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神話學家約瑟夫·坎貝爾的研究,英雄原本都是普通人,只不過在他們選擇走向一條不同的道路的過程中,慢慢得到了蛻變。全世界所有的英雄都概莫能外。
更有意思的是,英雄的成長軌跡都是相同的,通常會包括啟程、啟蒙、歸來三個階段。
在英雄成長的旅程當中,通常都會遭遇一個「掉入深淵」的過程,他們會經歷一次或者多次的失敗,並且在這種失敗中爬起來,從而獲得了一種人生的頓悟,這種頓悟可以稱之為命運之神的一種「恩惠」,英雄會帶著這種「恩惠」歸來,並把這種恩惠回饋給更多的人。
下面舉一個人的例子,這就是明朝一哥王陽明。
王陽明出生於官宦之家,出生時恰巧祖母正夢見有神人從雲中送一嬰兒給她,故祖父為其取名王雲。5歲時王雲仍不會說話,幸得一神僧指出,「好個孩兒,可惜道破。」祖父遂知其意,將王雲改名「守仁」,更名後便能說話了,也是頗具神奇色彩。
「守仁」取自《論語》「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之句,祖父希望他日後能夠走聖學之道,成為一個仁德兼備的聖賢,這似乎預示了王陽明後來波瀾壯闊的一生,他的一生正好應了「守仁」之名,終成一代聖賢。
11歲的時候,他跟隨父親來到京城,並在那裡讀書。一日在路上偶見一道士為其相面,說他日後必定大貴,入聖境、結聖胎、聖果圓,超凡入聖,並囑咐他當讀書自愛。王陽明因感其言,回去便問自己的塾師,何為人生第一等事,對方回答:讀書登第。小小的王陽明卻不以為然,因為他的心中已經有了一個答案——「當讀書做聖人耳」。早慧的王陽明,12歲便立下了必為聖人之志。
此後,命運開始向他發出了「冒險召喚」,他開始學習弓馬之術、精研兵法,15歲出居庸關,逐胡兒騎射,遍訪夷狄村落進行調查,尋找禦敵之策,以東漢名將馬援為楷模,懷抱經略四方之志。
在聖學的探索之旅中,明代著名理學家、大儒婁諒無意中起到了助推的作用。18歲的王陽明在婚後攜妻子諸氏拜謁了婁諒,向他請教「格物」之學,婁諒告訴王陽明,「聖人之道,可學而至」,這讓王陽明大為驚喜,對儒學修煉更加篤定。從此時開始,王陽明開始逐步「跨越門檻」,走上了聖學之道。
可是,陽明的聖學之路並非一帆風順,而是一波三折,拜訪婁諒歸來就遭遇了一次重大的「失敗」(「格竹」事件)。為了「格物窮理」,他和朋友二人便一起「格竹子」,希望從竹子裡面能夠悟得一些大道理,可惜格了七天,毫無所得,最後因勞累過度而病倒。他本來準備勤奮攻讀朱熹著作,一門深入,沒想到用力過猛,適得其反。
此後,他放棄了格物之學,一直在儒釋道三家之中兜兜轉轉,一會儒,一會道,一會又轉為研習禪佛。其間有「五溺」之說:初溺於任俠之習,再溺於騎射之習,三溺於辭章之習,四溺於神仙之習,五溺於佛氏之習。也就是說,年輕時的王陽明心無定性,雖嚮往聖人之境,但對於如何達到這個目標,並不清晰,一直在摸索之中。先是沉溺於武俠,後又玩起騎射和兵法,然後鑽研起辭章詩文,轉而沉迷於道家神仙之術,最後又迷上了佛學。直到他35歲的時候,才又正式轉為專修聖學一門。
35歲,對於王陽明來說,是一個刻骨銘心的年份。此前一年,他與好友湛若水一起開壇講法,開始有了學生跟隨。此後一年,他開始了顛沛流離、苦難輝煌的重要人生歷程。
這一年,他上疏朝廷,為遭到陷害的諫臣戴銑等人求情,觸怒了宦官劉瑾,被杖責四十大板,打入大牢,此後又被貶謫至貴州龍場,王陽明一生中最黑暗的時期到來了,他開始「掉入深淵」的歷程,生死未卜。
