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慘世界:以歌唱出雨果之聲

2021-03-04 番茄古典音樂

   音樂劇版的《悲慘世界》的成功之處正是將這種抒情戲發揮到了極致,人物的內心獨白變成了動人的詠嘆,而革命者的悲壯與義勇也通過「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這樣極具感召力的曲子展現出來。像馬瑞斯與柯塞特互相告白的那一場戲,大約也只有音樂劇這種形式能將暗戀馬瑞斯的艾潘妮的心聲與其並置,讓觀眾在領會兩情相悅的美好之時,也充分體會到暗戀之痛。

   電影版《悲慘世界》保留了音樂劇的絕大部分曲目,充分發揮了音樂劇之所長,但電影這種形式又可同時補其之短。一方面,音樂劇迫於舞臺所限,無法展現豐富的環境與時代背景信息,而這正是電影的長處;另一方面,相比舞臺表演,電影的特寫鏡頭無疑更利於展現人物的內心。霍珀版的《悲慘世界》是一個奇妙的文本,因為它可以說是原著小說、音樂劇和電影三種文本的疊加。它在160分鐘內為我們講述了一個動人的故事,帶我們走過了一個感人又充滿教義的旅程。

   一言以蔽之,整部電影最富魅力的點是音樂劇改編,音樂唱詞令人震撼;電影最大的限制也是音樂劇,音樂劇式的轉場,音樂劇式的舞臺,音樂劇式的人物,音樂劇式的渲染。158分鐘的影片對白不到5分鐘,其餘全部由演員的演唱組成。對於音樂劇愛好者來說,這樣的編排相當過癮,對於普通觀眾則需要時間適應。影片的眾多歌曲中,既有《I dreamed a dream》《On My Own》這樣的憂傷系,也有《Do you hear people sing》《One day more》的恢宏範兒。全片所有歌曲都來自音樂劇,只有冉-阿讓在接回童年珂賽特時演唱的《Suddenly》是原創,這首歌也入圍了奧斯卡最佳原唱歌曲。

