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 如何提高孩子的「情緒管理」能力 | 一種思路+一部電影

2021-03-02 雲起微塵裡

大家好,我是關鉑雲。

上次的 加拿大的產前班到小學教育(點擊藍字跳轉),寫了我娃在多倫多從產前班到11歲不斷轉學的真實經歷。很多家長都說「我家有個同款孩子」——咱們都不是一個人在戰鬥啊!

關於孩子的學校/社會融入問題,有一個關鍵詞:敏感。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如何與敏感型的孩子相處?如何幫助他們在社會中「脫敏」?如何全家一起提升情緒管理能力?


例牌聲明:本公眾號不發廣告,不賣東西,無利益關聯。

敏感型的孩子什麼樣?講個故事。

北風呼嘯的秋天,七八個孩子在操場上,做值日掃落葉。落葉一波接一波。小雲作為班幹部,大手一揮,說:掃不完的,咱們上樓吧。於是收工。

班主任當時正站在教學樓3樓窗口向下瞭望呢。正好看見了小雲的大手一揮。

全班坐好,班主任發話了:今天的值日不認真,我看了,操場上還有落葉。你們這幫孩子,整天&**&%&%&&**

(此處省略1000字訓話指示,表情如下

同學們默默聽著,都不吭聲。

小雲舉手,起立開口:是我讓大家收工的,他們沒責任。我可以解釋下當時的情況。

班主任眉頭一挑,哦?那你說來聽聽。

小云:現在是秋天,風大,我們掃了15分鐘。可是一直掃,葉子一直落,永遠都掃不完。所以我讓大家上樓了。

班主任:一直掃我沒看見,我可是看見你們一窩蜂往樓上跑來的。

小云:您說的「不認真「是根據」一窩蜂往樓上跑「這個瞬間場景,所有同學都能證明之前確實認真掃了,當然,互相作證有包庇嫌疑;您說的「還有落葉」是因為葉子一直落,這個季節掃落葉本來就是個沒意義的事情。最後,如果說做值日是為了鍛鍊我們的勞動能力,或者集體意識,掃15分鐘已經達到目的了。所以我覺得您剛才對大家的批評不太合理。

……

後來呢,後來小雲同學被班主任撤了中隊長職務。

你們可能猜到了,小雲就是我。20年前的真實故事。(唯一顯得不真實的是「包庇」這個詞太高級,那是班主任大範圍開罵時候的口頭語)

這是一個活生生的「早熟、有責任感、邏輯性強、認理不認人」敏感型孩子案例。我家大墨跟老師頂嘴,基本都是這個模式。敏感型孩子闖禍時的內心活動?如圖:

我100%理解兒子在學校的困境,也100%理解可能帶來的後果。

所以我一直在和兒子進行各種情緒力探索,今天推薦個電影,再提出個思路,供大家參考。

Inside Out 頭腦特工隊 (2015)

我心目中皮克斯的巔峰之作,情緒電影偉大的拓荒者。一生推!我也就刷了7,8遍吧 3歲到80歲都適合觀看!

導演道格特創作這部影片的靈感來自於自己女兒的叛逆期。整個故事圍繞著主人公萊莉的生活展開,從出生一直到11歲。由於搬家,換新學校,原本快樂的萊莉出現了心理危機(寫到這裡突然覺得故事似曾相識,啊這不就是女版的我家哥哥嗎!

△ 隨著心情變化,女主的衣服顏色也在變

編劇曾考慮過多達27種不同的情緒,其中包括驚喜,驕傲和信任等等。為了使故事不那麼複雜,最終定下來5種(喜悅,悲傷,厭惡,恐懼和憤怒),這是女主角萊莉腦內的五位情緒司令官。

和孩子一起看,可以順便科普很多知識:

比如:短期&長期記憶

白天產生的記憶球會暫時儲存在司令部的架子上(短期記憶),而當夜裡睡著時,這些記憶會隨著管道滾入層層疊疊的迷宮(長期記憶)之中,那裡有頭腦工人(Mind Worker)負責整理過濾,不重要的記憶碎片就被忘記師(Forgetter)處理掉了。

