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香瓜 開闢「甜蜜」致富路

2020-12-25 瀟湘晨報

李凱在瓜田裡收穫香瓜。

夏日炎炎,又到瓜果成熟季。在賓縣賓白公路沿途,飄著陣陣瓜香。不少過往行人忍不住總要駐足買上幾個香瓜。沿線的村民也靠著種植香瓜,把日子過得越發甜美,一幅瓜熟人忙的鄉村振興美麗畫卷徐徐展開。

7月29日,賓縣鳥河鄉九慶村村民李凱頂著烈日,正在瓜田裡忙碌著,成熟的香瓜不斷離開瓜蔓裝進袋子。

「今年雨水不多不少,正是收瓜的好年份。你看我家瓜地裡,哪棵秧子上都得結六七個瓜,一畝地4000斤瓜擋不住。」看著香瓜喜獲豐收,李凱臉上難掩喜悅。

你要覺得李凱是「靠天種瓜」,那就錯了。在賓白公路旁種了12年香瓜的李凱,其實有著豐富的種瓜經驗。多年和香瓜打交道的他,還摸索出自己的一套種瓜「秘訣」。「每年,我都把黃豆烀熟了再加白糖做底肥,這樣種出來的香瓜不但保持了香甜氣味,還增加了脆度和甜度……」聊起自己的「種瓜經」,李凱滔滔不絕。

瓜好自然就不愁賣。3畝瓜地就在賓白公路邊,守在瓜棚門口,李凱家的香瓜,就能以每斤三四元錢的價格被搶購。來李凱瓜地裡買瓜的人大多是回頭客,有的甚至開車走好遠的路專程來選購。「不用進城吆喝,這錢掙得輕鬆愉快。」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李凱說,只要肯付出,就會有收穫。

靠著種香瓜,李凱一家把日子也過得越來越甜。「這幾年,家裡沒少添大件,拖拉機、免耕機也都置辦上了,兒子家裡還添了一臺小轎車。」李凱說,他還有長遠的打算,那就是成立種植合作社,把自己種瓜的經驗傳授給鄉親,大家共同致富。「我們村挨著公路,交通便利,人氣兒也旺,這就是優勢。」

在九慶村守著公路賣瓜的農戶有十幾家,李凱有一個願望:把大家聚攏在一起成立個合作社,有了合作社才能有統一的品質,才更利於抱成團,最終把九慶村打造成「香瓜村」。靠勤勞的雙手抓住機遇,更要發揮好自身優勢,這樣才能闖出更寬廣的鄉村振興之路。

