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臺灣青年講述「大確幸」之難 陷藍綠惡鬥缺國際視野

2021-01-10 環球網

為工作焦慮對政府不滿    陷藍綠惡鬥缺國際視野

聽臺灣青年講述「大確幸」之難

【環球時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陳太曦】編者按:兩年前的3月中下旬發生「太陽花學運」事件,部分臺灣島內青年上演佔領「立法院」等鬧劇,對臺灣政治、社會形成一定衝擊。兩年過去了,臺灣青年一代發生了哪些變化?他們是否甘心被稱為「草莓一代」(指抗壓性較差)、是缺少大抱負的「小確幸」(滿足微小而確實的幸福)?他們對島內經濟低迷、藍綠爭鬥的現狀是否仍感到無奈?對大陸的認識是否依舊缺乏?臺灣的一些青年人近日講述了他們的心聲。

「不全是『草莓』,但想『大確幸」很難」

永康街是臺北著名的小吃街,平日放學後年輕學生喜歡去那裡吃芒果冰、買油餅,到了假日,來自中國大陸、中國香港和日本等地的觀光客更多一些。過去,來這條街上的臺灣年輕人很少談論政治話題,但最近有了些許變化。三十出頭、在大陸參演過家庭倫理劇《愛你不放手》的遊智翔在永康街開了家「來好雜貨鋪」,他認為,現在臺灣年輕人多半反政府,所以表面看都是反「藍」的,但「綠營」全面執政後,也會有一堆人反對要上臺的政府,因此不能說他們就是支持「藍營」的。遊智翔發現,兩年前「太陽花學運」加上隨後的「九合一」選舉,以及今年年初的選舉,都聽到了部分學生談論政治話題。他身邊有同齡人還總是杞人憂天,擔心大陸會打壓臺灣。「全家300年前從福建到臺灣」的遊智翔過去會在網絡上跟人家辯論「我是中國人」,但現在他意識到「讓身邊偏綠的朋友像他一樣去認同大陸,在現階段還是困難的」。

兩年前大學畢業的車傳翊,去年服完兵役後現在正準備公職考試。他認為,「太陽花學運」後,臺灣中北部或中南部支持民進黨的人多了,在他居住的嘉義,很多同學的家庭背景都是偏綠到深綠,有的有明顯的獨派主張。但也有部分同學並不認同「綠營」,只是大家聊天時都會儘可能避開政治話題。車傳翊說,臺灣多年下來,處在藍綠惡鬥的環境,加上產業無法轉型升級,一直虛耗。臺灣地區經濟越來越差,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經濟老本快被吃光,早被韓國等超越。臺灣年輕人就業的起薪在2.2萬新臺幣至2.5萬新臺幣之間(1萬新臺幣約合2000元人民幣),比15年前的起薪還差,而且十多年來物價、房價已漲了數倍。

車傳翊表示:「我身邊的朋友對未來普遍存在焦慮,最主要是薪資太低,買不起房,工作很不好找。這兩年年輕人參與公民社會、社會問題和政治問題多了,但最主要的還是要厚植自己的實力,才能有競爭力。」車傳翊發現,身邊愛上網的年輕人只關心國際娛樂和體育消息,政經、外交不太關心,久而久之變得自己只有「小確幸」的心態。但對「草莓一代」這樣的標籤,車傳翊等人都不認同,表示身邊朋友都算有責任感、能吃苦,抗壓性也強。

不少臺灣年輕人被批「缺少國際視野」「路愈走愈窄」。臺灣中華電視臺記者施孟君對此深有感觸。施孟君大學畢業近3年,從專業的財經新聞臺到澳門的澳亞衛視,再到華視,人生閱歷已比同年齡層的同學、朋友要豐富許多。她坦言,在澳亞衛視學到了很多國際知識,回到臺灣後,發現臺灣的新聞「很沒意義」,一些新聞節目看起來很活潑,但不外乎就是取材行車記錄儀或監控錄像。施孟君說,臺灣的新聞比較多元,但國際新聞少是公認的事實,這可能與臺灣地區的國際地位不高有關。施孟君說:「年輕人買不起房,很多年輕人每天都在窮忙,根本做不了『大確幸』的事。回家打開電視,整天都是無聊的政治新聞,或者『藍綠』惡鬥的消息。」另外,臺灣人生活比較悠閒,喜歡追求舒適的生活,想的是如何紓解壓力,玩網路遊戲、上社交網站,相互聊的是哪邊有好玩的秘境,有好吃的餐飲和便宜的商家等。