比如用「抽象碎片-解構-變二維-非具象化」來解釋抽象思維的工作原理。


再比如造夢工廠、潛意識深淵、思想列車……每一個情節設計都閃耀著絕妙的光芒。

各種機關組成了個性之島(Personality Islands),是我們之所以成為我們的決定因素,每個核心記憶(Core Memory)點亮一座島嶼,照映我們性格中的某一部分。

溫暖的家庭生活,一起闖禍的摯友,第一次比賽拿了冠軍……這些核心記憶組成了性格的每一點——當然,並不都是閃光點。每當失去一個核心記憶,性格中對應的那部分就會轟然消失。

隨著萊莉長大,世界變得不完美,她無法適應新環境。最終,負面情緒升級、內心崩潰,萊莉在憤怒中離家出走,頭腦中樞的控制臺被鎖死,一座座內心小島坍塌了。就像我們的敏感型孩子突然大腦死機了。

這樣的時刻,卻是一向最「沒用」的悲傷力,力挽狂瀾,重新激活了她的情緒控制臺,坐在正要發車的大巴車上的萊利突然悲從中來,掉著眼淚離開了大巴車一路跑回家。

△ 孩子回家了,父母沒有責怪和生氣,只會擔心。看到這裡淚目了。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重建情緒控制臺的是悲傷?且只能是悲傷?

自古醫易不分家,我首先想到的是肝主怒、屬木,肺主悲、屬金,五行生剋應用在中醫裡,金克木,悲制怒。萊莉因為積壓的憤怒而失去理智(情緒控制臺亂套了),悲傷讓她冷靜,而後回歸。

當然,老外不會參考《易經》,而更多的用西方理論(如紅色-憤怒的關聯)。

那麼從西方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呢?我認為關鍵詞是「喪失感」

弗洛伊德在他的《哀傷與抑鬱》中最核心的觀點是:「如果在失去了重要的客體之後不能充分哀傷,人將會抑鬱」。在失去重要的東西時,人們失去的除了那個東西本身,還有自己投入的能量。而哀傷的過程也是人面對失去、接受失去、並重新把自己失去的心理能量投入到合適的地方的過程。 

這不僅僅是萊莉在成長過程中必須面對的悲傷,也是我們每一個人走向成年的必修課。

這部電影就像一個七彩的記憶球,沒有大團圓,也沒有大反轉,就像生活本身,就像成長本身。

這部動畫非常用心:根據上映地區的不同,影片中的一些細節會有所改變:

△ 北美版中萊莉最討厭的食物是西蘭花,而日本版則換成了青椒,因為日本人普遍覺得青椒難吃

△ 北美版中萊莉父親的白日夢是關於冰球的,在其它地區則是關於足球。

《頭腦特工隊》把成長、生活那種複雜的、說不清道不明的、迷人卻又讓人悵惘的複雜變化成功地外化了。這個故事幫助我們重新認識自己,認識情緒,我們如何被情緒挾持,我們為何會遺忘,以及,如何長大。


電影連結見文末置頂留言。

萊莉的故事講完了,我們如何找到自己的個性之島(Personality Islands)?


開門見山:我建議每一個人,都去做幾個公認有效的性格測試(personality test),然後幾個系統交叉參考。

理由:人們「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麼」,由於認知盲點造成的誤會,在孩子教育這件事兒上,會引發「戰術上的勤奮,彌補不了戰略上的懶惰」。

MBTI人格理論

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簡稱MBTI)是性格分類理論模型的一種,理論根據是瑞士心理分析家卡爾·榮格於1921年所出版的書籍《心理類型》。

MBTI主要用於了解受測者的處事風格、特點、職業適應性、潛質等,在美國每年約有300萬人以上參加MBTI的測評和培訓。世界500強企業,如迪斯尼、百事可樂、西南航空公司等,約有80%以上的高層管理者使用過這個工具。