來源:哈爾濱新聞網-哈爾濱日報

【來源:哈爾濱新聞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山西產業扶貧產品展播:小灘頭金香脆香瓜
    金香脆香瓜——農民的「金疙瘩」,山西懷仁小灘頭村肥沃的砂質土壤、豐沛的水資源和光照,使出產的香瓜甜、脆、沙。小灘頭村位於懷仁市河頭鄉東北部,全村共有耕地3300餘畝,歷史上主要以種植玉米為主。近年來,該村大力引導農民調整種植結構,以發展綠色瓜果蔬菜為主導,拓寬收入渠道,助力脫貧攻堅,特別是金香脆香瓜種植業量大質優,成為脫貧致富的「金疙瘩」。
  • 彰武香瓜產業:靠科技「站」起來
    通過和扶貧團隊開展合作,合作社裡的農戶思路越來越開闊,運用科技致富的本領越來越強。目前,合作社已由原來傳統的地爬式香瓜栽培模式,調整為現在吊蔓式香瓜栽培模式,產量高,品質好,減少了病蟲害,不僅不用靠天吃飯,還在科技化種植的路上越走越快。
  • 「小樹莓」開闢致富路
    小小的樹莓,成為大傢伙致富路上的好幫手。  日前,當記者來到位於奪底街道維巴村的樹莓採摘園時,看到一人高的油松樹下,沒有膝蓋高的樹莓苗隱藏其間,嫩綠的鋸齒形葉子上結滿了花苞,幾名工人正在清理枯枝和雜草。園區負責人告訴記者,樹莓種植在油松樹下主要是為了保溼防曬,再過兩個月,今年的樹莓就可以上市了。每年七八月份,園區都要舉辦採摘節,這也成為奪底溝生態旅遊的一部分。
  • 甜蜜的產業!威海環翠區:小小地瓜鋪就鄉村「致富路」
    在威海市環翠區溫泉鎮雙寺夼村,一顆顆孕育著甜蜜和希望的地瓜種苗正積蓄著能量,這份「甜蜜的產業」為老百姓鋪就了一條致富路。在雙寺夼村東邊的農田裡,一座大棚拔地而起。大棚裡,剛種下100畝新品種地瓜苗,於常春正和其他村民一起,為這些寶貝疙瘩澆灌保墒,細心管理。
  • 小西瓜鋪就甜蜜致富路
    多年來紮根新壩鎮大穆村,在自己種瓜致富的同時,帶動了周邊一批又一批農戶踏上了甜蜜的西瓜種植路,大家都親切地喊他「徐三」。在等待徐新平回來的間隙,記者仔細打量了這片瓜地:一個簡易搭建的茅草屋邊上,是一個個比鄰拱立的塑料大棚,非常具有現代化氣息。大棚內,碧綠的瓜藤覆蓋著一個個待採的西瓜,展現出勃勃生機。「徐三來了!」
  • 【創業創新 巾幗力量①】張璐瑤:85後投身新農業 小菊花鋪開致富路
    【創業創新 巾幗力量①】張璐瑤:85後投身新農業 小菊花鋪開致富路 2020-08-04 18: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甘蔗種出村民甜蜜致富路
    在當地,甘蔗被群眾譽為「甜蜜產業」。近來,在鬥南村的甘蔗種植基地裡,農戶們忙著採收甘蔗,一排排剛砍倒的甘蔗整齊地碼放在田間。鬥南村村民說,自從村裡發展起甘蔗種植,很多年輕人就不再出去打工了,因為在甘蔗基地務工也能掙上錢。鬥南村的榨糖廠就在公路邊,廠房周邊就是一眼望不到頭的甘蔗林。
  • 小煎餅「攤」出致富路
    原標題:小煎餅「攤」出致富路   寒冬時節,筆者走進山東省陽穀縣七級鎮辛莊村村民劉思光夫婦的傳統石磨煎餅坊,金黃色的煎餅散發著撲鼻的香氣,屋裡等著不少前來買煎餅的客人
  • 57秒丨德州武城創業能手網上開闢致富路「兒童布鞋」變身「時尚...
    小有名氣的「布鞋店鋪」,引起了當地電商部門的注意。武城縣電子商務中心工作人員找到了陳秀芬,幫助她拓展電商銷售渠道。從開始的淘寶店鋪到現在的快手、抖音等短視頻軟體,都有了陳秀芬的直播間。武城縣電子商務中心主任曲欣介紹:「我們都是免費的,從剛開始拍照片、傳圖、開店鋪,我們都手把手教,一塊學習。」
  • 金秋時節碩果香 乳山徐家塂村紅薯地裡蹚出「甜蜜」致富路
    徐家塂村將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倉儲銷售等各環節打通,組建完整的產業發展平臺,趟出一條「甜蜜」的致富路。 陶新霞告訴記者:「威海的各大酒店都找上門,等著來買我們的甜蜜薯。同時,通過抖音,也吸引了全國各地的客戶。目前我們在大量地刨地瓜,之後再大量地走市場,都是幾萬斤幾萬斤地往外訂。」 外地客商李勐通過抖音直播,了解到徐家塂村的紅薯。通過電話溝通後,李勐專門過來實地考察,並且初步達成合作意向。
