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山淨水,佳茗天成。
銅仁,橫亙在雲貴高原之脊,籠罩在雲山霧海之中,高海拔、低緯度、多雲霧、寡日照的自然條件,成為貫穿古今、跨越千年的中國茶葉原產地之一。
石阡聚鳳鄉高坪茶場
一壺煮盡千秋事,半盞茶香蕩古今。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各族人民,自古愛茶、種茶、制茶,與茶結緣、因茶結親、以茶結交,演繹了銅仁悠久燦爛的種茶歷史、積澱了獨特厚重的品茗文化。可以說,銅仁這座城市的發展,幾乎都飄蕩著幽幽茶香。
特別是近年來,銅仁把茶產業作為綠色產業、富民產業、朝陽產業來重點打造,結構上日趨合理,規模上日益壯大,品牌上日漸成熟,市場上蒸蒸日上,走出了一條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的茶葉發展新路。2019年,銅仁茶葉總產量達11.21萬噸,總產值108.9億元,生態茶產業的發展不斷翻開新的篇章。
好茶貴天然
好茶是大自然滋潤的靈物。
穿行在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高山茶園間,峰巒疊翠,雲霧繚繞,甘泉潺流,一望無際的始終是綠意盎然,鬱鬱蔥蔥。這裡是「梵淨山翠峰茶」主產區之一,被中國茶葉學會授予了「中國名茶之鄉」稱號。
一座茶山滿屏綠,茶在雲中長,雲在茶中飄。以印江為代表的生態茶產地,是銅仁這座「綠色寶庫」產好茶的生動縮影。
地處北緯30度的銅仁,是全球同緯度唯一綠洲,夏無酷暑,冬少嚴寒,青山壁上,或雲霧繚繞,或細雨濛濛,極利於茶樹吐翠。全市森林覆蓋率高達63%以上,為喜陰的茶樹提供了一道天然屏障。
茶農正在採茶
中國地質科學院將貴州茶區分為2個最適宜區、3個適宜區、1個次適宜區,銅仁7個產茶縣全部是最適宜種茶區域。
銅仁堅持綠色發展理念,用心呵護每一株茶樹、每一片茶葉,茶區生態完好、沒有汙染,從茶區規劃、茶樹栽培、茶園管理、生產加工及產品包裝運輸等均採用無公害茶生產管理技術和措施,禁限農藥在全國55種的基礎上提高到120種,茶園管理綠色防控率達到90%以上。
據國家農業農村部和省市質量檢測機構檢測表明,銅仁境內生產的茶葉產品水浸出物含量達到38%—47.8%,茶多酚含量達16.7%—31.5%,胺基酸含量達3.1%—10.6%,各項理化指標和衛生指標均優於國家標準和貴州省地方標準。銅仁茶因此不僅清香馥鬱、回味悠長,而且經久耐泡。
春茶
其中,梵淨翠峰、石阡苔茶是梵淨山茶的佼佼者,躋身貴州五大名茶之列,與中國十大名茶之一的都勻毛尖比肩而立,聞名省內外。銅仁茶產品連續六屆榮獲「中茶杯」名優茶評比「一等獎」,多次在參加日本、香港等地舉辦的「國際綠茶評比」活動中榮獲「金獎」。
截至2019年底,全市生態茶園總面積151.02萬畝,約佔全省茶葉總面積的四分之一,位居全省第二位。
時下的銅仁,茶海碧連天,橫成浪,縱成波。看得見的是茶,看不見的也是茶。
好茶香天下
一杯梵淨香茗,引來茶客無數。
前不久在貴州茶產業蘭州推介活動中,26家貴州茶企現場搭臺進行品茗推介,吸引了茶企同仁、外來遊客、周邊群眾百餘人前來品茗論茶、洽談籤約、交流技藝。參展企業中有20家來自銅仁。
但在多年前,梵淨山茶品牌不響,不少茶青被外地茶商收購,加工包裝后冠以其他品牌高價銷售,銅仁陷入為他人作嫁衣的尷尬境地。
既要有好茶,也要會吆喝。銅仁一方面苦練茶產業內功,另一方面也把知名度提到了新高度。
茶葉交易現場
