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就叫熊太行也行」(ID:taihangxiong),原標題:《黃蓉是如何搞定吃貨領導的》
金庸世界裡,丐幫幫主一般是這樣的形象:
☉ 義正辭嚴
☉ 苦大仇深
從喬峰、史火龍到解風,無不如此。
但在這一組人像當中,偏偏有兩個人是難得的亮色:
洪七公和黃蓉。這兩位分別是丐幫十八代、十九代幫主。
他們還有一個特別重要的標籤:
吃貨。
南宋年間,丐幫出現了歷史性的一幕:一個吃貨幫主把位子傳給了另一個吃貨幫主。接任幫主的這位,還是個十六七歲的姑娘。
我的領域是研究各種各樣的人際關係,今天我們就來研究一下,黃姑娘究竟是怎麼當上丐幫幫主的。
圖片來源 | yestone.com
△
幫主的選擇
關於接班人人選,丐幫內部議論紛紛。
有人認為,下任幫主會從淨衣派中間產生;多數汙衣派兄弟,支持自己的長老魯有腳;一些身份高的人則認為,會從幫外物色人選,當年被開除的喬峰喬幫主,就曾是少林俗家弟子。
愛國、有智謀和武功好,是不是要飯的倒在其次。
這幾派人吵吵嚷嚷,好不熱鬧。
但是,當大家在軒轅臺挫敗了楊康的陰謀,細細琢磨黃蓉擔任丐幫幫主這事的時候,都暗暗覺得,洪老幫主做事太大膽。
簡長老和梁長老也在犯嘀咕:選她到底圖什麼呢?
關於黃蓉為什麼得到洪七公的青睞,江湖上說法不一,有人說洪七公通過年輕人發號施令,扶上馬,送一程;還有人說洪七公用了一個各派都能接受的人。
但群眾最喜聞樂見的觀點是:
洪七公是個很愛吃的人。
黃蓉是個很懂吃的人。
通過做菜、推薦菜和館子,黃蓉獲得了洪七公的喜愛,她和郭靖都成了幫主的弟子。
職場上一個太年輕的人被提升,一定有人暗搓搓說壞話:
「你看,她年紀輕輕,沒什麼能力,就是靠討好老幫主上位的。」
「也不全是討好洪幫主,她爹也很厲害,你拼爹也拼不過人家,她爹是黃藥師!」
「怎麼老幫主身體不好嗎?為什麼要討好藥師?」
「你怎麼這麼糊塗,黃藥師是長江以南出手最黑的人!」
「大哥,我們一直都覺得你比黃蓉強!」
「老幫主真的是糊塗了,莫名其妙把這樣的重任交給一個美食博主!」
△
七公的愛好
要說洪老幫主的弱點,人們脫口而出的就是「貪吃」。
洪七公自己也這麼說:
有一次為了吃,誤了一件大事,我一發狠,一刀將指頭給砍了……
但是我們看看金庸先生描繪的洪七公,就知道這個人根本沒弱點可言。
當年第十七代錢幫主昏喑懦弱,武功雖高,但處事不當,淨衣派與汙衣派紛爭不休,丐幫聲勢大衰。直至洪七公接任幫主,強行鎮壓兩派不許內奸。丐幫方得在江湖上重振雄風。
這時金庸先生自己忍不住站出來評價:
錢幫主武功高,但不會做人。洪七公鎮壓了兩派,丐幫終於重新強大。
這樣一個高情商的人根本不會見到吃的不要命。
只有一種可能,「吃貨」是種人設,能幫助洪七公遮蓋雷霆手段,不至於顯得太厲害、太精明。
比如洪七公砍掉的那個手指,其實是因為工作失誤,這件事不是小事,應該已經害死了幫中兄弟。
丐幫的紀律非常嚴明,喬峰的長老們反對他,就要幫主自己受三刀六洞的責罰才能赦免。
洪七公自殺或者交出一隻手,都是合理的解決方案,但吃貨的人設挽救了他。
「食指大動」,都怪食指,那就把食指砍掉吧!
