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居家有個2歲的可愛小姑娘叫菲菲,每次晚飯後大家在小公園散步時都會逗她玩,非常喜歡她。昨天我兒子也早早地做完作業過來了,他手裡拿著個桌球拍,準備跟小夥伴打球。菲菲一看見小哥哥,就忙不迭地撲過來要拿我兒子手裡的球拍,我兒子只好給她玩了會。很快,他的小夥伴來了,兒子就跟菲菲要球拍,菲菲正玩得開心,死活不肯給。
兩孩子僵在那裡了,菲菲媽媽不好意思,一把奪過女兒手裡的拍子給了我兒子。不出所料,菲菲大哭起來,怎麼哄也哄不住,眼淚鼻涕把一張漂亮的小臉蛋搞得髒兮兮的,弄得我也挺不好意思的。
菲菲奶奶聽見哭聲尋過來,倒是沒有責怪,而是接過孩子柔聲哄道:「菲菲,走,奶奶帶你去玩滑滑梯,好不好?奶奶這還有根棒棒糖,菲菲想不想吃?」小姑娘一聽奶奶這麼說,立馬破涕為笑,拿著棒棒朝著滑滑梯跑去。看著孩子沒事,我也放鬆下來,聊了幾句就回家了。
小孩子注意力時間短,只要在他們哭鬧的時候,找一件其他事情來做,就能讓他們很快忘掉剛才的不愉快。這招,我兒子小的時候我也經常用。相信大多數的家長都有這樣的經驗。我一直以來都覺得用「分散注意力」的方法來哄孩子,是正確的。今天在家讀到這本《有邊界才有自由:如何養育自信又自律的孩子》,才明白這個方法治標不治本,短期有效,但長期來看並不可取。
《有邊界才有自由》是美國資深父母教練、兒童教育專家珍妮特·蘭斯伯裡的代表作,這本育兒書主要是寫給家有1到3歲孩子的父母來看的。學步期的孩子開始有了自主意識後,就會給父母出各種難題,比如不好好吃飯、亂扔東西、哭鬧、頂嘴、咬人、打人等等,面對這一時期的孩子,父母要做的不是迴避和斥責,而是溫和而堅定地引領孩子,並給他們制定清晰而明確的規則來幫助孩子更好地成長。
現在我們回到前面的問題,為什麼哄孩子時「分散孩子注意力」的方法應該摒棄?珍妮特·蘭斯伯裡在書中給出如下5個理由:
虛假
孩子無理取鬧時,家長會感到很生氣。如果用分散注意力的方法去哄孩子,那麼孩子就無法感受到父母誠實的回應。也許家長能夠忍住不發脾氣,但完全不必裝作什麼事情也沒有。我們要做的只是保持平靜,並給出簡單的糾正辦法和真正的選擇。孩子可能會感到心煩,但對他來說,表露自己的感想是件好事,對我們來說,承認他們的觀點和感想也是件好事。彼此都真實地面對自己的情緒。
浪費了從衝突中學習的機會
孩子需要練習怎樣來處理與我們以及與同伴產生的安全的分歧。當學步期的孩子在跟其他孩子玩耍時爭搶玩具,如果家長馬上介入,「來,寶寶,我們不玩那個小汽車,我們來玩這個蹺蹺板吧……」雖然是讓孩子遠離了哭泣與紛爭,但也在無形中剝奪了他們寶貴的學習機會,他原本可以從中學會如何處理衝突,如何與他人協作。現在不少孩子入學後,與同學關係不好,很大程度上就是在幼年時缺乏這種練習。孩子之間打打鬧鬧,大人不管,很快就能和好,他們有自己的處理方式,家長要相信孩子們有自己處理衝突的能力。
沒有引導
當我們將孩子的注意力轉移開,而不是告訴他這件事是不可做的時候,孩子就無法從中學到什麼。學步期的兒童需要家長幫他們了解家裡和社會的規則,並最終內化於心,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使得可教育的機會白白流失。
比如跟孩子說過去超市只能買一樣玩具,結果他撒潑打滾非要一大堆,如果你此時用其他方式轉移他的注意力,他就意識不到自己的錯誤,下次還會再鬧騰。
低估並妨礙了專注於意識
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意味著讓他們「切換一下開關」,忘記剛才發生的事情。這種行為容易破壞孩子日後的專注力,在他入學後會遇到重重困難。學霸和學渣最明顯的區別,就是專注力的高低,這種能力將會影響孩子的一輩子。
尊重
分散注意力是一種低估孩子智商的欺騙手法,我們大人太低估了孩子們的學習能力。應該將他們當作成人來尊重。全心全意地信任他們,相信他們知道自己要什麼,該做什麼,而不是粗暴幹涉。
好了,說完上面5個理由,那麼孩子哭鬧時,家長到底該用什麼方式來代替「分散注意力」呢?珍妮特·蘭斯伯裡給出4個方法。
首先觀察。
停下來,默默觀察,看看孩子到底要幹什麼,在孩子將要犯錯的時候,我們要迅速且儘可能輕柔地控制住他的雙手,然後深呼吸保持好情緒不發火。
其次保持平靜、和藹、富有同理心,但要堅決。
如果是兩個孩子之間的衝突,沒有對錯,不要隨便怪罪哪個孩子,只需要客觀描述當時的情形即可。允許他們彼此糾結,但不允許相互動手傷害對方。
再次承認孩子的感覺與觀點。
當雙方的對抗結束,某一方拿到了玩具,另一方會感到難受,此時我們可以去安慰那個孩子一下,運用同理心幫助孩子表達內心的痛苦,之後再尋求轉移注意力的方法。
最後表揚成績和鼓勵好奇心。
孩子開始專注地玩別的遊戲後,家長一定要給予表揚,如果他們發現什麼新的更有趣的玩法,則要充分鼓勵這份好奇心。
孩子哭鬧不可怕,家長正好借著這樣的機會來給他們一些學習社會規則的機會,在與周圍人的互動中,孩子處理情緒和與人協作的能力將會逐步提高和完善。
在這本《有邊界才有自由》珍妮特·蘭斯伯裡還有不少關於如何幫助學步期兒童樹立規則規範行為的建議,如果你家裡正好有個1到3歲特別會鬧騰的小寶貝,那麼這本育兒書一定要看看。
點擊下方商品卡,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