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大家都沉浸在吐槽《花木蘭》的狂歡中。
如果當初迪士尼選擇中規中矩地原樣翻拍動畫版,估計今天也不會集中這麼多火力。
《獅子王》《美女與野獸》雖然沒有什麼驚喜,可也不至於滿屏槽點,令人尷尬。
但並不是說完全翻拍就可以保證質量,逐鏡復刻,甚至原片導演親自參與,照樣能拍得稀爛,比如和《花木蘭》同天上映的《我的女友是機器人》。
《我的女友是機器人》
這張海報下面那行小字非常重要,「改編自郭在容導演電影《我的機器人女友》」,一副不想讓人看清的樣子。
去年的通稿裡就一直寫著這次中國版將由郭在容親自執導,並且還以導演身份亮相了開機發布會。
當時還定檔2020年情人節,一場疫情之後,等影片再上映,不知為何郭在容的名字就從主創名單裡消失了,原本的監製王韋程成了正片裡的署名導演。
這位王韋程的前作說出來嚇死人,豆瓣4.3分的《龍拳小子》,豆瓣3.2分的《黃金福將》,豆瓣3.6分的《誰動了我的夢想》,全是無人問津的國產爛片,還不如這幾年的郭在容。
郭在容應該算是一代人的韓影啟蒙了,《我的野蠻女友》《假如愛有天意》皆出自他之手,並將全智賢捧上一線女星之位。
他的電影往往情節簡單卻不失感動,不光在韓國本土取得很好的票房成績,還在整個亞洲影壇掀起了一陣韓流熱潮。
可是這些年,郭在容沒少拍爛片,在國內混不下去了就來中國,自己新寫的故事失敗了就改編別人的,再不行就翻拍自己以前的。
先拍了一部讓周迅、佟大為裝瘋賣傻的《我的早更女友》,又翻拍了同名日本電影《在世界中心呼喚愛》,純愛不再,只剩狗血。
口碑一部不如一部,看的人也越來越少。
郭在容去日本拍的科幻愛情片《我的機器人女友》,應該算他最後一部還算成功的作品了。
內核依舊是男屌絲與強勢女神的愛情故事,加入科幻元素之後將女神升級為機器人,野蠻程度上了一個新臺階,既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廣大宅男的幻想,又將愛情關卡的難度大大提升。
在兩性關係的基礎上加入了人機關係的探討,將愛情、科幻、喜劇元素融合在一起,在日本取得了很好的反響。
尤其是綾瀨遙飾演的機器人女友,外表可人又擁有怪力,極具反差萌,綾瀨遙也因此連續多年蟬聯日本「最理想女友」榜單。
這次的中國版九成情節和原版一毛一樣,編劇負責翻譯臺詞,導演負責逐鏡翻拍。
對於看過原版的觀眾而言,完全感受不到任何的新意,只有陳舊的設定和老套的情感。
翻拍不是原罪,國內外都不缺少一拍再拍的經典之作,尤其是對於本文強大的電影而言,更能煥發光彩。
而這部12年前的《我的機器人女友》本就是娛樂性很強一部商業片,娛樂性這種東西是最容易過時的。
要想讓今天的中國觀眾依然接受,就必須把故事徹底植根於「此時此地」,也就是加強本土性和時代性。
可惜這兩點,都失敗了。
首先是本土化改編方面,這次將故事搬到了中國重慶,雖然在片中叫它「渝城」,但從磁器口這樣的地標景點看得出來是在重慶。
這兩年重慶成了國產電影裡最有名的「犯罪都市」,錯落的城市結構,多雨的氣候,使得一堆劇組排隊拍它。
在《我的女友是機器人》裡,主角說著重慶方言,日常吃著火鍋烤魚,但也只是在表面上做了本土化,關鍵情節和整體氣質與這座城市並沒有決定性關係。
或許是看中了重慶的魔幻氣質吧,但要說魔幻氣質,上海也很適合啊,你只要讓包貝爾說上海話,大家吃蔥油麵小籠包不就行了。
原版裡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背景設定是地震,男主的家鄉因為地震被毀,後來又是在一場大地震中,女主為救男主而死。
眾所周知,由於地理位置日本是個地震多發國,以此作為主角的成長背景和電影的戲劇高潮都非常合理,同時也能勾起國民情緒,令觀眾為之感動。
但在中國版裡,結局高潮也完全套用了地震這個情節,在毫無鋪墊的情況下一秒天崩地裂,只會讓人覺得有些狗血。
雖說中國也發生過地震,但相較於整個日本對於地震的恐慌情緒,自然是比不上的。
情緒不到位就只把bgm拉滿,好不容易請人來唱了主題曲怕吃虧似的,恨不得多放幾遍。
輔以廉價的五毛特效,讓人想不出戲都難。
時代性的處理上就更加糟糕了。
影片用字幕標註的十分清楚,故事發生在2020年。
我不要求你們勤洗手少出門戴口罩,但至少也得嘗試5G衝浪吧。
包貝爾開場拿著一千多塊有零有整的紙幣付帳,坐公交還要投硬幣才上車,活的像來自十年前的人。
他們不知道電子支付嗎?當然不是。
只是因為十多年前的劇情就需要他用硬幣啊。
這十幾年間,人工智慧的發展已經超出郭在容當年的想像了。
我們看到《黑鏡》中,主角在對方意外身亡後,利用對方在社交網絡上留下的信息塑造了一個具有人工智慧的仿真機器人陪伴自己。
華金在《她》裡,愛上了一個只有聲音的人工智慧軟體,展現了科技高度發展之下的個體孤獨。
《機械姬》中的智慧機器人伊娃,憑藉過人的智力成功掙脫了人類的控制,獲得了自由。
這些電影無論是設定的想像力,主題的深度,視覺的呈現,都越來越強。
再看《我的女友是機器人》這樣12年前的腦洞故事,就像她呈現出的特效水平一樣,老土又過時。
拿科幻片的標準來要求愛情喜劇確實是有些過分了,那你能不能至少做到好笑啊。
看過《港囧》都知道,包貝爾演喜劇有多招人煩,去年好不容易靠《大人物》裡本就招人煩的反派角色拉回一點口碑,這就又開始喜劇嘗試了。
原版中小出惠介演的男主設定是名大學生,是個沒什麼戀愛經驗的宅男。
可能是包貝爾再演大學生實在是有點吃力,他的身份就變成了社會人,被他演繹的少了分單純,多了分猥瑣。
初次帶機器人女友回家,原版男主最多止於宅男式的顱內幻想,而包貝爾的版本還有很多油膩的眼神亂瞟。
辛芷蕾在片中也是強勢大過可人,光看模樣就不好惹,似乎演「野蠻女友」比「機器人女友」要合適的多。
每當看到有作品要被翻拍的消息都倒吸一口涼氣,求求國內的某些電影創作者,自己不思進取也就罷了,不要禍害別人的經典啊。
尤其是一些拍爛片的導演,你就是抄都抄不過別人,不如趁早放棄吧。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