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的「英雄之旅」

2021-02-23 虛舟老師

按照神話學家約瑟夫·坎貝爾的研究,英雄原本都是普通人,只不過在他們選擇走向一條不同的道路的過程中,慢慢得到了蛻變。全世界所有的英雄都概莫能外。

更有意思的是,英雄的成長軌跡都是相同的,通常會包括啟程、啟蒙、歸來三個階段。

在英雄成長的旅程當中,通常都會遭遇一個「掉入深淵」的過程,他們會經歷一次或者多次的失敗,並且在這種失敗中爬起來,從而獲得了一種人生的頓悟,這種頓悟可以稱之為命運之神的一種「恩惠」,英雄會帶著這種「恩惠」歸來,並把這種恩惠回饋給更多的人。

下面舉一個人的例子,這就是明朝一哥王陽明。

王陽明出生於官宦之家,出生時恰巧祖母正夢見有神人從雲中送一嬰兒給她,故祖父為其取名王雲。5歲時王雲仍不會說話,幸得一神僧指出,「好個孩兒,可惜道破。」祖父遂知其意,將王雲改名「守仁」,更名後便能說話了,也是頗具神奇色彩。

「守仁」取自《論語》「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之句,祖父希望他日後能夠走聖學之道,成為一個仁德兼備的聖賢,這似乎預示了王陽明後來波瀾壯闊的一生,他的一生正好應了「守仁」之名,終成一代聖賢。

11歲的時候,他跟隨父親來到京城,並在那裡讀書。一日在路上偶見一道士為其相面,說他日後必定大貴,入聖境、結聖胎、聖果圓,超凡入聖,並囑咐他當讀書自愛。王陽明因感其言,回去便問自己的塾師,何為人生第一等事,對方回答:讀書登第。小小的王陽明卻不以為然,因為他的心中已經有了一個答案——「當讀書做聖人耳」。早慧的王陽明,12歲便立下了必為聖人之志。

此後,命運開始向他發出了「冒險召喚」,他開始學習弓馬之術、精研兵法,15歲出居庸關,逐胡兒騎射,遍訪夷狄村落進行調查,尋找禦敵之策,以東漢名將馬援為楷模,懷抱經略四方之志。

在聖學的探索之旅中,明代著名理學家、大儒婁諒無意中起到了助推的作用。18歲的王陽明在婚後攜妻子諸氏拜謁了婁諒,向他請教「格物」之學,婁諒告訴王陽明,「聖人之道,可學而至」,這讓王陽明大為驚喜,對儒學修煉更加篤定。從此時開始,王陽明開始逐步「跨越門檻」,走上了聖學之道。

可是,陽明的聖學之路並非一帆風順,而是一波三折,拜訪婁諒歸來就遭遇了一次重大的「失敗」(「格竹」事件)。為了「格物窮理」,他和朋友二人便一起「格竹子」,希望從竹子裡面能夠悟得一些大道理,可惜格了七天,毫無所得,最後因勞累過度而病倒。他本來準備勤奮攻讀朱熹著作,一門深入,沒想到用力過猛,適得其反。

此後,他放棄了格物之學,一直在儒釋道三家之中兜兜轉轉,一會儒,一會道,一會又轉為研習禪佛。其間有「五溺」之說:初溺於任俠之習,再溺於騎射之習,三溺於辭章之習,四溺於神仙之習,五溺於佛氏之習。也就是說,年輕時的王陽明心無定性,雖嚮往聖人之境,但對於如何達到這個目標,並不清晰,一直在摸索之中。先是沉溺於武俠,後又玩起騎射和兵法,然後鑽研起辭章詩文,轉而沉迷於道家神仙之術,最後又迷上了佛學。直到他35歲的時候,才又正式轉為專修聖學一門。

35歲,對於王陽明來說,是一個刻骨銘心的年份。此前一年,他與好友湛若水一起開壇講法,開始有了學生跟隨。此後一年,他開始了顛沛流離、苦難輝煌的重要人生歷程。

這一年,他上疏朝廷,為遭到陷害的諫臣戴銑等人求情,觸怒了宦官劉瑾,被杖責四十大板,打入大牢,此後又被貶謫至貴州龍場,王陽明一生中最黑暗的時期到來了,他開始「掉入深淵」的歷程,生死未卜。

至此時,算是王陽明人生第一曲線的尾聲,他正在艱難的向第二曲線跨越,不過他必須讓駱駝 「穿越針眼」,才能來到另一個世界。

身處第一曲線的王陽明,是一個天資聰慧、才華橫溢但又深陷「五溺」、心無定性的求道者,最多只是官場當中特立獨行的一個普通官員,好在他有必為聖人之志,埋下了成聖成賢的種子。處於人生第二曲線的王陽明,則真正領悟了「聖人之道」,接續儒家一點「真骨血」,在繼承揚棄的基礎上創立了陽明心學,立功立德立言,終成一代聖賢。