  • 瀘州篇——酒鄉致富路
    「我做酒的生意比較晚,都是家裡傳下來的手藝,一開始就是自己釀點小酒喝噻,後來兄弟夥們鼓勵我去做這行生意,這才慢慢做起來的。」操著一口流利的蜀地方言,王明一邊搬著酒箱一邊訴說著自己的故事。從朋友口中的「王大哥」再到如今的「王老闆」,這對於王明來說,不僅僅是一個身份的變化,當生活一步步邁向了小康之路,自己釀的酒帶給王明的是心理上的極大滿足。
  • 玉泉區:80後「新農人」奏響致富進行曲
    趙俊祥是一名「80後」創業者,玉泉區小黑河鎮密密板村人。作為一個農村小夥,從農村裡走出去的他,在外打拼多年以後2010年再次回到農村當起了農民,靠著自己的摸索在農村創業,並走上了發家致富的道路。經過一個多月的努力,趙俊祥流轉到了100多畝土地,連同自家的5畝責任田,全部種上了香瓜。「種田不懂科學,養家餬口都難」,種植香瓜是一個高投入、低產出的行業。傳統的種植方法根本不行,如何讓一畝地產出更多效益?趙俊祥四處求教,得出一個結論:科學種植,才能降低生產成本,使效益穩步提高。
  • 黔西農商銀行:「小產業」鋪出致富路
    羅澤勳的養殖場疫情期間,鴨子無法外運,沒有收入不說,幾千隻該出欄鴨子每天的飼料錢就是一筆不小的費用,養殖場的周轉陷入困境,羅澤勳的臉上寫滿了憂愁。黔西農商銀行林泉支行了解這一情況後,及時提供了50萬元的貸款支持,緩解了羅澤勳的燃眉之急。
  • 山東榮成:地瓜幹「鋪」出甜蜜致富路
    眼下,正值地瓜幹晾曬季節,在山東省榮成市埠柳鎮一現代農業中心,工人們抓緊時間進行地瓜幹蒸製、晾曬工作,一排排金黃的地瓜幹鋪出了農業發展的致富路。
  • 大峽谷裡的「新溜索」:傈僳族小夥開闢「金果果」的出山路
    路不通、過江難是當地村民一直未能擺脫貧困的重要原因為解決這個老大難問題近年來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廣泛實施了「溜索改橋」工程2018年12月30除了種植草果他也在村裡進行著新的嘗試近期搭建的觀鳥臺 即將規劃成旅遊項目在不久的將來面向遊客開放  給橋馬嘎的致富路添磚加瓦
  • 開闢致富新路徑,新津「稻蝦第一村」的蝶變之路
    開闢致富新路徑,嬗變「稻蝦第一村」 大明村的嬗變,源於稻蝦產業的引入,而產業的發展壯大,規模效應是關鍵,要想做成規模,就離不開土地流轉。大明村順利完成了土地流轉約2000畝。用當地村民的話來說,除了樓房,甚至連田地的邊邊角角,能流轉的土地全部流轉了。
  • 姐弟齊上陣「小苗苗」敲開致富門
    滿眼都是綠油油的小青苗,走進玉泉區小黑河鎮烏蘭巴圖村果蔬種植園區樊小青、樊家鑫姐弟倆的種植大棚內,弟弟樊家鑫指著這些小青苗說道:「這些小苗苗是我家大棚裡的『稀罕物』!名叫——小秦艽。」小秦艽是一種中藥材,根入藥,具有祛風溼、退虛熱、止痛的功效,對治療關節炎有一定療效;花入蒙藥,能清肺、止咳、解毒……據弟弟樊家鑫介紹,目前小秦艽自然野生的數量較少,通過人工種植可以擴大它的數量,一般需要經過兩到三年的培育,現在大棚裡種的6畝小秦艽還在育苗期,育苗結束後還需要倒到大田裡繼續種植。
  • 同江:小絹花「絹」出致富路
    冬季屋外寒風料峭,但在同江市永勝村的巧手坊手工藝品農民專業合作社內,一串串手工編織的鮮花迎風「怒放」,極具創意的絹花製品在社員們的巧手中誕生,永勝村的婦女們冬閒人不閒,做火「居家經濟」 「炕頭經濟」的同時,也拓寬了永勝村的致富路。
  • 茶滘街助力清江村打通「致富路」
    一說起生薑,連州人立馬就會想到清江村,在生薑銷路好的年頭,村裡一家人一年可以收穫一百多擔生薑,這是清江人致富的主要經濟作物。然而,一直以來,從村裡到田地連接的是崎嶇蜿蜒的羊腸小道,不能通車,村民耕種、收穫農產品都靠一條扁擔挑去挑回。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外出務工,村裡種植生薑的村民越來越少,山上荒廢的良田越來越多成為無人問津的荒地。
  • 樂亭縣湯家河鎮:黃瓜產業開啟農民致富路
    樂亭縣湯家河鎮:黃瓜產業開啟農民致富路 2020-12-22 16:5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