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引申一段與詩歌內容毫不相關的故事,出自《史記 • 項羽本紀》,(實在太愛這個叱詫風雲的歷史人物和太史公的這篇本紀)。「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於是至則圍王離,與秦軍遇,九戰,絕其甬道,大破之,殺蘇角,虜王離。涉間不降楚,自燒殺。當是時,楚兵冠諸侯。諸侯軍救鉅鹿下者十餘壁,莫敢縱兵。及楚擊秦,諸將皆從壁上觀。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
這個段落寫的是項羽大破秦軍的故事,而文字上我們看到除了正面直敘項羽如何破釜沉舟的戰鬥之外,還從諸侯軍的表現上反襯項羽軍此戰的英勇戰績。這樣從不同視角一正一反的表述是文章裡的常見手法,而在詩歌上也間或有見。孟浩然的這首《夜歸鹿門山歌》就是其中一個比較明顯例子。
《夜歸鹿門山歌》的前四句無不兩兩對比,詩人在兩個的視角中來迴轉換,將兩個畫面反覆呈現,「山寺鐘鳴晝已昏,漁梁渡頭爭渡喧。人隨沙岸向江村,餘亦乘舟歸鹿門。」山寺飄渺的鐘聲與渡頭喧雜的人聲;隨岸回家的村人與乘舟歸山的詩人;山寺的鐘聲對應著詩人,喧囂的塵世對應著村人,詩句描繪出了兩幅動靜不同的畫面。詩歌的主題還是傳達詩意的,就像剛才破釜沉舟的故事,大部分的筆墨是落在項羽軍本身的,詩歌更加如此。「鹿門月照開煙樹,忽到龐公棲隱處。巖扉松徑長寂寥,惟有幽人自來去。」後面這四句是對詩人這幅畫面的展開,隨著詩人歸去鹿門山的腳步越行越遠。
《夜歸鹿門山歌》整首詩的組織以電影的鏡頭語言來表現的話,畫面從遠處的青山和悠遠的鐘聲起,又落到渡頭爭渡的喧鬧,人聲裡,鏡頭隨著三三兩兩的人影投向江村,這一幕之後鏡頭再次切換,詩人與歸舟入框,用一個長鏡頭直到幽靜的鹿門山,而畫面最後定格在巖扉松徑上獨行的身影上。從手法上,這首詩帶著一定的敘述性,記載了詩人所見所聞所行,帶有敘述性的詩歌是比較容易採用視角切換的方式來創作的。
除此之外,這首詩的題目寫作《夜歸鹿門山歌》,這個「歌」字流露出詩人創作時候強烈的情緒。歌是心底情緒的一種表達,無論高興還是哀傷,是情緒最自然的流露。中國古代有一本書叫做《毛詩序》,這本書是對《詩經》做的序敘,書中說「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想要理解這個意思,不妨也看一段故事 --- 美猴王的故事,「(猴王)正觀看間,忽聞得林深之處,有人言語,急忙趨步,穿入林中,側耳而聽,原來是歌唱之聲。歌曰:』觀棋柯爛,伐木丁丁,雲邊谷口徐行,賣薪沽酒,狂笑自陶情。蒼逕秋高,對月枕松根,一覺天明。認舊林,登崖過嶺,持斧斷枯藤。」這一段中安排的是一位樵夫的出場,樵夫邊走邊歌,歌就表現出樵夫內心的自在。而乘著船兒歸去鹿門山的詩人,口裡心中的這首歌所流露出的就是詩人隱逸生活的自在心情。
原詩:
山寺鐘鳴晝已昏,漁梁渡頭爭渡喧。
人隨沙岸向江村,餘亦乘舟歸鹿門。
鹿門月照開煙樹,忽到龐公棲隱處。
巖扉松徑長寂寥,惟有幽人自來去。
簡單釋意:
暮色中傳來遠處山寺的鐘聲,漁梁渡頭上滿是爭渡的喧鬧聲。
人們順著沙岸向江村的方向走去,我也乘著小船返回鹿門。
月光在鹿門的樹間灑下銀色的煙靄,一轉眼便來到了龐公隱居的地方。
巖石與松樹間的小路幽寂,只有隱居的人在這裡來來去去。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為明 • 文伯仁《樵谷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