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企業經營治理法律風險提示書

2020-12-24 澎湃新聞

公司企業經營治理法律風險提示書*

目 次:

一、選擇設立公司開展經營的風險

二、選擇作小股東的風險

三、選擇作大股東的風險

四、資本金分期實繳的風險

五、註冊資本總額過低的風險

六、股東自己經營公司的風險

七、公司為他人提供擔保的效力風險

八、自由訂立公司章程的風險

九、股權轉讓程序不規範的風險

十、法定代表人的籤章規範與風險

一、選擇設立公司開展經營的風險

(一)風險點:

在股東利益與債權人利益之間,法律較傾向於優先保護後者。在公司對外交易中,債權人對於公司行為外觀的善意信賴,原則上可獲優先保護;在公司內部運營中,公司不遵守法定資本制要求的,債權人可以向公司股東追究連帶責任;在公司資不抵債時,公司所有資產優先用於清償債權人的債權。

(二)依據與原理:

公司作為一種既受股東控制但又能為股東隔離責任的機制,同時其資產還可以依經營需要而時刻變動,這本身就是更偏袒於公司股東而不利於債權人的制度構造,所以它一定需要一套保護公司債權人的機制與之配套,才能實現整體上的利益均衡,才能贏得債權人的信任,使債權人願意認可公司的獨立人格,願意承認與之交易的是公司而非股東本身,願意接受股東僅承擔有限責任。(《公司法》第3、15、16、20條;《民法典》第61、66條;《企業破產法》第85、113、120條;等等)

(三)如何降低風險:

1.如果在企業籌備階段就打算保持出資人個人意志、個人身份、個人資信對企業發展運營的主導地位,那麼可不選擇公司制度,而是優先考慮個人獨資企業、合夥企業等形式。

2.如果幾位發起人在企業初創階段,主要依賴他們個人之間的信任與配合以及個人關係與資信,那麼在企業步入正軌後,在大量債務形成之前,應該儘快回歸公司法要求的股東與董事高管之分野、股東財產與公司財產之分割,同時完備公司決議、財務會計、監事的檢查監督等機制。

二、選擇作小股東的風險

(一)風險點:

1.難以影響公司的經營決策。在與大股東有分歧的情況下,大股東的意志更有可能轉化為公司意志或股東會決議;而小股東對於公司經營發展的想法與計劃則難以實現,小股東還可能會被排擠在公司經營之外。

2.難以收回或撤回其出資。小股東的強制退出機制門檻較高,法定的適用條件較為嚴格,個案中不一定得以滿足。

(二)依據與原理:

不同於上市公司或公眾公司,有限責任公司屬於封閉公司,人合性較強,股東之間有信賴關係,股份少的股東不一定處於弱勢,其份額少,主要基於股東自己的投資決策或股東之間的投資安排。即使個案裡小股東在經營決策中受到排擠、處於弱勢,這也主要屬於股東之間的自治範疇,因為股權並不當然包含管控公司的權能,並且股東要受制於其團體成員身份、要服從於多數決與團體自治機制,小股東不得因此直接請求解散公司或訴請爭奪經營權。當然,如果涉及侵害小股東權利,例如參會權、表決權、知情權、股利分配權等,則另有法律救濟制度或異議股東退出機制。

小股東想收回出資或退股的方式主要有三種,一是轉讓所持股權,但可能因交易價格難定、交易機會較少以及公司經營現狀等因素,出讓股權不一定順利;二是強制要求公司回購其股份,但回購條件較窄,限於公司法第74條所規定的情形;三是訴請解散公司並收回剩餘資產,但只要公司還能夠在大股東或控制股東的控制下正常運營,就不符合公司解散條件。(《公司法》第16、20、21、71、74、182條等)

(三)如何降低風險:

