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影 | 《海邊的曼徹斯特》:不是所有的人生都能向前看

2021-03-03 讀者

「我和我不想要的後半生,我和我不願意和解的自己。你們都朝春天去,就留我在破碎裡又喪又美麗。」--豆瓣電影高贊簡評

 

8月25日,《海邊的曼徹斯特》在中國內地上映。

這是一部獲得第89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劇本獎的電影,但並不是一部你一開始就容易看進去的電影。

我喜歡電影的名字,它的英文原名是Manchester by the Sea ,整部片子的基調就像曼徹斯特小鎮冬天的灰色海水一樣,有種平靜的傷感。

影片的主角是一名叫李的頹廢壓抑的修理工。

在得知哥哥喬伊去世的消息後,李從波士頓回到了故鄉——海邊的曼徹斯特處理喬伊的後事。根據喬伊的遺囑,李將會成為喬伊的兒子派屈克的監護人。

故事的主線是李和派屈克叔侄間從有點陌生到逐漸了解信任的相處過程。而暗線則是對李曾經的生活和如今變得如此頹喪的原因的敘述。

作為派屈克的監護人,李打算將派屈克帶回波士頓,而派屈克則不願意離開家鄉和自己的朋友們。

侄子不理解叔叔為什麼不能和他一起留在家鄉,李只是一名修理工,哪裡找不到工作呢。但對李來說,曼徹斯特卻是一片不能久留的傷心之地。

多年前,他在這裡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因為他的一次過失,使得自己的三個孩子全部葬身火海,妻子亦因此而離開了他。

這成了李無法渡過的人生劫難,影片裡,他沉默地克制自己的悲傷,留給外部世界的永遠是一副行屍走肉般的模樣。

他選擇了將過往發生的一切凍存在自己的心裡,而這樣生活的代價,就是自動屏蔽了一切人間煙火。

記得有一個場景是李送侄子去女友家做功課,侄子為了能和女友在屋裡多親熱一會,讓他拖住女友的媽媽聊天。可他卻全程不發一言,面對對方拋過來的話題,也是直接一句話就將其終結。

如果你不知道故事背景會覺得場面一度十分尷尬,可了解李的遭遇後,你就只會覺得心疼。

他太痛苦,以至於連應酬一下陌生人的聊天都覺得是種負累。

李因為哥哥的後事重回故鄉,而那些被封在心底的記憶也重新噴湧而出。他在酒吧喝醉,故意找人打架,以疼痛感緩解自己無能無力的悲傷。

直到影片最後,李似乎也沒能走出這片人生的陰影。侄子得到了失蹤已久的媽媽的照顧,李也不用留在讓他傷心的曼徹斯特,他將再次返回波士頓,將回憶和痛苦深藏,背負著遺憾繼續生活。

 

 