Samantha Barks 《On My Own》

相關焦點

  • 悲慘世界+一線希望+百科全書=雨果《悲慘世界》
    悲慘世界的主線《悲慘世界》的人性教化功能研究-垂楊紫陌。法國文豪維克多·雨果於1862年發表的長篇小說《悲慘世界》是一部反映了當時法國社會的史詩級繪卷,其內容涵蓋了拿破崙戰爭和其後十幾年的時間,故事的主線圍繞著犯了盜竊罪的苦刑犯冉阿讓的經歷展開。作者在作品中融入了對法國歷史、革命、戰爭、道德哲學、法律、正義、宗教信仰的多方位思考。
  • 重溫雨果佳作:《悲慘世界》的人道主義精神
    不久前,由英國導演湯姆·霍珀執導的影片《悲慘世界》榮獲第八十五屆奧斯卡三項大獎,不禁令人再次想起法國著名作家維克多·雨果和他的傳世佳作《悲慘世界》。雨果是法國民族詩人、劇作家、小說家、政論家和文藝理論家,法國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領袖,他的創作活動長達60餘年,對整個19世紀的法國文學產生了巨大影響。
  • 雨果《悲慘世界》與列夫託爾斯泰《戰爭與和平》
    前段時間無意中看到有文章推薦《悲慘世界》,說是世界前十大經典名著之一。印象深刻的就是推薦了《戰爭與和平》和《悲慘世界》。《戰爭與和平》我在看過的書中也經常有其他名家給予極高的評價。看雨果的《悲慘世界》猶如看經典的推理小說,結構緊湊,語言精煉。書中任何一個被描寫的人、物、事,絕對是伏筆,作者惜字如金但該交代的該描寫的,作者會非常細緻、耐心、精準的敘述。能被無數專業人士反覆閱讀,反覆推敲,反覆推薦的經典作品,它絕對是有資本、有實力、有權利稱作經典的!
  • 淺談《悲慘世界》:雨果的人道主義思想與空想主義思想
    雨果在小說《悲慘世界》的序言中曾經提出了當代社會三個亟待解決的問題:"貧窮使男人潦倒,飢餓使女人墮落,黑暗使兒童軟弱"。這是理解小說主題的關鍵。作為一個講壇和詩人,他(雨果)像暴風一樣轟響在世界上,喚醒人心靈中所有美好的事物,他教導每個人熱愛生活、美、真理和法蘭西。
  • 領讀經典-外國文學 | [法國]雨果:《悲慘世界》
    領讀經典-外國文學 | [法國]雨果:《悲慘世界》 2020-04-09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雨果《悲慘世界》的人物點評!
    《悲慘世界》這部經典巨著已經誕生100多年了,之所以被稱為巨著,被世人廣泛傳播,我認為是他深刻的描寫了亙古未變的人性!
  • 【一本好書】維克多·雨果《悲慘世界》
    雨果於此時期四出奔走鼓吹革命,為人民貢獻良多,贏得新共和政體的尊敬,晉封伯爵,並當選國民代表及國會議員。三年後,拿破崙第三稱帝,雨果對此大加攻擊,因此被放逐國外。此後20年間各處漂泊,此時期完成小說《悲慘世界》,同名音樂劇即依此小說改編而成。1870年法國恢復共和政體(第二共和),雨果亦結束流亡生涯,回到法國。1885年,雨果以83歲高齡辭世,於潘德拉舉行國葬。
  • 雨果書寫的傳奇魅力150年 《悲慘世界》的N版本
    《悲慘世界》被認為是影視改編的「永恆的主題」。作為法國大文豪維克多·雨果的代表作,它可能是世界上被改編成電影次數最多的小說了。經雨果本人同意,它就由百代公司拍成4段式故事片。美國曾4次把該小說改編成影片,甚至連埃及也拍過《悲慘世界》。1958年,第一部彩色故事片《悲慘世界》與觀眾見面,法國當時的一些大明星都參加了演出。最新電影版《悲慘世界》已於今日登陸中國。該版本來自於執導過《國王的演講》的英國導演湯姆·霍伯(Tom Hooper),只不過,這一次,英國人改編的母本來自於音樂劇《悲慘世界》。
  • 雨果《悲慘世界》合集(共39集)| 紅塵三曲
    之二,紅塵紅塵囂囂也經年,流淚斷腸有誰憐?手中苦執多少事,醒來不值幾文錢!之三,約定曾經約定掛心頭,青絲斑駁未敢休,花叢飄香難回顧,紅塵仙鄉為誰留?轉載自| 靜謐歲月                         雨果《悲慘世界》合集(共39集)               《悲慘世界》是由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在1862年發表的一部長篇小說,其內容涵蓋了拿破崙戰爭和之後的十幾年的時間。
  • 以2018世界盃為序,法國再出《悲慘世界》,劇情卻比雨果原著還慘
    提起《悲慘世界》,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法國大文豪雨果的巨著,但是很少有人把現在的法國跟書裡描寫的法國相提並論,只有浪漫之都巴黎的美名遠播。但是今年奧斯卡和坎城電影節上衝出的一匹處女作黑馬,卻讓不少觀眾看到了法國的另一面。
  • 《悲慘世界》:歐洲浪漫主義文學最經典的作品,雨果最深沉的思考
