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英宗奪門之變當晚于謙在幹什麼?他為何不阻止這場政變?

2020-12-28 千佛山車神

奪門政變是一場軍事政變,這場政變從策劃到實施僅用了幾天時間,以于謙為首的內閣官員都來不及反應。

明朝正統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北伐瓦剌失敗,明軍在土木堡慘敗,英宗被俘。

消息傳回北京,明廷大臣們便擁立英宗唯一的弟弟朱祁鈺繼位為皇帝,改元景泰,是為景泰帝。在景泰帝的主持下,明朝軍民在北京城下擊敗了裹挾著英宗皇帝的瓦剌大軍,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

(《女醫明妃傳》中景泰帝)

瓦剌人走後景泰帝漸漸適應了皇帝的身份,開始忌憚還在大漠的明英宗,希望他永遠不要回來。

然而事與願違,吃了敗仗的瓦剌人卻突然派人入覲明廷,表示願意歸還明英宗,希望緩和雙方關係。

對於接回英宗的事情,明朝大臣們都是支持的,這讓景泰帝很不高興,他抱怨道:當初我不願意做皇帝,是你們非要擁戴我。

景泰帝言外之意是你們現在要把英宗接回來,想把我置於何地啊?想讓我放棄皇位嗎?

景泰帝的心思于謙心知肚明,作為擁戴景泰帝上位的重臣,他站出來安慰景泰帝,表示如今天命已定,就算把英宗接回來你依然還是皇帝,不必擔心。但如果我們不接回英宗,輿論反而對我們不利。

(于謙畫像)

既然于謙都表態了,景泰帝也不好意思再固執己見,就答應了下來。但是景泰帝還不想立即接英宗回來,他想先派人去看看情況,探探虛實。

可是讓景泰帝萬萬想不到的是,他派去和瓦剌接洽的官員楊善居然自作主張的把英宗弄了回來,這可把景泰帝氣炸了,但又無法公開指責楊善,只得把英宗軟禁在了南宮居住。

說實話,景泰帝朱祁鈺在當郕王的時候,哥哥英宗對他很不錯,時常叫他來宮裡玩,徵討瓦剌之前還任命朱祁鈺監國,兄弟感情相當好。

只是無情便是帝王家,面對著權力的誘惑,景泰帝生怕哥哥回來奪權,英宗在回京後如同犯人一樣被看待,在南宮中生活得很艱辛。

(英宗在南宮中的生活很困頓,圖為劇照)

英宗在南宮一住就是七年,原本是沒啥出頭之日了,但就在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景泰帝突然病重,而由於景泰帝唯一的兒子早夭,朝廷官員都擔心大位空懸。

其實景泰帝當時還很年輕,才二十多歲,只要能扛過這場病災,他還可以繼續再生。不過大臣們都擔心萬一,於是準備向景泰帝提出了備選方案,就是復立英宗的兒子朱見深為太子。

朱見深是英宗的嫡長子,很早就被英宗立為太子,但在英宗被俘時朱見深尚且太年幼了,當時又正值生死存亡之際,於是大臣們只得改立年長的朱祁鈺當皇帝。

至於太子朱見深,在英宗的母親孫太后的強烈要求下,朱祁鈺曾保證在繼位後依然將朱見深作為太子,只是朱祁鈺後來沒有遵守承諾,在登基後不久便把朱見深降為沂王,立自己的兒子當了太子。

然而景泰帝的兒子後來夭折了,如今又碰到景泰帝大病,群臣希望景泰帝再復立朱見深當太子。

但是就在復立朱見深的奏摺提出之前,有個叫石亨的人坐不住了。

石亨是一員武將,在土木堡之前曾長期駐守於河北和山西邊境,屢有戰功。到土木堡之變後他又參加了北京保衛戰,在九門之外血戰瓦剌軍,戰後因功封侯,景泰帝對他十分信任,繼續加封他太子太師銜。

雖然備受器重,但石亨並非忠臣,他只是一個投機分子,眼瞅著景泰帝不行了,他開始聯繫宦官曹吉祥,前軍都督府都督僉事張輗和官員徐有貞、楊善、王驥等人,準備玩票兒大的,幫助英宗復闢,立蓋世神功,屆時公爵王爵都不在話下。

(石亨劇照)

