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達觀見到的吳哥社會,共有三種教派享有官方宗教地位的,分別是婆羅門教、小乘佛教和溼婆派,而這之前,修建吳哥王城的查耶跋摩七世則信仰大乘佛教,把大悲觀世音菩薩視為保護神。但他死後的幾十年裡,吳哥又發生了變化。
周達觀很有趣地用非常中國化的語言記錄到「為儒者呼為班詰,為僧者呼為薴姑,為道者呼為八思惟」。
周達觀發現,為儒者,也就是信仰婆羅門教的人官居高位者眾,但是他不知道他們在哪裡修習,讀什麼經書。為僧者——修習小乘佛教的人,則削頭髮、著黃袍、露出右肩,下身穿黃布裙、光腳。
與中國當時的大乘佛教的寺廟相比,這裡的寺廟布置簡單,只有一尊佛像,「穿紅、塑以泥、飾以丹青」。這些僧人雖不飲酒,但都食魚肉,而且在佛像前供奉的東西也用魚肉。寺廟中沒有廚房,所食之物都是從齋主家化來的。
為道者的溼婆派,有女性修習者。它不如小乘佛教興盛,修道院中供奉的沒有雕像,只有一塊類似「中國社壇中之石」,「亦不知其何所祖也」。他們頭上戴著一塊紅布或白布,「如韃靼娘子(上四下古)姑之狀而略低」。他們不飲酒,不吃別人的東西,也不讓別人看他們進食。周達觀對於他們也有點疑惑,因為「不曾見其誦經及與人功課之事」。
儘管後來吳哥被遺棄後,「道者」凋零並且最終消失。但是,印度教化的儀式,包括男性生殖器像的使用,一直延續到現代社會。在吳哥的不少寺廟裡,還能看到它的樣子。
神之下,就是國王了。吳哥的國王,喜歡用建築的形式把自己塑造成一個「神王」。從最初締造了一個統一的帝國的查耶跋摩二世開始,柬埔寨的建築藝術就被後來的有能力的國王一次次推向高潮。在周達觀到了這裡的時候,一位新國主在他來之前剛剛即位。
老國主是查耶跋摩八世,其婿因陀羅跋摩三世嗣位。1285年,查耶跋摩八世修建了吳哥時期最後一座砂石寺廟。查耶跋摩八世和因陀羅跋摩三世之間的過渡也許標誌著柬埔寨歷史上一個明顯的轉變,但是從周達觀的敘述中很難看到這一點。
從理論上說,高棉王國至高無上的當權者就是國王。但對於任何一個時期的高棉國王的描述都非常少。比較例外的是在吳哥窟的浮雕上出現的登上王位的蘇利耶摩拔一世,畫面和周達觀描述的後來的國王登基很相似。
吳哥國王也許生活在奢侈當中,但是責任也很重大:進行皇家工程,建立皇家基金和慈善機構,維持法律的統治和安定局面,在需要的時候領導軍隊。
通常,還是一個小男孩的時候,國王就要接受一個婆羅門教宗教導師的訓練來學習扮演這種角色,一個王子的教育應該開始於11歲,結束於16歲。
周達觀作為一個外國人,好像並沒有在逗留期間有機會親自「面聖」,但他描述了幾次看到國主的場面,比如國主的宏大出行:「凡出時諸軍馬擁其前,旗幟鼓樂緊跟其後。宮女三五百,花布花髻,手執巨燭,自成一隊,雖白日亦點燭。又有宮女皆執內中金銀器皿及文飾之具,制度迥別,不知其何所用。」
有趣的是,周達觀看到的國王的出行,和殖民時期的隊伍相比有很多相似之處。如果看看西哈努克國王的加冕禮或其他有記錄的20世紀的出行儀式,你會發現吳哥時期柬埔寨的禮儀生活以及類似活動的等級安排和我們現在的時代相比,似乎並沒有改變多少。
當時的國王需親自坐朝問事,「民間爭訟,雖小事亦必上聞國主。初無笞杖之責,但聞罰金而已。其人大逆重事,亦無絞斬之事。」充其量最終的刑罰就是,在城西門外挖一個坑,將犯罪的人放在裡面,用土石堅固築成牢籠。其次有斬手足指者,也有去鼻者。
當時的吳哥還有用「天獄」處理爭訟的辦法。比如兩家爭訟,莫辨曲直,在王宮對岸有十二座小石塔,讓二人各坐一座塔中。塔外,兩家的家屬守候著互相提防。有時坐一兩天,有時坐三四天。
「其無理者,必獲症候而出,或身上生瘡癤,或咳嗽發熱之類。有理者略無此事。以此剖判曲直,謂之天獄。蓋其土神之靈,有如此也。」《梁書·扶南傳》中,還提到,在城池中養鱷魚,門外圈猛獸,將有罪之人放入其中,如果魚獸都不吃他,那麼三日之後就放人。
如今在吳哥城,王宮和小石塔具存,只是這樣的刑罰已經和當時王宮前的河或濠一樣隨著時間而消逝,只留下一片草地供遊客偶爾遐想一下當初的體力而非正義的較量。
在周的描述中,當時在吳哥生活的很多人都是奴隸,「人家奴婢,皆買野人以充其役,多者百餘、少者亦有一二十枚,除至貧之家則無之。」這些奴隸通常都是從山裡的部落裡抓來的「野人」,這種行為一直到殖民時期都存在。
在吳哥社會,奴隸有種種禁忌:比如他們只能坐著或者躺在房子下面。只有因為工作的需要,才能進屋子,但是那時候他們必須跪下,合掌頂禮之後才能進。
奴隸沒有任何平民的權利。甚至他們的婚姻也不為國家所承認。而且要稱呼他們的主人「父親」和「母親」。如果犯錯,則「俯首受杖,略不敢動。」常常有試圖逃跑的奴隸,但是一旦被抓回來,就會被在臉上刺青,或於脖上或者腿臂之間拴上鏈子。
除了需要以各種方式照顧和服務於統治者和他的家庭的官僚、僕人、奴隸、衛兵、宗教人員以及其他相關人等,大部分人口是農民,需要經常性地做強制勞役和服兵役,給宗教機構、地主還有官員以及國王提供貨物和服務。
對於這些普通人,目前為止獲得的鏡像是最模糊的,我們只能依稀從周達觀的書中,還有浮雕上面看出他們的面容和裝扮。但也許,永遠沒有機會知道他們對這個王國、這個國王的想法是什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