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中國記者發現,開年出現的16隻「日光基」並不只投A股,其對港股的投資比例最高可達50%,若以機構對今年1月份新基金市場最高募集3000億的預測為依據,按照港股的投資比例計算,3000億資金中最高可有1400億資金流向港股。
值得一提的是,自1月4日起,南向資金已經連續七個交易日淨買入在百億元以上,截至2021年1月12日,南向資金今年累計淨流入已逾950億港元,這些資金有相當比例來自那些2020年在A股躺賺的基金經理,倉位開始南移。港股估值優勢備受資金關注,機構普遍認為港股在今年或有機會,A股上漲2年多數估值已不便宜,當前恒生AH溢價指數仍在高位,對國內資金極有吸引力。
3000億資金都買A股嗎?
1月12日,南方消費升級基金正在發行,募集上限為50億資金,發行當日南方基金即發布基金提前結束募集公告。據公告,南方消費升級募集截至日期提前至1月12日,自1月13日(含)起不再接受認購申請。
統計數據顯示,在七個交易日內,國內基金公司旗下16隻偏股型基金產品實現一日售罄,已募集了至少1000億資金。進一步根據東吳證券的預測,今年1月新發基金已披露的募集目標合計2480億元,全月有望衝擊2020年7月高點3000億元,1月或將迎來基金髮行規模新高。
券商中國記者根據招募說明書發現,上述16隻偏股型基金產品,清一色將港股資產列為主要的投資對象,且投資比例基本一致。
根據南方消費升級基金披露的招募說明書,基金股票投資佔基金資產的比例範圍為60%-95%,其中港股通股票投資比例不得超過股票資產的50%。另以首募資金規模超百億的博時匯興回報基金為例,該基金投資股票資產佔基金資產的比例為0%―95%,可同時投資A股、港股,其中港股通標的股票的投資比例為股票資產的0%-50%。
按照以上基金合同規定的上限,也就是說,內地基金髮現市場火爆、日光基的密集出現,實際上正為港股市場帶來顯著利好,若按照東吳證券對今年1月份3000億的募集目標看,按照基金合同的投資比例計算,內地流向香港股票市場的資金最高可達1400億。
「這可能也將降低A股市場的資金預期,進來的這些資金並不是都會流入A股市場。」華南地區一位業內人士認為,在A股核心資產被基金抱團導致股價快速增長、估值高企的背景下,募集的資金是否會全部配置到A股資產上存在疑問,很可能通過港股通的通道分流出去。
基金經理股票倉位正在南移
統計數據也顯示出,在跨入2021年後,主力資金南下的意圖。
券商中國記者注意到,1月11日,南向資金淨流入達195億港元,創港股通開通以來最高。其中,滬市港股通淨流入105.69億港元,深市港股通淨流入89.17億港元。
實際上,這種情況自基金經理欣喜告別躺賺的2020年A股市場後,就已出現,基金經理2020年度排位賽剛剛落幕,南下資金的熱情就開始升溫,自1月4日起,南向資金已經連續七個交易日淨買入在百億元以上,截至2021年1月12日,南向資金今年累計淨流入已逾950億港元。
這些南向資金從哪裡來?券商中國記者注意到,近期A股市場基金重倉股波動的現象值得關注,在相當程度上代表著基金經理為新年投資進行調倉的現象,尤其是在1月11日南向資金淨流入創港股通歷史新高之際,當日基金抱團股的鬆動跡象,顯示出基金經理可能兌現了A股市場相對估值較高的標的。
考慮到目前市場上的主流基金產品,實際上大多將港股通列入最高50%的投資範圍,基金經理在A股熱門股票上的調倉操作,為這些基金經理配置港股公司提供了操作空間。
國內一位關注港股市場的基金經理向券商中國記者表示,2021年海外權益市場主要的機遇在於――港股在海外貨幣政策寬鬆和弱美元,疊加中國經濟一枝獨秀,同時國內信用環境偏緊,在上述多重利好支撐下,預計港股迎來盈利提升和估值回升的行情。
從數據上,部分大盤指數估值已明顯超過近些年均值,呈現「過熱」狀態。
數據顯示,代表大藍籌的滬深300目前市盈率為16.87倍,超過最近10年12.09倍的平均水平以及12.05倍的中位數水平,已和2015年的牛市頂峰接近。
而從具體的行業配置情況看,在基金抱團最為兇猛的新能源方面,估值高企的狀況尤其明顯,截至2021年1月12日,最近一年新能源主題類基金的平均漲幅已超過99%。在此背景下,一些基金經理及時兌現估值高企的新能源股票,部分基金基本完成調倉。
「我調倉的核心想法是這些標的泡沫化成分比較大,我還是想組合不要波動太大,那些股票彈性都非常強,它進入泡沫化區間,我沒法把控。」華南地區的一位基金經理向券商中國記者指出,2021年A股市場的難度會大的多,白酒、醫藥在過去四、五年都在估值擴張,炒得很火,一直漲,但業績卻沒有那麼快,企業經營變化也沒有那麼大,上漲的邏輯一直都是估值擴張所驅動,但估值擴張不可能一直持續。
相對於基金抱團的A股資產而言,港股市場的估值優勢備受關注。指數層面看,當前AH溢價指數為142處於較高水平,截至20年12月底恆指PE-TTM約15x,顯著低於全球其他指數估值;從行業個股層面看,多數行業AH兩地普遍還存在著較大的估值價差。
「A股上漲2年多數估值已不便宜,當前恒生AH溢價指數仍在高位,對國內資金極有吸引力。」光大證券在一份研究報告中認為,香港市場整體盈利的70%左右源自中資股,全市場盈利增速與中國內地經濟密切相關。2021年上半年,低基數效應和全球經濟大概率震蕩復甦,內地經濟有望保持較高增速,進而帶動港股盈利高增長。港股作為離岸市場,對盈利趨勢反映尤為充分,歷史復盤看,內地經濟基本面向好港股盈利增速向上時,港股走牛且相較A股有望獲得更好的收益。
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最近也指出,A股市場可能在2021年年中有調整的可能。對於白酒股的持續上揚,李迅雷認為,其中有一定的邏輯性,但漲的結構上有一點問題,有些不應該給更高估值,但表現很強勁。總體來說,要理性來看,更長遠的角度來看。而對於港股市場,李迅雷認為,考慮到資本市場長期供給不足,陸港通規模擴大的背景下A+H溢價率擴大,即使2021年港股沒機會,2022年也一定有機會。
嘉實瑞成基金經理張金濤也強調,伴隨中概股回中國香港做二次上市,也慢慢的納入到恒生指數裡面去,現在指數的結構變得更加有成長性,港股具有估值低位、長期盈利向好、中長期流動性有望寬鬆和行業結構長期優化四大優勢,2021年港股投資機會大概率強於A股。
來源: 券商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