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長泰這男子從豆籤製作人到非遺傳承人,堅守記憶中的古早味

2021-02-27 海峽導報大長泰

蔡水方在製作豆籤

  「我曾祖父、爺爺、父親都做豆籤。」在長泰縣枋洋鎮的豆籤坊,蔡水方臉上泛著紅光,掰著手指頭說,「這手藝傳到我是第四代了。」他從21歲開始學習做豆籤,手裡的擀麵杖已經握了近40年,如今依然沒放下。從一個小小的家族食品加工坊,到現在遠近聞名的「豆籤」非遺傳承人,這其中除了蔡水方對豆籤的傳承和創新,還有人們對豆籤這一古早味的懷念。

  昨日,筆者走進豆籤坊,聞到了淡淡的豆香味,蔡水方正在製作豆籤。蔡水方說,以前沒工廠,村裡人不是種地就是學手藝,他在父親的勸說下學豆籤製作。豆籤的製作純靠人工操作,質量的好壞受天氣、原料等諸多因素的影響,需要依靠製作人的經驗靈活妥善處理,給掌握這門技藝增加了難度。「和面比例只是個大概數值,真正要做好要不斷積累經驗。」蔡水方回憶起自己學習豆籤的時光。他的第一次嘗試由於水、粉比例掌握不當,以失敗告終。開弓沒有回頭箭,既然開始學,再難也要學。他每次用2至3斤的豆粉進行試驗,不斷調整用量比例。每次嘗試都是一次進步,但每次嘗試他都心驚膽戰,害怕失敗不僅浪費了糧食,還得遭父親責罵,所以他都用心記住比例。揉了三天麵團,他終於慢慢了解手中豆粉的「脾氣」,摸索出一些門道,父親也逐漸認可。

  靠著不斷實踐摸索,蔡水方掌握了豆籤的製作手藝。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村裡人紛紛離村謀求生路,傳統豆籤現做現賣,無法久存和長途運輸,使其只能以走村串巷的方式售賣,市場需求與日驟減,再加上豆籤純手工製作,需經過曬乾豆子—粉碎—去皮去胚—用麵粉攪拌均勻—發酵—揉和—杆壓成片—晾乾—切片—再晾乾等10來道繁瑣工序,利潤微薄,村裡很多人紛紛改行。為了給家人提供更好的生活,他一邊打工,一邊堅持製作豆籤。考慮到打工、做豆籤無法兼顧,且家族手藝不能在他這一代失傳,蔡水方咬牙開始專注做豆籤。

  要製作好豆籤,需要從選豆開始。以前豆籤主要是以當地自產的紅豆為原料,如今種植戶越來越少,蔡水方就跑遍長泰、漳州各大市場選購,親自挑選。為了保證豆籤品質,一兩千斤的豆子,先用水泡,去除一部分壞掉的豆子,曬乾後由妻子再次進行挑揀。鄰居們看他們每天辛苦地挑揀豆子,都說只有那麼幾顆壞豆子,豆籤品質不會差到哪裡,購買的人也吃不出這細微差別。但是他們夫妻還是堅持自己的想法,「只有每次保持好豆籤品質,才能有回頭客,市場才會穩定下來。」從那以後,蔡水方購買已經篩選過的豆子,看著店員裝運上車,才安心離開。

  勤跑市場,看著市面上琳琅滿目的豆類,蔡水方萌生了一個想法:人無我有。如果可以混合更多的豆類製作,對傳統豆籤進行改進,也許能拓寬市場。他根據多年製作豆籤經驗,幾番嘗試下來,豆籤已經可以用紅豆、綠豆、黑豆、黃豆、白豆等多種豆類進行製作,口感更佳。為了進一步打開市場,讓豆籤這一傳統美食走出枋洋,走出長泰,蔡水方還購買了烘乾機,將製作好的豆籤進行烘乾,延長保鮮時間,方便外出務工人員攜帶。

  靠著多年的品質堅持和不斷改進,蔡水方成為漳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豆籤市場也逐漸打開。他因製作豆籤落下一身「職業病」,如今年歲漸長,卻仍不願意放下,因為他怕放下那陪了他一生的擀麵杖和刀具,再也無人拿起。「如今我女兒基本學會製作豆籤,平時也會幫著做些,但還是希望有更多人來傳承這門手藝,這是家鄉的味道。」蔡水方說。

來源:閩南日報-漳州新聞網

歡迎廣大讀者向海峽導報「大長泰」後臺留言提供報料!

屆時,我們將根據線索的新聞性給予報料費獎勵!

長按以下二維碼,識別關注大長泰!