1.針對特定事項或重大事項,由公司章程設置絕對多數決(2/3)或更高比例的多數決、累積投票制、一人一票制等決議規則。

2.在公司章程中規定或股東之間提前約定小股東的退出方式,明確退出的相關條件。

3.小股東利用好股東知情權、參會權等共益權,在積極參與公司決策的過程中儘可能了解公司,以便更好地預估自己的股權價值並收集相關材料。

4.小股東要清楚了解公司法側重保護小股東的相關機制:限制公司為控制股東提供擔保(《公司法》第16條);向濫用股東權利的控制股東索賠權(第20條);針對排斥自己參會的瑕疵決議的撤銷權(第22條);知情權(第33、150條);臨時股東會召集權(第39、40條)異議股東回購請求權(第74條);累積投票權(參考第105條);股東代表訴訟或稱派生訴訟權(第151條);等等。

三、選擇作大股東的風險

(一)風險點:

1.股東會是公司最高權力機關,而大股東特別是控制股東往往能夠掌控股東會決議結果,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能夠依其個人想法或喜好任意左右公司決議。如果該決議有損公司作為一個獨立人格的自身利益、或有損其他股東或小股東利益、或有損公司債權人利益,則屬於公司股東濫用股東權利之行為,須承擔債務連帶責任或相關賠償責任。

2.雖然大股東特別是控制股東能夠掌控公司,並排斥小股東參與公司具體經營,或忽視其意見建議,但如果不與小股東處理好關係,造成股東之間矛盾過激,進而嚴重破壞公司正常經營的話,即使是小股東也可能以公司僵局為由請求法院強行解散公司。

(二)依據與原理:

公司控制股東對公司過度支配、操縱公司決策、使公司完全喪失獨立性、淪為控制股東的工具或軀殼、且嚴重損害公司債權人利益的常見情形包括:(1)母子公司之間或者子公司之間進行利益輸送的;(2)母子公司或者子公司之間進行交易,收益歸一方,損失卻由另一方承擔的;(3)先從原公司抽走資金,然後再成立經營目的相同或者類似的公司,逃避原公司債務的;(4)先解散公司,再以原公司場所、設備、人員及相同或者相似的經營目的另設公司,逃避原公司債務的;等等。《公司法》第20條規定,公司股東濫用股東權利給公司或者其他股東造成損失的,應當依法承擔賠償責任;公司股東濫用公司法人獨立地位和股東有限責任,逃避債務,嚴重損害公司債權人利益的,應當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責任。

《公司法》第182條規定,公司經營管理發生嚴重困難,繼續存續會使股東利益受到重大損失,通過其他途徑不能解決的,持有公司全部股東表決權百分之十以上的股東,可以請求人民法院解散公司。

(三)如何降低風險:

1.在公司經營中儘量堅持公司法人的獨立性與自利性,即以本公司自身最佳利益為股東會的決議目標;即使在集團公司內部,母子公司之間、各子公司之間也都屬於相互獨立的法人主體,故要慎用關聯交易(包括關聯買賣、關聯擔保、關聯償債等),做到帳目清楚、公平合理、及時清結,儘量維護需要有限責任保護的子公司的獨立性與自利性。

2.依法規範召開股東會,通過充分協商討論,儘量保持與小股東的和諧互信關係。

3.儘量保障小股東的退出機制,不要因鬥氣賭氣自釀僵局。

四、資本金分期實繳的風險

(一)風險點:

1.在實繳期限屆滿之前,公司債權人未能到期獲償的,其可能會申請公司破產,法院受理後即可加速實繳到期。

2.一旦公司進入破產程序,須向社會公告破產情況,股東會將失去管控公司的權力,公司由法院指定的破產管理人接管,法院對公司所有資產進行保護性查封,公司經營將可能受到阻斷與負面影響。

(二)依據與原理:

公司一般自設立之後,隨著事業的展開,資產需求才會逐漸上升,故現行法律賦予股東分期實繳的自由,的確符合資產的最大用益以及公司發展規律。但股東在享受實繳自由的同時,實際上是增加了公司債權人的風險,這一利益傾斜需要結合企業破產制度予以平衡。據此,我國現行企業破產法對於債權人申請債務人破產的準入門檻是很低的,只要債務人未能清償到期債務,或現有資產確實不能清償全部到期債務的,法院即可受理破產,而一旦企業進入破產程序,資本金分期實繳即可加速到期。(《企業破產法》第35條、第7條第2款、第25條)

(三)如何降低風險:

1.在公司章程中規定或由股東之間協議約定,一旦公司現有資產不能清償全部到期債務的,各股東應當在其認繳資本金範圍內及時實繳,以供公司清償外債。但要注意,負擔這類實繳義務的前提是,每位股東對自己的義務明確表示同意。

2.審慎評估好公司資金需求情況,依據公司資金與經營需求相匹配的目標,合理制定資本金分期實繳計劃。

五、註冊資本總額過低的風險

(一)風險點:

若公司章程設定的資本金總額過低,導致公司明顯不具備償債能力的,債權人可能會以股東濫用有限責任為由,向法院訴請否定公司獨立人格,要求股東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責任。

(二)依據與原理:

公司設立後在經營過程中,如果股東實際投入公司的資本數額與公司經營所隱含的風險相比明顯不匹配,這實際上是股東利用較少資本從事力所不及的經營,這表明其沒有從事公司經營的誠意,實質是惡意利用公司獨立人格和股東有限責任把投資風險轉嫁給債權人。(《公司法》第20條第3款)

(三)如何降低風險:

股東之間可以協議約定,依據公司債務不斷增加,及時通過向公司增資的方式、或由股東或其他關聯公司提供擔保的方式,使得公司淨資產與公司債務之間基本平衡。

六、股東自己經營管理公司的風險

(一)風險點:

若有限責任公司股東自己具體經營公司的,無論其是否正式獲任高管職位,實際上都是在行使公司高管的職權。這一現象屬於股東身份與高管身份重疊,當這類股東在行使職權中侵害公司利益的,須受公司法規定的高管忠實與勤勉義務之約束,即承擔違反忠實與勤勉義務的法定責任。

(二)依據與原理:

公司股東權利主要分為共益權和自益權,前者主要為參會權、表決權、知情權等,後者主要為股利分配權、剩餘財產分配權等財產受益權,故公司股東並不當然享有直接管理和經營公司的權力和地位。公司股東自己具體經營公司的,實際上是在行使對公司各項事務的決定性管控權,即使其沒有獲任高管職位,也屬於行使公司高管職權的行為。因此,股東利用其實際影響力、地位或便利,在具體經營管理公司過程中損害公司利益的,這並非屬於濫用股東權利,該行為並非基於股東身份而是基於其實際作為公司高級管理人員的身份,其涉嫌的不當行為實質上屬於公司高級管理人員的失職行為。(《公司法》第147、148、149條;等等)

(三)如何降低風險:

1.即使對於控制股東而言,經營管理公司不是管自己家務事,而是要遵守公司法規定的忠實與勤勉義務,「忠實」是要以公司最佳利益或既定發展方向為行動目標,要將本公司的獨立利益置於首位,不得以權謀私;「勤勉」則要求在執行職務時應勤勤懇懇、努力不懈,不得拖延或消極履行。

2.股東具體經營管理公司的,應當依法對其任命相關高管職務,並明確權限與管理職責,該股東應依自身職務內容與性質履行經營管理職責。

七、公司為他人提供擔保的效力風險

(一)風險點:

公司以自身資產為他人(特別是股東或實際控制人)債務提供擔保的,若未依據法定程序或方式進行的,可能導致公司擔保無效,公司無須為他人債務負擔清償責任。

(二)依據與原理:

現行公司法允許公司以自身資產為他人債務提供擔保,這實際上是在賦予股東經營自由的同時,增加了公司債權人的風險,因為從法律關係的角度來看,擔保行為是無償行為、單務行為,公司一方只有義務負擔而沒有對價,這類行為無異於直接從公司抽走資產。但另一方面,公司屬於商主體,公司及其所有者有能力合理決策其經營行為,現實中公司往往並非真的無償提供擔保,其很可能在其他交易關係或更大的經營關係網中獲取相應對價,因此法律也沒有必要完全禁止公司為他人提供擔保。故而在司法上,認定擔保無效也主要是一種個案導向,即排除那些惡意利用擔保抽逃公司資產、損害公司本身以及債權人利益的個例。(《公司法》第16條)

(三)如何降低風險:

1.嚴格依據公司法的規定完成公司擔保程序。

2.儘量在擔保協議中體現相關對價情況,或儘量將擔保行為置於相關交易關係中一併進行。

3.不要利用公司擔保的方式抽逃公司資產,否則不僅該擔保無效,而且相關責任人還可能受到行政處罰,嚴重的還可能觸犯抽逃出資罪。

八、自由訂立公司章程的風險

(一)風險點:

在公司內部治理方面,法律賦予公司章程很高的自治自由。但如果過於脫離公司法現有規定的,相關章程條款可能被認定無效。章程的越界風險大致有四個方面:一是違背公司法定資本制要求的,二是實質上剝奪股東固有權利的,三是違背股東個人意願加重股東義務的,四是違反公司法任意性規範的內在價值導向的。

(二)依據與原理:

公司法規定了很多組織機構方面的規則,但大多並不具有強制性,屬於任意性規範,其中很多條款還明確賦予章程另行規定優先適用的地位。因此,無論是各機構的設置與職權,還是召集、議事、表決規則、或是追責、賠償機制等,每個公司都可以在公司章程中進行個性化安排。但畢竟,公司機制涉及眾多主體的利益平衡,公司法必須保持一定的強制性,故章程自治亦有界限,總結而言,其越界風險大致有四個方面:一是違背公司法定資本制要求的,例如實質上形成公司與股東財產混同或意志混同的治理模式、或公司可不經減資程序回購股東股權、或公司分配利潤的約定違反法定程序;二是實質上剝奪股東固有權利的,例如造成股東喪失出讓股權的可能性、或無法實現股東知情權;三是違背股東個人意願加重該股東義務負擔的,例如強行通過多數決修改章程的方式,加速異議股東的出資實繳到期、或增加異議股東的出資額;四是違反公司法預設規則的內在價值導向,例如章程設置股東會的召開條件很嚴、股東會決議通過難度很高,致使股東會被架空、形同虛設,進而造成股東會僵局甚至公司僵局。

(三)如何降低風險:

儘可能在公司法明確賦予章程另行規定的範圍內進行個性化設置,同時注意不違反法定資本制要求、不損害債權人利益、不損害公司中小股東利益。

九、股權轉讓程序不規範的風險

(一)風險點:

1.股東向其他股東以外的人出讓股權的,若沒有取得其他股東過半數同意或依相關事實視為同意的,則會影響股權發生變動。

2.向公司股東購買股權的,要注意該股東之外的其他股東是否都已承諾放棄優先購買權,這與過半數同意的規則不同,優先購買權是每位股東都享有的權利。只要其他股東在有效期限內行使了優先購買權,即使股權轉讓交易正在進行甚至已完成過戶登記,那麼該次交易都將終止。

3.向公司股東購買股權但尚未完成過戶登記的,雖然不必然影響買受人參與公司決議或行使股東權利,但買受人的權利沒有對外公示,股權出讓人在「一股多賣」或被其債權人申請法院執行的情況下,未獲登記的股權買受人可能因此權益受損。

(二)依據與原理:

有限責任公司股權對外轉讓的,出讓股東須取得其他股東多數同意,此條件為必要條件,若不滿足,則股權不發生變動。股權對外轉讓時其他股東還享有優先購買權,因此外人要購買股權的,最好確定其他股東已放棄該權利,否則一旦有股東行使該權利,將直接阻卻外人購買股權的行為,具體效力為:只要某股東行使優先購買權,且出讓股東接受時,若股權尚未向外人轉移變動的,應優先向該股東發生變動;若股權已向外人轉移變動的,則該變動效力被解除。

工商變更登記並非股權變動的必要條件,即股權變動不必然等到完成工商變更登記才生效,但是,工商登記具有針對善意第三人的對抗效力,這意味著:股權買受人可以憑藉工商變更登記防止原股東或公司與第三人以後再來侵害其已獲權利。

(三)如何降低風險:

1.規範開展股權轉讓交易:一是訂立書面股轉協議,商定價格、付款方式,尤其注意核清公司淨資產,獲取目標公司債權債務等影響交易價格的關鍵信息;二是出讓股東向其他股東書面徵求同意,過半數股東同意後確保每位股東放棄行使優先購買權;三是依約轉款並進行交接,同時就股權轉讓事項書面通知公司,請求公司確認新股東身份,並修改股東名冊、公司章程等;四是辦理股權變動過戶登記。