至此時,算是王陽明人生第一曲線的尾聲,他正在艱難的向第二曲線跨越,不過他必須讓駱駝 「穿越針眼」,才能來到另一個世界。
身處第一曲線的王陽明,是一個天資聰慧、才華橫溢但又深陷「五溺」、心無定性的求道者,最多只是官場當中特立獨行的一個普通官員,好在他有必為聖人之志,埋下了成聖成賢的種子。處於人生第二曲線的王陽明,則真正領悟了「聖人之道」,接續儒家一點「真骨血」,在繼承揚棄的基礎上創立了陽明心學,立功立德立言,終成一代聖賢。
貴州龍場在萬山叢中,當時人跡罕至、語言不通,而且還瀰漫著一股瘴氣,隨時會致人以死地。除了本地土著之外,到這裡來的都是一些走投無路的亡命之徒。王陽明將得失榮辱置之度外,唯獨沒有放下生死一念。他日夜靜坐,想到了古聖先賢,並不斷自問:「聖人處此,更有何道?」終於在一個深夜大徹大悟,頓悟「心即理」,不覺大叫而起,從者皆驚。始知「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事物物者誤也。」這就是著名的「龍場悟道」,此時王陽明37歲。
龍場悟道之後,王陽明開始聚眾講學,很多人不遠千裡來到龍場向他學習,自此聲名大振,連貴州主管教育的副省長席書都親自出馬,請王陽明出山為貴州教育事業添磚加瓦,王陽明答應了,開始倡行「知行合一」學說。
王陽明的下半生有兩條主線,一條就是「開門講學」,一條就是帶兵打仗。他從廬陵縣長做起,平步青雲,不過緩步向上,上升空間一直不大,最高做到兵部尚書、兩廣巡撫等職,還是個兼職。
在行政管理上,他在廬陵教化人心,在贛州推行「十家牌法」、設立社學、倡設鄉約、奏設縣治,在思恩、田州興辦思田學校,在官員的角色上盡職盡守,屢有創新。
在軍事上,他平定漳州、橫水、桶岡、贛州以及廣西思恩、田州等地賊匪,虛實結合、攻心為上,基本上百戰百勝、用兵如神。最值得大書特書的是平定寧王朱宸濠叛亂,前後只用時35天,十萬叛軍即偃旗息鼓、分崩離析,充分展現了王陽明的軍事才能和政治智慧。《明史》寫道,「終明之世,文臣用兵制勝,未有如守仁者。」
不過,雖然軍功顯赫,但由於朝廷腐敗無能,宦官當權,王陽明並未得到多少公正的評價和待遇,他一直活在誹謗和陷害之中。好在他的心思並不在此,相比帶兵打仗,他更喜歡傳道講學,將自己領悟到的聖學精髓傳遞給更多的人。
在龍場時期,他就寫下了著名的《教條示龍場諸生》,作為學生的學習規範,出山之後開始主持貴陽書院。後又與弟子在餘姚、滁州等山水間遊學,修建濂溪書院、稽山書院、陽明書院等,開門講學,門下弟子日益增多,門人當中很多都是官場中人,甚至是比王陽明職級、地位更高的官員,由此可知王陽明的影響力如日中天。
後來,在王陽明50歲的時候,他的學說再次升級,開始詳細闡發「致良知」,「致良知」與此前的「心即理」、「知行合一」一起構成了陽明心學的主要內容,這就是他在漫長的冒險之旅中被給予到的「恩惠」,他又把這種恩惠通過講學的方式傳遞出去,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王陽明的一生也是一場典型的「英雄之旅」,凡是能有大成就之人,基本上都是延續了這樣一條軌跡,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英雄之旅」給了我們一個巨大的啟示,那就是在這個世界上,大多數的成就者都有著幾乎相同的軌跡和人生脈絡,一個人要想不枉費這一趟地球旅程,都應該好好研讀其中揭示出的密碼,以及英雄們的成長路徑,去對照規劃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