相關焦點

  • 「豆籤」——非物質文化傳承人蔡水方
    「我曾祖父、爺爺、父親都做豆籤。」在長泰縣枋洋鎮的豆籤坊,蔡水方臉上泛著紅光,掰著手指頭說,「這手藝傳到我是第四代了。」他從21歲開始學習做豆籤,手裡的擀麵杖已經握了近40年,如今依然沒放下。從一個小小的家族食品加工坊,到現在遠近聞名的「豆籤」非遺傳承人,這其中除了蔡水方對豆籤的傳承和創新,還有人們對豆籤這一古早味的懷念。
  • 憑手藝留住城市記憶 非遺傳承人再迎「春天」
    老手藝人在困境中堅守,精神富有卻生活大多清苦。但在南京,老手藝人卻在守正創新中煥發生機,能夠憑本事讓一家人日子過得紅紅火火,更為城市留住了記憶,為人們留住了鄉愁。小康路上,他們和每一位南京人一樣,懷揣夢想,努力奔跑在「春天裡」。守正創新,花燈鼓了手藝人腰包「來來來,先坐下喝杯茶,再慢慢聊。」
  • 留住手藝 堅守匠心,影像中的非遺傳承
    作為平遙推光漆器髹飾技藝傳承人薛生金的徒弟,在多年的浸潤裡,房晶對這門手藝駕輕就熟,也產生了由衷的自豪感。紀錄片中頭髮灰白的老人就是薛生金,他從事漆藝六十多年,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大膽創新,把已經失傳的平遙堆鼓罩漆工藝研究恢復成功,他兼取諸地之長,融會貫通,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流派。房晶十分認同師父的理念,「以前的作品大部分都是民間傳說和歷史故事,到我師父這一代,他的角度又廣了一些,工藝上也開拓不少。」為了強調部分景物的層次感,薛生金用不同程度的金色、色彩點綴畫面,這是平遙所獨有的。
  • 時代記憶:穿越千年的時光——傣族慢輪制陶技藝非遺傳承人巖罕滇
    編者按:生命因傳承而精彩,在「時代記憶·非遺地圖」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時代匠人們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展示著非遺文化的魅力,踐行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本期非遺傳承匠人:時代記憶·非遺地圖」平臺合作匠人——巖罕滇巖罕滇,西雙版納傣族慢輪制陶技藝傳承人,1951年6月生於西雙版納州景洪市允景洪鎮曼閣村,1999 年被雲南省文化廳授予「雲南省民族民間美術師」稱號,並榮獲雲南省2016年「十大最具影響力手工藝老年傳承人」稱號。
  • 非遺傳承人做主播,一點資訊上線「非凡的非遺」全球直播活動
    非物質文化遺產,存在於傳統工藝技能操作實踐中,小可維持一家生計,勾勒地方風土,大可記錄一個民族的文明印記,成為歷史文化璀璨星河中一個個稱職的衛兵,守護著民族文明的真實延續。近年來,越來越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通過短視頻、直播等新型內容承載和傳播形式煥發新春,受到廣大受眾的喜愛和追捧,獲得了更多展示機會。
  • 非遺傳承人與守護人帶你榮昌尋陶
    》MV火熱播放,不少網友開始計劃去榮昌尋陶,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梁先才領銜的柴燒窯開窯網絡直播進入倒計時……今天,讓我們跟隨上遊新聞的鏡頭,跟隨非遺傳承人與守護人,一起去尋找「榮昌陶寶」。博物館中歷史珍品頗多,這一次,劉守琪帶網友探尋的是一件榮昌陶的工藝品——雄鷹展翅。劉守琪說,早在漢代,榮昌地區就開始了制陶;到了唐宋時期,榮昌的制陶業日漸興盛,工匠們的技藝也愈發成熟;清末至民國時期,榮昌陶業持續發展,有了「精泥壺壺排成行,燒酒滴滴巷子象」的繁榮景象。
  • 助力非遺產業化,湖南13位非遺傳承人獲幫扶
    如何讓非遺走進生活,進而得到更持久的傳承?「非遺產業化」是一條值得推廣的路徑。 9月11日,湖南省首屆非遺傳承人公益幫扶大會暨張新發非遺產業化發布會在長沙舉行,湖南省文旅廳非遺處處長顏喜等嘉賓共同出席,見證湖南非遺產業化成果。
  • 廣圖展映「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優秀紀錄片
    本次活動從前三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共95個優秀項目中,選出了三部來播映,這三部各具特色的反映非遺傳承人技藝特色與人生故事的紀錄片是「文琰森——獅舞(松崗七星獅舞)」「季克良——茅臺酒釀製技藝」「劉永安——木偶戲(邵陽布袋戲)」。展映後國家圖書館中國記憶項目負責人田苗與現場觀眾進行了交流。觀眾積極參與討論,反響熱烈。
