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熱愛街頭文化的年輕人會喜歡江小白?

2021-02-17 營銷官

來源 ✎ 營銷官(ID:cmo866)

編輯 ✎ 麥子明

如果說2017年是「說唱元年」,那2018年就是名副其實的「街頭文化元年」。

 

這一年,說唱持續火熱,街舞走向大眾,塗鴉驚豔海外……

 

上周末,江小白YOLO青年文化節在南京舉辦,幾萬年輕人聚齊一起狂歡,更是將街頭文化的火熱推向高峰。

在國外,街頭文化受到一大批年輕人的追捧,已經成為市場主流;而國內,街頭文化正逐漸擴張為一股全新的文化力量。


街頭文化起源於上世紀70年代末的紐約貧民窟街頭。

 

出生於布朗克斯區的黑人Afrika Bambaata組織起大型的街區派對,讓身邊失業迷茫的黑人青年們唱歌、跳舞,這種城市黑人文化很快從紐約的移民社區傳遍了美國。

在街頭文化高速發展的90年代,國內一部分先驅深受美國東、西海岸街頭文化的影響,由於對其包容性、Real、獨立自由的認同感,把這種文化帶回了國內。

 

不過,作為舶來品,街頭文化的發展一直非常緩慢。

 

近幾年,國內對於不同文化的包容和推動,讓街頭文化迎來發展熱潮。

去年說唱音樂火遍全國,今年視頻平臺乘勝追擊,除了愛奇藝的《中國新說唱》外,優酷和愛奇藝還先後推出同為街頭文化體系的街舞節目。

在節目高強度曝光的同時,街頭文化的潛藏價值不斷被挖掘。

 

去年說唱音樂掀起高潮,麥當勞、支付寶等企業火速借勢,聯合熱門rapper出廣告歌曲和MV,擴大了說唱音樂影響力的同時也收穫了不錯的推廣效果。

在品牌前赴後繼進軍街頭文化領域時,江小白做出了不一樣的突破。

 

今年10月,江小白JustBattle Show全國街舞巡演在北京、上海兩地舉辦,為全國各地的舞者提供了表達自我的舞臺。 

隨後,規模更大的江小白YOLO青年文化節相繼在長沙、南京兩地舉辦。

現場匯集了說唱音樂、街頭籃球、滑板、塗鴉等不同的文化形式,讓街頭文化在數萬人面前大放異彩。

微博上,#yolo##江小白YOLO青年文化節#等相關話題閱讀量破億,引發幾十萬討論。 

線上的節目曝光,加上線下音樂節、街舞賽事的落地,街頭文化富有的自由率性、和平與愛等正能量傳遞給更多年輕人。

在說唱、街舞、塗鴉等亞文化走向大眾前,都經歷了漫長的不被理解、不被認同的艱難歲月。

而街頭文化一夕爆發,品牌蜂擁而至,小眾、純粹與商業化的爭議成為繞不過的話題。

 

街頭講究keep real,態度、文化和生活方式都是需要長期浸入培育,才能實現品牌和消費者間的共振。

 

以誕生於上世紀60年代的美國街頭潮牌Vans為例。

Vans本身充滿了亞文化豐富又自由的趣味。在過去幾十年的發展中,Vans堅持贊助滑板選手、支持滑板運動,與滑板運動和街頭文化相輔相成,才成為別具一格的青年文化標誌。

 

同樣,江小白舉辦的YOLO青年文化節、JustBattle國際街舞賽事等,能受到年輕人的追捧和圈內人的認可,並不在形式,而在於精神和態度的契合。 

早在2016年,江小白就與GAI、布瑞吉等青年歌手一道,在長沙、重慶等四個城市舉辦江小白YOLO音樂現場。

2017年,中文說唱迎來了爆發。江小白YOLO音樂現場擴大到8城,舉辦了9場音樂節。 

不止是說唱,2017年首屆江小白JustBattle國際街舞賽事在重慶舉辦,吸引了近千名Dancer從世界各地慕名而來;今年2月,江小白JOYBO街頭文化藝術節將中國風的塗鴉大作帶到德國,驚豔四方。