MBTI通過4個維度,每個維度二分法,把性格分為16個類型。

能量來源:外向 E — 內向 I

認識世界:實感 S — 直覺 N

判斷事物:思維 T — 情感 F

生活態度:判斷 J — 知覺 P

MBTI多好用?不誇張地說,我會把它推薦給身邊每一個有意探索自我的朋友,所有人做完,不但都感嘆「太準了!」還會說「太具有啟發意義!」,因為大家從這幾個二分法的維度中,找到了自己模式行為的內在原因。

和今天的主題「敏感」密切相關的一個迷思,是關於內向vs外向的分類。MBTI的區分直指本質:內向和外向的根本區分,在於這個人如何獲得能量——是通過與外部事物的接觸/社交,還是通過對自身的思考/獨處?

內向與外向,完全無關一個人看起來是不是活潑開朗。

△ 蘇珊.凱恩《內向性格的競爭力》2013年剛出版我就讀了,然後一個很熟的律師哥們也在讀,大家相視一笑,找到隊友了

敏感的孩子,很可能是內向型(並不是絕對)。據研究表明,內向型的人較外向型人而言,血壓偏低,心跳較慢,應激反應閾值也更低。換句話說,內向型人=吃慣了清水煮菜,稍微多放點調料就覺得口味重了;外向型人=天天吃麻辣小龍蝦,多放幾勺鹽也不覺得啥。

高敏感度或者內向的孩子,對一些事情追求完美,或者顯得沒事找事、很「難帶」,完全可能因為他們具有更強的洞察力和感知力,接收到的信息更多、耗能更多,累了而已。

在過去10年中,我自己每2-3年會重新做一次MBTI測試,結果始終穩定。

MBTI測試的免費連結:

https://personalitymax.com/

DISC性格測試

多年前我結識了一個全球連鎖的加拿大負責人,做HR出身。我請教她:如果解決入門工種人員的高流動性問題?比如公司前臺。

她說:讓合適的人去做喜歡的事。

我於是了解到DISC。

DISC測試和MBTI相似,也是古希臘的體液學說(多血質、膽汁質、黏液質、抑鬱質)演變而來,由美國心理學家馬斯頓博士(「測謊機」的發明者)創立,早期應用於美國軍方的招兵篩選工作,目前廣泛應用於員工招聘。

DISC這四個字母分別代表4種行為模式:

Dominance/Decesion Making(支配性)

Influence/Interaction(影響型)

Steady/Stability(穩定性)

Conscientiousness/Caution(細心/準確性)

仍然是二分法,以50為界。

DISC測試有一個優點:不光可以知道你自然狀態下的偏好,還可以得出你在壓力模式下的行為偏好

以我的結果為例。左圖是自然狀態:相對高DC,低IS,表現為膽大心細,執行力強;右圖是壓力狀態:D飆升,IS猛降,表現為遇到壓力時支配性增強、和人的溝通變少、開啟霸道總裁模式。翻譯成生活中的場景就是:當出現壓力時,我容易變得強勢、一個人悶頭苦幹。

DISC的指導性意義在於,它會給你出一份20頁的報告,詳細羅列你的行為模式、與人互動的注意事項、適合的工作類型,堪稱職場寶典。

安東尼羅賓的官網上DISC測試是完全免費的: 

https://www.tonyrobbins.com/disc/

比如看了我的結果後,那位HR就說:你是個結果和效率並重的人,俗稱「多快好省」,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這樣容易把自己累死。

其他測試

九型人格近些年在國內很火啊。大概因為模型簡單吧。放上來是因為它側重了「欲望特質」和「基本困惑」,解讀了外部行為和內心不安全感的聯繫。

Big Five O.C.E.A.N 五大性格特質也是一個經典分類。


為什麼家長需要先「自我覺察」

因為人們都有認知差。沒有系統學習過性格理論的人,容易不知不覺地認為自己的想法和模式才是正常的,而無法客觀地體察孩子。

如果外向的家長有個內向的孩子,而你不真正理解對方性格和思維的真正機制,很容易事倍功半。

我家孩子爹,性格陽光外向、感性善良、理想主義、極度樂觀自信。善良到任何好的東西都想分享給別人,並且堅信別人也喜歡。

剛認識那會兒,我們還是學生,他見朋友總要拽上我,還把我帶到各種聚會和圈子。

我。簡。直。要。瘋。了。

內向≠害羞,我面對幾百觀眾可以侃侃而談,可是對一切社交都不感興趣。聚會2小時,我要緩2天才能恢復活力。

△孩子爹(ENFP)和我(INTJ)的日常

早些年有個做銷售的阿姨在抱怨:你說現在的年輕人怎麼回事,我這些個小客戶們,簡訊聊的好好的,我熱心打電話過去,不接,我再打,竟然把我拉黑了!

