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基礎課(六三)】情愛的活動形態:存在與否定
原文:
第二節:情愛的活動形態
三、存在與否定
平常以為愛著只是佔有的戀著,實則愛的意義極深,不但是如此的。
經中常說有三愛:欲愛,有愛,無有愛。「欲」即五欲──色、聲、香、味、觸欲;對此五塵的貪愛和追求,是欲愛。貪著物質境界的美好,如飲食要求滋味,形式貪求美觀,乃至男女的性愛,也是欲愛之一,這是屬於境界愛的。
「有」即存在,佛法以有情為本,所以每稱有情的存在為有。
如三有:欲有,色有,無色有。
四有:生有,本有,死有,中有。
有愛,即於有情自體起愛,即自體愛。
無有愛,此「無有」極難解,近人所以或解說為繁榮欲。這仍應依古代的解說,即否定自我的愛。凡是緣起的存在,必有他相對的矛盾性,情愛也不能例外。對於貪愛的五欲,久之又生厭惡;對於自己身心的存在,有時覺得可愛而熱戀他,有時又覺得討厭。這如印度的一般外道,大都如此,覺得生活的苦惱,身心的難以調治,因此企圖擺脫而求出離。中國的老子,也有「吾有大患,為吾有身」的見解。這還是愛的變相,還是以愛為動力;這樣的出世觀,還是自縛而不能得徹底的解脫。這三愛,經中又曾說為三求:欲求,有求,梵行求。梵行求,即是修遠離行,以圖否定存在的愛求。
有人說:佛法是否定生命──反人生的。這是對的,也是不對。如西洋某哲學家說:「道德的目的,在於不道德」。這不道德,並不是殺人放火等惡行,是說:道德的究極目的,在使人到達超越一般的道德。
佛法說了生死,說無生,也是如此。一般的人生,愛染是他的特性,是不完善的。情本的有情,含有不可避免的痛苦,有不可調治的缺陷,故應透視他,超脫他。佛法的體察有情無我無我所,不但離有愛,也要離無有愛。
所以佛法說無生,不是自殺,不是消滅人生,是徹底的洗革染愛為本的人生,改造為正智為本的無缺陷的人生。這樣,無生不但無此生,更要無此不生。如龍樹的解說無生,即生、無生等五句皆絕。如佛與阿羅漢等,即是實現了情愛的超越,得到自由解脫的無生者。
筆記分享:
三、存在與否定
愛的活動與形態是多種多樣,無論活動於時間中,還是活動於空間中,其實都是一種存在。凡是有情的存在,無論怎樣形式存在,不能不說跟愛有著莫大的關係。所以說,平常以為愛著,只是佔有的戀著不舍,實則愛的意義極深,不但是僅僅愛著不舍而已。
(一)佛經說有三愛
《長阿含》(眾集經)卷 8中,常說有三愛:欲愛,有愛,無有愛。
1、欲愛的內容
欲愛,即指五欲:
色慾:以眼的境界起貪愛,如奼紫嫣紅的色彩,千姿百態的形態,輕歌曼舞的動作,嬌裝打扮與顏值等。
聲欲:指美妙的音樂,自然界的鳥叫蟲鳴,動聽的歌聲等。
香欲:不但是花草之香,人類粉飾的胭脂香,及世間一切諸香。
味欲:即飲食上的佳餚美味。
觸欲:有男女的情愛,有柔軟細滑的觸感等。
這些皆為欲愛,也屬於境界愛。
2、有愛的內容
「有」即存在,佛法以有情為本,所以每稱有情的存在為有。
如三有:欲有,色有,無色有。這是指三界之有的存在。
欲有:即因五欲而感得的果報潛在。
色有:色界有情的存在,即修四禪感得的潛在。
無色有:即無色界有情的存在,是修四空定感得的潛在。
這三種有,不是指現實生命的存在,而是指能引發後世生命的業力,即產生未來生命的潛在力量,和十二緣起中的「有支」,是相同的意義,這即是有愛的內容。
不過,有與愛,是互相含攝的,「有支」一般都解釋為單方面的業有,而忽略了愛取的作用,這不免將愛與有分開了。其實,十二緣起中的愛、取、有三支,是次第發展的,形成了未來生老病死的果報自體。所以有愛,含有愛取的動力,一是自體愛的熾盛,一是自我永存的意欲,可說有的存在,即含有愛取的作用,從取著名色自體來說,即有情的自體愛。
如果說三有是空間中的存在,那麼四有就屬於時間中的存在。
四有:生有,本有,死有,中有。
關於四有,在五六節中已經說到,可點擊連接參考。
3、無有愛內容
無有愛(vibhava-tan!ha^),此「無有」極難解,近人有解說為繁榮欲的,這種例子在外國和日本都有。Vibhava這個字雖有繁榮之意,近似擁有地位與財富的權貴思想。但在這種情況下,應將它看作無有(虛無)才是正確的傳統說法。
無有,在古代的解說是『非存在』、『虛無』的意思。釋尊時代的印度,很多外道不是縱慾的樂行,就是苛刻自我的苦行;無論放縱自己還是克制自己,最後都有一種否定自我愛的思想。縱慾的有時候感覺欲愛是一種折磨,久之又生厭惡;對於自己身心的存在,有時覺得可愛而熱戀他,有時又覺得討厭。苦行的極力的想滅除人的情慾,以為住於無愛無想的虛無境界就是最安穩的解脫。對這種虛無境界的渴望,既是無有愛,這即是努力想擺脫愛欲帶來的困擾,而傾向愛的反面希求。《瑜伽師地論》說這是出於邪見、邪想。