先於主流網絡綜藝,先於傳統品牌,江小白為說唱、街舞、塗鴉等街頭文化的新生力量提供舞臺,是因為江小白本來就定義自己屬於小眾、屬於年輕人。


不可否認,在國內街頭文化走向主流、傳至海外的過程中,有無數年輕人的堅持努力,也有江小白這樣的品牌的不懈支持。 

江小白CEO陶石泉曾在談論YOLO時講到,「因為內心的熱愛,才能努力做到數一數二。」


這份熱情、叛逆、執著,既是街頭文化的精神內核,也是推動街頭文化發展的原始動力。



很多人不理解:1張1美元的報紙,印上了街頭潮牌Supreme的Logo,就能賣50美元;Adidas與說唱歌手侃爺合作推出的Yeezy球鞋,價格能被炒到上萬元。 

其實,年輕人對街頭潮牌的瘋狂,並不在於產品本身,而是背後的文化和所代表的生活方式。

 

年輕人對特定的文化方式、生活方式的追求,正在重塑這個時代的消費格局。

為了抓住時代的核心消費群,各個領域的品牌都試圖借用看似熱門、流行的街頭文化元素,彰顯年輕和態度。 

但是,從來就沒有跟風跟出來的年輕,因為年輕的準則就是「不跟風」。

 

江小白深耕街頭文化,舉辦YOLO青年文化節、JustBattle國際街舞賽事等,不僅是一種年輕態度的表徵和對文化種類的共鳴,也是因為品牌本身就是年輕、個性的。 

所謂的「年輕」並非指某個特定的年齡區間,而是一種態度。像是誕生於上個世紀的Supreme,至今對年輕人來說,依然代表著年輕、個性、潮酷。 

並且,品牌的年輕化是一個系統的工程,僅僅借用流行元素、貼上流行標籤是不夠的,需要將年輕化的概念融入到品牌基因中。

 

江小白的年輕,在於在傳統的白酒行業裡創造了「年輕」。

現在,無論是畢業揮淚,還是職場敘舊,很多人都喜歡選擇江小白。抖音上,還有很多愛玩的年輕人用江小白混果汁飲料,玩起花式混飲。

 

這裡面有酒體設計低度、清淡的原因,也有品飲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引導融合,這才是江小白拿下年輕人的底層邏輯。

當下,街頭文化、電競、二次元動漫、漢服等圈子都「不再小眾」,這些青年文化讓世界更具風格,也加速了整個社會審美趣味和消費需求的變遷。 

這是潮流快速更迭的時代,也是彎道超車的時代。街頭文化趨於主流的時代才剛剛開始,在品牌引領與跟隨的博弈中,江小白已經打開了與年輕人一起愉悅的新視角。

 

未來,關於說唱,關於街頭文化,關於撬動年輕人,期待更多的「YOLO」被創造。



· end · 

歡 迎 分 享 文 章 到 朋 友 圈

編輯 | 小拉  視覺 | 藍翼

歷史精彩文章推薦

❶ 2018,OPPO漸變進行時

❷ 品牌、內容、營銷三維升級,西瓜視頻構建短視頻全新生態

❸ 統一「小時光麵館」,品牌IP塑造之路

❹ 天貓雙11十周年打響第一炮,貓頭海報來襲!