我說:是啊阿姨,年輕人都這樣,學生們住一間house裡都是發信息溝通呢。

有些人喜歡留微信語音,以表達真誠和親近;有些人喜歡留文字信息,以方便對方隨時閱讀+節省時間。人和人,太不一樣了。

為什麼多個性格測試系統要相互參考?

因為各個系統有重疊,有互補。

舉個例子,DISC測試我是U型曲線,高DC低IS,永遠在追求「又快又好」;於是DISC有個簡單的推測:我受不了說話慢的人。

而MBTI系統直接用這樣的圖來調戲我們INTJ:

INTJ(內向-直覺-思維-判斷),稱號是Mastermind/Strategist(策略者),性格獨狼

DICS在做分析的時候,其實融入了MBTI的維度:

△ DISC簡化成了人物-任務和內向-外向的區分

結:任何一個理論模型或者性格分類,都是有缺陷的,但是不怕。只要它能提供給人們一套相對簡便的語彙來描述自己,讓他們成為自己命運的主人和仲裁者,這套語言就不會消亡。

最後

篇幅所限,今天只能介紹一部電影、一種思路。

後面寫了很多性格測試的,是因為,系統的分類可以打破「理性vs感性」「內向vs外向」「情緒vs情感」「文科生vs理科生」「男性化vs女性化」這幾個維度總被混淆的迷思。

它們之間真的可以毫無關聯!