《集異門足論》中解釋說:"此中有者,謂五取蘊,即色受想行識取蘊。無有者,謂此五取蘊,當來斷滅。如有一類作是念言:願我當來五蘊生起;復有一類作是念言:願我死後五蘊斷滅。於有、無有諸貪、等貪、執藏、防護、堅著、染愛,是名因有、無有愛生"。依於這一解說,有思願未來五蘊繼續生起而存在的;有思願未來五蘊不繼續生起存在的,這希望未來五蘊不再生起的,含有斷滅見,這就是無有愛的思願。
其實,這種愛也還是以自我為中心的,還是愛的變相,以愛為動力的;如中國的老子,也有「吾所以有大患,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的見解。這即是熱戀他而又討厭他的痛苦折磨,並想擺脫他而一了百了。這樣的出世觀,還是自縛而不能得徹底的解脫。而佛法中的無我,無生等思想,並非這種消極的虛無主義,而是要解除私慾的自我,轉化為無私的道德良善,進而淨化社會人心積極向上精神。
(二)、因三愛而有三求
這三愛,《長阿含》(眾集經)卷8中又曾說為三求:
欲求:對五欲法的樂求。
有求:指對色無色界法的欲求;
梵行求:即禁慾的生活,原指為往生梵天的外道修行。因梵天屬於色界,必然要離開欲界的男女淫慾才能得禪定往生。因此是修遠離行,以圖否定存在的愛求。佛法中也有梵行求,但是指通向解脫的八正道,和外道的梵行求完全不同。
(三)佛法是轉化染愛為正智的人生
1、超越一般的道德觀
過去有人疑難佛教說:佛法是否定生命──反人生的。如約束人的許多欲望,限制正常的人性,說人生是苦,讓人生厭離情緒等。這是對的,也是不對。如西洋某哲學家(似乎是康德)說:「道德的目的,在於不道德」。這不道德,並不是殺人放火等惡行,是說:道德的究極目的,在使人到達超越一般的道德。
從一般的道德而言,有受外來輿論的強迫性和人為的灌輸性,不免是為了道德而道德,為了善而行善的機械性;或者有為了他人的稱譽贊仰而為善;或為了某種利益而為善,這樣的行為帶有私慾的功利性,雖然要比不做的好,但畢竟不是徹底的。要超越這一般的道德意識,就非要超越這樣目的不可。這不道德,既不是為了道德而道德,不是為了善而為善,完全出發於自願和義務,沒有絲毫的自我目的。當然,這是最終的目的。佛法否定的是世間不完善的道德,否定充滿私我的、盲目的人生,最終走上超越一般世俗功利私我的悲智人生。
2、佛法的無生意義
佛法說了生死,說無生,也是如此。一般的人生,愛染是他的特性,順從於常情的情識與情愛的生活,這是不完善的。情本的有情,含有不可避免的痛苦——不該愛取的而愛取;有不可調治的缺陷——不知緣起相依的存在,故應透視他——無常無我,超脫他——轉迷為悟,轉染成淨,轉染愛為正智的人生。佛法的體察有情無我無我所,不但離有愛,也要離無有愛。
所以佛法說無生,不是自殺,不是消滅人生,是徹底的轉化自私染愛為本的人生,改造為正智為本的無缺陷的人生。這樣,無生不但無此生,更要無此不生。如菩薩證入無生法忍,自然就無所不往而度眾生了。所謂「菩薩清涼月,遊於畢竟空,為嘗多劫願,浩蕩赴前程!」
如龍樹菩薩的解說無生,即生、無生等五句皆絕[1]。
如佛與阿羅漢等,即是實現了情愛的超越,得到自由解脫的無生者。這才是佛法所說無生的最終意義。所以佛法不但是理智的,也是最高德行的!
註解:
[1]:(1)《大智度論》卷5:「諸法不生不滅,非不生非不滅,亦不生滅非不生滅,亦非不生滅非非不生滅。已得解脫,空、非空,是等悉舍,滅諸戲論,言語道斷,深入佛法,心通無礙,不動不退,名無生忍,是助佛道初門。」(大正25,97頁27-c4行)
(2)《大智度論》卷27:「一切法,所謂有法、無法、亦有亦無法;空法、實法、非空非實法;所緣法、能緣法、非所緣非能緣法。複次,一切法,所謂有法、無法、亦有亦無法、非有非無法;空法、不空法、空不空法、非空非不空法;生法、滅法、生滅法、非生非滅法;不生不滅法、非不生非不滅法、不生不滅亦非不生非不滅法、非不生非不滅亦非不不生亦非不不滅法。複次,一切法,所謂有法、無法、有無法、非有非無法,舍是四句法。空,不空,生滅,不生,不滅五句皆亦如是。」(大正25,259c頁21行-260a頁2行)
往期閱讀
【佛法概論】筆記分享
願消三障諸煩惱
願得智慧真明了
普願罪業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薩道