    《悲慘世界》的經典性毋庸置疑。它堪稱世界上擁有讀者最多的法國文學作品之一。至今,人們對它仍是愛不釋手,好萊塢曾多次將它搬上電影銀幕。音樂劇也廣受讚譽。託爾斯泰甚至將《悲慘世界》居於小說之冠。雨果在《悲慘世界》中有太多話想表達,但是,愛也許是所有話題的永恆。作品整體上是二元的善惡並行,"大愛與小愛"雙線交織,烘託出"人道與秩序"之間的平衡取捨,在結構上對稱而完滿。冉·阿讓和芳汀都只是最普通不過的人,因為一次"小失足"後,所遇之人對待其過錯的態度不同,得到了兩種截然相反的命運。
  • 這部《悲慘世界》和雨果沒什麼關係,卻足夠引人深思
    法國大文豪維克多·雨果的代表作《悲慘世界》盡人皆知。所以,當今年的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提名名單裡出現法國導演拉吉·利拍攝的《悲慘世界》的名字時,我巴巴地想找來看,因為我太喜歡這部名著了,已經看過不下五六遍。但始終找不到這部片子的資源。兩天前,我終於找到了這部片子,但驚訝地發現,它與雨果的《悲慘世界》根本就沒多大關係。全片只有兩處提到了維克多·雨果。
  • 《悲慘世界》悲慘世界
    【透過電影·看世界】43-悲慘世界如果你對世界名著有興趣,但又覺得看書太枯燥,不妨來看看電影版的名著改編吧!《悲慘世界》是雨果鑄就的名篇,不得不說原本小說當中的人物情節環環相扣,本就動人心弦。而用電影音樂劇的方式表達出來,人物更加直觀立體,豐富多彩。其中故事情節不多加贅述,有興趣的可以去看看這部電影。
  • 【名著選讀】雨果《悲慘世界》
    點擊箭頭所指的世界名著每日讀,每日陪你有品位地閱讀編輯:世界名著每日讀(ticesmall)      《悲慘世界》是法國十九世紀浪漫派領袖雨果繼《巴黎聖母院》之後創作的又一部氣勢恢宏的鴻篇巨著。全書以卓越的藝術魅力,展示了一幅自1793年法國大革命至1832年巴黎人民起義期間,法國近代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的輝煌畫卷,最大限度地體現了雨果在敘事方面的過人才華,是世界文學史上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結合 的典範。小說集中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義思想,飽含了雨果對於人類苦難命運的關心和對末來堅定不移的信念,具有震撼人心的藝術感染力。
  • 這不是雨果《悲慘世界》,而是法國的悲慘巴黎,震撼直擊人心
    -----《悲慘世界》只為碎片化時間的您,用心分享一部好電影,大家好我是樹,今天要為您分享的電影是法國導演拉吉·利的《悲慘世界》。然而看完《悲慘世界》這部電影之後,你就會知道隱藏在所謂自由繁榮的資本主義國家背後的種種暴力,也會明白中國和平法治社會秩序的來之不易。
  • 雨果名著改編電影之《悲慘世界》,開端平平無奇,後段精彩至極!
    雖然本片在創作理念上主要突出的是社會意識形態差異所導致的衝突,但最終指向卻實落在少年一代,面對那些氣勢洶洶的大人臉上的暴戾,他們眼中的兇狠,他們傳遞的恃強凌弱,他們遵循的目無法紀,統統盡收眼底,最後轉化為少年手中熊熊燃燒的怒火,狠狠地砸向悲慘世界。相比東木刻畫出的溫情守望者,這裡只有雨果筆下的邪惡莊稼漢。
  • 《悲慘世界》之前世今生
    獻給愛女1851年12月11日,雨果以排字工的身份流亡布魯塞爾;憤怒出詩人,拿破崙三世「這個混蛋只被烤了一面,我要接著烘烤他的另一面」。1853年9月15日,摯愛亡女的詩人接到一項必須完成的任務:呼喚愛女亡魂的靈動桌,請求他「把《悲慘世界》寫完」。
  • 雨果和他的《悲慘世界》,一部拯救靈魂的巨著,照亮了漆黑的夜
    最近利用空閒的時間把法國作家雨果的小說《悲慘世界》花十來天時間又通讀了一遍,給我心靈帶來的感動和喜悅是無如倫比的。如果說世界文學名著浩如煙海,都是一座座巍峨的高山,那《悲慘世界》無疑是群山中最高的一座。
  • 音樂劇《悲慘世界》
    音樂劇《悲慘世界》昨晚《好堂老電影》第192期,分享的是音樂劇《悲慘世界》。震撼。今天走在校園,還在不自覺哼唱《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你可曾聽到人民的聲音)。關於音樂劇,現場觀賞過《貓》《歌劇魅影》《巴黎聖母院》(點看巴黎聖母院)以及《阿爾茲記憶的愛情》(點看阿爾茲記憶的愛情)等。
  • 法語文學翻譯家餘中先談《悲慘世界》:「悲慘世界」是悲慘的人的世界
    1978 年,他考上北京大學法語系,進入法語文學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雨果和他的小說《悲慘世界》無疑都是熠熠生輝的。《悲慘世界》最早叫《貧困》,是一個名詞,後來改為形容詞「悲慘的」。「悲慘世界」其實是指悲慘的人的世界。十幾歲:從事法語文學翻譯和研究後,您是如何一步步加深對雨果及其小說《悲慘世界》的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