貴州龍場在萬山叢中,當時人跡罕至、語言不通,而且還瀰漫著一股瘴氣,隨時會致人以死地。除了本地土著之外,到這裡來的都是一些走投無路的亡命之徒。王陽明將得失榮辱置之度外,唯獨沒有放下生死一念。他日夜靜坐,想到了古聖先賢,並不斷自問:「聖人處此,更有何道?」終於在一個深夜大徹大悟,頓悟「心即理」,不覺大叫而起,從者皆驚。始知「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事物物者誤也。」這就是著名的「龍場悟道」,此時王陽明37歲。

龍場悟道之後,王陽明開始聚眾講學,很多人不遠千裡來到龍場向他學習,自此聲名大振,連貴州主管教育的副省長席書都親自出馬,請王陽明出山為貴州教育事業添磚加瓦,王陽明答應了,開始倡行「知行合一」學說。

王陽明的下半生有兩條主線,一條就是「開門講學」,一條就是帶兵打仗。他從廬陵縣長做起,平步青雲,不過緩步向上,上升空間一直不大,最高做到兵部尚書、兩廣巡撫等職,還是個兼職。

在行政管理上,他在廬陵教化人心,在贛州推行「十家牌法」、設立社學、倡設鄉約、奏設縣治,在思恩、田州興辦思田學校,在官員的角色上盡職盡守,屢有創新。

在軍事上,他平定漳州、橫水、桶岡、贛州以及廣西思恩、田州等地賊匪,虛實結合、攻心為上,基本上百戰百勝、用兵如神。最值得大書特書的是平定寧王朱宸濠叛亂,前後只用時35天,十萬叛軍即偃旗息鼓、分崩離析,充分展現了王陽明的軍事才能和政治智慧。《明史》寫道,「終明之世,文臣用兵制勝,未有如守仁者。」

不過,雖然軍功顯赫,但由於朝廷腐敗無能,宦官當權,王陽明並未得到多少公正的評價和待遇,他一直活在誹謗和陷害之中。好在他的心思並不在此,相比帶兵打仗,他更喜歡傳道講學,將自己領悟到的聖學精髓傳遞給更多的人。

在龍場時期,他就寫下了著名的《教條示龍場諸生》,作為學生的學習規範,出山之後開始主持貴陽書院。後又與弟子在餘姚、滁州等山水間遊學,修建濂溪書院、稽山書院、陽明書院等,開門講學,門下弟子日益增多,門人當中很多都是官場中人,甚至是比王陽明職級、地位更高的官員,由此可知王陽明的影響力如日中天。

後來,在王陽明50歲的時候,他的學說再次升級,開始詳細闡發「致良知」,「致良知」與此前的「心即理」、「知行合一」一起構成了陽明心學的主要內容,這就是他在漫長的冒險之旅中被給予到的「恩惠」,他又把這種恩惠通過講學的方式傳遞出去,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王陽明的一生也是一場典型的「英雄之旅」,凡是能有大成就之人,基本上都是延續了這樣一條軌跡,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英雄之旅」給了我們一個巨大的啟示,那就是在這個世界上,大多數的成就者都有著幾乎相同的軌跡和人生脈絡,一個人要想不枉費這一趟地球旅程,都應該好好研讀其中揭示出的密碼,以及英雄們的成長路徑,去對照規劃自己的人生。

