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蒂亞爵士宣布證明了黎曼猜想!黎曼猜想是什麼?我們來一步步走近它。今天我們來研究一個很神奇的問題:全體自然數的和是多少?
出大事了!數學界出大事了!
愛好數學的小朋友也許聽到過這樣一種說法:全體自然數的和是-1/12,也就是說:
類似這種結論的式子還有好多,例如:
看起來,這似乎顯然是錯的,因為等號左邊應該是無窮大,而等號右邊是個確定的數字,兩邊不應該相等。那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等式出現呢?
為了理解這個等式,我們還是需要從數學家歐拉說起。歐拉曾經研究過這樣一個級數求和的問題:
這裡的ξ讀作「可塞」,是一個希臘字母,而Σ讀作「西格瑪」,也是一個希臘字母,表示求和的意思。這個級數是指:把全體自然數的s次冪取倒數,再把它們求和。
這個級數有什麼奇妙的性質呢?
我們首先來看s=1的情況:
這個級數稱為調和級數,調和級數有無窮多項,但是越往後越小。如果最後無窮多項加起來是一個有限的數,就稱為級數收斂;如果最後加起來是無窮大,就稱為級數發散。大家知道這個級數是收斂還是發散的嗎?
在中世紀的時候,人們已經證明了這個級數是發散的,方法很簡單:放縮。我們可以把1/3變小為1/4, 把1/5、1/6、1/7、1/8變小為1/8,再把1/9、…、1/16都變小為1/16,以此類推,這樣整個級數就縮小了。縮小後的級數有兩個1/4,加起來是1/2;有4個1/8,加起來是1/2,有8個1/16,加起來是1/2….這樣一來,新的級數一定會增長到無窮大,而調和級數比縮小後的級數大,調和級數自然是發散的。
我們再來看s>1的情況。例如s=2,這時級數變為
即全體自然數平方的倒數和。它的提出是在1644年,而最終在1735年由歐拉解決,當時歐拉只有28歲。為了紀念歐拉,人們把這個問題稱為巴塞爾問題,巴塞爾是瑞士第三大城市,歐拉的故鄉。
歐拉指出:這個級數的和是一個很奇怪的數字,與圓周率有關。
不僅如此,歐拉以及後來的數學家證明了:只要s>1,級數ξ(s)總是收斂的,也就是雖然項數有無窮多項,但是越往後數字越小,最後加起來是一個確定的數。
如果s<1,情況又是如何呢?有讀者可能已經感覺到了:s<1的時候級數ξ(s)會比調和級數更大,調和級數都發散,那麼s<1的時候自然更加的發散了!這是一個合乎情理的推理,但是常人不能理解的歐拉居然算出了s=-1,-2和-3時的級數和。
我們以s=-1為例。此時級數變為
為了計算這個和,歐拉首先計算了一個函數的冪級數展開式:
這個展開式的計算並不難,類似於等比數列求和的方法,我們後面會給大家介紹。從這個式子出發,歐拉把x=-1代入其中,得到
這個式子已經非常奇怪了,因為按照我們理解,等號右邊應該如果兩項兩項的看,應該一直在增大才對,怎麼會變為-1/4呢。
歐拉繼續對這個內容進行操作:他把右邊所有負的項放在一起,又進行了填補:
這樣一來,就得到了全體自然數的和:
歐拉用類似的辦法計算了全體自然數的平方和為零,全體自然數的立方和為1/120。
一邊是越來越大的發散級數,一邊是一個確定的數字,看似非常不合理。問題出在哪裡呢?其實,歐拉的問題在於沒有考慮收斂性的問題,也就是他將一個不在定義域範圍內的數字代入了表達式。
為了能夠理解這個問題,我們必須首先弄清楚一個概念:解析延拓。
如果有一個函數f(x), 它的定義域是A1,另外一個函數g(x),定義域是A2,A1完全包含於A2,並且在A1的範圍內,f(x)與g(x)完全相同,那麼我們可以說g(x)是f(x)的延拓。我們用一個圖表示出來:
有一個函數f(x),它只在x取0.5到1之間的值時候有意義,超過了這個範圍就沒有意義了。另一個函數g(x)在x屬於全體實數的時候都有意義,並且在0.5到1之間,兩個函數完全重合,那麼我們就稱g(x)是f(x)的延拓。
