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像地球的行星被發現——距地球100光年

2021-01-10 理科生眼中的世界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運輸系外行星調查衛星(TESS)在其恆星的宜居區域中發現了它的第一顆地球大小的行星,該距離的範圍可能是恰好允許在地面上存在液態水的條件。科學家使用NASA的Spitzer太空望遠鏡確認了這個名為TOI 700 d的發現,並且對行星的潛在環境進行了建模,以幫助為將來的觀測提供依據。

迄今為止,TOI 700 d是在恆星的宜居帶中發現的僅有少數幾個地球大小的行星之一。其他還包括TRAPPIST-1系統中的幾顆行星以及NASA克卜勒太空望遠鏡發現的其他行星。

「 TESS的設計和發射是專門為尋找繞附近恆星運行的地球大小的行星而設計的,」位於華盛頓的NASA總部天體物理學部門主管Paul Hertz說。「附近恆星周圍的行星最容易被太空和地球上的大型望遠鏡跟蹤。發現TOI 700 d是TESS的一項關鍵科學發現。用斯皮策確認行星的大小和可居住區狀態是斯皮策接近時的又一項勝利今年一月科學操作結束。」

TESS一次監視27天的大片天空,稱為扇區。從我們的角度來看,這種長距離凝視使衛星能夠跟蹤由於恆星在其恆星前橫越軌道而引起的恆星亮度變化,這一事件稱為過境。

TOI 700是一顆矮小,酷炫的M矮星,位於南部多拉多星座,距我們只有100光年。它大約是太陽質量和大小的40%,大約是其表面溫度的一半。這顆恆星出現在任務第一年觀測到的TESS的13個扇區中的11個中,科學家們通過它的三個行星捕捉到了多次過渡。

這顆恆星最初在TESS資料庫中被錯誤歸類為與我們的太陽更相似,這意味著這些行星看上去比實際的更大,更熱。與TESS小組成員一起工作的一名高中生Alton Spencer等幾位研究人員發現了該錯誤。

芝加哥大學的研究生艾米麗·吉爾伯特(Emily Gilbert)表示:「當我們修正了恆星的參數時,它的行星尺寸減小了,我們意識到最外層的行星大約與地球大小相同,並且位於宜居區域。「此外,在11個月的數據中,我們沒有看到恆星產生耀斑,這增加了TOI 700 d適宜居住的機會,並使對大氣和地面狀況的建模變得更加容易。」

吉爾伯特和其他研究人員在火奴魯魯舉行的美國天文學會第235次會議上介紹了這些發現,三篇論文(吉爾伯特領導的其中一篇)已提交給科學期刊。

最裡面的行星稱為TOI 700 b,幾乎與地球大小一樣,可能是巖石,每10天完成一次軌道。TOI 700 c是一顆中行星,每16天繞軌道運行,是地球的2.6倍,介於地球和海王星的大小之間,可能是一個以天然氣為主導的世界。TOI 700 d是該系統中最廣為人知的行星,也是居住區中唯一的一顆行星,其測量的距離比地球大20%,每37天繞軌道運行一次,並從其恆星接收太陽向地球提供的86%的能量。人們認為所有行星都被潮汐鎖定在其恆星上,這意味著它們每個軌道旋轉一次,以使一側在日光下不斷沐浴。

天體物理學中心天文學家約瑟夫·羅德裡格斯(Joseph Rodriguez)領導的一組科學家| 麻薩諸塞州劍橋市的哈佛和史密森尼大學要求與Spitzer進行後續觀察以確認TOI 700 d。

羅德裡格斯說:「鑑於這項發現的影響-這是TESS的第一個可居住區地球大小的星球-我們確實希望我們對這個系統的理解儘可能具體。」 「 Spitzer完全按照我們的預期看到了TOI 700 d的過境。這是對任務傳承的極大補充,該任務幫助確認了TRAPPIST-1行星中的兩顆,並確定了另外五顆。

Spitzer的數據提高了科學家對TOI 700 d是真實行星的信心,並使他們的軌道周期測量值提高了56%,其尺寸提高了38%。它還排除了傳輸信號的其他可能的天體物理原因,例如系統中存在較小,較暗的伴星。

