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能代表北京特色的:一是暴堵,二是爆肚:
要是細說北京人的矯情,還得從爆肚兒說起。很難說是北京人的矯情成就了爆肚兒這一吃,還是爆肚兒養成了北京人的矯情。
只要一份爆肚兒擺在你面前,無論你是資深吃貨,還是初次慕名而來,這時候你都成了行家裡手。爆肚兒就是你的文章,你可以任意發揮你的味覺、嗅覺,這就是對這一吃的矯情。為這矯情十足的美食,也為這矯情十足的吃客,即使是掌勺十幾二十年的大師傅,每天也依然免不了被吐槽。食客 滿意的一句誇讚也不過就是:「嗯-地道!如果再……」
爆肚兒是老北京的傳統吃食兒,把牛或羊的鮮肚切成細條,用沸水「爆」熟後,蘸著調製的佐料吃。
從清末以來,宦官世家、八旗子弟,尤其是梨園行人,都以吃爆肚兒為快。
先上菜:
爆肚兒分類
所謂爆肚兒的肚兒,其實就是牛羊的胃,這可是中國飲食中「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代表,一個羊肚子可分為食信兒、肚板兒(又分陰陽面,去了皮稱「板芯兒」)、肚領兒(又分為「大梁」和「銀錠扣」,去了皮稱「肚仁兒」)、葫蘆、大草芽兒、散丹、蘑菇、蘑菇頭兒等部位,區區數斤的一個肚子被分為十幾個部位,分爆分食,算是天下獨有了吧。
牛爆肚有4種:牛百葉、牛百葉尖、牛肚仁、牛厚頭(也叫葫蘆頭)
羊爆肚分9種:羊散丹、羊肚領、羊肚板、羊肚芯(也叫肚板芯)、羊蘑菇、羊蘑菇頭、羊食信、羊葫蘆、羊肚仁。
其中最嫩的是肚仁,堪稱極品,價格也最貴,幾隻羊的肚兒才能湊出一小碟。
早先,爆肚兒就是爆羊肚兒,沒牛的,據爆肚王老爺子講,水爆牛百葉是從他父親王福奎那兒開始興的,而水爆牛肚仁兒是王金良受油爆肚仁兒啟發,改油爆為水爆,遂流傳開來。
如今反了過來,以牛貨居多,主要是羊肚子嬌嫩,稍經存放及冷凍便不易保鮮,且各部位受火程度不同,較難把握,現在很多飯店裡賣的爆肚兒,其實是爆牛百葉,是為了讓爆肚兒更加大眾化改進而來的。牛百葉便於存放,對廚師的要求也不高,於是京城爆肚館紛紛上馬,真箇是「蘿蔔快了不洗泥」,手藝高低暫且不表,更有甚者竟用熟肚絲下鍋矇騙顧客。介紹幾家老字號:
早年東安市場和天橋兩派
這爆肚兒有東安市場和天橋兩派之分,當年逛東安的有錢人多,這一派的爆肚口味清淡,像蔥花,就放那麼一點兒,有點兒意思就得;逛天橋的窮苦人多,爆肚口味就重,得加滷蝦油醬豆腐。但無論如何,能吃出爆肚的脆嫩齒感、清爽鮮香,便是最佳選擇。
早年在東安市場一溜能有7、8個攤子在賣爆肚。當時東安市場中有吉祥大戲院,戲院裡的這些個名角老闆們,比如裘盛戎、馬連良這些個腕兒,散了戲後要吃夜宵,為了做好這些明星的生意,爆肚兒店也就想法設法提高了檔次。
分秒必爭的手藝
爆肚兒的質量高低取決於選料、洗料、刀切、水爆、調作料等諸多方面。百葉是黑的,即可判斷是糟牛的,肚子上的「草芽子」發黃,證明吃的是青草,食料不同肚子的品質也就不同。洗肚子既要快又要淨,還得用涼水;部位不同,刀法亦不同。
水爆時間要精確至秒:也就是用水「焯」的這個步驟。水量要大,要滾開,火力要特別旺,不同的肚子爆的時間也不同,基本上5-8秒就能出鍋,也是個分秒必爭的手藝。過了火候,肚子就又老又硬,難以入口了。
一份爆肚的上桌,就是一份矯情的開始。