❺ 費德勒助陣奔馳V計劃,打造沉浸式體驗營銷

相關焦點

  • 重慶的街頭文化是什麼味道?
    今年中秋,江小白第二屆JOYBOY街頭文化節即將在重慶舉辦,讓我們來看一看街頭文化在發展半個世紀之後,在中國重慶會是什麼樣的味道呢? 街頭往事 1971年,隨處可見的「TAKI 183」,讓塗鴉文化在紐約街頭漫延。
  • 「說唱廠牌」江小白是怎麼玩轉潮酷文化的?
    優衣庫為了吸引喜歡二次元文化的年輕人」是年輕化趨勢中最常見的一種,運用在產品上就是向搖滾樂隊,說唱文化,塗鴉藝術等等年輕人玩的小眾文化靠攏。江小白是備受90後年輕人關注的品牌,甚至還在微博上被眾多網友戲稱為說唱廠牌。
  • 江小白這麼火,為什麼銷量遠不及老村長?
    另一個政治家演講後,人們紛紛抄起傢伙:走,去幹那個王八蛋!江小白好像就陷入了第一種尷尬,為什麼會這樣呢?有人覺得是價格原因,相對其它光瓶酒、小酒,20塊100ml的江小白價格太高了。但實際上,對於社交屬性極強的白酒,價格從來不是問題,不同的價格不同的賣法。
  • 江小白口感怎麼樣?年輕人:這酒有點懂我!
    在一部分人感嘆「年輕人不懂白酒文化」時,江小白則認為是「白酒不懂年輕人」。因此,江小白要做一個懂年輕人的酒。江小白提倡年輕人直面情緒,不迴避,不懼怕,做自己。「我是江小白,生活很簡單」的品牌主張沿用至今,已經滲透進21世紀的現代青年生活的方方面面,並繁衍出「面對面約酒」、「好朋友的酒話會」、「我有一瓶酒,有話對你說」、「世界上的另一個我」、「YOLO音樂現場」、「萬物生長青年藝術展」、「看見萌世界青年藝術展」、「江小白Just Battle 國際街舞賽事」,《我是江小白》動漫等文化活動。
  • 江小白跨界蒙牛「隨便」冰淇淋,味道只有大人懂
    作為一款主打年輕消費市場的網紅品牌,江小白選擇與年輕人喜歡的隨變展開跨界合作,讓兩個品牌彼此難以觸及的用戶,在此交叉覆蓋,產生品牌認同感及好感,不失為一種好的選擇。同時聚焦產品Slogan「我幹了,你隨變」這個核心訴求點,結合飲酒場景用語,將兩個品牌巧妙融為一體。詮釋了兩者之間的某種契合性,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此次跨界的營銷訴求,為消費者帶來了不一樣的獨特感受和破圈認知。
  • 簡單純粹小酌微醺 江小白努力做一個懂年輕人的高粱酒
    酒是中華民族文化智慧的結晶。而當下那種庸俗的「酒桌文化」所帶來的不健康、不文明、不高雅的飲酒風氣如勸酒、拼酒、酗酒等則必須加以改變。誕生於長江上遊小鎮白沙鎮的江小白,就是一款倡導健康飲酒方式的高粱小酒,江小白主張簡單、純粹的生活態度,倡導小聚、小飲、小時刻、小心情的消費場景。
  • 我是江小白,生活很簡單!
    每瓶酒都在強調自己是古法釀造,都擁有深厚的歷史文化根底,都地處糧食和泉水最優秀的地域,幾乎每瓶酒祖上都是皇帝的親戚,幾乎每瓶酒都在千方百計做一件不太理智的事情:遠離老百姓。2012年,在強敵林立的白酒行業「江小白」悄然登陸市場。六年來,江小白區別於那些「妖豔賤貨」,直接瞄準年輕人群,藉助清新脫俗的包裝和一系列的走心廣告俘獲了大批年輕人的心。
  • 酒中異類「江小白」 聚焦那些年江小白的發展之路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酒中異類江小白,聚焦那些年江小白的發展之路 看慣了常規白酒,今天我們來聊一聊被稱為酒中異類的江小白。為什麼說江小白是酒中異類呢?這一點還要從江小白的特別之處說起。白酒不習慣調和其他飲品,而江小白卻把混飲當做企業戰略之一。
  • 高粱酒江小白好喝到哭泣,難怪這麼多人都喜歡買它!
    酒文化與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貫穿了中國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在文學藝術、生活娛樂、飲食烹飪乃至養生保健等諸多方面。口感是年輕人愛上白酒的最大障礙,因此,江小白從口感和味道出發,採用科學方法降度,採用單一高粱和水釀造,使得江小白擁有低度、口感清爽醇和的特點。在之前的對江小白受大眾喜歡程度的調查中,有一位網友就說:「因為江小白酒精度數低,所以接觸了江小白之後工作中的應酬、飯局、陪酒等曾令人厭惡的事情就有了很大的改善。」