Rodriguez和他的同事還使用了全球Las Cumbres天文臺網絡中一米長的地面望遠鏡的後續觀測結果,將科學家對TOI 700 c的軌道周期和大小的信心分別提高了30%和36%。

由於TOI 700明亮,在附近並且沒有星狀耀斑的跡象,因此該系統是當前地面觀測站進行精確質量測量的首選。這些測量結果可以證實科學家的估計,即內行星和外行星都是巖石的,而中行星是由氣體製成的。

未來的任務也許能夠確定行星是否有大氣,如果有的話甚至可以確定它們的成分。

儘管TOI 700 d的確切條件尚不清楚,但科學家可以利用當前信息(例如行星的大小和它運行的恆星的類型)來生成計算機模型並進行預測。位於馬裡蘭州格林貝爾特的美國宇航局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的研究人員對TOI 700 d的20種潛在環境進行了建模,以評估是否有任何版本會導致表面溫度和壓力適於居住。

他們的3D氣候模型檢查了通常與科學家認為是潛在可居住世界相關的各種地表類型和大氣成分。由於TOI 700 d在潮汐作用下被鎖定在其恆星上,因此該行星的雲層和風型可能與地球截然不同。

一種模擬包括海洋覆蓋的TOI 700 d,它具有緻密的,以二氧化碳為主導的大氣,類似於科學家懷疑火星年輕時包圍的大氣。模型大氣在面向恆星的一面包含一層深層的雲層。另一個模型將TOI 700 d描繪為現代地球的無雲,全陸版本,風從行星的夜側流走,並會聚在直接面對恆星的點上。

當星光穿過行星的大氣層時,它會與二氧化碳和氮等分子相互作用,產生獨特的信號,稱為光譜線。由大學空間研究協會高加德訪問學者Gabrielle Englemann-Suissa領導的建模團隊為TOI 700 d的20個建模版本生成了模擬光譜。

「總有一天,當我們擁有來自TOI 700 d的真實光譜時,我們可以回溯,將其與最接近的模擬光譜匹配,然後將其與模型匹配,」 Englemann-Suissa說。「這令人興奮,因為無論我們從地球上了解到什麼,它看起來都將與地球上的東西完全不同。」

TESS是由麻省理工學院在麻薩諸塞州劍橋市領導和運營的,由NASA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管理的NASA天體物理學探險家任務。其他合作夥伴包括位於維吉尼亞州福爾斯徹奇的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美國宇航局位於加利福尼亞矽谷的艾姆斯研究中心;位於麻薩諸塞州劍橋的哈佛史密森天體物理學中心;麻省理工學院的林肯實驗室;和巴爾的摩的太空望遠鏡科學研究所。全世界有十多所大學,研究所和天文臺參加了這次任務。

加利福尼亞州帕薩迪納市的噴氣推進實驗室負責為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在華盛頓的科學任務局管理Spitzer太空望遠鏡任務。科學操作是在帕薩迪納市Caltech的Spitzer科學中心進行的。太空業務總部設在科羅拉多州利特爾頓的洛克希德·馬丁太空公司。數據存儲在位於Caltech的IPAC的紅外科學檔案中。加州理工學院為NASA管理JPL。

建模工作由Goddard的Sellers系外行星環境合作組織資助,這是一個多學科的合作,匯集了專家來構建全面而複雜的計算機模型,以更好地分析當前和將來的系外行星觀測。