相關焦點

  • 王陽明「龍場悟道」之冰與火之歌
    在這樣的狀態下,王陽明居然一夜之間悟道覺醒,開啟了逆襲之路。耐人尋味的是,王陽明的一些列遭遇,與熱門美劇《權力的遊戲》中,龍媽的遭遇似乎有一種不可描述的關聯。下面我們從頭來對照兩個版本劇情的謎之雷同。王陽明悲催的接連給三人收屍,並作《瘞旅文》(現已失傳)以悼三人。王學門徒後人到龍場追憶先師時有詩云:主僕扶男來瘴地,可憐同日葬幽冥。史書已失三人姓,驛路猶存一尺墳。魂叫青楓天欲暮,骨纏白草晝常曛。蜈蚣坡下傷無限,痛哭當年瘞旅文。
  • 《雷米奇遇記》:英雄之旅與拯救主題
    就敘事本身而言,影片尤為符合神話研究學者約瑟夫·坎貝爾在其著作《千面英雄》中提出的「英雄之旅」理論,即雷米的「奇遇」過程正是英雄之旅的過程,同時故事中處處填充著拯救主題。 從棄兒到歌唱家的英雄之旅 電影展開「英雄之旅」的敘事之前勢必要首先塑造出具備英雄特質的主人公,他們往往表現出不同於普通人的外貌
  • 展開屬於你的英雄之旅——天賦之路
    前兩天看了一部電影叫《寂靜之樂》,是關於義大利著名盲人歌唱家Andrea Bocelli 的傳記式故事。英雄之旅的歷程——圖片來自趁早寫作營「英雄之旅」好萊塢的編劇們把「英雄之旅」的模型玩到了極致。《寂靜之樂》這部電影也完全符合這個 「英雄之旅」的模型。
  • 拆解《鋼鐵俠》,探尋英雄之旅的規律
    瀟灑姐認為,人們愛看的故事總是遵循一個結構性規律,可以說是英雄之旅的規律。好萊塢電影可謂是英雄之旅應用的大師級水準。在這種結構下,故事勵志而且有力量,啟發和鼓勵著一代代的觀眾。在此之前,當我在看好萊塢電影,尤其是像漫威、DC出品的英雄類電影,總是感覺套路很相似。
  • 讀《英雄之旅》隨筆
    一次偶然,讓我邂逅了《英雄之旅》,這本由坎貝爾與世界各領域的精英人士的對話交織而成的傳記書,全書坎貝爾與眾人的對話中,詼諧精湛而又蘊含深意,似一個智者在用宇宙的語言開啟人類的秘密,正如他自己所說:神話在用隱喻的方式講述美麗的人生真理,所有神邸都是人內心力量的投射,我們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內心的與內在神的合一
  • 王陽明—內心強大之「勇」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王陽明王陽明理解的「勇」是什麼哪?知恥近乎勇,知道是非、善惡、羞恥是良知,只是接近勇,而肯校正和改正就是真的勇。王陽明一生坎坷,但生性樂觀的他卻擁有了與眾不同的人生。他生活的瀟灑、自由自在,生不逢時的他受到外界的潮動,順利考取功名卻坎坷不斷。但是無論遇到什麼樣的狀況,在他看來都是命運對他的考驗,他選擇了安然處之,執掌命運的舵輪,並成就了一套哲學理念。他的內心是強大的,不為外物所動,不擾亂自己的人生軌跡,活出自己人生的精彩。
  • 王陽明:心中有光,不畏將來
    王陽明與友人同遊,友人指著巖中花樹問:「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相關?」王陽明答道:「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你既來看此花,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王陽明認為:苦不入心,心便不苦,生活中最大的不幸就是失去樂觀的心態。他在龍場謫居期間,寫下了千年傳誦的《瘞旅文》,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正德年間,有一個小官帶著兒子和僕人,從龍場路過去上任,陰雨天黑,投宿於一苗民家。
  • 開啟一場殘障英雄之旅吧!
    學者坎貝爾研究了成百上千個世界各地的神話故事,在1949年出版了《千面英雄》這本書,梳理出了這些故事背後其實有著一個相同或者類似的發展脈絡,可以稱之為「英雄之旅」。進一步地,坎貝爾認為這個英雄之旅展現出人類的「集體潛意識」的底層代碼,當我們意識到它,並且主動性地將「充分發展自我(self)」當做人生的重大目標的時候,也就開啟了我們每個人自己的「英雄之旅」。
  • 樂高IDEAS英雄之旅立體桌遊,扮演英雄在樂高魔法迷宮中冒險
    殘忍的獸人,骯髒的不死怪物和可怕的石像鬼在地牢裡等著挫敗你這勇敢的英雄。在燈光昏暗的走廊裡,有什麼寶藏或陷阱等著你?你的力量和魔法足以戰勝這一切的挑戰嗎?四位英勇的英雄被召去冒險,他們的挑戰是做終極的英雄!一起潛入未知的險惡世界,擊敗內部的邪惡勢力吧!
  • 陽明之智,便是光明之心——讀《王陽明》有感(三)
