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寧廉潔正直以自清嚴
朱自清(1898—1948),原籍浙江紹興,生於江蘇東海,後隨祖父、父親定居揚州。中國近現代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1916年中學畢業並考入北京大學預科。1919年開始發表詩歌。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1932年任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主任1938年任西南聯合大學教授。1948年8月12日四胃穿孔病逝於北平代表作《荷塘月色》《聲燈影裡的秦淮河》等。
朱自清兒時上揚州梅花嶺,在史可法衣冠家前雪地上用小樹枝寫下文天祥名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朱為林庚《中國文學史》作序稱:「文學史之研究,得有別的許多學科做根據,主要是史學,廣義的史學。朱自清原名「朱自華」。1917年報考北大,為勉勵自己在困境中不喪志不灰心、保持清白,他便取屈原《楚辭·ト居》「寧廉潔正直以自清嚴」中「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
朱自清寫《談抽菸》,僅八百字,卻花了兩個下午。他寫文章總是改了又改,決不草率發表。他給《文藝復興》雜誌寄去一篇《好與巧》,才過了幾天,又去快信索回修改。朱寫作時喜以筆尖沾紙,速度不快,往往要細心斟後方才寫下,所以定稿後無需多加刪減,即成佳作。
朱自清寫文章,愛審慎而細推敲,在清華大學時,他每天只能寫五百字而李長之有一天曾寫過一萬五千字的論文,還外加兩篇雜文,朱寫稿常有所塗改,都是把口氣改得儘量緩和些,在他的文章中很少有「絕對」「萬分」「必定」等字樣。
朱自清、浦江清等人相約每周三下午2至5時,在清華園中文系會議室聚集,把《歷代詩話》和《歷代詩話續編》分人剪貼,另設總論及雜類:均按羅馬字母排列,半年後即完成《詩話大系稿本》。
有一年朱自清開選修課《文辭研究》,僅有學生兩人,他仍按時上課。他在治學上認真嚴肅,從不濫竽充數1934年朱應鄭振鐸邀請,一個晚上趕寫了一篇《論逼真與如畫》,其材料依據《佩文韻府》,因來不及檢查原書,就在文章後面寫明是「抄《佩文韻府》」,朱原系哲學系學生,故他後來寫的文章,章士釗說夾有很多佛經內容,原來朱乃擬佛典而作。朱自清求知慾極為濃厚,據其同事羅常培稱:「一事不知,馬上登記在小本兒或卡片上,逢人便問,絕沒有強不知以為知的態度。
1921年除夕葉聖陶與朱自清促膝長談,點起兩支白蠟燭。朱隨即寫了只1921年輕輕地過去了。
抗戰初期,《大公報》刊載兩條似乎是並排在一起的廣告:一條是鬱達夫找妻子王映霞:還有一條是朱自清找兒子,朱那條用的是文藝寫法,極為動人。朱自清有一篇兩千多字的稿子,缺掉最後一句,排字工人將這紙片遺失了。校對的人要熊佛西補作,熊要他們先印出,後來朱去信問這最後一句「哪裡去了」,在得知原委以後,又寫信與熊,希望補登此句。朱自清對教學十分認真,他對學生作業格式有具體規定:作業本第一頁要空下來,把一學期的作文題目依次寫下,並註明起頁數,以便查閱,就像一本正式出版之書的《目錄》一樣,朱對學生作文總是竭力推崇,而對同輩作品卻常用一慣說法:「不,不好。」
朱自清在西南聯大時對學生熱情鼓勵,但並不輕易稱許,往往為一個問題與他們爭得不可開交。他曾風趣地對學生說:「你們不易說服我,我也不易說服你們,甚至我連我的太太也說不服,雖然民主的精神在於說服。」朱自清曾為清華大學第十級級歌作詞。他是先見了譜,再根據曲譜來填詞的,其精通音律可見一斑。
朱自清《荷塘月色》中提及蟬,但有人說蟬在夜晚是不叫的。他在請教了昆蟲學家之後答覆說:「我們往往由常有的經驗作推論。例如有些蟬子夜晚不叫,便推論到所有蟬都夜晚不叫。朱自清在《旅英雜談》中說:「有許多名著,初讀往往大失所望。我讀莎士比亞《哈姆雷特》,曾經開卷數次,每次都是中途而廢。但看了福聖股生扮演,才領悟其好處。
朱自清在《小說月報》發表處女作《別》之前,將此文改了又改有人問他為什麼要這麼仔細,他說:「怕遇到別人的指責。朱自清將書屋命名為「猶賢博弈齋」,取研究學問還是比賭博下棋好之意。朱自清晚年在書案玻璃板下壓有紙條,上書:「但得夕陽無限好,何須惆悵近黃昏。」這顯然是對李商隱名句「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反彈琵琶。
朱自清死前唯一的遺囑,就是對妻子說不要接受美國救濟物資,因為他已籤過名拒絕美援。朱逝世後,許德寫輓聯:「教書三十年,一面教,一面學,向時代學,向青年學,生能如斯,君誠健者:存留五一載,愈艱苦,愈音鬥,與醜惡鬥,與暴力鬥,死而後已,我哭斯人。朱以《背影》盛名,他逝世後,報上的大字標題如此寫道:「一代文溘然長逝,朱自清《背影》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