相關焦點

  • NASA發現宜居星球,距地球約100光年
    to a web browser that supports HTML5 video NASA發現宜居星球
  • 距地球42光年,一顆「新地球」被發現,氧氣比地球多3倍!
    通過深入的研究表明,這顆新地球完全適用於人類生存,主要是它的環境與地球高度相似,這究竟是怎樣的新地球呢?距地球42光年,一顆「新地球」被發現,氧氣比地球多3倍! 這顆新地球名叫克卜勒452b行星,距地球1400光年,這個數字還是非常遙遠的。
  • 比地球更舒適!科學家發現24顆超宜居行星,距地球超100光年
    這是美國航天局提供的新確認的行星運轉概念圖。新華社 / 美聯美國和德國研究人員認為,地球不一定是全宇宙中最宜居星球,太陽系外有 24 顆行星可能比地球更適合生命體居住。同時就職於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和德國柏林工業大學的教授德克 · 舒爾策 - 馬庫赫牽頭這項研究,與德國馬克斯 · 普朗克太陽系研究所和美國維拉諾瓦大學天文學家合作,確定 " 超宜居 " 標準,例如行星年齡、質量、體積、表面溫度、是否有水、與恆星距離等。他們最終從 4500 顆已知地外行星中篩選出 24 顆 " 超宜居 " 行星。
  • NASA發現首顆地球大小宜居行星 離地球「僅」100光年
    NASA發現首顆地球大小宜居行星 離地球「僅」100光年  黃琨 • 2020-01-07 18:02:56 來源:前瞻網
  • 距地100光年,天文學家發現一顆類地行星,或為宜居星球
    有天文學家推測,大約是地球上沙子數量的100倍。我們都知道,沙子是多到數不清的,試問大家如果去海邊,或者在平時看到了沙子堆,根本就不會想要去數沙子有多少顆,因為這顯然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由此可見,在宇宙中地球這樣的行星根本就不算稀奇,我們沒有找到地外生命,或許真的只是因為我們的科技不夠發達,當然,也有可能我們從一開始探尋的方向就錯了。為何這麼說?
  • NASA發現最像地球、適宜人類居住的行星Kepler-186f
    雖然渺小的人類仍然掌控不了浩瀚的宇宙,最遠的觸角也仍是在太陽系內折騰,但我們的觀察工作卻始終在推進,研究人員也不會忘記尋找適宜人類居住的「第二個地球」,不管這樣的星球實際離我們有多遠。NASA的克卜勒太空望遠鏡(Kepler Space Telescope)最近在這樣的尋找工作中似乎有了突破性進展,研究人員發現了一顆體積近似地球,而繞恆星運行軌跡和距離也比較適宜人類居住的行星。
  • NASA發現宜居行星,距地約100光年
    利用行星推動器驅使地球一起逃離太陽系,在現實生活中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唯一可以做的是,在地外世界尋找第二顆星球,進而星際移民。 在接下來的數十年裡,他們先後對太陽系其餘七大行星和一些天然衛星進行了初步探測,可結果都是不盡人意,發現不了第二顆適合生物生存的星球。
  • 距地約580光年的「地球二號」,要飛多久才能到達?
    引言:除地球外,還有哪顆星球適合人類?天文學家注意到了一顆與地球相距超過500光年的行星,人類有能力去到那裡嗎?一直以來,人類都對地外星球充滿期待。生活在地球之內,我們看到了地球強大而無私的一面,但與此同時,我們也漸漸感受到了地球的疲憊與無奈。
  • 距地88光年,一個完美的恆星系統被發現,這裡不缺「超級地球」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根據美國《sciencealert》報刊上近日刊登的一篇科學報告,在距離地球88光年之外的地方,科學家們發現了一個非常完美的恆星系統,目前已知的是,這個恆星系統中擁有6顆行星,和太陽系非常相似
  • 科學家發現新星體,距離地球143光年,為何被稱作「流浪行星」?
    浩大的宇宙中存在著數以萬計的星體,地球不過是數以萬中的一個罷了。在地球的周圍也存在著很多星體,太陽和月亮就是與地球關係最密切的夥伴,正是因為與太陽,地球才擁有了四季與晝夜。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人類也憑藉自己的力量進入了宇宙,開啟了探索之旅,我們可以看到很多星體都在不斷的進行運動。
  • 又一超級地球出現?距地球4光年外,科學家卻擔心其他文明存在