感性≠情緒化

理性≠不情緒化

什麼是性格?性格就是一個人最本來的節能模式。

性格是不是不可改變的?內核其實是長期穩定的,表象可能隨著一個人融入社會而調整。

是不是要消除孩子的負面情緒?當然不是,《頭腦特工隊》的悲傷就有強大的修復力。

綜上,希望我們都能善待自己和孩子的情緒,向著幸福的方向。

<全文完>

喜歡請點個吧

相關焦點

  • 如何提高孩子自理能力
    麻煩您能給我們拿來一副餐具嗎~面對陌生環境你的輕鬆讓孩子減輕壓力和窘迫,你的大方會是孩子的行為表率,你的讚許鼓勵和欣賞,是孩子促成自我進步的重要內驅力之一。剛好今天有人發關鍵詞「自理能力」到公眾號,我就也接著順便聊聊自理能力如何培養。
  • 「父母成長護照」 接住孩子情緒的音悅課 | 孩子情緒無常,音樂如何幫忙
    從孩子的角度來講,這些應激源都是他們的能力無法改變、不可抗拒的因素。要改變孩子的行為,僅僅從行為上矯正是遠遠不夠的,同時也要從情緒方面入手,雙管齊下。因此,我們需要把重點放在「情緒管理」上,尤其是父母的情緒,因為父母的情緒才是孩子情緒的關鍵。
  • 如何在新冠流行期支持孩子們社交和情緒管理-「浦諾英」英文資源
    【今日星聞】-【浦諾英英文精英Prominence】原創寫作或編譯供稿,供英語學習。【附部分英文學習資料、音頻和練習】Part 2在冠狀病毒流行期間支持社交和情緒管理幼兒時期是一個關鍵時期,你的孩子開始了解他們所處的環境,發展自我意識,並探索如何表達他們的情緒。
  • 「向上管理」實踐指南
    另外,一聽到「管理」這個詞,大多數人腦子裡第一浮現出來的後一個詞是「員工」或者「下屬」,也就是「管理員工」或者「管理下屬」。我們很自然的將一對多關係中的「一」套到「管理」這個詞上。認為,「管理」是用於「向下」的,而不是「向上」。我對此的理解是,「向下負責」本質就是對人的負責,對公司資源利用的負責。
  • 孩子抗挫折能力太弱了!家長如何應對孩子老犯玻璃心?
    教急了,我聲音會不自覺提高分貝,她能聽出我有慍怒,一愣,哇得先哭起來。我只好丟下眼前的教學,抱住安撫她。 有時候我會很沮喪,自己是不是養了個「廢物」?為什麼一點點挫折都經不起?
  • 有情緒的空間美學|電影空間裡的「人情味 」
    2020年5月23日下午15:00-17:30,先生範創始人,「空間導演」JELENA黃靜美,與有著哲學和藝術史雙博士學位的「國際時尚設計師」NYXLEE一起,解析「有情緒的空間美學」對社會的意義和對商業的價值,直播間將聯線「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苑舉正先生和「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專家」鄭巖先生。
  • 心理學大師約翰戈特曼:培養高情商的孩子,情緒管理能力排第一
    無論是家庭教育成功還是失敗的案例,都反映出一個共同的規律,即決定家庭教育成敗的,不是父母的文化素質,也不是經濟能力,而是教育素質,即教育觀念、教育方法和教育能力。而約翰·戈特曼博士所提出並推崇的情緒管理訓練型父母,就是教育綜合素質較高的父母。情緒管理訓練型父母從某種程度上講,情緒管理訓練型父母和放任型父母的區別並不大。
  • 情緒管理動畫電影《頭腦特工隊》
    導演、編劇Pete Doctor因為困惑於自己11歲女兒的突然低落,找到了兩位心理學家,加州伯克利大學教授Dacher Keltner和著名的情緒研究專家Paul Ekman。後來,他決定拍一部電影,通過分析一個女孩的大腦,來解釋情緒是如何在大腦裡運行,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以及我們與他人的關係的。
  • 孩子情緒起伏大,父母應該如何正確教育?學會「情商管理」是重點
    孩子不知如何處理心裡中的想像和現實的差距,存在心理矛盾俗話說,理想很美好,現實很骨感。理想和現實總是有著巨大的差別,需要我們具有調節心理平衡的能力。而對於孩子來說,他們的這種能力並不是很完備,總是會發現心中所想和現實的差距有很大,加上不知該如何處理這種差距,就會產生嚴重的心理矛盾,慢慢地就會變得情緒起伏不定的情況。二、過度任性,可能會給孩子的成長造成哪些危害?1.
  • 《頭腦特工隊》:人生不會一成不變,情緒管理是孩子成長的墊腳石
    而此時歡樂和憂傷正在竭盡全力回到總部中心,中途歷經了很多的磨難,慢慢地5大情緒掌管者發現,其實每一種情緒的存在都是人生的一種體驗。 沒有人可以一生煩惱無憂,也沒有人會永遠愁眉不展,人生總是起起落落,學會與自己的情緒相處,勇敢地面對挫折和問題,成長才會變得更加多姿多彩。
