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劇小百科】(152)倀(撐)雞腳、打火雞、下四府表演風格、三項武技

2021-02-16 中國粵劇網

點擊上方「中國粵劇網」藍色字可加關注



倀(撐)雞腳
      南派手橋招式。演員背對對手,身體向前微俯,左腳單腳獨立,雙手以開雙山的姿勢向左右兩邊伸開,以保持身體平衡;右腿向上收屈,突然發力向後蹬,目的是利用背向對方,出其不意地用腳蹬向對手的襠部要害。「倀雞」一詞在廣州話中有形容別人野蠻、霸道之意,「倀雞腳」便是以此形容招式的陰狠。另有一說是因為雞在臨死前掙扎,必然會撐直腳,所以就以「撐雞腳」來比喻這致命的招式,取你死我活一招定勝負之意。「倀(撐)雞腳」招式過狠,舞臺上使用不多,在南派武技套路「十二點拳」中有「倀(撐)雞腳」的表演。
 
打火雞
      武打組合。以幽默諧趣作為舞臺表現方式的武打組合。幾個扮演反面群角的五軍虎圍攻正主,正主機智靈活地閃避移挪,使五軍虎們多次誤打誤撞,造成自己人打自己人,而正主則毫髮無損。正主用南派手橋反擊對手時,打其頭部,則捂屁股,打其屁股則捂住頭部。以諸如此類顛倒錯亂極為誇張的動作引觀眾發笑,表現反派的愚蠢和醜陋,烘託正主的聰明、機敏。打火雞表演的目的是把緊張激烈的武打變為風趣滑稽的表演場面,逗引觀眾發笑,營造喜劇性的效果,添加輕鬆、歡樂的欣賞情趣。打火雞是傳統粵劇南派短打武戲的武打組合,它並沒有嚴格規範的表演套路,多是按劇情的需要以及表演者的武功水平而設計動作和技巧。因為在生活中,人們撫摸或攻擊火雞的頭部,火雞就會用翅膀夾住尾部逃走;但追擊其尾部,火雞則會雙翅護住頭部向前飛奔。戲班藝人以此生活現象去形容舞臺上的武打組合,故名「打火雞」。
 
下四府表演風格
      在明清兩朝,廣東分為十個州府進行管治。以現在的陽江市為分界,東北面有六個府,俗稱「上六府」,西南面有四個府,俗稱「下四府」。下四府具體是指:高州府,包括現在的茂名,高州、吳川、化州、廉江、信宜、電白等縣市;廉州府,轄今屬於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合浦、北海、鐵州、防城、東興、靈山、浦北等縣市;雷州府,管治湛江、遂溪、雷州、徐聞等地;瓊州府,即今天的海南省。下四府的戲劇活動一直十分興旺,粵劇尤有深厚的群眾基礎。粵劇在珠江三角洲一帶(過去的「上六府「)非常活躍,此地自古商旅交通發達,藝術交流較為頻繁;學習移植姐妹藝術和兄弟劇種的技藝,有便利的條件與環境。粵劇在孕育、產生到形成的過程中,其表現形態和藝術技法不斷地變異和發展。下四府過去交通不夠發達,與上六府及各地的藝術交流較少,粵劇傳統的呈現狀態和表演程式相對較為穩定,廣場藝術的元素和特點比較突出。因為相對遠離大城市,演出多在廣場進行,過去聲響設備也不夠完善,一般的唱,無法充分表現角色的情緒。因此,多以動作幅度較大的形體表演為主。下四府一帶的觀眾亦習慣追求強烈視覺刺激的舞臺效果;所以下四府粵劇對排場藝術和南派武技的承傳和展示較為完整,保留了打真軍、嘔真血、吊辮、大過山、雙照鏡等傳統特技表演,形成了重武不重文,重打不重唱,熱烈、火爆、粗獷的表演風格。
 
三項武技
      廣東下四府一帶的觀眾特別喜歡看武戲,下四府粵劇戲班迎合觀眾的喜好,演出的粵劇多為武打戲。所以小武演員的身價就較其他行當為高,對他們藝術上的要求也特別嚴。戲行內有一種不成文的規矩,就是小武都必須掌握打真軍、嘔真血、過山這三項武技。打真軍是表演用真兵器對打,嘔真血是特技,過山是表現演員在桌椅上的身段和難度技巧。廣東下四府和廣西一帶的粵劇小武,過去都能熟練地表演這三項武技,並就此展開良性的藝術競爭,不斷地發展技巧的難度和創新表演招數。

(節選自《粵劇大辭典》表演篇)