    儘管王陽明從小有點像賈寶玉一樣,不愛仕途經濟,不喜科舉考試,不屑八股文章。但他父親王華,是狀元出身。「儒家用心,崇尚苗不剔不長,樹不削不直」,因此王陽明可以說從小耳濡目染,受到良好的家庭薰陶,受到了正統的儒家教育。
  • 王陽明智慧:情緒穩定,是一個人最大的成熟
    王陽明說:這是「志之所至,氣亦至焉」的意思,不是極至次貳的意思。保持自己的志向,則控制自己的情緒就在其中了,不要放任自己的情緒,這樣也就是保持自己的志向了。孟子要糾正告子學說的偏頗,因此就這樣幫助者說。王陽明與弟子的這段對話主要闡述了保持志向和控制情緒的關係。保持了自己的志向,就等於控制了自己的情緒,控制了自己的情緒,也就等於保持了自己的志向。
  • 王陽明,願你一生活成一道光
    心中有光的人,明知道前方是一片黑暗,也要像個孤膽英雄般,撕開這片黑暗,去迎接曙光。可惜,荒唐的武宗讀不懂王陽明的用心。一道聖旨,叫他被當眾廷杖,還關進了大牢大半年,甚至還遭到了劉瑾一黨的暗殺。這場「自找」的大禍,讓王陽明斷了仕途,丟了性命。但他並沒有因此「學乖」。
  • 《英雄之旅》神化和我們日常如何聯繫
    我一直有這個疑問,帶著這個疑問呢,我正好讀到了約瑟夫.坎貝爾的《英雄之旅》這本書,解決了我一直以來的這個疑問,所以我把我的一點小體會吧,就是分幾次來寫出來…… 下面就是我對於約瑟夫坎貝爾的英雄之旅的原文的一個轉述: 我們正處於希臘人所說的眾神變形的時代,新神的形象,富有創意的新神話以及全球性想像不是被重新創造出來
  • 王陽明張儷分手 盤點王陽明緋聞女友包括蕭亞軒楊丞琳
    王陽明、蕭亞軒  眾所周知,蕭亞軒與王陽明是曾經戀愛三年之久的舊情人,蕭亞軒當初為了王陽明甚至放棄了一年的事業,至今兩人分手五年了。  王陽明緋聞女友林筱筠  林筱筠曾被拍到與王陽明一起出席某藝人的婚禮,林筱筠當日是王陽明的女伴,身高170cm,是個非常高挑的模特。
  • 話劇《王陽明下山》:從廟堂到江湖,追尋原本的王陽明
    由蘇州導演老譚編導的話劇《王陽明下山》,6月28日將在蘇州崑劇院進行本輪巡演的首場演出,此後,這部創作於2018年的話劇將陸續在上海、杭州、南京等地巡演。作為近年來為數不多的商演話劇新作品,讓我們看到了原創話劇市場的發展。
  • 從《低俗小說》的「英雄之旅」,看自我如何進階
    《低俗小說》今天,我們一起用「英雄之旅」這個可靠的老工具對電影進行解讀,首先,我們需要了解「英雄之旅」是什麼比如當我們第一次離開家去上學,離開了曾經熟悉的環境,去新的「世界」裡進行自我的「修煉」,當我們像遊戲打怪一樣完成了一個又一個的任務,從小學到中學到大學,學會了一身的本領,要再次回到家庭之中,把我們學到的東西融入進生活,這便是一段「英雄之旅」的完成。當然,我們的人生中還有很多大大小小的「英雄之旅」,今天,我們就借電影《低俗小說》,一起來探討一下。
  • 王陽明一生最倒黴的一段時光,先是身陷囹圄,又遭錦衣衛追殺
    幸虧他身體底子好,還是撐下來了,但是王陽明被打了個奄奄一息,差一點兒就完蛋了。再一個就是錦衣衛的詔獄,這個地方不得了了啊,可怕到什麼地步,恐怖到你難以想像的地步,王陽明說刑部的大牢就是十八層地獄。事出有因,劉瑾搞了一個奸黨名錄,王陽明一個小小的六品兵部主事,居然排位第八,這個宦官集團所列的奸黨,就是文官集團的這些英雄們。
  • 王陽明心學:至善者,心之本體!
    王陽明:「至善者,心之本體。本體上才過當些子,便是惡了。不是有一個善,卻又有一個惡來相對也。故善惡只是一物。」善的極致就是心之本體,本體稍有過失就是惡。不是說有了一個善,然後就會有一個惡與之相對,所以善惡本是一體。
  • 王陽明:一切順其自然,上天自有安排
    2順其自然,像水那樣「隨方就圓」知猶水也,人心之無不知,猶水之無不就下也;決而行之,無有不就下者。——王陽明我們的良知好似水一般,順勢而流,這便是在遵照自然規律,做到了「知行合一」的境界。曾見到這樣一個小故事:有一位神射手,天賦異稟,射箭技術一流,可謂是「百步穿楊」,一直以來被人們敬仰。
  • 史湘雲與王陽明:既保持真我,又認可主流價值觀
    史湘雲提到的「是真名士自風流」來自《菜根譚》裡的「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風流」。巧的是,史湘雲給葵官改名,就改為「韋大英」。史湘雲就是一個真誠,率直,本色,豪爽的大家閨秀。明代,有一個人,被後人尊稱為「名世真才」,他就是心學大師王陽明。王陽明創立的心學影響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