  • 聞香品茗 奏一曲福建漳浦非遺新聲
    走進閩南人家廳中,必不可少的一定是一方茶盤。閩南人喝茶的習俗由來已久,傳承了家家戶戶的閩南記憶。閩南功夫茶的習俗,是在明末清初傳統茶文化基礎上的一種創新與發展,分布於福建省的漳、廈、泉地區。這一帶民間流行的茶泡飲的方式,統稱為閩南功夫茶。漳浦是閩南功夫茶的發祥地,承載著這份厚重的茶韻。
  • 非遺「面人郎」傳承人:這一代非遺傳承人都在和時間競速
    「這一代非遺傳承人都在和時間競速」講述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面人郎」第三代傳承人 郎佳子彧【實踐者說】  我的豐富經歷帶給我許多「角色」,所以媒體總愛用「95後非遺傳承人」「《最強大腦》選手」「北大學霸」「網紅」等名號來指代我。
  • 赫山記憶·非遺|紙影傳承人朱龍:方寸之間塑造光影傳奇
    日前,紅網時刻記者將鏡頭對準赫山區非遺傳承人,深入了解非遺的過去、現在,關注非遺的未來,並推出《赫山記憶·非遺》系列報導,感受匠人不變的初心。紅網時刻記者 王新鳳 通訊員 皮尉人 益陽報導摸進街頭的小門臉,轉身拐過一條巷子,踩著狹小逼仄的樓梯登上二樓,迎面看見牆上掛著「龍居滄水紙影坊」的牌子。
  • 近百組非遺傳承人進駐優酷 直播公開課推廣非遺文化
    用雕刻復活傳統年節中諸神的木版年畫、從最鮮美食材中尋找上古美味的荊州魚糕、從大自然中取材巧奪天工的傳統木雕……12日起,全國近百組非遺傳承人將進駐優酷,通過直播方式展示傳統工藝和非遺故事,讓「藏在深閨」中的老手藝,通過網際網路呈現在更多人面前。
  • 千位非遺傳承人收徒傳藝
    □記者 王紅軍 報導  本報濟南7月23日訊 為落實省委宣傳部「文化惠民、服務群眾」12件實事的工作部署,全省「扶持1000位非遺傳承人、民間藝人收徒傳藝」活動今天在濟南啟動,濟南形意拳代表性傳承人楊遵利等10名省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新招收了徒弟。
  • 非遺傳承人張美蘭舉辦二人臺講座
    講座中,張美蘭根據從藝幾十年的舞臺工作經驗,從氣息的運用、唱詞中的咬字,還有演唱時的形體表演手法等,通過現場表演唱的方式向大家一招一式地詳細講解,張美蘭說,任何表演都要從感情出發,投入到角色中,作為一個民歌二人臺學習者,要學會用情唱歌,將感情融入歌曲當中,聲與情,從來都是歌曲演繹中不可分割的兩部分,好的演唱者不僅要有好的技巧,更重要的是將作者所要表達的內容出色的呈現給觀眾,情感表達到位
  • 吹糖人 糖畫 這場非遺美食200人競技 誰是最強傳承人
    12月20日,溫州市飲食類非遺項目及代表性傳承人評估活動舉行,共有114個非遺飲食類項目、93位傳承人以及項目保護單位人員共計200多人參加評估。根據項目屬性及特點,分別以酒類、茶類、豆類、餅類、糕點類等進行現場展示、現場製作。
  • 義烏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亮相巴黎——周洋霞·禪心閣歐洲首秀驚豔
    而這次與服裝聯合跨界發布的還有來自中國義烏的古董珠寶及非遺項目「傳統首飾」,讓巴黎時裝界驚豔。這是中國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首次走進巴黎高級定製時裝周。法國高級定製品牌ALEEM YUSUF是高級禮服的著名定製品牌,以精緻華美在巴黎時尚圈著稱。這次設計師共發布10款其最新設計,無論是線條明朗或複雜的舞會晚禮服,還是柔軟浪漫的婚紗禮服,現代裡透著古典,華貴與優雅並存。
  • 保亭"非遺"黎錦傳承人黃桂瓊:多形式培養傳承人
    9歲織錦 18歲習得精髓  47年始終如一  「我是保亭非遺黎錦傳承人,歡迎大家來保亭觀看織錦。」這是黃桂瓊經常掛在嘴邊的話語,9歲開始學習織錦的她,講起非遺黎錦來便滔滔不絕。回憶起小時候,看到母親織錦很好看,越看越喜歡,於是喜歡上了,接著便「愛不釋手」,沒曾想這一織,便是47年。
  • 獅山有位非遺傳承人專做「金衣」,薄如蟬翼
    寓意招財進寶、生意興隆,財來數(鼠)錢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獅山羅村金箔鍛造藝技傳習所,了解新一代傳承人吳煒全一家三代人對鍛造金箔手藝傳承和堅守的動人故事。一雙布滿繭子的手,一個看似普通的鐵錘,一個藏身村居的工坊,一門瀕臨失傳的獨門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