如果僅僅是這個條件,那麼延拓的方法有無窮多種,因為我們可以在f(x)的兩邊隨意畫出各種各樣的曲線。但是人們規定了一個更強的條件:如果延拓之前的函數處處可導,延拓之後的函數也是處處可導,那麼這種延拓稱為解析延拓。如果可導這個概念不好理解,我們大致可以理解成「非常光滑」,我們常見的函數如三角函數,指數函數,對數函數等,都滿足這個性質。雖然解析延拓的真正含義比這個複雜,但基本內涵就是這樣。人們在研究過程中發現了一個結論:如果給出了一個解析函數,那麼它的延拓方法是唯一的。
我們不妨來舉一個例子:
這是一個等比數列求和,只有在-1<x<1的範圍內才能求出一個收斂的結果,此時這個數列稱為無窮遞縮等比數列,就是一個比一個小的意思。他可以通過錯位想減得到結果,即將等號兩邊同時乘x,得到:
再把這個數列與第一個數列做差,得到
這樣我們就得到了
我們可以令
顯然,如果單獨看g(x),它的定義域範圍是x不等於1,比f(x)的定義域範圍大。而且在-1到1之間,兩個函數是完全重合的,這兩個函數都是解析函數,於是我們就可以說g(x)是f(x)的解析延拓。
如果我們把x=1/2代入,那麼無論代入f(x)還是代入g(x),二者的結果都是相同的,因為1/2在兩個函數的定義域範圍裡。因此
如果我們把x=2代入,那麼f(x)就沒有意義了,g(x)還是有意義的,顯然此時二者不能相等。如果我們強硬的代入x=2並且還認為二者相等,就會得到:
這樣荒謬的結論。
我們打一個比方:很多年前人和猴子都是一樣的祖先,後來人進化了,猴子沒有進化,相當於人進行了解析延拓。人進入課堂學習數學,就可以成為一個數學家,這必然是沒有錯,那麼有人說猴子進入課堂也能成為數學家,這顯然是不對的。
歐拉當時就沒有搞清楚這個概念,所以得出了全體自然數的和等於-1/12這樣奇怪的結果。
歐拉在1740年研究的這個問題,在一百年以後由德國數學家黎曼解決了。
黎曼對歐拉研究的數列
進行了解析延拓。歐拉研究的這個函數只有在s是實數,並且s>1時才是收斂的,但是如果進行解析延拓,那麼它就可以在s是不等於1的全體複數的時候都有意義。實數對應數軸上的點,而複數對應複平面內的點。關於複數的含義和計算方法,請移步我的另一篇文章:最美公式——歐拉恆等式閱讀。
世界上最美的數學公式:歐拉等式
黎曼函數有許多種形式,其中一種是:當s是一個複數且s不等於1時
由於s是一個複數,而函數的結果也是一個複數,它具有實部和虛部,所以我們要畫出這個函數圖像必須採用一種比較奇怪的方法:定義域著色。大概的意思是用不同的顏色表示一個複數的模和幅角。
這樣畫出的黎曼函數長這個樣子:
神奇的是,當s取-1時,黎曼函數的值ζ(-1)果然等於-1/12,當s取-2時,黎曼函數的值ζ(-2)果然等於0,當s取-3時,黎曼函數的值ζ(-3)果然等於1/120。也就是說,一百年前的歐拉雖然沒有搞清楚解析延拓的概念,但是卻得出了與解析延拓後完全相同的結果。只是這個結果並不能用自然數的和、平方和和立方和表示而已。歐拉果然就是歐拉。
說到這裡,大家是不是明白了?1+2+3+4+…=-1/12並不是合理的,只是左邊級數進行了解析延拓之後得到了右側,而左側級數此時已經沒有意義了。黎曼函數的意義不僅如此,它的應用非常廣泛,尤其在質數領域,黎曼函數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著名的黎曼猜想就是關於黎曼函數的猜想。
下回我們還會繼續討論黎曼猜想。
美提課堂2018秋季課表已發布 四位名師帶你學好數理化
李永樂老師:北京大學物理與經濟雙學士,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碩士;北京市中學物理教師/物理競賽教練。從教十年,培養清華北大學生200餘人,國際奧賽、亞洲奧賽、國家奧賽金牌十餘名。
掃二維碼,關注公眾號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進入李老師直播課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