「臺灣那段美好時光已一去不復返」

施孟君上大學時遇到過大陸同學,兩相對比,她認為:「大陸年輕人的視野從求學階段就比臺灣年輕人遠。臺灣同學與他們相比較封閉。此外,陸生的抗壓性較強。」看到這一代臺灣年輕人的表現,一些「60後」、「70後」臺灣人不免有所擔憂。臺灣知名電視主持人、作家莊佩玲說:「現在的孩子是幸或不幸呢?」她對比說,現在的年輕人有了更多選擇,面對的誘惑也多,而她那一代很單純,就是念書、留學。莊佩玲認為,學生受太多外界事務幹擾不是好事,尤其在高中、大學那個年紀,因不夠成熟很難做出正確判斷。

莊佩玲說,儘管大家知道念好書,做好自己的事很重要,但坦白說,隨著臺灣經濟走下坡,現在家長要送孩子留學,培養他們有國際視野的機會卻少了。莊佩玲說:「我當年念南加大的同學,現在已是臺灣某學校知名教授,但也供不起孩子出去念書,因為留學費用越來越貴,現在要抵押房子才能讓孩子出去。」

普通臺灣人的薪水沒有明顯增長,成為不少商人的共識。上海炎武金融信息服務公司總經理許信湧招聘過兩次臺灣優秀的人才。十多年前他看好大陸市場,在臺灣金融界待了一陣就到大陸的渣打銀行分行工作,如今與友人合作開公司。他說,上海本地薪資太高,到臺灣招聘人才,扣除一年3次的往返機票費、食宿費用外,成本還是比較低的。但另一方面,他來自臺灣,回臺招聘也是想給臺灣年輕人工作機會。讓許信湧感慨的是,不過十餘年,臺灣的情況下滑得讓人吃驚,當年他和一些臺灣人才到大陸,薪資待遇都很高,總體薪資比同級的本地人最多能高出5倍。但臺灣那段美好時光已一去不復返。許信湧說:「找不到好的工作,只好回頭窩在自己的世界做『小確幸』。」

提到這代年輕人常說的「小確幸」,莊佩玲也有自己的看法。她認為,因為社會分工不同,只要能做好自己份內的事,不去傷天害理,就可以了。開小吃店、咖啡店,做好自己的事,也應值得尊重。莊佩玲說,她身邊仍有許多有思考、有想法的年輕人,這些人學生時期可能很乖、很低調,沒有太多意見與想法,但不見得是「草莓」,他們進入職場後,反而有了創意,有很多的想法。

「為抗議而抗議」易被政客操弄

對於一些臺灣青年對大陸政治、社會和文化的偏見,莊佩玲說:「我比較能容忍大陸不好的一面,但每個城市、每個地方都有其晦暗的一面。我看到的紐約,也很髒啊!」莊佩玲勸臺灣年輕人,切莫一竿子打翻一船人,不要不了解就妄加議論,多聽對方的想法,尊重彼此的文化和社會制度,與各地朋友交往就會無障礙。現在大陸經濟起飛,年輕一代都受到良好的教育,不要動輒說人家不好。

「兩岸青年多交流無害,要把心打開。臺灣年輕人要當世界公民,要去了解美國、印度的情況,更要了解大陸。」施孟君的想法代表了一些臺灣青年的心聲。施孟君認為,臺灣年輕人也容易被網絡世界影響,年初「周子瑜事件」發生後,很多年輕朋友表明不想跟大陸人交流,但她在媒體工作,深知事件背後有部分媒體在過度報導,導致年輕人沒有深入了解這件事來龍去脈就下結論說:「你看,大陸就是這樣。」談到那些參與「太陽花學運」的同齡人,施孟君說,臺灣年輕人確實會有因為買不起房、找不到好工作,而有了鬧學運的想法,但不能因此去鬧「立法院」,不能「聲大就是對」,為抗議而抗議,為反對而反對。她說,看起來好像很多年輕人是反政府、反社會的「太陽花」,但別忘了還有更多的年輕人不支持「太陽花」、不支持「時代力量」,只是因他們很忙,沒有時間站出來表達自己的想法。

車傳翊說,臺灣經濟要搞好,必須要緩和兩岸關係,否則臺灣的未來與年輕人狀況只會越來越困難。他認為,兩岸要持續良性互動,惟有彼此了解和交流,才能減少衝突。兩岸青年朋友交往要深化推廣,融入對方,對兩岸才有正面幫助,才不會走回頭路。至於近年常說的臺灣年輕人「天然獨」現象,是這一代年輕人從李登輝、陳水扁的「兩國論」開始,長時間潛移默化造成的,可是「沒有必要被政客操弄,也沒有必要敵視對岸」,臺灣年輕朋友要打開心胸與大陸交流,不要一味反對到底,否則自己的路、臺灣的路會越走越窄。