說到底,這部電影是反雞湯的。沒有解脫,沒有救贖,有的只是生活最原始的樣貌。

這也正是它吸引人的地方,誰不想成為駕馭生活的強者,但總有人跌倒了,卻沒法立刻站起來,甚至要搭上餘生去為曾經的遺憾買單。

就像豆瓣上有人說的,「生活像是曼徹斯特的雪,乾燥而冷硬,無情地嘲笑著折磨著裹挾其中的每個人,將最後一點溫暖掩埋於六尺之下。」

我們總覺得,人生就要時刻向前看,可對於身處痛苦之中的人來說,這何嘗不是另一種殘忍。

猶記得大學時,好朋友和談了七年的男朋友分手了,男方劈腿,女友痛不欲生。

每每和我講起,眼淚就撲漱漱地流下來,之後很長一段時間,茶飯不思,上課也精神恍惚。

我不理解,對方是個渣男,越早分手越值得慶幸,找新的就是了。

我說了很多安慰和鼓勵的話,勸她別浪費時間,努力上進。

直到幾年後,自己經歷類似的事情,才發現,在別人心痛難忍的檔口,催著別人趕緊站起來往前跑是多麼殘忍的一件事情。

就好像,再難過的事情你也必須讓它過去,否則就是失敗者的模樣,就是不爭氣、沒出息。

明明心裡就很痛了,卻還要裝作沒事的樣子笑對生活。

影片裡還有一個片段,李在故鄉遇到了已經嫁為他人婦有了新寶寶的前妻蘭迪。

蘭迪泣不成聲地說著她多後悔當初對Lee說的那些惡毒的話,說她知道彼此的心都碎了,說她不希望看著他再遊蕩著,希望他能過上幸福的生活。

李顫抖著說,你不明白,我心裡什麼都沒有了。

這種感覺特別像我認識的一對失獨老人,臉上常年不見笑顏,雖然仍照常吃飯工作,卻總覺得身上沒有了一點希望和快樂的氣息。

原來,人生有很多痛苦是根本走不出來的,也並不是所有事情都能用一句「一切都會變好」來安慰自己。

痛苦如影隨形,我們甩不掉,忘不了,那就承受好了。

想起影片結尾的時候,李握緊拳頭,低垂著頭,眼眶發紅,說著 "I can't beat it. Ican't beat it. I'm sorry."

