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因何感嘆「在北平看花是要趕的」?老百姓去哪兒踏青

2020-12-24 北京日報客戶端

北京的春天「咣當」一下來了,又「呼啦」一下走了,從迎春花向陽而開,到紫藤花如瀑而下,短短一個多月間,長安街的玉蘭、玉淵潭的櫻花、元大都的海棠,次第開放,一日比一日更盛,真可謂京城無處不飛花。

中山公園裡一對母子在賞牡丹

在院落裡仰望著梨花的少女

杏花盛放中的頤和園萬壽山

頤和園樂壽堂前植有玉蘭、海棠和牡丹,取「玉堂富貴」之意。照片中正是盛開的海棠和銅花瓶。佩克哈默攝

陳師曾與夫人及親友攝於崇效寺。

中山公園是北京最早開放的公園,也是老百姓賞花的佳處。圖為中山公園盛開的桃花。

法源寺的丁香

泰戈爾、徐志摩、林徽因在法源寺合影。

如今滿眼都是春,可翻看舊京照片,卻尋花不易。晚清、民國時的北京,街巷狹窄,基本沒有行道樹,更別提花圃了,就連公園也是1914年以後才有的,而且鳳毛麟角,老百姓能上哪兒踏春呢?有個順口溜:「崇效寺的牡丹,花之寺的海棠,天寧寺的芍藥,法源寺的丁香」。這大概就是當年最佳賞花路線了。

為什麼這四大賞花地都是寺院呢?顯然,當時的市政服務還不包括種花,所以花大多開在皇家園林、寺廟和四合院裡。皇家園林進不去,四合院不成規模,寺廟就成了最佳選擇。

既然是天子腳下,凡事講究大氣,觀花自然首選花魁牡丹。據說,略有閒心的老北京,一年至少要賞兩次花:春末夏初遊崇效寺看牡丹,秋來時到陶然亭品菊。

崇效寺位於宣南,寺內的牡丹冠絕京城,甚至勝過皇家,關鍵在於品種。不僅魏紫、姚黃等牡丹極品開得大而豔麗,幾株綠色和墨色的牡丹更是出奇。據傳,清末民初全國「深紫帶黑」的墨牡丹只剩下兩株,一株在杭州法相寺,一株就在崇效寺。為了讓人們一睹墨牡丹的風採,北寧鐵路局曾在1935年開了個觀花專列,接運客人來京。

著名學者張中行曾問過崇效寺僧人,牡丹何以養得這麼好。僧人很誠實,說要在入冬之前施大肥,所謂大肥,是煮得特別爛的豬頭和下水等。張中行還由此領悟到一個大悲劇:理想與現實難協調,你爭我奪的結果總是勝利屬於後者。

上世紀50年代,崇效寺沒落了,牡丹也被移到了中山公園。那裡雖然有一個著名的養花溫室——唐花塢,但老根最怕挪窩,或許是沒了大肥,這墨牡丹終究失傳了,實在是一大憾事。不過,如今想要領略墨牡丹的意境,還可以看看陳師曾的畫,他幾乎年年都要去崇效寺看花,還經常約著北京畫院的同仁一起去,留下了不少寫意牡丹。

花之寺的海棠,曾令龔自珍招飲諸友於此。五四時期的女作家凌叔華也寫過,她還將小說集命名為《花之寺》,那時花之寺已經破敗,她筆下的海棠也寥落得只剩下一棵了。

天寧寺是北魏古寺,芍藥和古剎一樣歷史悠久。不過,芍藥只是天寧寺眾多名花中的一種,到清朝,菊花後來居上,人們更喜歡在重陽節來此遊玩。

法源寺的丁香,可算是文人墨客的最愛。清朝詩裡形容:「傑閣丁香四照中,綠蔭千丈擁琳宮。」詩裡說丁香千丈是誇張,但一片香雪海,實在動人心魄。

1924年4月26日, 印度大文豪泰戈爾在徐志摩、林徽因、梁思成等陪同下,到法源寺賞丁香。那天,幾百株丁香怒放,泰戈爾心情大好,執拗地要坐到深夜,以便領略月夜中的花香,徐志摩只得作陪對飲。夜深時,泰戈爾放下手中的瓷杯,低吟道:「你把我的心糾纏在一百條愛的絞索裡。」