張輗、楊善、王驥等人都是英宗時期的提拔的官員和將領,他們對英宗皇帝是有感情的,其中楊善就是當初擅自把英宗接回來的人。

而徐有貞和曹吉祥則與石亨一樣,純屬投機分子,這幫人在商定之後,決議於正月十六手動。

到既定之日當晚,張輗以防備瓦剌軍為由調兵入京,與掌握皇城守衛的石亨一起控制了紫禁城外圍。

隨後這幫人硬闖南宮,由於南宮大門緊鎖,石亨等人把南宮的一面牆都撞爛了,正在屋裡面讀書的英宗聞之大驚,還以為是弟弟派人來殺自己呢。

等到一幫人湧入屋內跪倒在地,英宗這才明白來意,稍作推託他便在眾人的簇擁下直奔皇宮。

英宗回宮之路非常順利,沿途所遇阻攔都遭到英宗的呵斥,侍衛們見是太上皇便不敢擋駕,於是英宗暢通無阻的抵達了奉天殿(今太和殿)。

(《女醫明妃傳》中明英宗)

到了清晨眾臣上朝,驚見英宗早已坐在龍椅上,大家慌忙不知所措。此時徐有貞大喊:「太上皇復闢了! 」而英宗為了穩定局面,緊接著表示景泰皇帝病重,自己受群臣所託復位,所有官員一律原職留任。

眾臣見木已成舟,也只得跪拜英宗,自此奪門之變結束。

縱觀整個奪門之變過程,僅僅用時一個晚上,京內官員皆不知情,于謙也是直到第二天上朝才得知此事,壓根沒有時間制止。

假如于謙提前得知政變之事,他肯定會挺身阻止,倒不是說他因擁立景泰帝擔心遭到報復,而是景泰帝的皇位是合法,大臣、太后,包括英宗自己都承認景泰帝的合法性,無故廢除景泰帝就等於謀反,于謙肯定不允許的。

但可惜于謙也沒想到石亨等人如此膽大妄為,居然敢發動政變迎回太上皇,這確實出乎于謙意料。而就在英宗復位當天,英宗便將于謙下獄,隨後于謙在徐有貞和石亨的陷害下被冤殺,一代民族英雄死在了自己人手裡,悲哉。