相關焦點

  • 【粵劇小百科】(144)十字背劍、打二星、打四星、打藤牌
    傳統粵劇南派有四個手下圍攻正主的打四星把子組合,而這個組合則根據劇情需要,只使用兩個手下圍攻正主,所以戲班藝人就將這組合稱為「打二星」。 打四星      武打組合。打四星由五位演員參與表演,其中一個是正主(不論何種表演行當,只要是這場武打中的主角)。其餘四人是由手下擔任。
  • 粵劇南派武功瑣談(關於廣府文化的深度好文)
    當前,粵劇正在努力振興,發揚粵劇傳統的尚武精神,應是一個重要課題。 然而粵劇興始以來,歷遭劫蕩,資料散軼,倖存於世的老藝人,如今已是寥寥可數,要進行全面整理粵劇南派武技,困難極大,還得從頭做起。這裡僅將點滴所得,拉雜綴錄於下,以供有志於此者參考。
  • 大師小匠:世界級非遺廣東粵劇
    表演藝術綜述:粵劇演員的表演工藝分為四大基本類別——唱、做、念、打。唱:是指唱功,配合不同的角色有各自不同演唱的方式,包括平喉及子喉。平喉是平常說話的聲調,一般男性角色小生就是採用平喉演出。子喉是比平喉調子高了八度,常常以假音來扮演女性角色。除了以音階來分類,也會以聲音特色來分類。
  • 【粵劇小百科】(76)批皮橙、臺步、丁字腳、四平大馬、前弓後箭、走圓臺
    甲順勢邁步向左轉身,雙方立即將臺述程序再重複一遍(也有雙方接連數輪攻防表演,次數沒有嚴格的規定)。一般的結束動作是甲最後一個轉身後,再撲臺前,被乙方挑搶背,雙方扎架。這是粵劇武打場面中常見的表演技巧。廣州人有色冬天把削去皮的橙子用開水燙熱後進食的習慣,廣州話口語將削皮叫做「批皮」,被「批」去皮的橙子表面是不規則的圓形。廣州過去民間也有用竹篾紮成「批」了皮的橙子形狀的花燈,俗稱「批皮橙」。
  • 洪熙官與粵劇那些事
    抽象形體等等的表演藝術。幾十年來,人們觀看粵劇舞臺表演武功時,都是說「打北派」,但熟知粵劇者卻說,粵劇功夫技藝屬「南派」。究竟粵劇功夫是「南派」還是「北派」?它起源於什麼拳術?如何形成?有何故事?有何代表人物?追根溯源,粵劇自形成地方劇種後,雖有武打戲演出,卻未形成一套完整和系統,藝人的武打技藝,均來自民間,各師各法。
  • 2017年粵劇華光師傅寶誕巡遊慶典
    點擊上方「中國粵劇網」藍色字可加關注廣東鑾輿堂是粵劇界中龍虎武師(打武行當)的行會組織。
  • 【粵劇小百科】(98)表演行當、腳色、角色、包頭、臺柱
    根據劇中人物不同的性別、年齡、身份、性格等類型特徵,以及表演藝術的特點而劃分的人物類型。粵劇表演行當的發展經歷是從簡到繁,最初只有末、旦、淨三大類,逐步衍生到十大行當。行當藝術是與戲曲藝術類型化的總體表現特徵相適應的。近代戲曲表演藝術呈現出向人物個性化靠攏的趨勢,因而行當又由繁入簡了,各地方劇種大都以「生、旦、淨、末、醜」 為基本類型。
  • 【粵劇小百科】(122)原班十三項角色、六柱制
    清同治十年(1871)清廷默許粵劇解禁後,粵劇的行會組織吉慶花所制定班規甚嚴,其中規定戲班定員144人以上的方稱大班,不足的稱半班。演員根據各自行當的專項特點去表演,不能「食過界」,即演忠的不能去演奸,無須的不能演有須。如違反此規,則要送忠義堂「坐紅凳」,負「奪他人位」的責任,並連帶處分其師傅,嚴重者革除會籍,使其終身不能再搭班演戲。當時立「原班十三項角色」,以作為表演行當的界定標準。
  • 【粵劇小百科】(304)關德興、華嘉
    抗日戰爭爆發後,關德興本著「粵劇應該上火線」的信念,在香港組織廣東戲劇宣慰團,在皇后戲院等演出粵劇,為「中國婦女兵災籌賑會」募捐,關德興特在戲中表演獨臂挽三百斤勁弓,飛刀退敵、打丈二鋼鞭等絕技。1939年10月1日,他所組織的粵劇救亡服務團由香港前往廣西桂林,在桂林一帶舉辦「募集前線將士寒衣運動」等義演活動,為期三個月,為抗日籌得不少款項。
  • 【粵劇小百科】(298)馮鏡華、半日安、葉弗弱
    馮鏡華做功老到,表演細膩,對唱功很有研究,叮板甚穩,還擅唱梵音,有「梵音鑑」之譽。主演《醉倒騎驢》《月下追賢》平貴回窯》《陳宮罵曹》,頗有口碑。1941年香港被日本侵略軍佔領後,馮鏡華與羅家權隨周豐年劇團回廣州。
  • 粵劇《新再世紅梅記》