大家也都接受了。
圖片來源 | yestone.com
△
人生的初見
為什麼洪七公選擇黃蓉,還要從兩人初次見面說起。
洪七公遇見黃蓉的時候,黃蓉和郭靖剛偷了一隻雞在燒。
洪七公下令:
「撕作三份,雞屁股給我。」
大家如果看83版或94版射鵰電視劇(兩版射鵰裡,洪七公都是劉丹——劉愷威父親扮演的),會覺得洪七公非常萌。
千萬不要被這個萌老頭給迷惑了。玩遊戲的知道,能吃上雞的,都是狠角色。
洪七公非常強硬,他剛認識這兩個孩子,每句話都是祈使句,都是命令。你好,請問,謝謝,對不起,一句都沒有。
古人云:
說話沒轉折,
一定狠角色。
要麼是老鐵,
要麼社會哥。
「妙極,妙極,連我叫化祖宗,也整治不出這般了不起的叫化雞。」
「你們兩個娃娃挺有意思,可合了我脾胃啦。來,你們有甚麼心願,說給我聽聽。」
哆啦A夢和燈神都沒這麼吹牛,叫花子卻敢開這個口。
「我姓洪,排行第七,你們兩個娃娃叫我七公罷。」
公,是個尊稱。
洪七公這麼傲嬌且霸道,是因為他在試探這兩個孩子。他在尋找接班人,盯上了黃藥師的女兒和成吉思汗的女婿。
他早就探聽清楚了。大家經常說丐幫是天下第一情報網,而洪七公是這個龐大情報網的掌控者。
他拼命扮演吃貨,讓兩個孩子相信,是黃蓉的手藝徵服了洪七公的胃。
△
美食家考試
扮演吃貨,是洪七公掩護自己的謀略,不過他的「美食品鑑家」身份,倒是真的。
如果說天下還有「綜合素質」,那美食鑑賞一定是考試內容之一。
我們看看洪七公和黃蓉如何交流美食。
洪七公驚喜交集,細看之下,原來每條牛肉都是由四條小肉條拼成。洪七公閉了眼辨別滋味,道:「嗯,一條是羊羔坐臀,一條是小豬耳朵,一條是小牛腰子,還有一條……還有一條……」黃蓉抿嘴笑道:「猜得出算你厲害……」她一言甫畢,洪七公叫道:「是獐腿肉加免肉揉在一起。」黃蓉拍手贊道:「好本事,好本事。」郭靖聽得呆了,心想:「這一碗炙牛條竟要這麼費事,也虧他辨得出五般不同的肉味來。」洪七公道:「肉只五種,但豬羊混咬是一般滋味,獐牛同嚼又是一般滋味,一共有幾般變化,我可算不出了。」黃蓉微笑道:「若是次序的變化不計,那麼只有二十五變,合五五梅花之數,又因肉條形如笛子,因此這道菜有個名目,叫做『玉笛誰家聽落梅』。這『誰家』兩字,也有考人一考的意思。七公你考中了,是吃客中的狀元。」
這一小段裡有多少知識?
1、要非常熟悉這幾種食材,其中還有野味兒,不走南闖北或者富甲一方,根本沒吃過。
2、要有商業文明的薰陶,比如郭靖興許是打獵好手,但沒有發明這種菜品的能力。
3、這道菜使用了數學原理,製造出來的就是混搭的多樣性。
4、黃蓉要親手做這道菜,把肉條切好拼一起,不能錯、不能亂,外科醫生的能力也不過如此。
剛才是地理、生物、數學和醫學大綜合,接下來是語文考試:
黃蓉笑道:「這如花容顏,櫻桃小嘴,便是美人了,是不是?」洪七公道:「啊,原來是美人湯。」黃蓉搖頭道:「竹解心虛,乃是君子。蓮花又是花中君子。因此這竹筍丁兒和荷葉,說的是君子。」洪七公道:「哦,原來是美人君子湯。」黃蓉仍是搖頭,笑道:「那麼這斑鳩呢?《詩經》第一篇是:『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以這湯叫作『好逑湯』。
洪七公和成吉思汗類似,是天生的領袖。洪七公讀書少,這種人我們稱之為「不學有術」,這樣的領導容易被自命不凡的手下輕慢。黃蓉知道洪七公文化不高,但他喜歡有文化的孩子,所以黃蓉又給自己出了一張語文卷。
自己出題考自己,其實最難。
這是一場驚心動魄的面試,只有候選人、面試官、金庸先生和讀到這裡的你,才懂得發生了什麼。
當事人郭靖只是就著剩菜吃了幾碗乾飯,心滿意足,所以洪七公不無刻薄地說:「牛嚼牡丹。」
洪七公其實更懂黃蓉,他的兩次讚嘆,第一是羨慕黃蓉的爸爸,第二是羨慕黃蓉的男人。
你這稀奇古怪的女娃娃,也不知是哪個稀奇古怪的老子生出來的。
娃娃,你媳婦兒煮菜的手藝天下第一,你這一生可享定了福。我年輕時怎麼沒撞見這樣好本事的女人?