相關焦點

  • 明代宗朱祁鈺對於朱祁鎮防範甚嚴,為何對「奪門之變」卻無力阻止
    七年之後,明代宗朱祁鈺病重期間,石亨等人發動「奪門之變」,明英宗朱祁鎮成功復闢。那麼,面對明英宗的復闢,朱祁鈺為何卻無力阻止?「土木堡之變」後朱祁鈺即位,八年之後朱祁鎮復闢成功正統十四年(1449年)六月,瓦剌太師也先率軍南下,在權宦王振的極力慫恿之下,明英宗朱祁鎮不顧群臣反對,命郕王朱祁鈺留京監國,自己親率大軍出徵。
  • 奪門之變,朱祁鎮一舉奪回皇位,于謙當時在幹什麼,為何不阻止?
    奪門之變,朱祁鎮一舉奪回皇位,于謙當時在幹什麼
  • 奪門之變當晚,于謙知道嗎?如果知道,那又為何沒有阻止他們呢?
    奪門之變前夕,于謙的官職為內閣輔臣加太子少保及兵部尚書。因而,徐有貞曹吉祥等人如果要發動奪門之變,則有很大可能會驚動于謙,畢竟當時北京城內的所有士卒調動都離不開于謙的同意。那麼,問題便來了:奪門之變當晚,于謙是否真的知道徐有貞等人的行動,如果知道,那又為何不阻止他們呢?對於這兩個問題,筆者個人的看法是,奪門之變當晚,于謙肯定是知道的,但之所以不阻止,有以下兩個原因:
  • 意外登基,朱祁鈺保住大明江山,為何他卻無力鎮壓奪門之變?
    這樣一來確實保證了皇位的傳承,可對於很多人來說,就不是什麼好事了,因為像一些庶出的皇子,就沒辦法繼承皇位,除非前面嫡出的子女都死得差不多,否則他們根本沒有繼位的機會。不過,有一些皇子就是例外的,他們的運氣可能比較好,真就得到了繼位的機會,比如景泰帝朱祁鈺。原本他作為庶出皇子,是根本沒有繼承皇位的機會,可一場土木堡之變,徹底改變了他和明朝的命運。
  • 于謙明知道英宗復闢後自己不得好死,為何奪門之變時他不阻止呢?
    景泰八年,明代宗朱祁鈺病重,石亨和曹吉祥、徐有貞等人,從南宮迎出太上皇朱祁鎮復位,史稱「奪門之變」。 奪門之變發起,于謙未必有阻止的能力 第一個原因,景泰朝,雖然于謙掌握了朝廷的軍政大權,但是真正掌握京營的十團營兵馬和京城護衛權力的其實是石亨
  • 忠義無雙的于謙,對明英宗發動的奪門之變,為何無動於衷?
    于謙雖然是朝廷的內閣首輔,位高權重,但歷朝歷代外臣參與皇室內部的鬥爭,尤其是涉及皇位問題,都會想辦法遠遠的避開,或者是視而不見。因為這些問題並不是一個外臣能夠摻和得起的。而且于謙其人,剛毅正直,他只會忠於大明忠於大明皇帝。至於是誰當皇帝可能並不是怎麼太重要。而且對於朱祁鎮,于謙已經盡了做臣子的本分,他無愧於天地良心,更不愧於大明朝廷。
  • 為何有人說中國歷史上得位最不正的皇帝是發動奪門之變的朱祁鎮?
    朱祁鎮在武清侯石亨、左副都御史徐有貞以及原王振門下太監曹吉祥等人的密謀幫助下,重新奪回了皇位,成為了大明第八任皇帝,這就是「奪門之變」。明英宗朱祁鎮兩次登基都可謂「風平浪靜」。第一次乃是明宣宗朱瞻基親傳帝位,地位之正毋庸置疑。第二次登臨皇位乃是「奪」了弟弟朱祁鈺的皇位,這也是引發其地位不正的重要原因。明代宗朱祁鈺的皇位得位正不正?
  • 朱祁鎮復位後,為何要除掉于謙?于謙到底做錯了什麼?
    正統十四年(1449年),朱祁鎮御駕親徵,攻打日益崛起的蒙古瓦剌部,發生土木堡之變,兵敗被俘。孫太后聯合兵部侍郎于謙,扶持郕王朱祁鈺登基稱帝,贏得京師保衛戰勝利。在此之後,明朝迎接明英宗回京,安置於南宮。景泰八年(1457年),朱祁鎮策動奪門之變,廢景帝朱祁鈺,殺少保于謙、名將範廣,迫害景泰一朝的忠良、功臣,復位稱帝,改元天順。
  • 朱祁鈺當了八年皇帝,為什麼會被如此輕易的發動奪門之變?
    說到「奪門之變」,勢必想起與之關聯的另一起政治事件「土木堡事變」。當初明英宗朱祁鎮好大喜功,盲從太監王振的建議御駕親徵結果當了俘虜。本著「國不可一日無君」的政治鐵論,郕王朱祁鈺(朱祁鎮的弟弟)在大臣于謙等人的支持下登上大寶,我相信朱祁鈺當時發自內心的感謝先人智慧過人。
  • 奪門之變:一場暢通無阻的叛變,太上皇親自起兵造反,無人敢阻
    今天小編給您這算得歷史上最順利的政變之事,由太上皇親自帶兵造反的政變。此人正是明英宗,他發動的「奪門之變」不傷一兵一卒,順利地再次坐上皇位。明英宗在「土木堡之變」後被放回明朝,卻又被自己的弟弟明代宗囚禁了近八年,好在有曹吉祥、石離、徐有貞三人組織發動了奪門之變。此時的英宗一聲令下,居然零傷亡就重歸皇位,實屬幸運之人。那麼如此一段極具戲劇化的「奪門之戰」究竟當時是怎樣一種情況呢?
  • 于謙沒有阻止「奪門之變」,為何最後還是被處死?