相關焦點

  • 【深度】聽臺灣青年講述「大確幸」之難
    兩年過去了,臺灣青年一代發生了哪些變化?他們是否甘心被稱為「草莓一代」(指抗壓性較差)、是缺少大抱負的「小確幸」(滿足微小而確實的幸福)?他們對島內經濟低迷、藍綠爭鬥的現狀是否仍感到無奈?對大陸的認識是否依舊缺乏?臺灣的一些青年人近日講述了他們的心聲。
  • 「大確幸」冷感? 臺灣青年的好奇和失望
    現在臺灣年輕人多半反政府。所以表面看都是反「藍」的,但「綠營」全面「執政」後,也會有一堆人反對要上臺的「政府」。因此不能說他們就是支持「綠營」的。年輕人買不起房,很多年輕人每天都在窮忙,根本做不了「大確幸」的事。回家打開電視,整天都是無聊的政治新聞,或者「藍綠」惡鬥的消息。
  • 臺灣青年陷三種無奈:忙、盲、茫......
    在2015年,臺灣的非典型就業人數達到78.1萬人,佔全體就業人數7%,創歷年最高。這些人要面對退休沒保障,沒有勞工保險、全民健康保險等壓力。   無論臺灣青年是否找到專職工作,他們都面臨低薪與高壓的雙重壓力,許多人便進而選擇擁抱「小確幸」——這種短暫、虛幻、微小的自我滿足症是第二種無奈的現象:盲目地追求「小確幸」。
  • 政黨惡鬥失民意 不藍不綠得人心 ——「侯友宜現象」給臺灣政治的啟示
    這與某些綠營人士,成天質疑臺灣人民「不愛臺灣」的獵巫行徑,有何不同?侯友宜的政治色彩可否「跨越藍綠」,臺北市長柯文哲則認為,侯友宜是警察出身,軍警本來就沒分藍綠,誰執政就聽誰的,比較像是常務官,所以侯友宜「不是跨越藍綠,而是沒有藍綠」,這點至少不扣分。
  • 島內經濟停滯政治惡鬥 網友直指搞垮臺灣的居然是他!
    臺當局「行政院」「經濟部」、臺電高層皆拍胸脯保證不缺電,但包括高雄、花蓮、苗慄、雙北已頻傳跳電及停電,光是雙北地區近1個月就跳電11
  • 懷舊的旋律響起,聽作家馬世芳講述臺灣民謠往事!| 樂藝談
    臺灣作家,廣播人。大學時代開始在電臺引介經典搖滾與華語歌曲,被譽為中文世界最好的DJ之一。著有散文輯《地下鄉愁藍調》《昨日書》《耳朵借我》等;合譯《藍儂回憶》、合著《在臺北生存的100個理由》;統籌編輯《永遠的未央歌:現代民歌/校園歌曲20年紀念冊》、《臺灣流行音樂百張最佳專輯》、《臺灣流行音樂200最佳專輯》等書。曾多次擔任金曲獎評審,並任第二屆「金音創作獎」評審總召集人。
  • 臺灣青年「忙盲茫」與「斜杠人生」
    在2015年,臺灣的非典型就業人數達到78.1萬人,佔全體就業人數7%,創歷年最高。這些人要面對退休沒保障,沒有勞工保險、全民健康保險等壓力。   無論臺灣青年是否找到專職工作,他們都面臨低薪與高壓的雙重壓力,許多人便進而選擇擁抱「小確幸」——這種短暫、虛幻、微小的自我滿足症是第二種無奈的現象:盲目地追求「小確幸」。
  • 民進黨鼓吹「愛臺灣」操弄意識形態之爭 成就更多「脫蔡者」
    誠然,「西進潮」、「赴陸熱」近兩年成為了島內的高頻詞,從開始的臺商西進投資到臺師赴陸授課,再到如今的臺生臺青年「棄臺赴陸」求學尋發展,越來越多的現象表明,曾經作為「亞洲四小龍」之首的臺灣,如今不僅榮景不再,「臺灣人的未來在大陸」更成為不爭的事實,「脫蔡者」的出現就是最好的證明!
  • 由綠轉藍? 臺灣婦產科名醫鄭丞傑爆入韓顧問團原因
    韓國瑜政策顧問團17日成立,臺灣婦產科名醫鄭丞傑也列名醫療與長照組,引發熱議,認為他是不是由綠轉藍,鄭丞傑昨天對此響應說,他並未加入政黨,也沒有藍綠意識形態,之所以入顧問團,是因為韓團隊能實現他的想法。    去年高雄市長選舉,鄭丞傑曾在陳其邁記者會上批韓國瑜,他說當時是被其他醫師逼去,陳其邁是好人,他只是討厭蔡英文而已。
  • 公視清流不堪藍綠衝擊 臺灣不配擁有公共電視?
    臺灣公視董事會延宕已超900天仍難產,近日,主管機關「文化部長」龍應臺怒批這是臺灣最大醜聞,並飆氣話稱讚同廢除公視,引發外界爭議。而朝野「立委」則罵其無能。在各界的嬉笑怒罵聲中,公視問題再一次被攤在了公眾的視野中。  在數量眾多的臺灣電視媒體中,公視知名度不算高、收視率也低,但公視問題緣何備受關注?