  • 一部重慶街頭的紀錄片,暴露了年輕人最真實的生活
    那些街頭的年輕人,生活和需求都各不相同最近無意中在網上看到了一則紀錄片,記錄的是疫情之後生活在重慶街頭的那些年輕人。他們2020年的生活,或多或少發生了改變,有些人的改變甚至充滿了戲劇性。這就是現在的年輕人,活得各不相同,需求大相逕庭。年輕人喜歡的東西,怎麼都有TA?我看完片子之後還注意到一個細節——片子中的年輕人每個人的生活和境況都不一樣,但大多都喜歡喝江小白。
  • BIE的聯合江小白推出紀錄片,暴露了年輕人生活最真實的一面
    那些街頭的年輕人,生活和需求都各不相同最近無意中在網上看到了一則紀錄片,記錄的是疫情之後生活在重慶街頭的那些年輕人。他們2020年的生活,或多或少發生了改變,有些人的改變甚至充滿了戲劇性。看完片子以後,我最大的感受是——同樣都是年輕人,但每個人的生活都完全不一樣。
  • 被江小白這首歌洗腦了!
    「派克特每句歌詞,都對準年輕人心臟開上一「槍」。」對江小白來說,選擇用說唱宣傳,選擇派克特等人,是關乎著品牌的形象。無論是熱點還是人,江小白這一次都跟上了。這首歌在6月27日發布,目前在網易雲上的評論已經接近1K+,網友評價其為迷茫必聽歌曲。而對江小白,也是一路稱讚。
  • 江小白屈臣氏合作雞尾酒,「紅豆泡泡」會是解決方案嗎?
    裡面有一句歌詞:麻煩給我的愛人來一杯 Mojito,我喜歡閱讀她微醺時的眼眸。MOJITO的中文名為莫吉託,它是一款非常經典的雞尾酒,由淡朗姆酒、糖、青檸汁、蘇打水、薄荷五種材料調製而成,當然加冰是任何雞尾酒都必須的靈魂儀式,莫吉託清爽怡人的口感在古巴炎熱氣候下簡直就是一款神器。
  • 江小白變了?!!
    同時,利用大家耳熟能詳的梗,如勸酒梗、網購梗,減少了文字的距離感,並重塑了這些內容在消費者心中的印象,且樹立起了江小白溫暖的品牌形象,讓消費者以後看到聽到這樣的梗時,不自覺想起「勸止酒駕」的內容以及江小白這個幽默的酒品牌。此外,江小白還將這組文案鋪到了消費者熟悉的線下酒吧、餐館等場景裡,時刻溫馨提示著消費者,從而擴大了營銷半徑。
  • 格力高可下酒餅乾上市 碰撞江小白做酒味餅乾
    它在官博上宣布,旗下裝飾餅乾品牌百奇Pocky,和白酒企業江小白聯名推出「江小白白酒味的百奇」,已經在電商渠道和部分線下便利店渠道鋪開。在電商渠道,江小白味的百奇以聯名限量套裝形式售出,搭配百奇經典口味,獲得許多關注。
  • 江小白——與時俱進方能突破自我
    「成年人的快樂,一杯江小白就足夠了。」2012年,是白酒行業的一個分水嶺。這一年,也是江小白創立與發展的絕佳機遇。僅僅用了一年的時間,江小白就實現了5000萬元的營收。20元一瓶的江小白連續年銷售額達到了100%增長。如此快速穩健的發展,究竟是得益於什麼呢?
  • 怎能少了江小白?
    而江小白所提倡的就是讓年輕人在快節奏的時代,別忘了愉悅自我,享受小酌微醺的愉悅。小聚、小飲、小時刻、小心情,是江小白髮現的並倡導的白酒消費新場景,有網友對這樣的場景總結出一句話相當傳神:傳統白酒是海喝,而江小白是嗨喝!場景確實不一樣,江小白營造的是一種愉悅自我,沒有負擔,想喝就喝的飲酒文化,享受的就是那份無拘無束的小酌微醺的愉悅。從品牌的調性來說,江小白最初本就是面向較為年輕群體推出的白酒。
  • 喝口江小白就繼續上路,現在的年輕人太抗壓了
    (原標題:喝口江小白就繼續上路,現在的年輕人太抗壓了)
  • 被世界調酒冠軍認可 的 江小白,背後有著怎樣的故事?
    成年後的安德裡斯開了一間自己的酒館,將所有的熱愛都投入到了調酒事業中。連續幾屆在「百加得-拉脫維亞馬丁尼大獎賽上」獲得大獎,並且在「拉脫維亞雞尾酒冠軍杯」一戰成名之後,與弟弟Inguss一起出版的《裡加雞尾酒指南》更是風靡了小半個歐洲。
  • 11月30日「江小白JUST BATTLE國際街舞賽事」開幕
    11月30日——12月2日,「江小白JUST BATTLE國際街舞賽事」在重慶市江北區石子山體育公園舉行活動。據悉,活動將以「大師課」「場內比賽」「場外體驗區」的形式展開,將單一街舞比賽打造成了融合賽事、教學、潮流時尚等體驗感極強的青年文化嘉年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