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薛嶽,我不知道該從何說起,儘管他有著那首被傳唱已久並收入百大歌曲的《如果還有明天》,儘管他的專輯《生老病死》入選了臺灣最佳百張專輯,儘管他是國語歌壇上首批的搖滾嘗試者,儘管五月天陳珊妮高明駿都曾翻唱過他的歌,然而今天我們可能記住了甜蜜蜜的鄧麗君,一條魚似的雨生,大地上的家駒,卻把這個用生命燃燒歌唱生涯的歌手忘了,因為在如今的歌壇,他早已被淹沒時代的轉換中。
薛嶽,一個七八十年代的「臺灣搖滾之父」,在他三十多歲時,被證實癌症末期。他的好友兼音樂人劉偉仁得知薛嶽患有癌症後,就作了這首《如果還有明天》送給他。但最終薛嶽還是在他36歲的時候離開了這個世界。面對命運的安排,現實的無奈,一個面臨死亡的人唱出來的感覺不是頹廢不是悲痛,而是將剩餘的生命激情揮灑以及最終的告白,或許更多的還有他的不舍和他不服命運安排的一種抵抗。
1990年8月,薛嶽36歲,推出了最後一張專輯《生老病死》,當時他已經被證實到了癌症末期,卻仍舊沒放下自己喜愛的音樂,將一生中的最後段旋律展現在我們的面前,這張專輯可以說是他焚燒了自己的生命換來的,是張靈魂之作。一個固執理想一生搖滾的音樂人對生命的渴望以及傷痕累累的內心讓人心酸痛楚。9月薛嶽用自己最後的精力開了<灼熱的生命>演唱會。他拖著絕症的身軀出現在了臺北國父紀念館的舞臺上,已沒有人會去計較演唱會的成功與否,因為他們看到的是一個音樂人生命的最後進行時。他感慨的說道:"我在三十歲以後,決定要做自己的音樂。這幾年來,我拼得很兇,可是沒有幾個人看得到我心中的那種焦急,那種憤怒,造就了這幾年我的個性。可是慢慢因著年齡的因素,我明白了,我很多東西並不是用撐的,應該有很多方法,有很多管道。我才剛明白,生命卻已經來不及了……"他流著淚唱完了「如果還有明天」將自己的生命劃上了永遠的句號,至始至終他堅強的反抗抵不過生老病死,但是他面臨死亡的態度卻讓所有的人臣服。這就是薛嶽,一個和搖滾精神劃上等號的人。
蘇見信和劉偉仁、薛嶽並不是同時代的人。2005年信(蘇見信)在他的《感謝自選輯》專輯中把《如果還有明天》作為第一首主打歌,就是想表達對搖滾前輩薛嶽的致敬。信(蘇見信)的極富穿透力的嗓音,薛嶽的高吭,還有柯有倫的最後那一段震撼的RAP,透過現代科技,完成了3人的時空合唱。
長按二維碼關注【音樂那點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