    土木堡之變後,于謙任兵部尚書,指揮明軍取得京師保衛戰的勝利宣宗朱瞻基繼位當年,叔父朱高煦公然造反,想模仿他爹朱棣再來「靖難」一把,奪侄兒的位,結果當月就被平定,城裡人人都想綁了他出城獻給官軍,朱高煦不得不逃出城門投降。宣宗御駕親徵時,特地叫上了那個聲如洪鐘的監察御史于謙,讓他在軍陣前怒斥朱高煦,歷數大罪。
  • 奪門之變:明英宗連夜記住的功臣名單,不料成為了歷史的笑柄
    朱祁鈺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孫太后肯定是反對的,但她已經無力阻止。出人意外的是,朱祁鈺的髮妻、汪皇后是個正直的人,她堅決反對此舉,朱祁鈺一怒之下,廢掉了自己的皇后。朱祁鈺性格軟弱,廢皇后也許是他一輩子幹得最硬氣的事情。
  • 歷史上最無意義的一次皇位之爭、最噁心的一次炒作———奪門之變
    土木堡之變這樣的事情歷史還會重演,不過被小人所利用,明代發生了最沒有意義的一次政變———奪門之變,又稱南宮復闢。明朝代宗朱祁鈺景泰時期,明代將領石亨、政客徐有貞、太監曹吉祥等於景泰八年擁戴被朱祁鈺囚禁在南宮的明英宗朱祁鎮復位。當時明朝代宗朱祁鈺重病在床無法理視朝政,因為代宗沒有兒子(朱見濟夭折),代宗駕崩之後按祖訓皇位肯定還會回歸到英宗這一系。況且就在奪門之變當天,兵部尚書于謙、吏部尚書王文、禮部尚書胡濙等商議後決定共同上書請求復立沂王朱見深為太子,而且奏疏已經寫好,只是當日時間已晚,眾人打算次日再呈上去。
  • 明英宗復闢後為何不得不斬殺于謙呢?原來有這三方面的苦衷
    那一刻天下聞之,莫不悲傷,然事已至此,于謙再無復生的可能,若說以于謙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的護國功勞,百罪都不用加其身,可惜的是明英宗復位登基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將于謙處死,這是為何呢?明英宗到底有哪些苦衷呢?
  • 明英宗在土木之變被俘後,于謙為什麼選擇了朱祁鈺?
    由於大運河的運輸,通州是京城糧草的主要囤積地,把通州糧草調回京城成為打好北京保衛戰的前提于謙的另一個措施是加固城防並在北京城外設置障礙物。明軍於城上、城垣、堞口新設門扉一萬一千有餘、沙欄五千一百餘丈,以阻擊瓦剌軍。隨後,他又下令關閉京師城門,以示背城死戰的決心。
  • 明朝太上皇在北京故宮太和門重新登基,史稱「奪門之變」
    他實際上已經因病三天不上朝了。景泰有病, 群臣洶洶。太上皇勢力在暗中做準備:司禮監太監曹吉祥,文臣副都御史徐有貞、武官都督張軏(音同「越」。)、武將石亨等,在密室策劃,謀迎太上皇復位。先是,十四日夜,政變策劃者,會聚在徐有貞家。徐有貞大喜,說:「須令南城知此意。」意思是必須要讓太上皇知道我們的意思。張軏說:「陰達之矣。」 意思是一天前已秘密奏達了。又讓太監曹吉祥入宮告訴孫太后。
  • 土木堡之變後,于謙擁立朱祁鈺為皇帝是大明朝當時唯一的選擇嗎
    不過,瓦剌人會利用明英宗做什麼,其實大家心裡都明白。為了不讓皇帝成為瓦剌人敲詐的肉票,最好的辦法就是讓肉票變成不值錢的臭肉,那就只能委屈明英宗由龍變成蟲。 不過這事沒那麼簡單,換皇帝不是做數學題,邏輯推理不管用,至少有以下障礙需要突破。
  • 冤殺于謙復闢皇位後,明英宗竟然完全變了一個人?
    好不容易平安回國,卻又繼續不消停,先趁著弟弟病重的機會發動政變重奪皇位,復闢後龍椅還沒坐熱,就猴急著殺害了先前保衛北京的大功臣于謙。寵信奸佞,敗軍受辱,冤殺忠良。歷代昏君們常見的幾個技術動作,這位明朝皇帝一輩子幾乎全齊。如此人物復闢成了皇帝,難道要繼續把大明王朝,往水深火熱的節奏裡推!
  • 明英宗朱祁鎮之所以能奪門復闢,再登帝位,主要靠什麼?
    明英宗朱祁鎮是明朝第六位(1435—1449年)和第八任(1457—1464年)皇帝,他的一生,堪稱奇特,作為大明王朝的皇帝,一國之君,居然被蒙古瓦剌部也先俘虜,成為階下囚。
  • 朱祁鎮奪門之變復位,為何朱祁鈺不殺了朱祁鎮,卻只是囚禁?
    相信大家只要是一說起明朝這段歷史,肯定就會想到一個名字,那就是朱祁鎮,為什麼會想到朱祁鎮這一點估計大家也可能是因為前段時間的電視劇大明風華的熱播,讓大家知道了這段歷史,明英宗朱祁鎮更是成了大家印象之中比較深刻的一個明朝皇帝,說起了明英宗朱祁鎮就不得不提一個事件土木堡之變,也不得不提明朝的另外一個皇帝,明代宗朱祁鈺,一個問題就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