2.在轉讓合同中可以設計違約責任或擔保條款,若因公司其他股東不同意或行使優先購買權,導致股權轉讓無法及時履行的,買受人即可主張違約賠償或擔保責任。

十、法定代表人的籤章規範與風險

(一)籤章行為規範:

1.表明自己為代表人身份,而非以自然人本人身份進行磋商與訂約;

2.書面合同中的當事人(甲方乙方等)寫明為該公司,而非寫為法定代表人個人姓名;

3.合同籤章處標明「法定代表人:」,冒號後由法定代表人籤寫個人姓名;

4.合同籤章處標明公司全稱,由法定代表人自己或由其授權的他人在全稱處加蓋公司公章。

(二)依據與原理:

公司法定代表人是法人人格的具體化載體,須由自然人擔任,加之該自然人通常也是公司股東、公司高管(董事長或總經理等),實踐中其身份多重性往往造成不少糾紛與爭議。但實際上,每種身份都對應著特定的法律關係。除了該自然人自己所享有的人格與財產關係之外,法定代表人身份針對的是公司對外磋商以及對外訂約關係;股東身份針對的是公司與股東以及各股東之間的出資法律關係;高管身份針對的是其與公司之間的忠實勤勉義務關係。因此,每種身份各司其職,不存在也不允許混淆合併,只有區分每種身份並規範其行為,才能準確觸發相應的法律效力。

代表人實質上是以自己的人格代為法人表意,而並非代表人的任何行為都可以隨時隨意歸屬於法人,並非「法人代表即法人」,只有法定代表人規範開展其代表行為,其行為後果才歸屬法人。另一方面,公司法人行為也具有嚴肅性、規範性要求,並非任何人加蓋公司公章都可以認定為公司表意,並非「公章即法人」,只有法定代表人或公司授權代理人代為法人表意同時加蓋公章,才屬於規範的法人表意外觀。

債權人的信賴利益也應當基於規範的外觀而形成,即公司表意或行為越具有規範的外觀,那麼債權人就越值得相信該表意或行為歸屬於公司,法律上保護該信賴的力度也會越大,即使在公司內部存在相關決議瑕疵或越權行為,也不影響公司行為對外的有效性,不影響債權人基於該外觀主張相關權利。

(三)不規範籤章的風險:

1.原本計劃實施的公司行為,可能被認定為法定代表人個人行為,相關合同義務與責任由該個人以其自身財產(或與公司連帶)承擔。

2.原本計劃是個人承擔的債務關係,可能被認定為法定代表人的代表行為,而由公司承擔(或與個人連帶承擔)相關合同義務與責任。

原標題:《公司企業經營治理法律風險提示書》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公司企業經營治理法律風險指南(法院版)
    廣西省高級人民法院發布公司企業經營治理法律風險指南為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保障廣西高水平開放和經濟高質量發展,近日廣西省高級人民法院(下稱廣西高院)民二庭課題組(高院重點課題「關於加強民營企業產權司法保護的研究」)制定下發了《公司企業經營治理法律風險指南》,並由廣西轄區內各中基層法院根據自身涉企案件的受理情況以及司法服務企業的工作情況,將以風險指南
  • 青島中院發布企業經營法律風險提示白皮書
    白皮書對2019年青島涉外商事案件、60件涉國企商事案件和100件民營企業涉訴案件進行梳理,對企業經營管理中存在的法律風險點進行分析,就涉外企業、國有企業、民營企業防控法律風險提出有針對性的措施,並附上相關法律條文為企業依法規範經營提供參考。
  • 北京和昶律師事務所發布《2020中國企業家法律風險報告》
    企業家十大法律風險的剖析和解讀,幫助中國企業管理者樹立合規意識,提升公司治理能力北京和昶律師事務所與《財富》(中文版)合作的「2020中國企業家法律風險報告」在《財富》(中文版)網站順利上線發布(以下簡稱「《報告》」)。
  • 【經驗分享】90%的企業都會面臨的10類法律風險!
    2、 自以為設立和經營的是有限公司,實際上是個人獨資企業。「夫妻公司」「父子公司」以及新公司法實施後的「一人公司」是實踐中常見的中小企業組織形式。 三、10個公司老闆9個沒仔細看過自己公司的章程 很多企業往往不重視公司章程設計,不重視公司治理結構,經營中往往出現小股東權益得不到保護,或者大股東良好的公司管理意圖得不到貫徹,甚至陷入公司僵局等。具體而言比如公司股東股權轉讓、對外擔保等重要決議無法通過股東會或董事會,導致無法實施等。
  • 股份有限公司關於山東鴻源金屬容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重大風險提示...
    」、「公司」)的持續督導主辦券商,通過履行持續督導職責,發現公司存在以下情況:一、風險事項基本情況(一)風險事項類別√涉及重大未決訴訟仲裁√停產、破產清算等經營風險√重大債務違約等財務風險√重大虧損、損失或承擔重大賠償責任√主要資產被查封、扣押、凍結√公司及關聯方涉嫌違法違規
  • 邢臺市中級人民法院關於企業環境汙染風險防控提示書
    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始終擔負著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責任,稍有疏忽就有可能觸犯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甚至刑法,承擔行政責任、民事責任和刑事責任。因此,每一個企業都要高度重視環境保護,防範環境責任風險。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促進企業高質量趕超發展,發布企業環境汙染風險防控提示書,不僅有利於企業加強環境責任風險防控,也有利於法院在案件辦理中準確適用法律。
  • 三連板格力地產提示風險:不具備免稅業務經營資質
    而股價的這種走勢源自於公司12日的一紙公告。格力地產於1月12日競得位於珠海市港珠澳大橋珠澳人工島珠海口岸市政配套區內宗地編號為珠自然資儲2020-37地塊的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   不過,格力地產今日公告提示風險稱,公司負責該地塊的房地產開發,公司目前不具備免稅業務的經營資質。
  • 「兩品一械」企業風險預警提示
    近日,中國健康傳媒集團輿情監測中心發布藥品、醫療器械、化妝品企業風險預警提示(2020年12月),以及「兩品一械」領域風險指數排名前10的企業(共計30家)名單。根據風險預警提示,河北常山生化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為「高度關注企業」,另外29家「兩品一械」企業為「重點關注企業」。本期「兩品一械」企業風險預警提示監測時段為2020年12月1日~12月31日。
  • 【薦讀】鄭志剛:公司治理的「是」與「不是」
    這事實上是為什麼很多來自經濟學(研究企業理論)、金融學(公司財務的投融資問題)、會計(上市公司的盈餘管理,會計操縱)、人力資源管理(股權激勵和經理人薪酬激勵設計)、法律(投資者權益的法律保護和股權紛爭的法律救濟)背景的學者都聲稱自己的研究方向是公司治理背後的原因。因而公司治理在很大程度上是一門交叉學科。
  • 法盟WeLegal北京峰會|數百企業更新了2021法律風險治理地圖
    在這一天一夜的活動裡,來自不同行業的法律實務人士匯聚一堂,共同探討法律熱點與產業創新的融合發展;新法頻出,專業的律師為我們的公司法務人作了詳細的法規解讀;以及在當前形勢下,圍繞著公司法律人應該如何更好地利用自身的‌‌專業價值,‌‌提升自己的職業影響力這一主題,無論是業界資深法務還是職場新人,都紛紛分享了自己的經驗和見解。現在,讓我們一起來回顧本次大會的精彩瞬間!