  • 港都高雄藍天曇花一現,藍營在綠到出汁的南臺灣更難翻身
    藍軍繼年初臺灣地區領導人、「立委」雙輸後,再失去南臺灣灘頭堡,緊接的市長補選、2022年市長選舉都相當悲觀,國民黨若不大破大立,未來經營南臺灣,包括臺灣地區領導人、「立委」等單一席次的選舉要想翻身致勝,恐非一個「難」字,而是兩個字,「很難」!
  • 如何評價蔡英文「看劇治國」@臺灣青年
    推究這些劇集,多多少少有著臺灣的影子。他們或是講述日本一家中小企業始終堅持研發,雖然背負龐大債務,但由於技術的不斷精進,終於屹立業界,或是描繪一個人口稀少、面臨廢棄的邊緣村落,老齡化嚴重,一邊吸引年輕人返鄉,一邊發揮老人的餘熱,讓村落重獲生機。
  • 是藍還是綠?看看就知道!盤點臺灣演藝圈「深綠藝人」
    臺海網5月19日訊 (海峽導報記者 陳成沛) 臺灣資深藝人餘天、李亞萍夫婦,18日召集五六十位演藝圈人士,與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座談。餘天是前民進黨不分區「立委」,在臺灣演藝圈,像他這樣政治色彩分明的藝人很少,大多數藝人都害怕被「染色」。
  • 當代青年琴人的演奏(十六)——《白雪》《耕莘釣渭》《平沙落雁》演奏/郭尹藍(臺灣)
    我認識的臺灣琴人不多,早年在成都偶爾會見到從臺灣來蓉探親的葛瀚聰先生。去年我小女,十歲的芃芃說也可以學學古琴。我一打聽才知道葛瀚聰、俞秦琴夫婦在成都的常住處離我家僅一路之隔,便把女兒送過去請俞秦琴老師指點她走近古琴,所用教材也正是葛瀚聰老師編寫的。我認為臺灣有很多人很好保留了優良的中國傳統文化——溫、良、恭、儉、讓——是我對臺灣知識階層的總體印象。
  • 空速動漫《沉默之藍:序》入圍邁阿密國際科幻電影節
    近日,邁阿密國際科幻電影節(Miami International Science Fiction Film Festival)組委會公布了2021年度電影節入圍名單,空速動漫《沉默之藍:序》(Tacit Blue)成功入圍動畫(Anime/Animation)單元。
  • 10年之內,這4個生肖不缺貴人也不缺錢,穿金戴銀!
    俗話說,五年小確幸,十年大確幸,十年長確幸,短確幸,每個人的命運都在悄然改變。那麼哪些生肖10年內不缺貴人,不缺錢,穿金戴銀呢?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吧。
  • 臺灣文創產業:「小而精」的「大聚變」 視野
    臺灣《遠見》雜誌曾對文化創意產業做過問卷調查,當問到臺灣的文創產業中哪個最有潛力壯大並走向世界,35.6%的民眾選擇了創意生活產業,排名第一。這實在是令人豔羨的文創產業之土壤。從整體上看,臺灣文創產業繁榮的背後是對情感的營銷。3、誠品書店——臺灣一代文創人的領頭羊。誠品書店之於臺灣,已經是一種生活方式的代表。
  • 吳國禎:做好臺灣青年工作 需有歷史視野
    他認為,大陸要從歷史的高度、以歷史的胸襟做好臺灣青少年的工作,他建議對臺的青年交流項目可以側重涉及民國史課題,讓臺灣青少年了解臺灣問題、國共問題的來龍去脈,大陸也應加強對自身青少年學生涉臺知識教育。  吳國禎表示,目前的兩岸關係確定了大陸要採取主動的態勢。他指出,對臺青少年學生的工作,大陸要站在歷史的高度來認識,宜注意全國一盤棋進行全面的規劃。
  • 花樣遊臺灣,看看你是屬於哪種青年?
    所以,當你到達臺灣,會發現這裡充滿著太多的符號與想像,而這些構成了每一個獨特的臺灣之旅。吃貨青年的臺北之旅儘管是這樣,但這裡的景色卻非常震撼,大片的綠加上大片的藍,還有那無窮無盡的天空,可以讓所有的煩惱都煙消雲散。墾丁大街
  • 空速動漫《沉默之藍:序》入圍柏林科幻電影節
    《沉默之藍:序》(Tacit Blue)這次在柏林科幻電影節的眾多作品中脫穎而出,入圍了動畫(Animation)單元。往屆電影節展映現場《沉默之藍》(Tacit Blue)是一部面向青年觀眾的原創動畫電影、動畫網劇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