料選的精不精,尤其是火候的老嫩。可以自斟自飲,也可以三五相邀,不是街邊小攤的拖鞋懶散,也不必是高檔酒樓的正襟危坐,只有爆肚兒,讓人隨意,卻又少不了口頭舌尖的細滋慢味兒。
講究的爆肚兒店裡,上菜順序講究「先鮮,再脆,最後嫩」,一定是從最有嚼頭的,比如葫蘆、蘑菇、食信、肚板開始, 吃完最費牙的,然後到有一點點嚼頭,老嫩口感適中的,比如像蘑菇頭、肚領、羊肚芯,然後在嫩一點,比如散丹,也就是咱們常說的百葉,最後是最頂級的肚仁,號稱「陸上鮮貝」,可想而知其鮮嫩。這從老到嫩的吃,您的牙口也能勞逸結合。
醬料
爆肚兒的料不同於涮羊肉的料,因為爆肚兒雖是牛羊身上的物件,卻沒有油星兒,屬於「葷裡素」。所以吃爆肚的料比起涮肉的料要更清淡一些。先放上醬油,用香菜託底,最重要的澆上芝麻醬,您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口味加上蒜汁兒、薑末兒和蔥花。一般來說不加韭菜花等味重的料,不然容易蓋住羊肚兒本身的清鮮。如今,各家各戶的「秘制」醬料才是每家老字號的絕活。
白酒是爆肚兒的好搭檔,就著白酒,吃上盤脆嫩的散丹、蘑菇頭兒或是牛羊肚仁兒,那是至高的享受。歲月如流,可是大夥對爆肚兒的這份矯情,卻始終如一。一百年前如此,一百年後依然。
配料:
淨羊肚(或牛肚)、 滷蝦油 、 芝麻醬 、 醬油 、 醋 、
豆腐乳 、 香菜、 蔥花 、 辣椒油、
製作方法:
1. 清洗:用大盆盛滿涼水(洗肚時不管冬、夏季都用涼水),拿著肚在水中洗去髒物雜質。第一次洗的時間要短,動作要快,不要在水中久泡,以免吸收髒水,爆出來的肚有臭味。洗完一個馬上取出,接著再洗第二個、第三個。逐個洗完一次後,再換水洗第二次.這次可把肚全泡在水中洗,多泡一會(從開始到出水約四、五十分鐘)能把臭味泡出來。最後用水衝洗乾淨,將羊肚分割成肚領、肚散丹、肚蘑菇、肚葫蘆、肚板和食管等六部分。肚蘑菇裡面含有胃液,吃時味鮮,為了不讓它流掉,翻洗後,還要恢復原狀。
羊肚(或牛肚)以當天爆吃最好。如當天不吃或者夏季天熱,必須放進冰箱裡保存。
2. 切條:先撕淨附在肚上面的油,再撕去有草芽一面的皮(牛肚領須撕去內外皮,剩下的即為肚仁);肚散丹、肚葫蘆、肚板等四部分,都要撕去接近腹腔一面的一層薄膜;食管用刀拍扁割開,撕去薄膜。然後,將以上原料(食管在外),順著肉紋切成一寸多寬的條,再橫切成二、三分寬的小條。
3. 調料:將香菜洗淨,切成碎末,連同蔥花、芝麻醬、醬油、醋、辣椒油、滷蝦油和豆腐乳(用原汁調稀)等,一起放入碗內調勻。
4. 爆法:在直徑一尺二寸的鍋內倒入半鍋涼水,用旺火燒沸,按肚的不同部位分別下鍋,用漏勺翻攪。爆的時間:肚散丹約五秒鐘(牛散丹約十五秒);肚板約七秒鐘;肚葫蘆、肚領、肚蘑菇約八秒鐘(牛蘑菇尖約十二秒鐘);食管約十二秒鐘。剛下鍋的肚條是軟綿綿的,等到稍一變挺有勁,或肚仁由乳白色變成白色時即熟,迅速用漏勺撈入盤中,蘸著調料吃。
特點
質地脆嫩,有特殊的鮮味,可與火燒餅同吃.
【京味小吃】01·雖說沒心沒肺,這麼多年吃的可是主席套餐
【京味小吃】02·乍一聽「打臉」火燒,1876年創作,外酥裡嫩
你也可能有病毒後遺症!
點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