  • 提升兒童情緒管理能力
    教育孩子管理情緒,首先必須對孩子的情緒有一個基本的了解。愉快、憤怒、悲傷、厭惡、驚訝、恐懼,是孩子的基本情緒。同情、嫉妒、尷尬、自豪、羞愧、內疚,則屬於孩子的自我意識情緒。一歲半之前的孩子,所表達的情緒大多以基礎情緒為主。這些基礎情緒的表達,既是一種自我釋放,也是一種適應環境和達成目標的手段。
  • 國內「原創動畫」距離爆發,還差幾個關鍵點?
    跟京阿尼口碑一部比一部好的key社三部曲正好相反,PA的麻枝準三部曲一部比一部差啊。《白箱》之後多久沒出過精品動畫了,岡花還算可圈可點,其他是真的一般了,堅持原創的道路真的正確嗎?還是說, 靠麻枝準這個名字帶來的話題性就夠了嗎?論話題性,在巨人、咒術、電鋸人多開的mappa話題性更高吧。
  • 25個情緒管理技巧,治好那些「情緒崩潰」瞬間
    何炅老師曾在節目裡說:打敗我們的不是問題本身,而是情緒。而大部分時候我們的負面情緒,都來自於外界的評價,殘酷現實是,在別人嘴裡活著,只會越來越憋屈。如何擺脫負面情緒,甚至主動控制情緒?我很喜歡一句話:「任何時候,一個人都不應該做自己情緒的奴隸,不應該使一切行動都受制於自己的情緒,而應該反過來控制情緒。」內心越強大的人,越能控制自己的情緒,因為他們明白,只有消化了壞情緒,才能有機會擁抱幸運,只有取悅治癒自己,才能掌握人生。
  • 這個情商卡片,解讀了孩子負面情緒的小秘密(附資源下載)
    重新擁抱情緒我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方法是「情緒關愛便籤」,它是幫助提高孩子的情緒識別能力的好辦法。最後跟孩子一起寫這個便籤,這個思路整理的過程,便是孩子情緒識別能力的積累過程。▼當我大喊大叫的時候,我感到憤怒、不被理解、傷心、鬱悶,我需要擁抱,讓自己得到安慰。
  • 孩子特別愛發脾氣,父母該怎麼辦?巧用「冷靜角」幫孩子管理情緒
    最近鄰居小林遇到了一個問題,發現自己的孩子情緒管理能力非常差勁,只要沒有滿足孩子的需求,孩子就會在地上撒潑打滾,哭著鬧著,不管自己怎麼跟孩子講道理,孩子都不願意聽。平時在家這樣也就算了,忍忍也就過去了,但是孩子越來越變本加厲了,現在是越是人多,就越要鬧。
  • 《頭腦特工隊》:教孩子如何和情緒做朋友.
    片中5個情緒小人樂樂、憂憂、怕怕、厭厭和怒怒,分別代表著快樂、悲傷、恐懼、厭惡和憤怒,他們在小女孩萊莉大腦內的控制臺上掌控著她的情緒反應。動畫片用淺顯易懂的方式向孩子們揭示人類情緒的發生機制,這五個小人的活動反映了孩子心理成長的奧秘,也給家長提供了一些管理孩子情緒的好辦法。
  • 孩子的情緒管理障礙,其實是從小落下的「病根兒」
    在孩子性格成長的時期,情緒管理的繪本可以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性格和習慣。《小燈泡情緒管理繪本》的每個故事都有明確的主題意義,它包含了孩子真實生活場景中常常會產生的情緒,這些情景你家的孩子也許也正在經歷。這套繪本涵蓋了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種性格問題,包含膽小害怕、內向害羞、愛發脾氣、不自信、缺乏安全感等等。孩子管理情緒的第一步就是,要能識別出自己的各種情緒。
  • 喜和悲都是人生調味劑,關於孩子的情緒管理,父母應了解鐘擺效應
    小麗有時候會耐心地安慰孩子,但是有時候安慰孩子沒有用,小麗就會採用威脅的方式,比如說威脅孩子,不乖的話晚上不準孩子看動畫片。其實往往這種方式會更加有效,但是小麗看著孩子忍住不哭的表情,心裡也是十分難受。孩子的情緒管理真的是一件非常大的事情,那麼當自己的孩子情緒管理不好的時候,家長可以怎麼做呢?
  • 《頭腦特工隊》正確識別和表達情緒,是一種需要學習的能力
    今天,我想推薦一部有關情緒管理的電影——《Inside out》,中文譯名《頭腦特工隊》,上映於2015年,是一部家庭喜劇動畫。這部動畫不僅是給孩子們看的,更引發我們家長對情緒進行深入地了解和反思。它不僅講述了小女孩萊莉的故事,還通過五個情緒小人兒讓我們認識到:情緒是如何出現的,情緒都有哪些類型,父母如何做才能化解孩子的情緒等等,讓我們一起在電影中尋找答案吧!
  • 知乎高贊:如何提高自己為人處世的能力?
    題圖:《貓鼠遊戲》如何提高自己的為人處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