    因此,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在宇宙中出現,科學家們開始嘗試尋找地球外行星上的人類可以居住的地球,即地球2.0版,在這種情況下,未來人類在宇宙中進行星際遷移是必然的趨勢,而能夠允許生命在這些地球上轉移的大前提是,找到正確的第二個地球。正當科學家們忙於研究時,卻意外地發現了一個距地球僅4光年的行星,它擁有適宜人類生存的環境,非常適合人類進行星際遷移。
  • 地球表兄弟克卜勒186f行星引關注 因跟地球差不多大
    綜合外電報導,國際天文組織18日說,一個最新被發現的星球看起來正適合我們所知的生命存在條件。不太大又不太小,不太冷又不太熱。這顆名叫克卜勒-186f的行星圍繞一個恆星運行,距地球500光年,跟地球差不多大。就像天文學家解釋的,它圍繞它的恆星運行,距離正好可以使行星表面有液態水。我們知道,這是生命存在的基本條件。
  • 地球表兄弟克卜勒-186f行星 或有生命存在
    【科技訊】5月10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國際天文組織在最新公布發現一個最新的星球,體積與地球大致相同,溫度適宜,行星表面很有可能存在液態水。在已經發現的行星中,是目前已知的最適合人類所知的生命生存條件的星球,很有可能有生命跡象。
  • 1400光年外的行星克卜勒452b,為何被稱為地球的「表兄弟」?
    在多年對太陽系各大行星觀測之後,科學家們認為太陽系中只有地球擁有生命形式,可以說我們人類在太陽系中是無比孤獨的,而太陽系以外眾多行星的發現,使科學家們欣喜若狂,在這些行星中,是否有像地球一樣,具有可以為生命的誕生和發展演化提供適宜條件的個體存在呢?
  • 又一顆藍色星球被發現,距地球63光年,專家勸告最好別靠近!
    又一顆藍色星球被發現,距地球63光年,專家勸告最好別靠近!:39 來源:科技看天下 原標題:又一顆藍色星球被發現
  • 科學家稱:首次在銀河系發現地球大小的流浪行星
    當一顆行星「四處漂流」會發生什麼?目前,科學家最新觀測發現一顆地球體積大小的流浪行星正在穿越銀河系,此前從未觀測到該現象。科學家猜測銀河系存在數十億顆自由漂浮的流浪行星,但到目前為止,在太陽系以外發現的4000顆行星中,僅有少數是銀河系流浪行星,大多數流浪行星體積非常龐大,其質量是木星的2-40倍(一顆木星相當於300顆地球)。
  • 又發現2顆「超級地球」,最近僅19光年!
    2顆可能宜居的「超級地球」被發現,分別命名為GJ180d和GJ229Ac,距離太陽19光年和40光年。藝術家創作的GJ229Ac概念圖,Illustration is by Robin Dienel 這兩顆星球的體積大小分別是地球的7.5倍和7.9倍,需要106天和122天完成公轉。 此次共有5顆太陽系外行星和8顆候選行星被發現,除了兩顆「超級地球」,還有一顆「冷海王星」。
  • 如果人類沒了地球,我們還能去哪?這些「類地行星」或成第二家園
    據研究該星球上可能具有流動水和大氣層,但距地球有1400光年,目前人類要是想到達克卜勒452b還是遙不可及的。或許在遙遠的未來,人類能將宇宙飛行器的速度達到光速,只要解決一系列生存問題,說不定克卜勒452b還真有可能成為人類第二個家園。
  • 最像地球的系外行星究竟是什麼樣子?-地球,系外,行星,Kepler-186f...
    據美國航空航天局噴氣推進實驗室(JPL)網站,藉助美國航空航天局克卜勒空間望遠鏡的數據,天文學家們首次發現一顆地球大小,且位於宜居帶中的系外行星。此次發現的這顆系外行星編號克卜勒-186f(Kepler-186f),這一發現證實了地球大小的系外行星存在於其他恆星周圍的宜居帶之中。儘管此前便已經在其他恆星周圍的宜居帶中發現了系外行星,但它們的大小都至少要比地球大出40%以上,並且要想了解它們的組成物質也將充滿挑戰。
  • 天文學家觀測到一個年輕的恆星系統,發現的類地行星像原始地球?
    智利的歐洲南方天文臺的甚大望遠鏡(VLT)是目前世界上解析度最高的光學望遠鏡,近日天文學家公布了一個完整的恆星系統,這顆名為TYC 8998-760-1的恆星距離地球約有300光年,形成時間比較短暫是一個年輕版的太陽系,值得人們關注的是這個恆星系統中有幾顆行星正位於恆星宜居帶上,天文學家通過甚大望遠鏡觀測到了這顆恆星周圍幾個大型行星的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