    陷藍綠惡鬥缺國際視野聽臺灣青年講述「大確幸」之難【環球時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陳太曦】編者按:兩年前的3月中下旬發生「太陽花學運」事件,部分臺灣島內青年上演佔領「立法院」等鬧劇,對臺灣政治、社會形成一定衝擊。
  • 貴陽青年的多巴胺來源,原來是拆盲盒!
    去泡泡瑪特逛了一圈,盟妹子發現,雖然漂亮的玩偶會吸引來很多小朋友和學生族,但店裡主要客戶的還是青年群體。「拆盲盒比拆快遞更快樂,因為你不知道猜出來的是什麼」,對這些「上癮」的盲盒青年而言,拆盲盒的過程像是一場短暫的冒險,讓人短瞬間內分泌大量多巴胺,從而導致情緒興奮、心情愉快。
  • 芒種|忙而不盲,才是最睿智的生活
    田家少閒月,五月人倍忙。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觀刈麥》白居易圖片來源於網絡芒種芒種,忙種忙收。芒種的字面意思是,有芒的麥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種。對於農人們來說,芒種意味著「三夏」生產:夏收,夏熟作物要收穫。夏種,夏播作物要下地。
  • 眼盲心不盲 臺灣全盲男孩精通5種樂器
    華夏經緯網5月28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臺北啟明學校學生黃沐桂出生是早產兒導致全盲,但樂觀、勇敢挑戰自己,學會薩克斯風、口琴、陶笛、鍵盤及爵士鼓等5種樂器。另外,喬治工商學生林曼萱來自單親家庭,有著大姐風範,15歲就外出打工貼補家用,高一即取得島內美容丙級執照。昨接受臺北市優良學生表揚,從臺北市長郝龍斌手中接獲獎牌與獎狀。
  • 臺灣青年在深大:唱歌尬舞交流忙
    歡迎儀式現場。「難忘今宵因為此時的景,今宵難忘因為此時的人。」恭喜屏科大的24號隊員與深大小姐姐接下來,幾組兩岸大學生圍作一團,玩起了小遊戲。輸了的人可是會有懲罰的哦~來自臺灣大學的棒球隊長蕭清元率先「中招」。他自信地說完一個笑話,然而一點都不好笑......同學們,難道不給隊長點面子嗎?臺大棒球隊的隊友一看形勢不妙,趕緊聯合一位深大的同學獻唱一曲周董的《告白氣球》,安靜的空氣瞬間充滿甜蜜的氣息。屏科大的同學也毫不示弱,現場solo了一段酷炫的機械舞。
  • 臺灣到底有沒有文盲?"心盲"比文盲更可怕!
    而且這種文盲所衍生的文化淡忘的文盲,不僅不會和大陸那樣隨之時間的變化而減少消失,反而會越來越升高從文盲變心盲的比例。  在臺灣部分成為臺灣學生代表隊的球員,雖報稱為在學高中生,但竟連自己的名字也寫不出來,形同文盲。在大陸,先不說到底有多少「文盲」,最起碼自己的名字是可以寫出來的。這種不會寫自己名字的人,宋楚瑜難道還要裝糊塗和說瞎話嗎?
  • 臺灣青年林啟民:跨過海峽溫暖一片天
    從臺灣來到大陸,我希望將這份溫暖傳遞給兩岸更多的人。」談及創業初心,臺灣青年林啟民如此說到。林啟民是盲行健康創始人,現任杭州盲行健康管理有限公司、浙江盲行宜生健康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今年是他在杭州打拼的第八個年頭,八年的經歷讓他內心更加堅定,「我相信杭州是一個可以支持我創業的地方,當初的選擇沒有錯。」
  • 陳思思獻聲網劇《齊醜無豔》主題曲《兩茫》,唯美古風訴衷腸
    由李相國執導,金盾影視中心、海南金盾影視文化演藝有限公司、最幕(北京)影視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和萊蕪市最幕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聯合出品拍攝,青年演員郝文婷、高海誠、武虹言、閆立飛、鄭龍主演,老戲骨趙津生、李學政等聯袂出演的古裝愛情動作喜劇《齊醜無豔》正式發布主題曲
  • 樟頸曼盲蝽——33年前湖南靖縣首次採到,28年前國人定名的新種
    本篇繼續,2020年12月21日夜探小區山包,在「五種蜘蛛、滅蟑螂神器,及《節肢動物門譜系圖》」提到五種蜘蛛,當晚只見到了三種:未名小蜘蛛、長紡器蛛
  • 盲 ——電影《朗讀者》筆記
    她逃開一切待遇更豐厚、前途更廣大,卻會使她的文盲問題暴露無疑的工作,為此她選擇了去做黨衛軍的女看守而不是西門子公司;戰後,她作為集中營裡冷漠無情、見死不救的女看守之一接受審訊,因為無法事先閱讀起訴書和原告的著作而在審判席上不知所以的辯護,引起審判員們的極大反感;由於怕找專家鑑定筆跡而文盲身份揭開,她竟承認當初那陷犯人於死境的報告是出自她手,由此為自己贏來了終身監禁的歲月。
  • 【深度】聽臺灣青年講述「大確幸」之難
    編者按:兩年前的3月中下旬發生「太陽花學運」事件,部分臺灣島內青年上演佔領「立法院」等鬧劇,對臺灣政治、社會形成一定衝擊。
  • 蔡英文,快收下這代表臺灣人一臉懵的年度漢字!
    「臺灣2017代表字大選」票選結果7日公布,「茫」在52個候選字中拔得頭籌,獲選為今年的年度漢字。
  • 6名臺灣青年組建弦樂團來通任教
    這是臺灣弦樂團開啟「春醒計劃」後公益服務學校弦樂團的第10節課。  據了解,在海門市,有200多名對弦樂有愛好的孩子,今年初,因為疫情,無奈學習課程中斷。為能儘快讓孩子們步入正常練琴的「軌道」,上個月,6名臺灣青年在海門市委臺辦和東教城的牽線下,順利開啟了「春醒計劃」。  這支臺灣弦樂團由6名從事音樂教育的臺灣青年組建。
  • 傳承「五四精神」——新時代下臺灣青年的責任與擔當
    有一個臺灣女大學生的小故事很值得在「五四青年節」這天與大家分享。她是一名在北京求學的臺灣女學生,這些年得到過許多大陸師生的幫助。今年二月,當她得知新冠肺炎疫情爆發時,第一時間想購買醫療口罩快遞至武漢的醫院,但無奈的是臺灣的口罩被民進黨當局限制「出口」至大陸,她只好改買醫療防護用手套,一次就買了十餘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