「好本事」已經不是簡單的欽佩手藝了,洪七公真的喜歡黃蓉。
收個女徒弟大家會有風言風語,只好順便把她男朋友傻小子也收下。當然郭靖也是一寶,要慢慢處了才知道。
△
大軍師洪七
如果只看武功,洪七公教了黃蓉打狗棒法和逍遙遊,而教了郭靖降龍十八掌。
打狗棒法是只能傳給丐幫幫主的武功。
因為它不僅僅是武功。絆、劈、纏、戳、挑、引、封、轉八字訣,其實是一套政治手腕。
老幫主傳給新幫主,傳授的是當領導、搞政治的藝術。洪七公教授給黃蓉的,其實是智謀。
郭靖學了十五掌「降龍十八掌」之後,洪七就不再教掌法了。
「指點郭黃兩人臨敵應變、防身保命之道。」
注意!這句話就深了。
其實洪七公最得意的,是他的謀略,黃蓉最擅長的也是謀略。洪七公分享長者的人生經驗,黃蓉日後行走江湖的根本,就在這裡。
今天我們讀金庸,往往只把洪七公看做一個武術大宗師,對他的智謀缺少必要的評價。這個人非常厲害,武功盡失後,還潛入皇宮御廚房偷吃了兩個月,沒被抓住。
可惜吃貨演得太好,大家都看不出他的高明,他也未免有點寂寞。
△
美食家能統領天下
黃蓉曾經打算讓郭靖當丐幫幫主,郭靖是拒絕的:
「不成,不成。我甚麼主意都想不出,別說幫中的大事,就是小事我也辦不了。」
郭靖提到自己辦事能力差,其實郭兄弟做執行工作不差,在蒙古時就射殺過敵國大將。但他沒有統籌的能力。
黃姑娘的統籌能力是從哪裡來的呢?
美食家幾乎都是天生的指揮官。不信我們可以看看,她做一道「玉笛誰家聽落梅」或者「二十四橋明月夜」,必須具備哪些素質:
A 懂天時
什麼季節什麼好吃,冬天吃什麼夏天吃什麼,要明白。
B 懂地利
淮南有什麼淮北有什麼,山頂有什麼山腳有什麼,要了解。
C 懂人心
宴請時在乎男女老幼,會觀察多少南方人,多少北方人,多少廣東人,多少胡(福)建人,多少人來吃,人要吃多少,要懂得協調權衡。
D 懂火候
嫩了不行,老了不行,遲了不行,早了不行。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古代的廚子可以和國君對話。商湯的首相伊尹就是廚子出身,齊桓公的重臣易牙也是當時的名廚。
一個美食的鑑賞家和點評家,還要懂得「輸出」,把自己關於食物、器皿、宴請的場合的觀點,掰開揉碎,傳達給別人。
輸出價值觀,才是真正的領袖技能。
其實如果在現代,黃蓉和洪七公這樣的吃貨,單單做美食家就足以造福大家了,比如成立一個紅黃雙色二人組,走南闖北,吃遍天下美食,然後發布一份金庸餐廳指南,就解決了大家所苦惱的不知去哪兒吃飯的問題。
什麼是厲害的美食家?聰明,專業,懂味蕾,也懂人心。
當然,最高級的吃貨從來都不止滿足於過嘴癮。如洪七和黃蓉,他們能看到美食背後的力量:
那些重要的關係、重要的人,以及值得為之振臂的美好事業。
熊太行:人際關係洞察家,得到 App《關係攻略》專欄作者,《西遊記》深度研究者,《博客天下》雜誌前任主編。原創自媒體「就叫熊太行也行」創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