近些年,法源寺補種了大片丁香,憫忠臺前丁香依舊,這成了京城四大花事中碩果僅存的一支。真得多虧了文人的筆,才讓這裡的花代代相傳。

順口溜裡的四座廟都在南城,可算是城裡的賞花去處。在郊外,還有大覺寺和潭柘寺的玉蘭暗香浮動。大覺寺「四宜堂」內的古玉蘭,是明朝的,為京城最古;潭柘寺的玉蘭一株雙色,號稱「二喬」。過去交通不發達,專門去郊區賞花,未免太奢侈,農曆四月初逛廟會也可算是賞花之旅,妙峰山的玫瑰當年就被譽為「異卉」。

即便是宅在家裡,海棠、紫藤也不會讓你和春天擦肩而過。特別是紫藤,作為春天最後的使者,不僅能在侷促的院落里舖展開漫天花雨,還能越出圍牆,把花瀑送給胡同裡的鄰居。海柏胡同的古藤書屋、楊梅竹斜街的清勤堂、虎坊橋的閱微草堂都有清末老藤,那盤曲的老藤,比花朵更耐看。

紫藤花開過,春天就成了一簾幽夢。傷春無用,倒不如去稻香村買個用藤花做的藤蘿餅,把春天留在唇齒間。

朱自清曾經感嘆道「在北平看花是要趕的」,春光短,狂風也躲不掉,他覺得正因為如此,才比別處有意思。不過,花以人名,人傳花名,北京的花事恐怕正因著朱自清等文人雅士,以及說不盡的典故,才比別處更有意思吧。

圖片由徐家寧、中山公園管理處、高一丁等提供

(原標題:一日看遍舊京花)