他無法打敗悲傷的往事,無法戰勝生活曾給他的苦痛。

但這不就是真實的人生麼,我們都曾深陷泥潭,走出來,固然是幸運的事,而走不出來,就讓我們在破碎中又喪又美麗吧。

編輯:朝歌

相關焦點

  • 海邊的曼徹斯特,一個操蛋的人生.
    今天來說說他拿奧斯卡的這部影片————《海邊的曼徹斯特》海邊的曼徹斯特,沒有那支著名的球隊曼聯這樣大的變故是任何人都無法承受的,從這以後,李的內心被自責深深佔據。人生的所有的希望也隨之覆滅。他想過自殺,拿槍崩自己的頭。但未遂。(這段非常虐心。)
  • 《海邊的曼徹斯特》:不是所有人都能和過去和解
    你看他只是在那兒靜靜地坐著,卻不知他內心正翻滾著一場絕望的海嘯。人的一生中總會犯很多錯誤,有些只是小小的遺憾,有些卻能將自己和他人的人生攪得支離破碎。旁觀者清,總是鼓勵局中人放下包袱繼續前行,而事實上,從困苦中解脫總是沒有那麼容易。所有人要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代價,即使它無比沉重。
  • 《海邊的曼徹斯特》|誰不是一邊抑鬱一邊活著,這是生命「喪」卻踏實的答案
    《海邊的曼徹斯特》某種程度上比這些電影都喪。沒有那些大喪片的誇張的人設,也沒有多麼跌宕起伏的劇情,沒有什麼經典金句、不會讓人看得又喪又drama又哭又笑好過癮,這部電影就是真實入骨髓的喪,喪得渾圓喪得密不透風,把你整個包裹在那種壓抑的情緒中,難怪有人說看完「致鬱」。然而,如果你將自己完全沉浸其中,和人物共情,反而能喚出內心許多隱藏的情緒,看完有一種被治癒的感覺。
  • 《海邊的曼徹斯特》:用清亮的色彩調和人生的沉重
    死亡與災難,人情疏離與分崩離析,我們都看得到電影所講述的主題依然飽含著人生的困苦與傷痛,但電影卻沒有故意製造代入感來擴散故事背後的傷感。     所有表現絕望境遇或人生沉重的電影,即便主題關乎死亡與災難,但不是每一部都非要刻意配合著哀樂製造出濃稠化不開的壓抑和苦悶,也不需要用大段的眼淚來表現對現實的絕望和感嘆人生的慘烈
  • 《海邊的曼徹斯特》:中年人頹廢日記
    「海邊的曼徹斯特不是英國的那個曼徹斯特,也不是美國的那個曼徹斯特,它在麻薩諸塞州,波士頓附近的海濱,是個常住人口僅五千餘人的小鎮,名字就叫『Manchester-by-the-sea』。」我最初想看海曼,其實就是對上面那個冷知識的好奇心使然。
  • 【影評】海邊的曼徹斯特——放過自己,方能看到海邊的風景
    ——評《海邊的曼徹斯特》《海邊的曼徹斯特》這一名字,乍看宛若一樸實無華的深山撞鐘老僧,解構下來,不過只是血肉和骨骼,與常人無異,正如海邊的曼徹斯特不過一普通海濱小城,平淡無奇。可你若深入探尋,卻會發現兩者內蘊乾坤,能獲得如同在山野之中偶得異寶一般的欣喜若狂。
  • 是怎樣的情感故事,讓《海邊的曼徹斯特》獲獎無數
    >看來是真的不愛我了但我還是愛你們的最後面附上文字版循例先看網友對片子的評論那些勸我們向前看的朋友,「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和過去和解」——豆瓣網友11km甩不掉的過去,走不出的未來。把抑鬱的事生活化講述,就像曼徹斯特陰冷的海。卡西表演挺不錯,配樂稍微有點過。——豆瓣網友貓叔Mack我最怕的就是這種電影,看完以後什麼都講不出,就想靜靜地待著,靜靜地沉溺在揮之不去的抑鬱中。結局仿佛看到了光,又好似什麼都沒有。——豆瓣網友浮世心不想多說,太喪,喪的我看完電影後橫跨湘江。
  • 《海邊的曼徹斯特》:獻給世上所有心碎之人
    你應該看這篇文章,是因為:《海邊的曼徹斯特》在去年的聖丹斯電影節上大放異彩,接著又在本次頒獎季期間成為各大獎項的寵兒。
  • 《海邊的曼徹斯特》—— 我們都曾深陷泥潭
    今年年初的聖丹斯電影節,當人們的目光都聚集於發行權售價創紀錄的《一個國家的誕生》時,一部名叫《海邊的曼徹斯特》的電影似乎被人忽視。
  • 《海邊的曼徹斯特》: 這一切都比想像的還要糟
    肯尼思·洛納根對於絕望人世的悲觀態度,在《紐約黑幫》裡是慘烈呈現,到了《海曼》中,儘管全片節奏舒緩,甚至寡言,但在滿城大雪的小鎮裡,人生之冷更是瑟瑟透出。不管在紐約、波士頓,還是海邊的一個無名小城,歷史的車輪能碾碎一個黑幫教父,一根著了火的木頭可以毀掉一個原本單純快樂的無名小卒的一生。總之你無路可逃。
  • 喜歡《海邊的曼徹斯特》,就不要錯過這樣的李秉憲