為在全國茶葉競爭中突圍,2007年以來,銅仁通過不斷強化組織領導、資金投入、主體培育、品質提升和品牌打造,持之以恆抓基地、抓主體、抓市場、抓品牌、抓銷售,使銅仁生態茶產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重組了銅仁茶業生產、加工與銷售一盤棋。
一盞茗品潤澤身心健康,一粒綠末融來眾多產業。目前,我市已成功引進、培育貴茶集團、英國太古集團等611家茶葉企業、 639家專業合作社,初步形成了大、中、小並舉的發展格局。並先後建成了梵淨山茶省內外專賣店、專櫃以及進入商超系統等共1625個。
特別是近年來,銅仁組建了全國最大的抹茶企業生產聯盟,引進了全球最先進的抹茶生產線和亞洲最大的抹茶精製車間。全市已累計建成碾茶生產線50條,抹茶生產線3條。2019年實現抹茶產量1600噸,目前已向美國、德國、法國等12個國家出口抹茶產品。
抹茶產品
多年砥礪前行,銅仁茶葉香溢四海,知名度、美譽度與影響力與日俱增。最近幾年,銅仁著力打造「梵淨山珍·健康養生」品牌,還把茶與生態融合,打響了「梵山淨水·泡茶好水」等品牌,旨在積極推進銅仁茶產業轉型升級,著力提升品質和品牌,努力把銅仁茶打造成為在全國叫得響的品牌。
功夫不負有心人。銅仁「梵淨山茶」公共品牌先後獲得中國馳名商標、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保護產品等稱號,全市及各重點產茶縣先後被授予「中國抹茶之都」「中國高品質抹茶基地」「中國名茶之鄉」「中國苔茶之鄉」「中國古茶樹之鄉」稱號。
好茶助民富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一片綠葉,造福一方百姓。
松桃正大現代高效茶葉示範園區是銅仁茶葉的核心產區之一,也是茶旅融合的先行地。
「年紀大了在家閒著無事,家裡農活忙完了就來茶園採茶。我每年春天都會來採茶補貼家用,有時候就在茶園路邊支個小攤賣米豆腐,一天也能賺七十塊錢。」60歲的吳冬妹樂呵呵地說。
茶農正在採摘春茶
每逢春茶採摘,從湖南湘西、重慶秀山、銅仁市區等周邊地區來正大茶園踏青的遊客不在少數。如今,正大群眾從種地農民到茶農、商販的多種身份和多元收入渠道兼顧。
銅仁積極探索茶葉與其它產業融合發展模式,結合大扶貧、大旅遊和大生態,在茶園建設休閒觀光亭、行走步道等旅遊接待服務設施,按照「茶區景區化,茶旅一體化」的發展思路,在思南張家寨、石阡涼山等地,把生態茶產業與文化、旅遊融合起來,實現了同頻共振同步發展,引領銅仁生態茶產業擔當富民強市、綠色崛起的使命。
為進一步做大做強生態茶產業,銅仁按照「強基地育主體、重加工提質量、融文化創品牌、拓市場促銷售」的全產業鏈發展思路,以市場為導向,以提質增效、提升扶貧效應為重點,加快推動茶產業轉型升級。
昔日千畝良田成荒地,今朝觀念一轉土生金。據統計,全市投產茶園面積2019年已達128萬畝,茶葉企業611家,茶葉產量11.21萬噸,產業產值已達108.96億元,帶動涉茶貧困戶人數9.19萬人、戶均年增收2696元/人。茶葉,已然在銅仁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生產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一層層梯田一層層綠,一片片茶葉一片片翠,一首首嘹亮的茶歌在黔東大地上越唱越響。在做優做強生態茶產業的過程中,銅仁以思路換出路,將生態優勢轉換為產業優勢、競爭優勢,以生態茶產業為引領,帶動全市生態產業迅猛發展,實現了生態與發展、富裕與美麗的雙贏。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