來源 北京日報

記者 孫文曄

流程編輯 劉偉利

相關焦點

  • 朱自清散文集初探
    《朱自清散文集》是2006年西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朱自清。主要收錄了朱自清的作品。本書主要為收集朱自清先生的精選優秀散文作品。基本信息編輯推薦作為一位散文大家,朱自清以他獨特的美文藝術風格,為中國現代散文增添了瑰麗的色彩,為建立中國現代散文全新的審美特徵,樹立了"白話美文的模範"。朱自清是一位文化多面手,他給後人留下了近200萬字的文學遺產。然而,他對中國現代新文學的突出貢獻,無疑則是他所擅長的散文小品。
  • 朱自清散文裡的花兒
    「朱自清雖則是一個詩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夠貯滿著那一種詩意,文學研究會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這是鬱達夫說過的一段話。「文學研究會」,即中國文學研究會,是新文學運動中成立最早,影響和貢獻最大的文學社團之一,冰心、朱自清都在其中,是後續者。鬱達夫認為,若說美文,冰心與朱自清,是應該首先提到的。其實,這也是在說朱自清的散文「秀逸有致」。
  • 朱自清與俞平伯的友誼
    1922年1月,俞平伯與朱自清、鄭振鐸、葉聖陶等人創辦五四以來最早的詩刊《詩》月刊。這是五四運動以後出現最早、以提倡新文學為主張的進步詩刊,在當時倍受社會的關注。《詩》月刊創刊後,俞平伯和朱自清的交往更為頻繁,不久他們又合編過文學刊物《我們的七月》和《我們的六月》。1923年夏天,朱自清去信邀請俞平伯南下度假。他們先遊了西湖,後又結伴前往南京。
  • 朱自清:寧廉潔正直以自清嚴
    1948年8月12日四胃穿孔病逝於北平代表作《荷塘月色》《聲燈影裡的秦淮河》等。朱自清兒時上揚州梅花嶺,在史可法衣冠家前雪地上用小樹枝寫下文天祥名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朱為林庚《中國文學史》作序稱:「文學史之研究,得有別的許多學科做根據,主要是史學,廣義的史學。朱自清原名「朱自華」。
  • 朱自清的兩任妻子何以都那麼任勞任怨?
    一個靠教書養家的窮教授,要照顧身邊的六個孩子,其中的艱難可想而知。 朋友們看不下去,勸朱自清續弦,卻每每被朱自清拒絕。 朱自清覺得,雖然他與亡妻是包辦婚姻,可數年的相守,還是讓他對亡妻念念不忘。 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朱自清被朋友拉著去與陳竹隱相見。
  • 《邪不壓正》裡的北平,與當下的北京有哪些強烈反差?
    張北海花了六年,參考了數百本有關老北京的中英文著作、地圖、小報畫報、掌故方志,對三十年代的北平描寫極盡確鑿、細緻,還原了一個「有錢人的天堂,老百姓的清平世界」。《俠隱》裡民國年間的北平,胡同深處,四合院裡,在各方勢力醞釀的「山雨欲來」之下,老百姓的日子仍然優哉遊哉地過著,從中秋到冬至,從春節到元宵,再到清明,到端午……直到盧溝橋那一聲槍響,北平「黃金十年」才宣告結束。
  • 讀朱自清自編文集,緬懷大師遠去的背影
    書中收錄原版圖書、日記書影,精選朱自清及家人舊影,是目前最全面的朱自清自編文集。《你我》中有回憶兒時婚姻的《擇偶記》,有悼念前妻的《給亡婦》,有描寫以往生活瑣事的《看花》《南京》《潭柘寺戒臺寺》等等。另一部分是序跋及讀書錄,如論《子夜》等,表現了他的批評眼光和能力。在自序中,作者解釋題目說,「用《你我》做書名,沒有什末了不得的理由;至多只是因為這是近年來所寫較長的一篇罷了」。
  • 朱自清和陳竹隱:71封情書的愛情
    後來父母雙雙病逝,在新文化薰陶下的陳竹隱意識到,生活必須要靠自己,於是隻身一人北上,輾轉考上了北平藝術學院。容顏出眾的陳竹隱,品行亦正直率然,畢業後到救濟院工作,因看不慣救濟院院長剋扣孤兒口糧,於是毅然辭職以示抗議;她的藝術天分也很高,擅長工筆畫,是國畫大師齊白石和書法家壽石先生的愛徒;她還痴迷崑曲,師從當時的戲劇名家紅豆館主溥侗。
  • 朱自清追求陳竹隱:71封情書連番轟炸
    朱自清自然也明白婚姻的種種煩瑣,也是不願早婚的。但很多事情原本由不了他,19歲就與父母親包辦的女子武鍾謙結婚。武鍾謙內向沉靜,與朱自清同歲。那時,朱自清在清華教書,講揚州方言,說話很急,還臉紅,與武鍾謙感情卻很好。婚後12年,生下三男三女。朱自清不是個很愛孩子的人,吃飯時,一溜兒孩子坐下來,要吃稀飯的,要吃乾飯的,要喝湯的,哭的哭鬧的鬧。
  • 朱自清和陳竹隱:真正的浪漫是相濡以沫的陪伴!
    而且,當時的北平作為新思想的發源地,聚集了來自全國各地的青年才俊,無論如何,在後人心中,託兒帶女的窮文人朱自清都不可能在陳竹隱的考慮範圍之內。然而,緣分這東西就是定數,來無形去無影。生命中的緣分,向來就是由許多的不經意拼湊而成。朱自清與陳竹隱此前雖未曾謀面,但作為朱自清的一位崇拜者,陳竹隱對他早有耳聞。
