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中國粵劇網」藍色字可加關注
倀(撐)雞腳
南派手橋招式。演員背對對手,身體向前微俯,左腳單腳獨立,雙手以開雙山的姿勢向左右兩邊伸開,以保持身體平衡;右腿向上收屈,突然發力向後蹬,目的是利用背向對方,出其不意地用腳蹬向對手的襠部要害。「倀雞」一詞在廣州話中有形容別人野蠻、霸道之意,「倀雞腳」便是以此形容招式的陰狠。另有一說是因為雞在臨死前掙扎,必然會撐直腳,所以就以「撐雞腳」來比喻這致命的招式,取你死我活一招定勝負之意。「倀(撐)雞腳」招式過狠,舞臺上使用不多,在南派武技套路「十二點拳」中有「倀(撐)雞腳」的表演。
打火雞
武打組合。以幽默諧趣作為舞臺表現方式的武打組合。幾個扮演反面群角的五軍虎圍攻正主,正主機智靈活地閃避移挪,使五軍虎們多次誤打誤撞,造成自己人打自己人,而正主則毫髮無損。正主用南派手橋反擊對手時,打其頭部,則捂屁股,打其屁股則捂住頭部。以諸如此類顛倒錯亂極為誇張的動作引觀眾發笑,表現反派的愚蠢和醜陋,烘託正主的聰明、機敏。打火雞表演的目的是把緊張激烈的武打變為風趣滑稽的表演場面,逗引觀眾發笑,營造喜劇性的效果,添加輕鬆、歡樂的欣賞情趣。打火雞是傳統粵劇南派短打武戲的武打組合,它並沒有嚴格規範的表演套路,多是按劇情的需要以及表演者的武功水平而設計動作和技巧。因為在生活中,人們撫摸或攻擊火雞的頭部,火雞就會用翅膀夾住尾部逃走;但追擊其尾部,火雞則會雙翅護住頭部向前飛奔。戲班藝人以此生活現象去形容舞臺上的武打組合,故名「打火雞」。
下四府表演風格
在明清兩朝,廣東分為十個州府進行管治。以現在的陽江市為分界,東北面有六個府,俗稱「上六府」,西南面有四個府,俗稱「下四府」。下四府具體是指:高州府,包括現在的茂名,高州、吳川、化州、廉江、信宜、電白等縣市;廉州府,轄今屬於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合浦、北海、鐵州、防城、東興、靈山、浦北等縣市;雷州府,管治湛江、遂溪、雷州、徐聞等地;瓊州府,即今天的海南省。下四府的戲劇活動一直十分興旺,粵劇尤有深厚的群眾基礎。粵劇在珠江三角洲一帶(過去的「上六府「)非常活躍,此地自古商旅交通發達,藝術交流較為頻繁;學習移植姐妹藝術和兄弟劇種的技藝,有便利的條件與環境。粵劇在孕育、產生到形成的過程中,其表現形態和藝術技法不斷地變異和發展。下四府過去交通不夠發達,與上六府及各地的藝術交流較少,粵劇傳統的呈現狀態和表演程式相對較為穩定,廣場藝術的元素和特點比較突出。因為相對遠離大城市,演出多在廣場進行,過去聲響設備也不夠完善,一般的唱,無法充分表現角色的情緒。因此,多以動作幅度較大的形體表演為主。下四府一帶的觀眾亦習慣追求強烈視覺刺激的舞臺效果;所以下四府粵劇對排場藝術和南派武技的承傳和展示較為完整,保留了打真軍、嘔真血、吊辮、大過山、雙照鏡等傳統特技表演,形成了重武不重文,重打不重唱,熱烈、火爆、粗獷的表演風格。
三項武技
廣東下四府一帶的觀眾特別喜歡看武戲,下四府粵劇戲班迎合觀眾的喜好,演出的粵劇多為武打戲。所以小武演員的身價就較其他行當為高,對他們藝術上的要求也特別嚴。戲行內有一種不成文的規矩,就是小武都必須掌握打真軍、嘔真血、過山這三項武技。打真軍是表演用真兵器對打,嘔真血是特技,過山是表現演員在桌椅上的身段和難度技巧。廣東下四府和廣西一帶的粵劇小武,過去都能熟練地表演這三項武技,並就此展開良性的藝術競爭,不斷地發展技巧的難度和創新表演招數。
(節選自《粵劇大辭典》表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