    自明朝嘉靖年間開始在廣東、廣西出現,是糅合唱念做打、樂師配樂、戲臺服飾、抽象形體的表演藝術。粵劇每一個行當都有各自獨特的服飾打扮。粵劇名列於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內。2009年9月30日,粵劇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肯定,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粵劇是廣東藝人吸納外省入粵戲班的戲曲聲腔,加以易語而歌並融進本地的歌謠、小曲而形成的劇種。
  • 名家周末大舞臺|粵劇名家黎駿聲近距離為遊客展現粵劇魅力
    黎駿聲(右五)、吳非凡(左五)表演《花月情》黎駿聲師承粵劇藝術大師新馬師曾,藝從粵劇藝術大師紅線女。他戲路寬廣、文武兼備。陳駿旻(左)、陳覺表演南派手橋晚會上,青年演員陳健超和陳韻玲演繹《七夕銀河會》,該作品講述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陳駿旻與陳覺表演粵劇傳統程式「南派手橋」。
  • 火雞是一種觀賞雞,也是當地人愛養又愛吃的一種家禽!
    火雞原產於北美洲,又被稱為吐綬雞,正常情況下受的長度在九釐米左右。當氣溫降低或者受到驚嚇時,受賄縮短到只有一釐米。陽光下火機身上的羽毛會反射出各種色彩,頸部的皮膚也會因為情緒的變化而變成紅白藍等不同的顏色。公雞在求偶的時候會像孔雀開屏一樣展開,尾部的羽毛,非常漂亮。他在1519年被引入歐洲,最初只是一種觀賞雞,但是很快被作為肉用雞大量養殖,成為了當地人愛養又愛吃的一種家禽。
  • 粵劇
    三十年代在粵劇史上稱為「薛馬爭雄」的時代,薛覺先接近京劇風格,表演技巧比較全面,生旦淨醜無所不能,有「萬能老倌」的綽號,但以演小生出色,代表性劇目有《胡不歸》等四大悲劇的馬師以丑角取勝。他在以「孤寒種」(吝嗇鬼)為主角的組劇中,盡情揭露封建財主資本家的醜態,有莫裡哀之風。不但在兩廣、港澳和東南亞等地,為廣大觀眾所傾倒,在美國多年,也深受歡迎。
  • 「粵劇華光祖師巡遊慶典暨2019海內外華人粵劇粵曲展演」圓滿落下帷幕
    鑾輿堂成立至今有三百多年歷史,它的南派武技則是目前在舞臺上最能展現粵劇藝術個性元素,使粵劇舞臺凝聚出一股最富個性魅力的清罡之氣,向大眾展示那驚心動魄的武打場面、雄壯激烈的戰爭場面,並將傳統戲曲的虛擬性發揮得淋漓盡致!
  • 【粵劇小百科】(196)黃巢面、馬騮面、楊志面、雷公面、鍾無豔面、陶三春面、李克用面、蔣乾麵
    鍾無豔是傳統粵劇《鍾無豔三戲齊宣王》中齊宣王的王后,因相貌醜陋不受寵愛。但其武藝高強,故每遭逢外敵入侵,必使鍾無豔出徵抗禦。傳統粵劇鍾無豔的扮相,是旦腳特殊的面譜。從鼻梁正中為界,把臉分成兩半,右半邊俊扮,按照一般旦腳來正常化妝,以此表現鍾無豔善良正直的內在品格;左半邊面開面,採用綠色,額角勾半個豬鼻雲圖案,眼窩畫黑色雞爪紋樣,眼尾朝下延伸,面頰有紅色梅花朵,嘴歪,以此表現鍾無豔剛強勇武,但面貌外形醜陋。粵劇凡演鍾無豔,都按此面譜開面。
  • 粵劇仍有老廣愛 傳承面臨四障礙
    但粵劇界人士認為,粵劇想要再現輝煌,還必須跨越行業老化、編輯奇缺、大師漸少、精品難得四道坎。   四重困境   目前雖興旺 發展幾道坎   儘管目前粵劇生命力仍然強旺,但是不少業內人士反映,對於其長遠發展,仍然存在種種困境。
  • 「粵音繞梁」非遺專列走進梅花獎得主吳非凡老師的粵劇世界
    吳非凡,師承羅家寶、倪惠英,專攻花旦、刀馬旦,扮相清新秀逸,唱腔明麗婉轉,表演細膩傳神,武打灑脫帥氣,文武兼備,被譽為「全能花旦」。她是廣州市粵劇院青年花旦,中國戲劇梅花獎的獲得者,更是廣東省最年輕的白玉蘭獎獲得者。
  • 秦隴勁氣,粵嬉清嘉——粵劇《審死官》與秦腔《四進士》戲曲比較研究
    摘要:京劇傳統名劇目《四進士》改編成粵劇和秦腔兩種版本,同樣的故事橘生南北,兩大劇種的表演各有特色。本文從編劇、表演對比分析粵劇《審死官》與秦腔《四進士》,並以南北箏派音樂特點與戲劇音樂進行比對,展開討論。
  • 粵劇下朗,傳承有道!結合美麗文明村居建設,張槎街道打響「粵劇下朗」文化品牌
    在江文幹看來,粵劇糅合唱念做打、樂師配樂、戲臺服飾,講究悟性、技巧,是一門比較複雜的表演藝術,因此懂粵劇的人精神氣質往往優於其他人。「有什麼煩惱一來這裡就會消失不見,長期唱戲,身體也保持得好好的。」江文幹說,喜歡粵劇的人多了,村裡的文化氛圍就濃了,大家的精神風貌自然也會提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