  • 夕陽已去,皎月方來:朱自清那些如詩如畫的散文美句
    說到朱自清先生,最容易想到的就是那句:「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從此,父愛在我們心中,有了不同的韻味。朱自清先生一生創作無數,尤以散文著名,因此他既是一個詩人,更是一個帶有詩人氣質的散文大家。鬱達夫先生更是評價他說:「朱自清雖則是一個詩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貯滿那一種詩意。」
  • 朱小濤浙江臨海憶祖父朱自清:匆匆而去 背影長留
    朱小濤回憶朱自清 範宇斌 攝中新網台州10月29日電(記者 範宇斌)「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1922年,散文名家、詩人、學者朱自清於浙江台州臨海寫下《匆匆》,感嘆「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
  • 朱自清|背影
    喪事完畢,父親要到南京謀事,我也要回到北京念書,我們便同行。到南京時,有朋友約去遊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須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車北去。父親因為事忙,本已說定不送我,叫旅館裡一個熟識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囑咐茶房,甚是仔細。但他終於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貼;頗躊躇了一會。其實我那年已二十歲,北京已來往過兩三次,是沒有甚麼要緊的了。
  • 定都北平:毛澤東最早選定的首都是哪兒
    特別是當時駐守北平的國民黨將領傅作義有談判的意向,通過他大女兒傅冬菊提供的情報,可以及時掌握他的最新動態,進行正確決策。這就更加堅定了聶榮臻和平解放北平的信心。於是,聶榮臻向羅榮桓談了自己的看法,他說:應該盡最大的可能爭取和平解放北平。如果黨中央決定定都北平,再把它打個稀巴爛,到時候連個住處都沒有。羅榮桓充滿自信地說:我們要用槍桿子做後盾,逼著傅作義放下武器,走和平談判的道路。
  • 朱自清和陳竹隱:一見你的眼睛,我便清醒起來
    朱自清,原名自華,後改名自清,字佩弦,出生於江蘇省東海縣。我們都知道朱自清是中國近代散文家、詩人,朱自清作為新文學運動初期的詩人之一,以清新明快的詩作,在詩壇上顯出自己的特色,今天我們就不說朱自清他的文學創作方面,我嗎,們來談談他的感情吧。朱自清有兩任妻子,你知道嗎?
  • 老照片|紀念朱自清先生誕辰120周年
    11月24日上午,作為紀念朱自清先生誕辰120周年系列活動之一, 「朱自清先生誕辰120周年紀念大會」在清華大學主樓後廳舉行,「完整的人格——紀念朱自清先生誕辰120周年展覽」同期在主樓前廳開幕。2018年是朱自清先生誕辰120周年,清華大學為此舉辦系列紀念活動。
  • 周潤發參演《華麗上班族》 感嘆時間去哪兒(圖)
    周潤發參演《華麗上班族》 感嘆時間去哪兒(圖)   老薑撐場面,  黃金組合感嘆時間去哪兒  這部號稱《華麗上班族》的電影其班底也的確堪稱華麗麗,導演是杜琪峯、編劇是張艾嘉、客串的有周潤發、音樂有羅大佑、填詞有林夕。尤其是杜、張、周等人更是繼《阿郎的故事》、《吉星拱照》後差不多25年之後的再度合體。
  • 朱自清的名字是怎麼來的?讀書多就是不一樣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華,號秋實,後改名自清,字佩弦。中國近代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1898年11月22日,朱自清出生於江蘇省東海縣(今連雲港市東海縣平明鎮)。六歲隨家人遷居揚州,自稱「我是揚州人」。在那裡度過了童年和少年時代。
  • 朱自清梁實秋筆下的那個冬日
    朱自清梁實秋筆下的那個冬日 2020-12-01 20:3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爸爸去哪兒》系列成中國鄉村遊活地圖
    所以我們繼續深入觀察這檔節目,於是我們看到了這檔節目最令人賞心悅目的一點,那就是一個又一個美麗非凡的中國鄉村風景,以及淳樸厚道的中國老百姓,他們在《爸爸去哪兒》系列節目裡面,支撐起「中華美好家風」的絢麗畫卷,襯託出「父親如山責任」的偉岸與宏大,更還有以接地氣的方式在助力「未來中國希望」的「中國夢,少年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