    《海邊的曼徹斯特》是寫給所有心碎的人的一首輕曲,讓人徜徉期間,含著淚感受著自己與李一樣的心情,讓悲傷灌注於心,慢慢地釋放,一曲終了,有種痛快地大哭一場的感覺,然後心中有點兒釋然。 當人心情不好時,究竟是看一部喜劇來拯救不開心,還是看一部悲劇來沉浸其中,這個話題各說各有理。在我看來,看喜劇時可以讓人放肆地大笑一把,但片刻歡笑過之後往往發現依然不開心。
  • 《海邊的曼徹斯特》:一部關於悲痛人生的哲學電影
    李在海邊的曼徹斯特原本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但是因為幾年前自己的行為過失讓自己的三個孩子都葬身於火海。妻子難以原諒他,兩人離了婚。帶著無法排解的自責、悲傷情緒,李離開了小鎮,逃避和外界的接觸。後來哥哥在遺囑中將自己兒子的監護權給了李,無法推脫的他不得不重回故土。《海邊的曼徹斯特》是一部關於悲痛人生的哲學電影,本片將荒誕世界定義為主人公充滿著痛苦回憶的人生階段。
  • 海邊的曼徹斯特 人生悽涼的根源,是那些永逝的溫暖 奧斯卡系列
    海邊的曼徹斯特,沒有那支著名的球隊曼聯,它是美國麻薩諸塞州的一個小鎮,擁有5000多的人口。5000多的人口裡,曾經包含著錢德勒家族的兄弟兩個。只是哥哥喬英年早逝,弟弟李遠走他鄉,他們的妻子都嫁作他人婦。曼徹斯特,空留著家族的一塊墓地。電影《海邊的曼徹斯特》,小心窺探著人類悲傷的底線,以及面對窮盡一生終究無法化解的悲傷,我們該如何自處。
  • 豆瓣8.6 海邊的曼徹斯特:重要的不是治癒,而是帶著病痛活下去
    影片中的男主始終無法戰勝生活,戰勝過去,但當他坐在船側,露出一絲似有若無的微笑時,令人不禁想起日本導演是枝裕和的一句話:「我不喜歡主人公克服弱點、守護家人並拯救世界這樣的情節,更想描述沒有英雄、只有平凡人生活的、有點骯髒的世界忽然變得美好的瞬間。」這個片段,就是「忽然變得美好的瞬間」吧。
  • 電影《海邊的曼徹斯特》觀後感
    在波斯頓工作的李因哥哥病逝,回到故鄉海邊的曼徹斯特,按遺囑,李成了侄子的監護人。 二,痛苦和宿命 《海邊的曼徹斯特》展現的悲劇故事,把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撕得粉碎 。我想導演不是不想給李特寫鏡頭,而是此時無論怎樣的表達,都無法詮釋李內心深深如海的絕望。 對失誤的悔恨,失去親人的無助,讓李萬念俱灰。至於後來妻子的責備及離婚,對於他已經都是小事了。也因此,當他與前妻在曼徹斯特偶遇,前妻泣不成聲,她說她後悔說過的話,她愛他,他打斷了她並拒絕跟她一起吃飯。
  • 你還記得海邊的曼徹斯特嗎?
    115個獎項和239項提名今天小編要為大家推薦的就是這部在2016年的冬天令大家心碎卻又給大家帶來平靜與深思的《海邊的曼徹斯特》。或許就是因為這略微古怪悲觀的性格,讓《海邊的曼徹斯特》透出蒼涼的底色。馬特·達蒙曾說,自己看這部電影的每一版劇本以及每一版剪輯,都會哭。
  • 熱門獻給世上所有心碎之人《一個人的曼徹斯特》
    源自——《海邊的曼徹斯特》每個人都有權利不與自己的過去和解。當你犯下了無可挽回的錯誤,假以時日可能仍舊得到原諒,你的親人仍然接納你,社區居民願意接受你,甚至傷害最深的前妻也能原諒你,而在這部電影裡,有些傷口是永遠不會癒合的,它們只是不再流血。 而這個世界上最難得到的原諒,其實來自你自己。一個人的曼徹斯特一個寒冷刺骨的海邊小鎮。
  • 《海邊的曼徹斯特》:帶你看清人與人關係的影片
    後來想想真傻#《海邊的曼徹斯特》是在豆瓣上獲得8.6分的一部披著小清新和無線遐想的名字但實際上是一部喪到極致的片子,讓你覺得這就是他媽狗日的生活,影片透露出一種高級感,獲得了第89屆奧斯卡原創劇本獎,同時男演員卡西又獲得了最佳男主角獎。
  • 影片《海邊的曼徹斯特》
    今天給大家帶來一部年度最喪影片-《海邊的曼徹斯特》。不要被他的標題所迷惑,這裡的曼徹斯特不是我們熟知的英國的大城市,全球工業革命的起點。而是在美國,波士頓旁邊的一個不大的鄉村靠海的小鎮。這個小鎮的名字,就叫「海邊的曼徹斯特(Manchester by the sea)」值得一提的是,本片有一半以上的鏡頭可以堪稱絕美,張張保存做壁紙毫不誇張。下面會和大家分享。
  • 關於《海邊的曼徹斯特》
    大約在八點偏右,更衣後的我坐在桌子前面,和我爹一起看了這部兩個小時多的壓抑,悲傷,克制,緩慢的電影——《海邊的曼徹斯特》。伴隨著黑幕上升,電影結束。我去新中關找兩個同學,我們一起上了兩年的晚自習,一起吃過無數頓午餐晚餐、有數頓的早餐,一個住在懷柔,一個家在豐臺,我們決定例行公事,但是時間成本路程成本增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