  • 企業家應注意的14個法律風險點
    中國民營企業絕大多數謹小慎微,目前面臨著的司法風險,不是因為他們不守法、故意違法,而是因為我們的意識形態基礎、政治觀念基礎和法律觀念基礎,都天然地存在著抑制和摧毀民營經濟、私營經濟的基因。 據此,民營企業家更應該注重經營企業中潛在的風險,避免「風險變為危險而成為現實」。
  • 功夫谷實控人股權遭凍結 此前還因經營問題遭風險提示
    資本邦1月3日訊,福建功夫谷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功夫谷」)2日發布公告稱,公司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徐雙權股權被凍結,凍結時間為2018年11月21日至2021年11月21日。
  • [風險]ST毅達:風險提示公告
    [風險]ST毅達:風險提示公告 時間:2020年11月30日 18:50:56&nbsp中財網 原標題:ST毅達:風險提示公告上海中毅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公司」)A股股票於2020年11月26日、2020年11月27日、2020年11月30日連續三個交易日漲停,股票價格波動較大,現將有關風險事項提示如下: 一、公司經營情況及子公司業績承諾完成情況 2020年1-9月,公司實現營業收入77,032.68萬元,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806.78
  • 高明華:中國金融業上市公司治理質量亟需提高
    2020年10月,國務院發布《關於進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的意見》,對提高上市公司治理質量提出了明確要求。由於金融企業的特殊性和風險的系統性,因此,既需要政府依法加強金融監管;也需要健全金融企業公司治理機制,尤其是金融業上市公司的治理,以有效保障金融穩定,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 「泰木谷」APP「時間投資」涉騙局,安天移動安全已作風險提示
    近年來,「兩高」、公安部、網信辦等行業主管部門不斷出臺網絡違法犯罪相關的法律政策和司法解釋,並持續開展「淨網」、「劍網」、「清朗」等專項行動。在全民積極響應的氛圍下,至今已取得不俗成效。關口前移,安天移動安全對該APP作風險提示工信部、銀監會、證監會等七部委聯合發布的《關於防範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中明確指出,通過代幣的違規發售、流通,向投資者籌集所謂的虛擬貨幣,本質上是一種未經批准非法公開融資行為,涉嫌非法集資、金融詐騙、傳銷等違法犯罪活動。
  • 高明華:以公司法人治理促進國有企業改制
    7月26日,第二屆國企改革前沿論壇在廣州舉辦,主題為「新活力  新動能——國企國資改革的創新與實踐」,北京師範大學公司治理與企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高明華教授從法人治理的角度點評了國有企業改制
  • ST光慧稅務調查公司經營停滯 被主辦券商提示風險
    營收曾達到8198.49萬元,與百度、愛奇藝皆有合作的教育科技公司ST光慧在經歷了業務負責人挪用公司資金及資產,董事長辭職,戴帽ST之後近日又被曝出因稅務調查目前公司處於停滯狀態。7月26日,長江證券發布了關於北京光慧鴻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證券簡稱:ST光慧證券代碼:834564.OC)的風險提示公告。
  • 疫情可能會對航運、港口、造船等行業帶來哪些法律風險?
    為更好地幫助航運、港口、物流、造船等企業防範法律風險,南京海事法院組織編寫了《法律風險提示手冊》,主要針對疫情防控期間以及企業復工復產中可能遇到的法律風險,作出提示建議,助力疫情防控,保障經濟發展,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提供高質量海事司法保障。
  • 2020深圳上市公司治理報告發布 兩職合一等潛在治理風險需注意
    ;第六,兩職合一比例高、信息披露相關性不足、利益相關者糾紛增多等暴露了上市公司潛在的治理風險;為準確把握深圳市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質量和治理能力,推動上市公司治理的發展和治理能力的提升,讓公司認識到自己公司和行業的治理狀況,完善本公司的治理體系,改善公司經營,保證企業的可持續性發展,同時為全行業樹立標杆,發揮好帶頭作用。
  • 應對疫情企業要防範哪些法律風險
    這就給我國的疫情防控提出新的要求,即在疫情防控的同時,確保推進企業有序復工復產,進而實現經濟復甦。經濟的復甦,在於企業。企業復甦的關鍵,在於疫情下企業的法律風險防範。同時,企業面對海外訂單取消而採取法律索賠的措施也面臨著一定難度。  針對上述疫情帶來的二次經濟打擊,企業應當儘快建立起應對「被違約」風險的防火牆,一方面儘快完成已付全款的海外訂單的交付,一方面積極採取法律措施,對於可能出現違約的海外訂單,要麼要求採購方進一步提交擔保,要麼運用預期違約規則,及早解除合同交付義務,防止損失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